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14 KB
- 文档页数: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铁道车辆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和现代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铁道车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铁道车辆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借鉴能力和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听、说、读、写及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开发.6、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专业特色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应用.以铁道车辆为载体,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在系统掌握铁道车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于产品设计、设备制造、检测、运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铁道车辆现代化需要,培养与国际铁道车辆技术要求接轨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背景车辆工程是一门涵盖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主要研究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种车辆的设计、制造、维护和运行等技术和理论。
车辆工程专业是为了培养掌握车辆设计、制造和检测、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有一定的车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科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
2. 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车辆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和制造。
3. 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工作环境。
4. 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5. 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置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基础数学、物理和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
2. 车辆工程设计原理、车辆结构、车辆动力学、车辆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
3.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工程材料、汽车工程制造等专业实践课程。
4. 车辆工程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如车辆安全、车辆环境工程、汽车工程管理等。
5. 车辆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四、教学方法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五、实践环节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工程实习和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设计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本科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课程设置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基础。
学
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
程则包括设计原理、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实践环节,设置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能够将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其次,实践环节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
例如,可以设置机械设计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让学生亲自操作
和设计机械设备和自动化系统。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如
机械制造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习实训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实习实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产实习、工艺实习、设备维修实习等,学生可
以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
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等因素。
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和
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可以全面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
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需求。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类专业的一种,旨在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1.理论水平: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深入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
2.实践能力:具备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CAD/CAM等工具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
3.创新能力: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中提出并解决问题。
4.工程素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交叉能力,能够在工程项目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三、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科目,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学、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实习等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环节1.实习实训: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参加一定的实习实训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工程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
2.课程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设计项目,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毕业设计:毕业前,学生需要完成一项毕业设计项目,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五、实验室建设学校将加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配备,配置先进的设备和软硬件工具,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专业发展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和目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程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介绍基本的微积分和数学分析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大学物理:涵盖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物理学知识,为后续的机械原理和电气控制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3)工程图学: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图纸的绘制和阅读能力,掌握工程图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材料力学:介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为机械设计提供材料选择和分析的基础。
2. 专业课程(1)机械原理:介绍机械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2)机械制造工艺学:介绍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制造工艺分析和优化能力。
(3)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动化设计和控制的能力。
(4)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包括CAD、CAM等软件的应用。
3. 专业选修课程(1)机器人技术:介绍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系统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2)数字化制造技术:介绍数字化制造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制造系统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3)智能控制技术:介绍智能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1. 实习实训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实习实训,通过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进行毕业设计,选择一个具有一定难度和创新性的机械设计或制造项目,完成设计方案、制造和测试等工作,并撰写毕业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铁道车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专业名称铁道车辆专业代码520203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技校、中专)、退役士兵学制及修业形式三年制,专科就业面向1.就业职业领域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道车辆部门,从事铁道车辆的检修与运用工作,也可在铁道车辆制造单位从事相关的工作。
2.初始岗位初次就业岗位→中级工;目标就业岗位→高级工、技师。
3.发展岗位群职业发展岗位→高级技师、工班长、车辆调度员、值班员、车间主任等。
从中级工晋升到高级工需要5年,高级工晋升技师需要2年,技师晋升高级技师需要3年。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铁道车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具有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主要从事车辆钳工、制动钳工、轮轴装修工、车辆电工;货车检车员、客车检车员、发电车乘务员、动态检车员等岗位的工作。
三、职业核心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铁道车辆的运用与检修能力。
四、毕业要求1.基本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和与他人协调沟通的能力;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知识要求(1)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具有本专业所必备的机电基础理论知识(如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基础);(3)掌握主型铁道车辆的构造、作用原理、铁道车辆检修及运用有关生产组织的基本知识;(4)掌握客车空调与电气装置的构造、作用原理及有关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5)掌握电磁探伤、超声波探伤、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配套故障智能跟踪装置(THDS)、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FDS)、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等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6)具有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铁路机车车辆)专业培养计划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铁路机车车辆铁路机车车辆))专业专业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机械与电子控制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将各层次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创新计划有机融合,形成科研训练体系,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和研究能力。
本计划由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计划两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培养方案既是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是学生学业的指南;教学进程计划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总体课程安排。
第一部分 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与学习年限基本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三至六年二、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三、专业定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铁路机车车辆):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动车组设计与运用领域争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培养目标机电大类专业培养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与人文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坚实的数学、外语、物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机械、电子控制领域完整的知识结构、能从事现代机电系统设计、制造、运用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铁路机车车辆铁路机车车辆)) 本专业以动车组设计理论与制造、运用技术为主线,培养在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及科研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
使学生在机车车辆设计、制造、运用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
五、基本规格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基本素质要求(1)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2)具有机械、电子控制领域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3)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4)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
2、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铁路机车车辆铁路机车车辆))(1)系统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2)系统掌握动车组以及城市轨道车辆设计、制造与运用等专业知识,了解车辆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结构强度与动力学等先进软件的应用能力; (4)具有设计与运用动车组以及城市轨道车辆的基本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铁道车辆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和现代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铁道车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铁道车辆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注:1、课内教学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2、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按机械工程系制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
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6学分课程。
这6学分学生可在全校开设的所有选修课中选修。
3.机械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按学生英语基础经选拔后确定。
4.专业课由必修课和限选课组成,可根据学生自己情况选择学习。
5.设计综合实验为机械设计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实验形成的综合实验课;测控综合实验为工程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基础两门课程组成的综合实验课;制造综合实验为机械制造技术和工程材料及应用两门课程组成的综合实验课。
6.第七学期后八周及毕业设计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阶段,可根据自我定位选择校内学习或进入企业学习,对于参加校外”3+1”实践的同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也可以在校内模块中或机械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中选择相应课程带入企业进行学习,学生在企业受到的培训和实习作为后8周的学分,其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7、计划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第五、六两个学期开设,建议选修时每学期选修两个学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铁道车辆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和现代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铁道车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铁道车辆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借鉴能力和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听、说、读、写及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开发。
6、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专业特色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应用。
以铁道车辆为载体,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在系统掌握铁道车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于产品设计、设备制造、检测、运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铁道车辆现代化需要,培养与国际铁道车辆技术要求接轨的高级专门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zhìzào)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tiědào)车辆方向(fāngxiàng))培养(péiyǎng)方案(fāng àn)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铁道车辆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和现代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铁道车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铁道车辆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借鉴能力和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听、说、读、写及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开发。
6、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专业特色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应用。
以铁道车辆为载体,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在系统掌握铁道车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于产品设计、设备制造、检测、运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铁道车辆现代化需要,培养与国际铁道车辆技术要求接轨的高级专门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铁道车辆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铁道车辆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材料和现代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铁道车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铁道车辆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借鉴能力和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听、说、读、写及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开发。
6、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应用。
以铁道车辆为载体,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在系统掌握铁道车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于产品设计、设备制造、检测、运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铁道车辆现代化需要,培养与国际铁道车辆技术要求接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电学主干课程:机械制图及CAD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
料及应用、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车辆工程、列车制动、车辆工艺与装备、车辆电气装置、车辆制冷与空调技术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注:1、课内教学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2、课外素质拓展学分按机械工程系制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
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
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6学分课程。
这6学分学生可在全校开设的所有选修课中选修。
3•机械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按学生英语基础经选拔后确定。
4•专业课由必修课和限选课组成,可根据学生自己情况选择学习。
5•设计综合实验为机械设计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实验形成的综合实验课;测控综合实验为工程测
试技术和控制工程基础两门课程组成的综合实验课;制造综合实验为机械制造技术和工程材料及应用两门课程组
成的综合实验课。
6•第七学期后八周及毕业设计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阶段,可根据自我定位选择校内学习或进入企业学习,
对于参加校外”3+1”实践的同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也可以在校内模块中或机械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中选择相应课程带入企业进行学习,学生在企业受到的培训和实习作为后8周的学分,其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7、计划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第五、六两个学期开设,建议选修时每学期选修两个学分。
&在计划中没有排设人文素质类课程,根据以往学生选课情况,任选课6学分建议以人文素质类和文体素
质类课程为选择方向。
九、实践教学设置细化表
注:除军事技能训练外的实习实践环节,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可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也可进入与实习实践课程内容相关联的企业独立进行,具体执行时需按照所制订的要求进行。
十、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主要是通过课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及听取专题报告等途径,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宽厚的
知识基础、合理知识结构的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素质教育环境和条件的营造,加强创新意识和
创新思维素质的养成。
3、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用启发式、讨论式、科学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并更多地给学生以方法论、发散思维、多维思想等启迪。
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开设综合型实验、开放创意型实验等。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十一、辅修专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