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格式:pdf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
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实践系列科学卫星1971年3月3日,中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
它不仅测量了高空磁场、X射线、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环境参数,还进行了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应用卫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试验。
它在轨运行了8年,大大超过设计寿命,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为卫星的电源、热控和无线电测控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1972年4月,实践二号卫星作为中国第一颗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被列入国家计划。
为了充分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的能力,1977年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箭多星的设想,即把另两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与实践二号卫星一起送入太空。
经过多年的努力,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火箭终于一举成功地发射了这三颗卫星。
它不仅使中国在空间探测和新技术试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且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实践二号上携带有用于探测太阳活动、地球附近空间的带电粒子、地球和大气的红外和紫外辐射背景、高空大气密度的11种仪器,并采用了自旋稳定且整星对日定向的姿控方式、整星无源主动式热控等新技术,为中国此后研制各种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
借助星上的探测仪器,实践二号甲和二号乙卫星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探测数据和有关技术试验数据,为空间科研提供了资料。
为了探测近地空间的带电粒子环境,研究它们对航天的影响,中国于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该星是高性能的小型科学卫星,使中国首次获得了海拔200 ̄36000km之间的空间环境参数和高能粒子效应资料。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命名和音乐的诞生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6期口孟红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红色中国的经典乐曲《东方红》响彻天宇,揭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序幕。
这一曲太空中的浩浩乐音,令扬眉吐气的中国人至今“忧思难忘”,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东方红》原是一首著名的陕北民歌,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我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抒发了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翻身求解放,建立新中国的豪迈之情。
随着60年代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诞生,这首歌随之红遍全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红”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象征。
1965年9月,中科院卫星设计院提出卫星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
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认为,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答答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
中国要超过苏联,就必须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而且要有中国特色,全球公认。
所以,他提出了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命名“东方红一号”的建议。
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7年初正式确定卫星播送《东方红》音乐。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播送《东方红》乐音不仅是科研任务,也成了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
如果卫星上天后,乐音不响或变调,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下,何正华和乐音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开始了技术上的探索,解决了乐音错乱和乐音变调等一系列问题。
《东方红》乐音最后采用电子音乐,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声奏出。
为此,刘承熙还曾经专门跑到北京火车站聆听钟楼的报时声,又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乐器店,最后决定把北京火车站钟声的节奏和铝板琴的琴声合二为一,奏出音乐纯正、节奏明快、格调高雅的《东方红》乐曲。
我国哪年哪月哪日发射第一颗卫星
(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70年成功发射。
在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此卫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二)发射成功的意义:
首先,我国拜托了美国、苏联、法国、日本的科技垄断。
人造卫星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物理计算和生化知识,也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
但要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除了需要准备卫星之外,还需要准备良好的火箭发射器,火箭发射器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好的火箭发射器,那么很可能在发射的过程中发生爆炸,也会在全球的注视下,成为所有人的笑柄。
我国卫星的研发成功,也正好代表了我国也有能力自行制造卫星。
其次,卫星发射成功,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国家越强大,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就更有话语权,就更有底气宣誓我们的主权,是否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有很大关系,所以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也使得中国更能”挺起腰板“了。
最后,推动了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增强了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自信。
对于卫星发射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更加相信,中国人民可以靠自己研究出来更先进的东西。
在当下,中国航天技术已经有了从模仿到创新再到领跑的实质性的飞跃,也使得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也对创新充满动力。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佚名
【期刊名称】《航天器环境工程》
【年(卷),期】2015(0)2
【摘要】“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总页数】1页(PI0002-I0002)
【关键词】人造地球卫星;中国航天史;东方红一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国产卫星;火箭发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4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J], 陆绶观
2.永远的“东方红一号”——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40周年 [J], 杭仁
3.永远的东方红——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J],
4.华夏第一星:东方红一号--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35周年 [J], 庞之浩
5.永远的东方红——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资料一、“东方红一号”——开启航天新纪元话说回来,1970年4月24日,那可是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欢呼雀跃的日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啦!这颗卫星就像是咱们国家在太空领域派出的第一位“使者”。
它在太空中奏响了东方红的乐曲,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航天的声音。
那清脆悦耳的旋律,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也能在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啦!当时啊,咱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造;缺少技术资料,他们就夜以继日地钻研。
终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载人航天工程——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对了,载人航天工程可是咱们国家航天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后来的“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发展,这一路走来,那可真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杨利伟顺利升空,这可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啊!杨利伟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独自踏上了这神秘的太空之旅。
当他在太空中向地面报告一切顺利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后续的“神舟”飞船又陆续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太空行走等任务。
咱们的航天员们在太空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嫦娥”奔月——探索月球的奥秘其实,自古以来,嫦娥奔月的传说就寄托了咱们中华民族对月球的向往。
而如今,这个传说变成了现实。
“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相继发射,让咱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嫦娥三号”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玉兔号”月球车就像一个可爱的小探险家,在月球表面缓缓行驶,为我们传回了大量珍贵的图像和数据。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这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的圆满完成。
中国航天发展史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国航天发展史是一个令人瞩目并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进行航天探索的国家之一。
以下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引人注目的一些事情。
第一个令人难忘的事件是1960年代初,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不仅让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航天实力的国家,也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才华和毅力。
这个里程碑事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强大的航天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接下来,中国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是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刻,中国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这标志着中国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将中国航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2013年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着陆并释放探测器的国家。
这项壮举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并且为中国未来深空探索铺平了道路。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发展空间站。
2011年,中国发射了首个试验性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并在2016年成功发射了升级版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这些实验室是中国下一步建立空间站的重要步骤。
除了以上突破性事件之外,中国航天还取得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系列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测量卫星等,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国航天发展史充满了令人惊叹和振奋人心的事迹。
从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实现载人航天,从成功登月到建立空间站,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一直在稳步前进。
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突破和取得的成绩,不仅令人瞩目,也为全球航天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
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历久弥新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已经有了很多的先进武器,这些武器严重刺激了盟国。
德国战败后,美国率先抢到他们的火箭专家,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
苏联迟到一步,可他们从古拉格(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召回了蹉跎数年的科罗廖夫,科罗廖夫是世界公认的航天学、火箭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传人。
1957年10月4日晚,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秘密基地里,一枚R-7火箭在探照灯发出的耀眼光芒中升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发射成功。
航天时代的序幕被彻底拉开。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后,天文学家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很快建立了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研究室,并在全国多地建立观测站。
他们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做出的轨道预报,比当时苏联提供的数据还要精准。
与此同时,钱学森、赵九章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谈人造卫星的意义。
当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后,全国沸腾了。
中国科学院将此列为1958年的第一项任务,“581”小组成立。
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造卫星计划几经波折被搁置。
其间,加加林第一次从太空俯视了地球,短短108分钟的飞行,再次震撼世界。
不过,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的“两弹一星”整体工程,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0月下旬,赵九章提交了一份几千字的建议书,再次说到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
1965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人造卫星计划,这个迟到了7年的计划代号为“651”。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成功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介绍: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
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从“581”任务到“502”会议—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历程1“581”任务——方案准备中国也要发射人造卫星的构想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在中国引起了热烈反响。
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组织召开了“关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座谈会”。
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在发射人造卫星的技术、意义及影响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中国也要发射人造卫星的建议。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研制构想,1970年成功发射。
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过程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相继经历了准备、论证、调整三个阶段。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
为响应号召,使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责成中科院与国防部五院尽快制定规划,讨论分工。
8月,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召集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科学家商讨尽快拟定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
中科院将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列为了中科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代号“581”任务),并成立“581”组专门负责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和业务协调工作。
与此同时,中科刘畅 陈琛 来肖华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1516Reviews16★专题院开始筹建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运载工具的研制,由力学所筹建成立;第二设计院负责控制系统的研制,由自动化研究所筹建成立;第三设计院负责探测仪器研制与空间物理研究工作,由地球物理所筹建成立。
为向1958年国庆献礼,第一设计院刚刚成立,便迅速投入到了卫星及运载工具的结构设计、探空火箭头部模型研制等工作,并在1958年10月中科院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了卫星及运载工具的设计图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