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中关于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0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内涵,其间由于国际交往、人员往来而形成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产;同时又因地域环境、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中西方的人们都习惯于把某些品质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看到某种动物人们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Idiom)。
动物的生存首先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某些部类的动物只生存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同时即使同一种动物对于生存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所带来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也未必时时相同,所以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便既具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呈现给我们一幅生动有趣的文化图景。
通过对英语中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之汉语含义的简要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异同做大体了解。
―根据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1993,238),并参考有关翻译理论,根据动物名词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异同,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对等表达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事实。
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通讯网络的兴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回避不了的现实。
‖(賈玉新:《美国跨文化交流研究》,1992,51)。
的确,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度之间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人类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就难免具有一定的共性,英语中部分由动物名词的所构成的习语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中国人和西方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眼中,狐狸总是和狡猾联系在一起,驴和愚蠢相联系(stupid ass),鹦鹉是没有主见,只会人云亦云的一类人的代名词,羊羔温顺腼腆,猪肮脏贪吃,猴子身体灵活敏捷,狼凶残好杀等等,不一而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之中:1.在like…,as…as句式所构成的明喻结构中,例如:as agile as a monkey (象猴子一样敏捷)as blind as a bat (瞎地象蝙蝠似的)as busy as a bee (如蜜蜂般忙碌)as crafty as a fox (如狐狸般狡猾)as meek as a lamb (温顺地象羊羔一样)as stupid as a donkey (蠢驴)like fish out of water (像鱼离开了水一样)2.在含有动物名的动词短语中,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to pass fish eyes before pearls(鱼目混珠)3.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复合形容词:bird-brained (没有头脑的,傻的)eagle-eyed (目光敏捷的)4.在固定短语中:(1)A dark horse (黑马有本事而深藏不露的人)(2)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2)A snake in the grass (伪装成朋友但却阴险的人)(3)A dog in the manger (狗占马糟)(4)Cry wolf (喊狼来了,发假警报)(5)make a monkey out of sb. (把某人当猴耍了)5.谚语:(1)A mouse can see an inch. (鼠目寸光)(2)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3)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4)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二不完全对等表达法如前所述,同一种动物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所引起的情感和产生的反映未必时时相同,某些习语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结构类似,含义基本相同,但其中所使用的动物名词却略有不同。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比喻之比较“十二生肖”的称呼源自汉语,英语中无此说法。
但依据动物的形象、习性和生活环境将动物入比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人们赋予其喻意也不尽相同。
本文就汉语和英语中的这十二种动物比喻作一番比较。
在汉语中,以“鼠”做比喻的习语绝大部分是贬义的。
例如,比喻卑鄙胆小的人叫“鼠辈”,目光短浅叫“鼠目寸光”,仓惶逃窜叫“抱头鼠窜”,比喻有恃无恐地为非作歹的人叫“城狐社鼠”,比喻微末轻贱的人或物叫“鼠肝虫臂”,比喻强暴势力叫“鼠牙雀角”,这种比喻比比皆是。
这些比喻与老鼠生性胆小多疑、惯于暗中行动的生活习性是密切联系的。
老鼠长相丑陋,毁坏家具,偷吃粮食,肮脏不堪,传播疾病,实在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
所以在英语中也往往赋予“rat”一词贬义。
如,as poor as a rat(穷得像老鼠,一贫如洗),as drunk as a rat(醉得像老鼠,烂醉如泥),like a rat in a hole(像洞里的老鼠,瓮中之鳖)等等。
可见,老鼠在人们心中都是邋遢猥琐的,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也大致相通,都承载了负面意义。
因为“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畜力,因此以“牛”作比喻的习语使用频率很高,关于“牛”的比喻有多褒义的。
像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思想上放得开,敢作敢为,用“老牛舐犊”比喻人的爱子情深,用“小试牛刀”比喻初步显示强大的本领,用“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但是由于耕牛体型庞大、性格温顺、卖力苦干甚至愚忠,所以关于“牛”的比喻也有不少是贬义的。
如用“牛声马哮”来骂别人声音粗野难听,用“骑牛找牛”来比喻忘其本而别有所求,用“老牛破车”来比喻做事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
在英语中,指“牛”的词语形形色色,但是不像汉语中那样使用得频繁,因为英国是岛国,多山地,平原少,他们用得更多的牲畜是马而非牛。
像“cattle”一词,本义为“牛(总称)”,但是又可指“卑鄙的人”,骂人时指“畜生”;“cow”一词本义为“奶牛”,但是又可指“又脏又胖的女人”;“ox”一词指“被阉割的公牛”,“black ox”喻灾难、灾祸;只有“bull”(公牛)一词可以看到一些褒义,通常取其“健壮有力”的意思,比如形容一个人强壮有力就可以说“as strong as a bull”。
2412019年48期总第488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文/郑紫元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者都集中在隐喻的研究上,隐喻对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内容认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隐喻都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认知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
人和动物有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对动物习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彼此。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理解动物隐喻的困难总是存在的。
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动物隐喻。
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获得动物习语的真实意义。
减少他们在谈话中遇到的失败。
二、同一动物形象的不同喻义1.狗。
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通常被人们当作宠物或者用来看守或猎食。
当然,在英汉动物习语中,狗的喻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英文化中,狗与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最明显的区别是人对狗的态度。
汉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都是谈论人类的行为或特征,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态度。
通常情况下对狗的表述都是否定的。
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男女等等。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狗在英语中的含义与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
狗在英语中常用作积极意义。
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在这句话中,比喻不幸的人。
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狗不会一直悲惨,总有一天它会遇到好运。
就像人一样,生活是波澜起伏的,人不可能事事顺利,所以生活是公平的,人必须坚持追求,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Experience is the blind man’s dog.导盲犬是帮助盲人的最重要工具。
所以在这句话里,把经验比作是狗。
对比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摘要:习语即习惯用语,是语言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是民族文化长期锤炼的结果。
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动物习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动物习语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本文主要从动物习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入手,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以期为中西文化更好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动物习语中西文化差异语言要以文化为载体,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语言又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久而久之,人们赋予了动物人的特性,给人类语言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动物语言。
动物习语是语言中的独特修辞手段,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西文化中有很多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典故等,由于人类在思维方式、生活经历、思想认识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因此英汉动物习语也有相似处。
但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动物习语负载着不同的意义,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
本文主要从动物习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入手,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以期为中西文化更好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中西文化中动物习语的差异对比分析1、喻体相同或相似,喻义不同的动物习语动物是人类朝夕相处的朋友,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天性、生活习性。
人们在于动物长期的接触中,逐步了解到动物的天性,并与动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增添了大量的动物语言。
各民族都有其相通性的一面,因此英语动物习语也具有相似性。
如英汉中的蜜蜂都带有勤劳的意思,汉语中表述为像蜜蜂一样勤劳,英语中表述为as busy as a bee;羔羊都代表温顺,汉语中指人的性格温顺时表述为像羔羊一样,英语中表述为as gentle as a lamb等。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来反映文化的语言也存在差异。
狮子在西方被称为“百兽之王”,其形象勇敢、威武、强大、具有威严,英国的国徽上面和英国王室的纹章上有都狮子图像。
“British Lion”表示“雄狮英国”,在特定的场合“beard the lion”就可以用来表示冒犯英国人。
而“twist the lion’s tail”表示“藐视英国,侮辱英国”。
相关的习语还有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 the lion’s skin is never cheap;wake not a sleeping lion。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狮子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很难产生相同的内涵联想。
在中国,能代表勇猛、强大和威严的动物并非狮子而是老虎。
常见的说法有虎口脱险;伴君如伴虎;虎毒不食子等。
其中不乏大量“lion—老虎”意义相对应的习语[9],如中国人称凶狠的太太是“母老虎”,而英语则比喻为lioness。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对应“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另外,“donkeyin a lion’s hide”意思是狐假虎威;“beard the lion inhis den”与汉语中的深入虎穴意义相当;“a lion inthe way”则与中国的拦路虎如出一辙。
The lion in the west is called "king of beasts", its image brave, weiSasha, powerful, with majesty, the national emblem of England above and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Have all the lion image crest. "The Lion" means "Lion is EnglishCountries in certain occasions, "the lion" "beard can be used to sayOffend British. "The lion 's twist tail" means "despised EnglishBritish "kingdom, and insult. Related idioms and the Pope, king.The lion and Wolf; The lion 's skin is never an;Wake not a sleeping lion.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ion andNot for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so it is difficult to produce the same connotation lenovo.In China, can represent brave, strong and dignified animals not lion andIs the tiger. Common view has 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 The widdy; Tiger poisonNot food son, etc. Some large "lion - tiger" meaning correspondsIdioms [9], such as China says vicious wife is "tiger", and EnglishLanguage is for the lioness analogy. "Tiger's ass can not be touched" correspondence"Should not twist the a-one lion 's tail". In addition, "donkeyIn a lion 's mean HuJiaHuWei hide ";" Beard the lion inWith his den "in Chinese," meaning quite thorough lion A lion inThe popup with China's tiger ", and prosperity.Wake not a sleeping lion.英语里鳄鱼(shed crocodile’s tear)代表虚伪、假慈悲的意思;大象(white elephant)是大而无用之物;公牛(a bull in a china shop)指的是鲁莽闯祸的人;还有猫头鹰(as solemn as an owl)象征着严肃认真。
英汉动物类习语比较及其翻译Ξ欧 忆 贾德江(南华大学大学外语部 衡阳市 421001)摘 要 动物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也就会出现差异。
一方面,指称意义相同的动物形象,其喻义,即它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含义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
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原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丢失,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动物名称 设喻比较 动物习语来源 翻译手法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animal idiom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Their modes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fferent,so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the same animal are possibly different.On the one hand, their conceptual meanings are the same but pragmatic implications are different.On the other hand,some animals’names have rich pragmatic implications in original language but not in target language,so they cannot produce e2 qual image association.K ey w 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imals’names comparison of metaphors source of animal idiom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人类与动物可以说在生态环境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但语言中却有不少借动物的特性来形容人的特性的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喻性表达法往往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英汉语言中同一动物名词的不同喻意。
1.cat(猫)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
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
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
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
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
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
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
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摘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或同情或厌恶或恐惧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涵。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动物习语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差异、社会心理差异、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中英文动物习语的语义及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为传达语言准确信息就必须挖掘动物习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从而帮助人们顺利、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动物词汇;英语;汉语;文化;涵中英文中关于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习语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是表达完整意义、结构定型的短句,是多种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段的集中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都以习语丰富而著称,其中动物习语颇丰,有的习语折射出了中英的历史、文化渊源。
动物习语的使用可以使英汉两种语言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色彩丰富。
本文将通过研究中英文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文化涵;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影响;英汉动物习语具体比较;英汉翻译中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涵等方面来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一、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一)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导致英汉动物习语的共性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反映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就是各民族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某些共性。
①这种共性也被称为文化重叠(cultural overlaps)。
在英汉语动物习语中也表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
例如,英汉语中都用公鸡来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peacock),用熊来比喻粗暴的脾气(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用蜜蜂来比喻勤劳(as busy as a bee),用猴子来比喻淘气、顽皮(monkey with)②,用猪来比喻胖、贪吃(as fat as a pig, make a pig of oneself),用蜗牛来比喻速度缓慢(as a snail’s pace),用鹦鹉来比喻学舌(parrot fashion),用驴来比喻固执、笨拙(as stubborn as a donkey, as stupid as a donkey),用羊羔来比喻温顺(as gentle as a lamb)③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对比于翻译一、动物词文化语义不同的原因:1.传统习俗东西方传统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英文里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别。
在中国人眼里,喜鹊是吉祥鸟,它的出现预示贵客来监。
但在英语国家里却是唠叨的象征。
中文里的蝙蝠从古到今都象征福气,而英语文化中却与福无关,甚至有邪恶与憎恶之意,像“as 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与“have bats in thebelfry”(异想天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鹤象征长寿,所以有“鹤发童颜”与“鹤寿松龄”等。
英文中长寿的象征却是大象。
中文里凤代表吉祥幸福,也代表用来比喻少见的人才与罕见之物,如“凤毛麟角”。
英语中的凤凰则是复活与永生的代表,如“I believe that a phoenix that rises from its ashes will be even more dazzlingly beautiful.”(我始终相信浴火重生的凤凰将会更夺目。
)英汉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英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动物词文化意象的不同。
例如,凤凰( phoenix) ,依照Br 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的说法, 凤凰是传说中的长生鸟,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了五六百年,临死前衔草木筑巢,在唱完一首挽歌后用翅膀扇火自焚,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出一只新凤凰。
于是,西方文化便取凤凰不死的神性,在英语中赋予其“复活”、“再生”的文化意象。
在汉语传统文化中,因凤凰的神异与美丽人们将其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珍贵、美丽”的文化意象,如“龙凤呈祥”喻指婚姻的完美,“凤毛麟角”表示非常珍贵的东西,以“凤姿”来象征女性的优美等。
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特征,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
这种例子, 举不胜举。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有褒义有贬义。
通过对各类动物在英汉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似或相同、不同、空缺以及字面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似或相同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揭示中英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学习。
本文以蝙蝠、猫头鹰、牛、熊四词为例,对它们在英汉翻译中字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差异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一、bat(蝙蝠)汉语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常出现在年画上。
画五只蝙蝠飞入大门,即五福临门,表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画蝙蝠和鹿一起,代表福禄;画蝙蝠爬在一个圆圆的铜钱上,即福在眼前;红蝙蝠是大吉兆,因为洪福或鸿福。
传说千年的蝙蝠是白色的,吃了它还能长寿。
西方的bat却是一种与魔鬼和黑暗势力有联系的不祥之物,常让人联想到丑陋、凶恶、瞎眼、吸血动物等特征。
这也许是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
凡英文中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视力差、有眼无珠,as crazy as a bat发疯,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come to bat面临严峻考验等。
许多人还认为bat与巫婆有关,他们相信bat 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
二、owl(猫头鹰)猫头鹰也称夜猫子,专门夜间活动,叫声凄厉,在中国常被看作不祥之兆,如“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
有人甚至迷信地认为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都要倒霉。
而西方人却把owl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里,雅典守护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猫头鹰即是她的化身。
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的形象是睿智、公正。
动物间的争端要请猫头鹰来裁决,紧要关头要向猫头鹰请教。
因此,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的习语。
而owlish形容一个人聪明、严肃。
由于猫头鹰夜间活动,owl可喻指常熬夜的人,这点与汉语中的夜猫子相吻合。
中西方动物文化词语的差别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动物一直与人类维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 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情感, 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辞汇。
语言中的辞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别,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英两种语言给予动物辞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同一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原因: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 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大体属性这一角度去熟悉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给予动物词相同的文化内涵狐狸(fox)在英语中同中文一样来形容人奸滑、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 (象狐狸一样狡猾)。
“He is a fox. ”“他这个人超级狡猾。
”羊(sheep ) 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驯服、温顺的动物。
该词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
鹦鹉(parrot) 是一种会仿照人发音的鸟, 英汉文化中都用来表示只会学舌, 人云亦云, 没有独立观点的人。
狼(wolf) 本性贪婪、凶残,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猪(pig) 除生性龌龊、贪吃外, 还有懒、憨、丑等文化内涵, 如eat like a pig; make a pig of oneself (指大吃大喝)。
蜜蜂(bee) 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忙碌勤劳”的象征,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鸽子(pigeon) 是和平的象征, 因其中国人称之为“和平鸽”。
驴子(ass) 在中英文中都用来形容那些愚蠢、没有头脑的苯蛋, 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使自己出洋相、干蠢事)。
二、同一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原因: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但是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给予动物词以更丰硕的文化内涵。
2472020年45期总第537期ENGLISH ON CAMPUS认知隐喻视角下汉英动物习语对比研究文/秦晓菲三、汉英动物习语对比研究1.汉英动物习语概念隐喻的完全对等性。
在汉英动物习语中,有很多习语存在概念隐喻的完全对等性。
例如,大家都讨厌的老鼠,汉语习语里有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英语里有as timid as a mouse的表达。
蜗牛的速度大家更是一致认同,所以才会有像蜗牛一样慢的表达(as a snail' s pace)。
大家对驴子的印象就是固执(as stubborn as a donkey)。
狐狸的狡猾,大家都认同,所以有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ly as a fox)的表达,狼的残忍(as cruel as a wolf) 是人们对狼本性的共性认知;乌鸦的黑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所以才有天下乌鸦一般黑 (crowsare black all the world over)的表达;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幸福的使者。
每五百年背负痛苦于火中自焚,以换取人间的和平,重生之后成为永生的火凤凰,所以才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phoenix rise from ashes in new splendor)的表达;马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才有汗马功劳 (the creditable performance of a sweating horse)的表达;蜜蜂的勤劳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会有as busy as a bee的表述;羊羔的温顺(as gentle as a lamb)也是众所周知;猴子的聪明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才会有as clever as a monkey像猴子一样聪明的表达。
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生产生活,思想认识中存在很多共性。
2.汉英动物习语概念隐喻的部分对等性。
在汉英动物习语中,有一些习语存在概念隐喻的部分对等性。
部分对等性可以分为两类。
语言与文化差异---动物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有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就学会了用马拉车、有驴驮运、用蜂酿蜜等。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成语和习语。
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对某些动物的熟悉程度也不尽相同。
这便导致了英汉习语中一部分动物名称的差异。
另外,受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影响,中西方在动物名称的使用及互译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本文拟从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动物词汇着手,探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宗教神话的差异2、风俗习惯的差异3、地理环境的差异4、经济生活的差异一、宗教神话的差异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俗语等都和基督教有着密切关系。
而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尤以佛教为主。
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广泛存在,而在佛教中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则相对较少。
中西方对动物词汇应用的不同也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差异。
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含有轻蔑嘲笑色彩。
而“猪”在佛教中并无特殊喻意。
类似的差异还有以下几种:1.dragon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凶残”、“邪恶”、“罪孽”的化身。
《圣经》中就多次把“龙”比作引起天下大乱的恶魔撒旦(satan)。
另外“dragon”还含有“警觉、凶猛的看护人”之义,此义源于希腊神话,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而在汉语文化里却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四种神灵动物信仰,其中之一便有龙。
“龙”也象征着“华夏儿女”,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古人称君主为“真龙天子”,认为他们是“龙”的化身。
同时,“龙”亦含有“祥和福瑞”“吉祥如意”之意。
另外,“龙”还喻指“才能优异、杰出非凡的人”,如“藏龙卧虎”。
总之,“龙”在东方文化中皆是褒义。
2.sheep、goat由于《圣经》的影响,sheep和goat在英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
试论动物类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在人类的语言宝库中,动物类习语是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魅力的部分。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动物都常常被用来象征、隐喻或描绘各种情境和人物特点。
然而,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语言中动物类习语存在着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方面,首先,动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在两种语言中能引发相似的联想。
比如,狐狸在英汉语言中都常常被视为狡猾的象征。
英语中有“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的说法,而汉语里也有“狐假虎威”“老狐狸”这样的表述,都用来形容人的狡猾奸诈。
其次,一些动物的形象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负面或正面的寓意。
例如,老鼠在英汉语言中通常都带有负面的色彩,代表着肮脏、偷窃和令人厌恶。
英语中有“a dirty rat”(卑鄙小人)的表达,汉语里则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俗语。
相反,鸽子往往象征着和平,英语里的“dove of peace”(和平鸽)和汉语中的“和平鸽”意思相近。
然而,英汉语言中动物类习语的差异更为显著。
文化差异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权威和吉祥的象征,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积极的表达。
但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通常被描绘成邪恶的怪物,与破坏和灾难相关。
历史背景的不同也使得动物类习语存在差异。
比如,马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战争、交通和农业生产都离不开马,因此有“千里马”“马到成功”等习语。
而在英国,马虽然也受到重视,但在习语中的使用和含义与汉语有所不同。
社会习俗的差异也影响了动物类习语的形成和理解。
在中国,狗往往被认为是低贱的动物,很多与狗相关的习语都带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狗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样的习语,表达了对狗的喜爱和尊重。
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动物类习语的差异。
[摘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或同情或厌恶或恐惧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动物习语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差异、社会心理差异、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中英文动物习语的语义及内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为传达语言准确信息就必须挖掘动物习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从而帮助人们顺利、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动物词汇;英语;汉语;文化;内涵中英文中关于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习语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是表达完整意义、结构定型的短句,是多种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段的集中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都以习语丰富而著称,其中动物习语颇丰,有的习语折射出了中英的历史、文化渊源。
动物习语的使用可以使英汉两种语言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色彩丰富。
本文将通过研究中英文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影响;英汉动物习语具体比较;英汉翻译中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一、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一)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导致英汉动物习语的共性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反映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就是各民族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某些共性。
①这种共性也被称为文化重叠(cultural overlaps)。
在英汉语动物习语中也表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
例如,英汉语中都用公鸡来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peacock),用熊来比喻粗暴的脾气(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用蜜蜂来比喻勤劳(as busy as a bee),用猴子来比喻淘气、顽皮(monkey with)②,用猪来比喻胖、贪吃(as fat as a pig, make a pig of oneself),用蜗牛来比喻速度缓慢(as a snail’s pace),用鹦鹉来比喻学舌(parrot fashion),用驴来比喻固执、笨拙(as stubborn as a donkey, as stupid as a donkey),用羊羔来比喻温顺(as gentle as a lamb)③等。
下面的几个句子中的喻体也和汉语中的喻体比喻形象都非常相似:Don’t trust him; he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别相信他,他就像披着羊皮的狼。
)We can get a good bird’ s-eye view of the river from the hill-top.(从山顶鸟瞰这条河。
)She dropped a few crocodile tears over her husband’s death, then got his insurance money and married again two weeks later.(她流着鳄鱼的眼泪带着丈夫死亡保险金,两周之后再次嫁人了。
)Everyon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fail the FOEFL test but she got 665 point. She was indeed the dark horse.(人人都认为她通不过托福考试,但她考了665分。
她真不愧是只黑马。
)I did not know most of the guests there, I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那儿的大部分客人我都不知道,就像离水之鱼一样地不自在。
)②She went off to start organizing the meeting like a lamb to the slaughter, not realizing what an unpleasant task she had taken on.(她乖乖地去组织会议,一点也未意识到承担了令人不快的工作。
成了天真无辜的牺牲品。
)It’s no use expecting him to stand up for himself; he is as timid as a mouse.(指望他自己挺身而出是不可能的,他胆小如鼠。
)③而出现这种文化重叠现象是由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各民族在自然环境、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许多共性,使英汉动物习语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这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起初,由于科技水平、认知水平等的影响,这种影响只存在于相邻民族之间。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这种影响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例如,英语中的“a paper tiger”就是从汉语中的纸老虎来的,而汉语中的“一匹黑马”、“披着羊皮的狼”则是从英语的“a dark horse”,“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移植而来的。
正是由于这种交流,人类的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和融合,经过发展与融合后的先进文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必然使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语言精髓为各民族借鉴,为全人类共享。
(二)人类文化进化的特殊性使英汉动物习语存在差异由于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人类在进化进程中表现出了其特殊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人类文化的特殊性。
和人类文化进化的一般性相比,文化进化的特殊性更为普遍,在英汉动物习语的比喻形象上看,这种差异表现得也相当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1、部分对应。
就是指英汉动物习语在比喻形象、感情色彩上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又存在着共同之处,有时又可对等。
而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用不同的动物比喻相同意义。
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则用一箭双雕来表示相同意思;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汉语则用杀鸡取卵来表示;like a drowned rat,汉语则用落汤鸡来表示; 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则用力大如牛来表示;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汉语则用害群之马来表示;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汉语则用亡羊补牢来表示;a lion in the way就是汉语中的拦路虎。
③(2)用同一动物形象表达相近意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例如,英语中“dog eat dog”正确的译法为你死我活④,强调的是冷酷无情的斗争,而汉语中的“狗咬狗”则强调坏人间的斗争。
2、完全不对应。
由于英国和中国这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完全不对等的动物习语最能表现出英汉两个民族观察世界和表达思想方式上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文化不同的宇宙观、审美观和信仰。
⑤而这些不对应的习语又可以分为两类:(1)同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比喻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相同的比喻意义。
比如,cat在英语民族中有相当丰富的比喻意义,有rain cat and dogs, bell the cat, let cat out of the bay, make a cat laugh等③,这些习语从字面上看就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而汉语中也有一些动物比喻意义是英语中所没有的。
例如“只羡鸳鸯不羡仙”,也让英语国家的人摸不着头脑,因为鸳鸯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相同的比喻意义。
还有与蚕有关的习语,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而蚕在英语中并没有奉献精神的比喻意义。
Silkworm在英国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只会吐丝的小虫子。
(2)同一种动物在英汉习语中却有截然不同的比喻意义。
例如龙在英语习语中是邪恶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古代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二、一些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文化内涵(一)、一些动物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英语中却没有相关对应的文化内涵汉语文化中,乌龟(turtle)是长寿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龟有千年的寿命。
龟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代关于龟的作品很多,且古代墓碑上常以龟为装饰物,龟背上常刻有帝皇的手稿。
然而龟也有其贬义。
日常生活中,“龟”字是对人的谩骂和污辱。
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无此联想。
汉语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五蝠”与“五福”同音,象征幸福、吉利。
再如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
[6]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bat”、“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忠心”、“笨拙,累赘”、“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的在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有些动物词汇只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却引不起什么联想。
例如,“鹤”与“龟”一样在汉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
鹤常与象征长寿的松树联在一起。
人们给老人祝寿的时候,喜欢赠送画有松鹤图案的礼物。
因此,汉语中有“鹤寿”、“松鹤延年”的说法。
再如, “鸳鸯”(Mandarin Duck)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鸟,雌雄偶居,形影不离,戏水玩耍,过着一种自由而甜美的生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里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夫妻的代名词,有“棒打鸳鸯”、“野鸳鸯”、“鸳鸯被”等词。
尽管我们也较熟悉《鸳梦重温》这部小说,但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中国译者根据其内容译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书名,它的英文名为“Rebecca”。
[7]而鸳鸯在英语文化中则缺乏这样的内涵。
“蚕”会让人联想到“勇于献身,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象”指大而笨重的东西、累赘的事务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古时中国曾有位皇帝很讨厌他的一个大臣,皇帝就把一只大象赏赐给他。
这位大臣年复一年的喂养着恩赐的大象,既不能让大象干活又得好生喂养它,结果大臣很快就一贫如洗了。
再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好坏两个方面。
从好的方面说,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将、干起活来像小老虎、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和男人的名字“大虎”、“二虎”、“小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