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能从不同的设喻形象中获得乐趣,觉得这样的学习不是苦差事,并且还能使记忆深刻,理解到位,使用地道,甚至对英汉互译也有帮助。
笔者本着趣味性和使用性的原则,试着从一个hay stack 中找出几根needle来,算管中窥豹吧,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英汉习语所用设喻相似而意义相近的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Courtesy costs nothing.礼多人不怪;Lovers' quarrels are soon mended.夫妻无隔夜仇;The higher up, the greater the fall. 攀高跌重: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r back of one's hand 了如指掌;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fish in troubled water 混水摸鱼;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加油;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mile. 得寸进尺;lie down on the job. 磨洋工;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The tailor makes the man. 人靠衣服马靠鞍;a yes man 应声虫(跟屁虫);at one's wit's end 才穷智尽;hang by a thread 千钧一发;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follow in sb's footsteps 步人后尘;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贪多嚼不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有余而力不足;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run sb. to earth 钻入地缝也要抓到某人;skin deep 肤浅。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英汉习语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成为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和特点英汉习语,是指用一些固定短语来代表一些完整的说法,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通常不能按字面直译,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也会存在差异。
英汉习语的定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固定短语、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英汉习语可以根据语法特征分类为“动物类”、“天文地理类”、“人类行为类”,以及“客观事物类”等四类。
英汉习语的特点表现为字面含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具有词汇典故性;有效传递文化内涵,反映人类的思想、历史、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语言风格丰富,充满幽默和诙谐感,极具表现力。
二、英汉习语的来源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有些是汲取自一些典故或传说故事,有些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还有一些是由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演变的。
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导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差异。
1.文化价值观。
英国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竞争性、个性化,主张独立自主、追求自由。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合作性、整体性的,承认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抑制,强调集体的利益、荣誉和责任。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英汉习语中,导致其含义的不同和使用场合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而在中国,“AA制”则是表示“各自承担自己的消费开支”,可以看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也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不同,用词和想法也就有了深刻的差异。
2.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差异、词汇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是“狗屎运”的意思,比如“Tom had won his third lottery. Raining cats and dogs, was it?”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这样的:“汤姆赢了他的第三个彩票。
2013.09学教育82语言研究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的研究薛俊梅陈馨蕾(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习语因地理位置、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形成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英汉习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汉语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质,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他们在交际中能够正确使用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语言、民族和地区的属性。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内涵,而中西方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文化、习俗、社会焦点等英汉习语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使他们形成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一、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1]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的差异、信仰差异价值和态度差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刚健有为”、“和为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基本特点的精神形态。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到中国传统的三大教派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希伯来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自由、平等、科学”为核心的功利性价值体系。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个人本位、崇尚人与自然的对立的理性精神。
[2]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渊源与差异,才能正确理解英汉俗语,谚语等习语的含义,才可以进行平等顺利的交流。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它们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6期总第419期英汉习语对比研究———以“狗”的隐喻概念为例沈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以Lakoff&Johnson 的隐喻概念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中“狗”的隐喻概念,并剖析“狗”的隐喻义在英汉习语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与提高英汉习语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习语“狗”隐喻概念作者简介:沈明(1989-),女,MTI 翻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语言新探一、引言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习俗和本民族语言所形成的不同文化习语。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语言的精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在英汉两种的语言里为其说母语人们频繁地使用。
习语中的隐喻意义可以折射出其说母语的人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本文以英汉习语中“狗/dog ”的隐喻义为研究对象,以Lakoff&Johnson 的隐喻概念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狗/dog ”的习语隐喻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即共性和个性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二、习语与隐喻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含大量的习语。
英语的习语(idoms )包括:固定短语、谚语、格言和俚语等。
汉语中的习语,也称作熟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成语等。
英汉习语是在各自民族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因而,英汉习语富含各自民族语言丰富多彩的隐喻意义。
隐喻(metaphor )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从修辞学的角度,亚里士多德对隐喻下了定义“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one thing of a name be -longing to another thing ”[1]然而,隐喻研究的里程碑般的标志是1980年,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 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
2412019年48期总第488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文/郑紫元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者都集中在隐喻的研究上,隐喻对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内容认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隐喻都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认知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
人和动物有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对动物习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彼此。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理解动物隐喻的困难总是存在的。
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动物隐喻。
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获得动物习语的真实意义。
减少他们在谈话中遇到的失败。
二、同一动物形象的不同喻义1.狗。
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通常被人们当作宠物或者用来看守或猎食。
当然,在英汉动物习语中,狗的喻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英文化中,狗与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最明显的区别是人对狗的态度。
汉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都是谈论人类的行为或特征,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态度。
通常情况下对狗的表述都是否定的。
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男女等等。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狗在英语中的含义与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
狗在英语中常用作积极意义。
例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在这句话中,比喻不幸的人。
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狗不会一直悲惨,总有一天它会遇到好运。
就像人一样,生活是波澜起伏的,人不可能事事顺利,所以生活是公平的,人必须坚持追求,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Experience is the blind man’s dog.导盲犬是帮助盲人的最重要工具。
所以在这句话里,把经验比作是狗。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汉习语中许多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和寓言。
英语中的习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和汉语中的习语"一石二鸟",都源自于同一寓言故事,即猎人用一箭射中两只鸟。
这种源自民间故事的习语,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含义和寓意是相同的。
2.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英汉习语中的许多都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英语中的习语"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勇敢面对困难)源自于西班牙斗牛,而汉语中的习语"勇敢面对困难"可能会用类似的话语表达。
这种基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可能有所差异,但传达的意义是相通的。
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尽量准确地传达习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1.直译法
直译法是将英语习语直接翻译成相应的汉语习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相似意义的习语。
英语中的习语"to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习语"打破沙锅问到底"。
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习语,并准确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这也对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或同情或厌恶或恐惧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涵。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动物习语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差异、社会心理差异、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中英文动物习语的语义及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为传达语言准确信息就必须挖掘动物习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从而帮助人们顺利、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动物词汇;英语;汉语;文化;涵中英文中关于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习语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是表达完整意义、结构定型的短句,是多种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段的集中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都以习语丰富而著称,其中动物习语颇丰,有的习语折射出了中英的历史、文化渊源。
动物习语的使用可以使英汉两种语言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色彩丰富。
本文将通过研究中英文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文化涵;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影响;英汉动物习语具体比较;英汉翻译中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涵等方面来探讨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的差异。
一、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的文化意义异同点(一)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导致英汉动物习语的共性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反映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就是各民族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某些共性。
①这种共性也被称为文化重叠(cultural overlaps)。
在英汉语动物习语中也表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
例如,英汉语中都用公鸡来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peacock),用熊来比喻粗暴的脾气(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用蜜蜂来比喻勤劳(as busy as a bee),用猴子来比喻淘气、顽皮(monkey with)②,用猪来比喻胖、贪吃(as fat as a pig, make a pig of oneself),用蜗牛来比喻速度缓慢(as a snail’s pace),用鹦鹉来比喻学舌(parrot fashion),用驴来比喻固执、笨拙(as stubborn as a donkey, as stupid as a donkey),用羊羔来比喻温顺(as gentle as a lamb)③等。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不同文化下动物不同的含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这种文化和词语。
本文就英汉习语语中的动物象征意义进行对比,旨在更好地了解英汉词语中动物不同和相似的象征意义。
一、英汉词语中动物相同或相似的象征意义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
在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 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如“蛇行”和“ 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 as slippery as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
2 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 。
英语中有a bird ' s view,汉语中有“鸟瞰” 一词。
又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
3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
如英语中可以用“ horse ”指各类人,如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i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 等。
如何比较与翻译英汉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
我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各个行业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浓缩成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从英语与汉语中习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
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四类:1、形式相近,意义相同。
虽然英汉两种文化有诸多差别,但是这两种文化的人毕竟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上,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大体相同,有着共同的认知。
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价值观念,还是相同点居多。
很多汉语中有的,英语中也有。
同样,英语中有的东西,汉语中也有。
例如,一日三餐、衣着打扮等。
既然文化有诸多相同点,两种语言也有很多共同现象,这就造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
习语又是生活经验的结晶,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形式相近且意义相同的很多。
如Abirdinthehandisworthtwointhebush.(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
)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滴水穿石。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对于这一类习语的翻译,应当找到对应的译语习语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因为两组习语形象相近,意义相同,采取这种翻译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风格,又便于译语读者接受。
2、形式不同,意义相同。
虽然英美人和中国人居住的大环境相同,但是具体的生存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加之宗教信仰、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皆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还是有各有不同。
所以就产生了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的习语。
比如说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非常发达,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
如: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这两组习语虽然形式不同,英语是关于鱼的知识,而汉语则分别是关于建筑和典故的,但是它们所隐含的意义是相同的。
0引言《英汉翻译教程》对习语的定义为: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1]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饮食习语,有的含蓄幽默,有的严肃典雅,不仅极具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意上具有整体性,形式也是各式各样,主要有谚语、歇后语、俗语、格言、俚语、行话,如今饮食习语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饮食习语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英汉两国民族文化的了解。
[1]1隐喻的概念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是20年来认识语言研究的焦点之一。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它的结构性定义为“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2]。
在其和约翰逊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也指出隐喻随处可在,不仅伴随着语言,而且伴随着思想和行为。
并且总结性地概括了我们思维体系中的隐喻概念理论:隐喻的实质就是实现通过一类事物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类事物[3],也就是说隐喻是概念性的,不能随意而为,是具有全面系统性的。
因此有了概念隐喻的说法。
隐喻化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许多词都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的。
英语中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
例如:Time is health,在其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将时间和金钱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这两个事物有了主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在大脑中有了联想,从而使他们融合地更加具体。
事物的相关性往往在两个事物中伴随着发生的,例如:Anger is heat(愤怒是火)。
这样出现的词汇都是日常用语中隐喻概括性的表现形式。
这种隐喻为全人类所共有。
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日常用语,对其分析理解,就可以更全面的认知隐喻了。
莱考夫以及大多语言学家都认为。
概念隐喻认知是在自身实验的基础上来研究,所以它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既有感性成分,又有理性成分。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与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赫蒂:“太可怕了!你是在哪儿摔的?”贝蒂:“我在睡着的时候摔的。
”3.4契合译法有些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在汉译后既能保留歧义的形式,又能保留歧义的内容,这种翻译法称为契合译法,是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翻译的最高境界。
例如:“Yes ,she ’s married to a real-estate agent and a good honest fellow ,too.”“My gracious!Bigamy ?”(青闰、张玲、听泉,2005)这则幽默中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对“a real-estate agent and a good honest fellow ,too ”的不同句法层面上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而听者把它理解为两个人,因而得出“犯有重婚罪”这种令人发笑的惊讶。
而在汉译时我们可以采用契合译法,既能表达出原文歧义现象的形式,又能表达出其内容,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因此,这则英语幽默可译为:“是的,她与一位不动产经纪人同时一位既好又诚实的人结婚了。
”“天哪!重婚罪?”4.结语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这四大层面上,为了使外语学习者能更好地体会英语幽默运用歧义产生风趣诙谐的效果,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着重探讨了英语幽默中歧义现象的汉译策略,即直译法、加注法、分述合译法和契合译法。
但仅靠这四种翻译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汉译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准确适当地运用歧义可以使英语幽默产生生动风趣、诙谐机智的效果,而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歧义现象及其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1]Grice ,H.P.Logic ,Conversation [A ].In :Cole ,P ,Morgan ,J.L.(ed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 -demic Press ,1975.[2]Koestler ,Arthur.Humor and Wit [A ].In :R.McHenry (Ed.),Encyclopeadia Britannica [C ].Chicago :Encyclopeadia Britannica ,Inc ,1993,Vol.20.[3]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with Spe -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 -lating [M ].Leiden :E.J.Brill ,1964.[4]Pocheptsov ,nguage and Humor [M ].Kiev :Vysca Publishes Head Publishing House ,1981.[5]陈孝英.幽默的秘密[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6]林语堂.幽默人生[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季劲松,邓欣.英语趣味阅读[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8]齐乐,刘春艳等.当代英美幽默精品(师生篇)[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9]齐乐,周彤等.当代英美幽默精品(家庭篇)[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10]青闰,张玲,听泉.英语幽默笑话集锦(上、下)[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王菁,刘慧君.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析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64-167.[12]周道焜,王亦男.英语幽默集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课题“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探析”(2007S033)成果。
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欢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1期
摘要: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因此,本文结合英汉习语个案,对其英汉习语共同点与差异处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以期提供英汉习语教学的目的。
在英汉习语的对比中,重点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不同之处。
其中包括: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方法的差异以及隐喻认知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习语;对比研究;个案例析
习语因其固有的特点而备受任课老师的关注,特别是在外语教学实践里,运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英汉习语的不同,加深学生对习语的理解,无疑是化解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英汉习语的比较教学一般需要关注两个比较的结果:一是英汉习语的相同点,另一是英汉习语的不同点;前者有利于运用迁移规律进行英汉教学,后者有利于学生在感悟两者差异的基础上,掌握英汉习语运用中的不同。
因此,坚持求同与求异结合的比较教学思维是本文后续探讨的基础。
一、英汉习语的共同比较
英汉习语是有其共同特点的。
虽然英汉语言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在“习语”这一层面上,英汉习语都体现出了相同的特点。
对此,可以通过英汉习语的求同比较完成。
习语是习惯性用语的简称,它的外延相对广泛。
一般而言,在汉语里,所谓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熟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在英语里,虽然没有与汉语成语一般的成语,但英语里的俗话、谚语、俚语都是我们习语教学的重点。
英汉习语都有其固定的组成并且这固定组成所表达的意义也较为固定。
不仅如此,英汉习语还有一个更能彰显彼此共同之处的特点,那就是作为习语,它们的内涵一般都不能从字面意义上推知。
sock away就是一习语。
其中的“sock”是鞋袜,away则是消失、远离的意思。
但是,两个词语组合成习语“sock away”的时候,它的意思却是“存钱”的意思。
但这里“存钱”和“袜子”与“消失、远离”的意思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对于汉语也是这样,“百里挑一”是一个成语,从它的字面意思看,它是指从一百个东西中挑选出其中的一个。
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它却成了形容人才出众的代名词。
再如,在汉语里有“外甥打灯笼——照舅”这样的说法,但其实际意思却是与“照舅”谐音的“照旧”。
其次,英汉习语都具有相对的适用性。
这也就是说,习语与其他的语言用语一样,都应该针对特定的语境及交际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例如,对于sock away这样的习语而言,
它在美国英语中的运用范围远比在英国英语中使用的频率相对多一些。
因为,它是一个地道的美式英语中的习语。
再如,对于“外甥打灯笼——照舅”这样的习语而言,习语的使用应该区分不同的场合(语境)。
在一些正式的交际语境里,它们的出现几率还是相对低了许多。
再次,习语可以根据所涉及内容的不同,它还可以分为政治热点类习语和生活常识类习语。
对于前者而言,它是针对特定时政热点而形成的习语,它的流行有特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对于后者而言,生活常识类习语在时间的层面上,它一般不受时间的限制,自其诞生之后,时常会出现于人们的语言交际之中。
二、英汉习语的差异性比较
在英汉习语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有许多问题都值得关注。
本文选择了习语教学中最为核心的三个方面,即习语的文化背景、习语的翻译方法及习语中的隐喻认知问题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也正是因为它是精华,所以习语才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性差异。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才确定习语差异性的文化背景比较。
中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生活风俗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人们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
[1]
例如,在美式英语里,on a shoestring与上边提到的sock away一样也是一个与生活物品密切相关的习惯性用语。
在“on a shoestring”中,“shoestring”是鞋带的意思。
而相对于鞋子而言,虽然鞋带可以协助其发挥自己的用具功能,但如果失去了鞋带,鞋子的功能也亦然存在。
因此,“on a shoestring”的意思则指向一种“微不足道”的内涵。
例如,在his son live on a shoestring.这样的语句里,“on a shoestring”的含义就是指生活拮据的意思了。
因为,他儿子生活能够依赖的东西太少了。
这也就是说,在美式英语里,习语的形成多与其生活用具密切相关。
在汉语里,有“挥金如土”这样的成语,其意思是指某人花钱大方或挥霍无度。
而与之相同的意思却在英语里被说成了“spend money like water”究其原因就是英国人生活受海洋影响较大而中国则是内陆国家,远离海洋。
再如,同样是狗,在英语习语里蕴含“狗”的习语多是褒义词而在汉语里多为贬义。
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而“sick as a dog”则又是表达疲劳至极的意思。
可是在汉语里,无论是“狐朋狗友”也好,“狼心狗肺”也罢,几乎与“狗”相关的习语都表达着一种贬义的情感。
(二)翻译方法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英语习语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根据英语习语所涉及内容的不同,不同的习语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些表现自然现象或法则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法,像to pour oil on fire可以直译为“火上浇油”;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也可直译成汉语“浑水摸鱼”等。
[2]但是,并非所有的习语都可以采取这样直译的方法。
习语因其形成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
此,对于在目的语中没有与之相似的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言,某些习语的翻译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或代换式的翻译以及添加注释的方法。
例如,“PPP模式”就是一个使用频率高的政治热点式习语。
对其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解释清楚三个“P”的具体含义,而且还要阐释“模式”的客观内涵。
否则,对于这些新近形成的习语而言,人们是很难理解它确切的含义的。
(三)隐喻认知的差异
习语的隐喻研究颇受研究者的关注。
在西方的学术研究史上,隐喻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代。
隐喻(metaphor)就是用含蓄的手段将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比较,也就是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而不需要任何比喻词,因此隐喻也被直接称为“a compressed simile"(压缩了的明喻)。
[3]从引文里可知,隐喻的特点在于“隐”上。
从形式的层面上讲,隐喻有两个特点:一是本体与喻体等同,二是没有比喻词。
英语习语carry the coals to Newcastle被译成了汉语的“画蛇添足”。
从中可以窥知,英汉习语都具有隐喻的特点。
例如,“the Trojan horse”这个习语是源自于史诗《奥德赛》中的故事。
它本义是指希腊人用木马取胜的故事。
后来在它用于指向“奸细”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英汉习语表现出来了相同的特点。
但是在英语里还有一些源自于《圣经》的习语。
这些与宗教相关的习语则是汉语所缺少的。
例如,“poor as jop”的意思是“一贫如洗”。
它就是源自于《圣经》之中;“spare the road and spoil the child”的本义是“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
而与之相似的汉语却是“玉不琢,不成器”。
这也就是说,表达相同意思的习语,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其表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但这种不一样的表述则正是由于人们认知的不同。
中国人从“玉”的雕琢中联想到了对孩子的教育,而英语的使用者却从“棍子”参与教育的实践里悟出了“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的客观道理。
本来“棍子”与“孩子”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在隐喻的参与下,它却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这就是习语的魅力所在,就是文化中隐喻现象的表现。
习语是一个值得比较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学习规律,而且也可以提升英语习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辉,狄伟进,张彬.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智库时代,2017 (08):234-235.
[2]史洁.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11):131-132.
[3]杜宁.英汉习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7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