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2册 1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1
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设计(通用技术)《无处不在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一)了解结构的含义。
(二)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三)通过学习椅面、简易桥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放映蜂窝、蜘蛛网、大树、动物的身体与器官等结构图。
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 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结构概念教学难点:应力概念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纸板承受压力试验需要废旧纸盒的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由于是第一个课时,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模型演示形变的情况,分析说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
五、教学策略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技术与设计2》教学指导:知识点分
解
概述
本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第二个必修模块。
本模块共设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
模块-主题结构如下图。
模块的四个主题是技术领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
其典型意义在于,首先,它们既有专业技术的内涵,又有通用技术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些专门的技术,就像工具一样,可以在不同的技术行业中应用。
其次是他们所体现的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不仅是解决技术问题是钥匙,还可以向其它领域迁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构与设计”虽指向力学结构的理解、分析和设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讨论却是各类技术设计不可少的,“流程与设计”讨论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是技术设计的共性,“系统与设计”则重于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思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和运用控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块四个主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学中可以调换顺序,但它们又相互呼应具有内在的联系。
结构总是和系统相联的,结构是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也是系统功能的依据;流程可以说是工程系统或工作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控制本身是一个系统,它也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干预。
从总体上把握各单元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本模块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所具有的普适性。
一、“结构与设计”内容结构图
二、“流程与设计”内容结构图
三、“系统与设计”内容结构图
四、“控制与设计”内容结构图。
一系统及其特性任务一认识系统及其构成一、教学目标1通过技术实展活动,能从技术的应用角度阐明系统的含义及基本构成。
二、教学重点、难点系统的含义及基本构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引导法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学校开展校园节水活动,向学生征桌校园节水方案。
有同学提出,应该更换厕所洗手池的老式水龙头,解决水龙头没关或漏水而造成的浪费问题;有同学提出,应将洗手和洗拖把的水循环利用于厕所冲洗及绿化浇浓;还有同学提出可以将雨水收条和利用起来。
大家各抒已见,为更加有效地收集与利用校园水资源建言献策。
2、新课学习技术体验组装和测试按压式延时水龙头体验目的:通过组装和测试按压式延时水龙头的实践活动,能从技术的角度,知道系统的含义及基本构成。
情境展示:周华发现商场卫生间的水龙头很神奇,按下出水后,过一会儿又会自动关闭。
这种水龙头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呢?问题分析:看懂产品的装配图并能够按图正确组装,是完成此次体验活动的关键;在组装过程中认真体会和领悟各部件的作用、价值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此次体验活动的核心。
活动准备:材料:按压式延时水龙头组装套材。
主要过程:1.阅读按压式延时水龙头装配图。
2.按照装配图的安装流程组装按压式延时水龙头。
3.对照装配图对装配好的按压式延时水龙头进行检查。
4.格查无误后将按压式延时水龙头接人水压加压试验装置。
5.按下水龙头压盖按I,测试延时效果。
讨论:安全提示1.弹的作用是在压紧弹笺时要小心2.密封网的作用是其反弹出来伤人。
3.压盖的作用是水压加压装置的压力不要太大。
分析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能会导致的后果:1.弹资弹方减弱:2.密封阿老化:3.压盖松动:拓展阅读按压式延时水龙头的工作过程按压式延时水龙头的工作过程是在水龙头阀瞭内装有可上下移动的阀芯,当压盖按钮被按下时,阀芯被推进阀腔,进水口打开,阀整进水,水龙头开始出水。
停止按压后,阀芯在弹箦的作用下开始复位。
由于此时弹符对阀芯的作用力大于阀培内水对阀芯的阻力,阀芯在这两种不同方向力的作用下缓慢复位,形成一段延时时间。
技术与设计2 知识点在技术与设计领域,有许多关键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将介绍并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技术与设计相关的概念和原则。
一、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人机交互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操作的过程。
良好的人机交互设计可以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用户需求、界面设计、交互方式等因素。
1. 用户需求分析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设计师需要进行用户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反馈,进而确定设计的方向和重点。
2. 界面设计界面设计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图形界面、操作逻辑、色彩搭配等方面。
要保证界面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3. 交互方式交互方式包括键盘输入、鼠标操作、触摸屏控制等。
设计师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用户习惯,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以提高用户的易用性和舒适度。
二、平面设计与排版平面设计是指将各种视觉元素(如文字、图形、色彩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达到传递信息和表达特定情感的目的。
排版则是指将文字和图形在页面上合理布局的过程。
1. 视觉元素的运用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元素,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适度运用对比、奇特、平衡等原则,以增强设计的冲击力和艺术感。
2. 色彩的选择色彩在平面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等变化来传递信息和情感,以提升设计的视觉效果。
3. 排版的规划排版要求文字和图形在页面上有合理的布局和间距,使得整体呈现出清晰、简洁的效果。
设计师要注意字体、字号、行距、段落等因素,以提高阅读的舒适度。
三、响应式网页设计响应式网页设计是指能够根据不同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平板等)自动调整布局和样式的网页设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响应式设计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技术和方法。
1. 布局适应性响应式网页设计要求页面布局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屏幕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整,以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If you are proud, 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关于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教案设计技术与设计2一、目标设计:(1)了解流程的含义与意义(2)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设计中的存在二、教学资源:教材、圆珠笔、钢笔、玩具三、重点、难点设计: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设计中的存在四、教学过程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如下:有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流程的文字表述教师讲授,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的'具体过程:(1)流程概念的讲授教学中注意:一般情况下,高一的学生对流程的概念理解不成问题,教师可一笔带过。
(2)时序和环节概念的理解通过圆珠笔、钢笔或玩具的拆卸,安装来体验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概念。
步骤:①、全部同学各自拆卸和安装自带的笔或玩具。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观察学生的活动细节。
根据学生拆卸、安装的对象,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多方案进行拆卸、安装?并比较各方案的工作效率,成果等。
②、引导学生体会在他们活动过程中,时刻都伴随着的“时间”“阶段”两个基本元素,以及这两个基本元素对过程的影响。
注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体会”。
③、最后引出“时序”和“环节”的概念。
(3)流程的表达:强调“流程图”的说法以及“流程图”的表达方式。
主要的教学手段由学生用文字、表格、图示来表达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流程。
(4)体会流程思想在技术设计中的存在:①、由学生说出设计一个作品的一般过程: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评估及优化②、由学生体会改变上述环节给整体设计带来的影响,可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
(5)总结:要求学生把这堂课的教学用流程图表达出来,作为总结内容。
如何把握《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一、《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共4个主题组成。
这四个主题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与技术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内容。
结构与设计——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进的设计;系统与设计——在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注重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是技术中常用的概念,表达了技术设计中最为典型的一些思想方法,如整体、协调、关联、控制、稳定、比较选择、改进优化等思想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迁移性,它使技术与设计由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由单纯的展现设计技巧提升到了形成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一〕结构与设计1、理解结构结构是指物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
结构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形态和功能。
从力学角度的理解是: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架构形态,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通常所指的结构的一般分类有:实心结构:如埃菲尔铁塔底座框架结构:如埃菲尔铁塔上部的框架壳体结构:高压储气罐、贝壳2、简单结构的受力分析结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3.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强度和稳定性是很多结构的重要性质。
强度,是指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强度取决于形状,形状略作改变,强度就会改变;强度还取决于材料以及材料的连接方式,了解应力对不同材料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材料建造坚固的结构。
如:健身椅,4根拉带,增加强度。
稳定性就是结构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结构重心位置、结构的支撑状态、结构的形状、结构所受的运动和力等等。
相片架:不同支撑方式,稳定性不同。
4.简单结构的设计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改造设计的事例很多。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一)主干知识概述:本章重点知识阐述:“系统基本特征分析”、“系统的优化”、和“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a)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元素构成的,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统一体。
b)系统特征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系统思想进行分析。
c)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d)系统的特性构成了系统的基本思想,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阐明问题、分析研究、评价比较三个阶段。
e)简单系统设计的案例分析------简易教室的设计,重点分析教室平面设计和保温设计两个子系统的设计过程。
f)系统优化的意义(获取系统的最佳效益或最佳功能)。
g)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优化追求的目标要适度;其次实施系统优化,总要有付出,或称投入。
再次系统优化是离不开条件的。
h)总结简单系统设计是基本方法(自己总结)。
i)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实现系统功能为首要原则;综合处理原则;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可实现动态调整的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具备战略性思考等原则。
(二)基础知识再现:1、是由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系统,称为系统;由人工建造、加工而构成的系统,称为系统,也称为人工系统。
3、作为系统,它们都具有性、性、性和性。
系统的这些基本特性,就构成了系统的基本思想。
4、运用和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5、简单的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和三部分。
6、系统被改善了,就是系统优化了。
获取系统的最佳或最佳,就是系统优化的意义。
7、为了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法,称为方法。
(三)精题解析:1、一堆沙子、钢筋、水泥等等材料散放在一起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将它们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造成一座桥梁,就具有了交通的功能,这个案例说明系统最基本的特性是:()A、目的性B、动态性C、整体性D、适应性2、“丢卒保车”、“一招不慎,全盘皆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它们说明了系统基本特性中的()A、整体性B、相关性C、动态性D、目的性3、高考临近,各学科进入紧张的复习,某一位教师为了提高所教学科的成绩,他充分利用晚修、自习课时间给同学们补课。
==================================================================== 技术与设计2册 1~4单元 复习提纲(精) =================================================================== 技术与设计2复习纲要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 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 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 (案例: 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 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二、结构与力 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 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三、结构的分类 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 ,壳体结构 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等 2、框架结构-----通常是 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 框架结构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 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等 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 一、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 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 二、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3、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 与功能P21)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教材P25) 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 ①设计项目 ②设计要求 ③设计分析 ④设计方案 ⑤呈现草图 四、精典结构欣赏 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 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 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 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 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 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节省资源。⑷安全生产。⑸提高经济效益。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 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 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例如,零件加工中材料的改变,会导致设备的改变和工艺方法的改变,从而加工流程就要改变;若材料不变,加工工艺改变了,设备也要改变,这样,流程也会改变。因此,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的涵义: 1、系统的概念: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 系统的类型: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行(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