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成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006.67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病的表现及其治理1、城市病的表现及其治理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
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大中城市政府部门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膨胀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交通拥堵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
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环境污染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水资源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治疗方法1 、如何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污染、拥堵、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限制私家汽车发展,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2.、大力控制非引用水使用自来水,鼓励使用中水。
简述城市病的实际例子城市病是指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社会矛盾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和不便。
下面将介绍几个实际例子。
首先是北京的雾霾问题。
由于工业化和汽车增多等原因,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很差,经常出现严重雾霾天气。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也对城市形象造成了很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机动车行驶、关闭高污染企业等。
其次是上海的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和汽车数量的增加,上海的道路容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不仅浪费居民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对城市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政府开始推广公共交通,并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系统。
另外,广州的房价高涨问题也是城市病的一个实际例子。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等原因,广州的房价一直在上涨,使得很多居民无法承受高昂的房租和房价。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住房保障、控制土地供应等。
最后是深圳的社会矛盾问题。
由于深圳经济发展较快,很多人涌入该城市谋生,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例如,劳资纠纷、户籍限制等问题都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善工作条件、放宽户籍限制等。
综上所述,城市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
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二)联系实际例子在城市中,“马路拉链”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我国城市地下管网有给水、污水、雨水、弱电、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三)小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
城市不断变大、变新、变洋,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但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
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规划滞后于建设。
2、城市建设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3、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4、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
如何防止多种城市病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孤独等等。
这些城市病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治理。
1. 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城市病中的一大问题,它不仅会让居民的出行变得费时费力,还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公共交通: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推广环保,鼓励居民尽可能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地铁、公交、自行车等。
这不仅能缓解交通拥堵,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2)控制私家车数量:政府可以通过限购、限行等方式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减少交通压力。
同时,也可以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降低污染。
2. 空气污染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和汽车尾气等原因导致空气污染,给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监管:政府应当加强对于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要依法严惩。
同时,也要加强对汽车排放标准的监管,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2)推广环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环保活动等来推广环保意识。
同时,也可以选派专家和环保组织去各地开展环保调查,进一步推广环保知识。
3. 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让人感到疲劳、烦躁等不适情况。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减少噪声源:政府可以通过减少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噪声源的方法减少噪声污染。
另外,也可以对于噪声源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它们符合噪声排放标准。
(2)加强隔音措施: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噪声源,政府可以通过加强隔音措施来减少噪声和居民的接触。
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在装修房屋时增加隔音材料。
4. 城市孤独城市孤独是城市病中的另一个问题,这种感觉让居民在城市环境中感到孤单寂寞。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社区: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在社区内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完整word版)城市疾病表现及其治理城市疾病表现及其治理引言城市疾病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高密度人口居住,疾病在城市中的传播和蔓延变得更加容易。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城市疾病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常见城市疾病表现1. 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城市中的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因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呼吸道疾病,如哮喘、肺癌等。
2. 水污染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城市的水源受到污染,人们饮用污染水会导致肠胃疾病,如腹泻、肝炎等。
3. 社交疏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疏离感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可能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4. 不良生活惯引发的生活方式疾病:城市居民的不健康生活惯,如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导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城市疾病治理措施1. 环境保护与净化:加强工业废气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强化水源保护和水处理措施,确保供水安全。
2. 健康教育与预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意识;推广健康的生活惯,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预防生活方式疾病。
3. 心理健康支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城市居民应对心理压力。
4. 政府政策与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疾病监测系统;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减少环境污染。
结论城市疾病对居民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和政府规划等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理城市疾病,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请注意:没有内容可以确认请注意:没有内容可以确认- 请注意:没有内容可以确认。
城市病及其治理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浅谈“城市病”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专业名词解释“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
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通过官方通报通告和个人切身感受,发现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1)交通拥堵北京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
(2)资源短缺北京存在严重资源短缺现象。
如:水资源紧缺,一度面临用水荒;土地供应紧张导致购房需求上升、地价房价上涨。
(3)环境恶化北京经常出现雾霾天,还偶发沙尘暴。
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虽然较之以往有很大改观,但整体状况仍然值得担忧。
(4)收入悬殊北京常住人口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并不多,好处并不明显。
比如北京公务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较之其他特大城市有明显差距,而承担的各项费用开销却相当高,直接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北京“城市病”的应对措施针对北京由于“城市病”带来的种种危害弊端,建议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加快经济高速发展。
(1)明确北京城市定位,转移非核心功能和产业明晰首都城市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带动人口和产业的分流疏解,从而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有效治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2)科学北京城市规划,加快全市道路交通建设根据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深入做到?“三规合一”(经济发展规则、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相统一);断续控制房地产投资和用地扩张,把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纳入集资建房、统建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畴;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倡导广大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3)利有资源发展经济,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强化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使北京居民靠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与其他特大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城市病编辑?[chéng shìbìng]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
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目录1概念2根源与措施3具体表现3.1 简介 3.2 人口膨胀3.3 交通拥堵3.4 环境恶化3.5 资源短缺3.6 城市贫困4方案分析4.1 世博会方案4.2 城市绿化5解决措施建议6中国现状7健康城市8世博会论坛8.1 专家把脉8.2 通勤时间8.3 婴儿车指数8.4 节地模式1概念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
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拉美国家的城市病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这些因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被称为城市病.这种城市病就已经出现在东京、纽约等诸多城市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是城市病导致了城市的衰退。
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治理“城市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
城市病及其治理—以沈阳市为例发表时间:2018-12-21T17:04:09.7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杨梓铭[导读] 在规划中更加强调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生态景观,使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能更加的和谐发展。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摘要: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盲目建设,为了城市规划违背自然规律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导致了庞大的资源浪费、居民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和城市经济发展成本大幅上升,更进一步的导致了城市失去应有的竞争力,并且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研究在沈阳市所存在的城市病并且针对上述现象尽心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关键词:城市病沈阳市整治一、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成因1、规划滞后于建设理论上来讲,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应该做到“建设服从规划,规划指导建设。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很多的大城市都会因为政府主要干部的改朝换代而改变规划的体系,从而严重的导致了规划赶不上变化。
因此在很多大城市中,规划的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就是作为政府部门,并没有明确详尽的规定来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这一方面,即使有规定的,也并没有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而进行修订;其次就是政府部门的领导都是出自干部大学,少有建设规划类专业的人才,因此他们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相对片面,并且规划意识差,从而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行政而轻规划,使得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被分化肢解,削弱了规划的权利;再次即为商业因素,沈阳市为了更多的招商引资而使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出台,使得投资商被优秀政策高度庇护,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发商们不服政府管理,为所欲为、随意建设等现象同样屡见不鲜,严重的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就是规划执法的难度巨大。
2、城市上拉链马路现象尤为严重“拉链马路”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马路不断开肠破肚的现象。
[提要]城市病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城市病主要表现为: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不科学、忽视生态建设和缺乏住房保障等造成的。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有助于我国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和克服城市病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分散膨胀人口;谋划公交系统,增加交通成本;增强节能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保护弱势群体等。
关键词:城市病;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现代化的最先受益者,在最先享受到城市化中“城市的胜利”带来的社会便利的同时,也最先尝到城市病的苦头。
因此,探究国际社会的城市病对我国城市病的预防和克制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一、城市病主要表现城市病在发达国家以及较早进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最先出现病症,因此这些发达或者先发展的国家中城市所产生的城市病,为我们预防城市病提供了经验和治理资源。
城市病的主导原因即社会转型,具体说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趋势使城市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在城市不断蔓延发展的同时未考虑人口、产业、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城市中造成危机。
在这个主导原因之下,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城市病成因及对策□文/雷友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应当注重适当提高优惠税额,考虑再度扩大免税受赠主体范围,简化减税、退税办理流程,使企业的慈善捐助都能切实享受免税激励。
最后,政府应当完善税法,对于一些可能对环境造成伤害和对生态造成影响的生产活动,增收环境保护税,以税收进行调节与控制,运用负激励的手段鞭策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二)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提倡上市公司必须提交每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且也在不成文规定地情况下较严格的实施,且效果显著。
借鉴这一措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申报参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活动。
出台政策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全面、多样化的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披露,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责任。
(三)以项目支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政府通过创建一系列的项目,奖励在评估中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将项目交给在社会责任评估中表现良好的企业,不仅能激励企业继续发扬,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也能对其他企业形成鼓励与压力。
从而引领商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践行。
一方面从经济财政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将先进的技术与项目介绍给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实现双赢;其次,政府应当创建一些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公益性质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将其外包给企业,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四)通过社会组织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组织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
首先,政府应当提高社会组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准入。
专业的社会组织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企业通过咨询,与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其次,通过专业的社会组织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形成各企业之间履行社会责任成效的对比,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能做到科学、专业地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估。
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可以根据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起到鼓励与鞭策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1]Schwartz,M.S.&Carroll,A.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ree Domain Approach[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3.13.4.[2]姜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J].企业家天地,2013.2.[3]周霞.试论我国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困境[J].求索,2010.5.[4]唐璐瑶.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政府引导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5]林曦.政府推动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构建[J].行政与法,2012.9.[6]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见》.2015.[7]深圳市《企业社会责任要求(SZDB/Z133-2015)》.2015.[8]深圳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南(SZDBZ/Z134-2015)》.2015.[9]顺德区《顺德龙腾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指标体系》(阶段性成果). 2014.[10]顺德区《顺德龙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阶段性成果).2015.[11]刘丽萍.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税政策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2]丁关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公共/财税《合作经济与科技》No.1s2017 188--一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导致人口急速膨胀。
据统计,2005年全球城市人口的1/3左右生活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
由于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可以发挥更好的经济功能和生活功能,使得人口持续地向大城市聚集。
根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报告,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数量在迅速增加。
195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仅有纽约和东京两座,1975年上海和墨西哥也跻身这一行列,而到2005年,世界上有20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而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数量达到16个,到2010年,全球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超过25个。
人口的过渡膨胀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处于缺位状态,城市人口的增加除了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发挥了城市的经济生产力,但是同时也是造成人口贫困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
二是城市交通严重拥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那些超级城市的发展如同“摊大饼”一般蔓延扩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的集聚,原有的交通布局造成难以解决的城市困境,具体表现为交通拥挤、尾气排放、空气污染、出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如伦敦是目前英国最为拥挤的地区,每日交通高峰时段内每小时有超过100万人和4万辆机动车进入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三是生态环境污染恶化。
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人与人的互动,更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大城市往往在取得经济利益的时候忽视了生态环境。
城市对自然胜利之后,自然也同样报复了城市。
20世纪中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个很好的例证: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生态环境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地位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凸显,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仅影响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它终究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心理健康。
四是住房难,贫民窟现象突出。
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界限比较分明的富人区和穷人区,即所谓的“隔离社区”。
例如巴黎西部的富人区,街道和社区整洁宽敞,而东部和北部的穷人区的许多街道狭窄、肮脏,甚至没有路灯。
美国则出现许多以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亚裔等相同族裔集中,不同族裔分离的种族隔离现象。
在这种情况的作用下,弱势群体没有居所,极易在城市周边形成贫民窟。
然而,贫民窟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2003年联合国人居署一份名为《贫民窟的挑战》的报告称“世界上有1/3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里,而且大部分位于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从人口与产业的经济视角来看,城市病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如果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视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那么,城市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的城市,城市病就会表现得越“全面”。
首先,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单一。
城市病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一个城市变为了“大城市”,而城市的规模扩大最直接的因素是城市人口的增加。
人口集聚的时段大多处于该国进行现代化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即工业化发展时期。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进程之中人口持续地向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趋势。
这一趋势有着必然性和合理性,工业化的发展通常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涌入城市的人口则可以在城市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但是,在城市吸引越来越多人口的同时,却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注意到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人口流动。
其次,城市规划不科学。
依据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总体性视域下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空间实践”,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是城市化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是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缺乏“准备”,没有对城市的发展做通盘的规划,使得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滞后,往往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
再次,忽视生态环境建设。
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对待发展的一般思路。
在经济发展之中对环境的不重视,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已经让我们尝到了恶果。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单纯自然科学问题,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仅仅体现在生态危害层面上,其往往被视作社会课题,在对经济造成损害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最后,缺乏住房保障性政策。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无法形成充分就业、继而无法得到住房信贷,只能在周边的公共用地上搭建简易房屋落户,久而久之形成贫民窟。
三、城市病治理对策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分散膨胀人口。
人口的集中与产业结构单一有着紧密联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人口流动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如,日本在1959年通过了《首都圈建成区内工业等设施控制法》,在首都圈内的部分城市,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大学等设施的新增项目进行控制。
这个方案的实施,使得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东京原有的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开始聚集。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京高密度聚集,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为控制东京城市的人口总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谋划公交系统,增加交通成本。
针对拥堵问题,国际经验主要有两种主要解决办法,一是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
如伦敦地铁线路超过400公里,目前75%在中心区上班的人们通过铁路网络。
此外,伦敦还拥有近300公里的公交车专线,并且采用低票价吸引公众通过乘坐公交车的方式出行;二是增加交通成本,征收交通拥堵费。
新加坡人口密度居全球第二位,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就是从1975年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
新加坡不断改进其收费系统,并且规定每一辆汽车必须配备一部与一个资金账户绑定的电子应答器,通过遍布全城的电子拱门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