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介绍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说明文用途很广,实用价值很大,写好说明文是很重要的,是现代化生活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掌握说明文自身的规律,才能写好说明文。
下面介绍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欢迎阅读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新产品也应运而生,相伴随的说明书也与日俱增,所以,好说明文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作为一个写说明文的作者,只有掌握这一规律,才能写好说明文。
1 明白说明文的六大要素大家都知道,写记叙文,必须具备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才能写成一篇记叙文,而且说明文和记叙文一样,也必须掌握说明文的要素才能写好,其要素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如下六个方面:(1)说明对象。
(2)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方式。
(4)说明顺序。
(5)说明方法。
(6)被说明对象的性质,性能功用,成因市里及内部关系等。
2 清楚写好一篇说明文需要具备的六个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至少得具备六个条件,那么又如何使用这六个条件呢?第一,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这要求你清楚地告诉读者,你要说明一个什么事物。
第二,被说明对象有何特征,什么是特征呢?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只有抓住它的特征,才能从本质上把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样你才能把被说明的对象说清楚,从而达到说明的目的.,例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作者就抓住被说明对象,食物来源的根本特征,植物靠自养,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益阳,极少部分的细菌靠化学能来合成,从而在本质上说明了食物来源这一深奥的事理。
如果作者没有抓住这一特征,恐怕浪费了很多的笔墨也难以说清楚,因此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掌握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要准确的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首先必须对事物有个清楚的认识,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参加实践,深入研究,坚持不懈地记取,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途径,在这方面的例子是不乏其人的,伟大的物候学家,竺可桢,坚持不懈的观察记录,写出了大自然的诺言,周树人认真观察,写出了生动有趣的蜘蛛。
说明文10种说明方法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指通过文字来解释、阐述或描述某种事物、现象或情况的一种文体。
其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达到增进知识和理解的效果。
二、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素1.主题:确定写作对象,明确阐述内容。
2.结构:按照线性或非线性结构进行组织,使文章有条理。
3.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4.举例: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5.图表:通过图表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和信息,增强文章可读性。
三、10种说明方法1.定义法定义法是指通过对某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定义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见于科技类文章中,如对某个技术术语进行解释等。
2.分类法分类法是指将同类事物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进行详细描述。
这种方法常用于生物学、化学等科学领域中。
3.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并对其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常用于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中。
4.举例法举例法是指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问题,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育、文化等领域中。
5.过程法过程法是指通过描述某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于历史、科技等领域中。
6.因果法因果法是指通过分析某个事物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中。
7.解释法解释法是指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解释,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这种方法常见于哲学、文化等领域中。
8.问题-答案法问题-答案法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用于教育、科技等领域中。
9.引言-主体-结论法引言-主体-结论法是指先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或事件入手,然后逐步展开主题,并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常见于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中。
10.故事叙述法故事叙述法是指通过讲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来进行说明。
这种方法常见于文学、历史等领域中。
四、说明文写作的注意事项1.确保准确性: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因此要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特征)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
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把握住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短语),说明对象的特征往往用形容词来概括(或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
说明文的中心句由说明的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来构成。
说明文的中心句有全文的中心句和自然段的中心句之分。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全文或整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
中心句又叫总说。
除了中心句之外的句子叫支撑句。
支撑句又叫分说。
支撑句是以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的方式对中心句进行说明的。
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二、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1、总说――分说2、分说――总说3、总分――分说――总说三、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实体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平实语言的说明文和生动语言的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四、说明方法1、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的、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有关知识一、什么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分类:1、事物说明: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点2、事理说明: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三说明文五要素:1、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3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整体部分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资料列图表5、说明语言: 准确性、明白、平实四、如何找准说明对象:1、看题目2、抓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五、如何抓事物特征:1、从题目入手或说明对象入手2、从文章结构入手。
先给文段标上序号,弄清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同类合并”给文章分段,理清结构层次。
知道说明对象,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3、从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
从写法上看,说明文多具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
因此,抓说明对象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
在说明文中,总是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归纳上文说明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从说明方法入手。
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服务的,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可以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六、如何答说明文语言:1、说明文语句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或表示估计、推测、程度等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是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时,应按三步走:①明确表示态度“不能去掉”或“不能换”②结合语境解释该词意:例如:“中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意思是接近于。
它对“到处都有”起了限制作用③与改换后的词或去掉词语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作答。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说明文的三要素:1.内容的科学性2.说明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2.递进式 3.并列式4.对照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要有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有确凿性典型性论据与论点的统一)3. 论证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有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是一种以事物为基础,描述其性质、特点、组成部分及其用途的文体。
也就是说,说明文旨在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使其了解特定主题的相关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讨论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倒叙法倒叙法指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阐述方式。
首先给出整体概念,然后讲述其部分和组成,最后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描述。
例如:“手机由屏幕、电池、摄像头、芯片等部分组成。
其中屏幕为触控式高清屏,电池容量为4000mAh,摄像头有前后双摄像头等。
”2.顺叙法顺叙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顺序叙述事物的方法。
例如,对一件产品进行说明时,可以从外观、功能、使用方法等依次叙述。
如:“这款产品外观简洁大气,功能强大,支持多种语言,使用十分方便。
”3.对比法对比法是把两个事物相比较进行说明,从而突出主题的特点。
例如,对两种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说明,可以比较其在使用感受、功能、价格等方面的区别。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
4.因果法因果法是指在说明某一主题的特点时,强调其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当描述一个自闭症患者的行为时,可以分析其行为模式和原因,帮助读者了解自闭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1.目的说明文阐述事物的性质、特点、组成部分及其用途,旨在向读者传递有关主题的知识,并使其了解主题的相关信息。
因此,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特定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特定主题。
2.客观性说明文强调事实性,旨在以客观的角度阐述主题的性质、特点和组成。
因此,说明文的表述要准确、简洁、清晰,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说明文所传达的信息。
3.严谨性说明文需要严格控制用词和句式,确保说明文表达的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此外,说明文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与格式,以保证整篇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包括倒叙法、顺叙法、对比以及因果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探讨了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包括目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说明文说明方法以及答题格式1、下定义: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切地说明。
一般它用语凝炼、严谨、正确,能科学地阐述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含义。
答题格式: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
例:①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②评论大都是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
2、作诠释:就是解释说明,就是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答题格式:对××解释说明,让读者有进一步的认识。
例:①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碰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②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下定义)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漂亮,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
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
(作诠释)3、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层析清晰。
答题格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①……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鲸分为两大类。
一类口中有齿,以大动物为捕食对象;一类口中无齿,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
4、举例子:列举已知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对象,使人明白易懂,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题格式: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中的各种物体或碎片。
如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去的螺母、螺栓活螺丝刀等各种物体。
5、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突出和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格式:通过××和××的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一、抓住事物特征任何事物都有特征,要介绍清楚一个事物,必须抓住它的特征,才能准确地说明它。
二、安排好结构适当的结构可以使说明文言之有序,条理井然,增强说明的效果。
根据事物特征,选择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三、语言简明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准确指用词造句要合乎语言规范,做到表达严密,修饰恰当,概念含义确切,判断无误。
简明要求语言简洁、明晰,没有罗嗦现象出现。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三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2)阐述说明对象;(3)总结说明对象。
这种结构我们常称为“总---分---总”结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出现这三部分,有时候会省去其中一部分,这时这种结构就变为“总--分”“分---总”的形式。
这三种结构形式是说明文或说明段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形式,阅读说明文或解答说明文阅读题时,就要按照这几种形式去对照分析,以确定文段的结构方式,准确解答说明文的结构方面的题目。
说明文段有时在局部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如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常呈现出并列关系)、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常呈现出层进关系)、纵横式结构等,也要仔细分辨,准确判断其内部结构关系。
重要概念: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
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介绍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
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主-次、因-果、现象-本质、特征- 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说明文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体裁。
它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和准确性等特点,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说明文的知识点及考点。
一、说明文的定义和分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用途等进行介绍和解释,或者对事理进行阐述和说明的一种文体。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主要是介绍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事理说明文则侧重于解释事物的原理、规律,像《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
二、说明文的要素1、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文章所要介绍和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明确说明对象是读懂说明文的关键。
2、说明特征说明特征是指说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打比方:将两种不同的事物,通过比喻的手法,使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4)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特点。
(5)分类别:对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使说明更有条理。
(6)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说明。
(7)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8)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外貌等,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9)引资料: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4、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比如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历史事件的发展等。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进行说明,如介绍建筑物、景点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中常用的风格十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2、分类别3、下定义4、作比较5、打比方6、列数据7、列图表8、作诠释9、摹状貌10、引资料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二、列数子: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
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三、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四、打比方:使说明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五、摹状貌: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六、作诠解: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七、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八、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九、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将说明对象说得更加通俗易懂,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九、引用说明: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
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
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
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这种知识,或者
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
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说明方法的基础。
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
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
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例如《松鼠》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阅读课文就要从松鼠的外形、习性、皮毛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课文说了什么,从中掌握了哪些知识。
而《沙漠里有些什么》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就要看沙漠里有什么奇怪的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就不同。
三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
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
一般说,放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者在一个段落的前面,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
例如《巍巍中山陵》一课中,在文章的开头就突出了中山陵“巍峨、雄伟”的特征。
四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阅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
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阅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总之,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