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
K e x u e z h o n g z h i近年来,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县农民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残留的化学物质超标,土壤板结盐碱化造成小麦、玉米根扎不深,根系不发达。
其次,有机肥使用越来越少,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土壤环境遭到破坏,有益微生物急剧减少,立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
再次,氮磷钾化肥的使用量近!"年内增加了近!倍,而粮食的增产率只有#$!%。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探讨和总结了合理使用氮、磷、钾,适当增加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等技术,促进了小麦和玉米的增产。
!$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重化肥,轻农家肥。
农民嫌农家肥堆头大、运输难、施用不便、劲头小、肥效慢。
!$&重底肥、轻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
目前生产上仍沿用“三肥底施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有机肥、氮、磷肥全部底施,不追肥,造成后期脱肥现象突出,尤其对高产地块显得更加突出,钾肥施用面积很小,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存在不合理现象。
!$'施肥方法不当,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
农民在小麦播种时施用磷钾肥的同时,习惯每亩施用碳铵(" !""公斤或尿素)" *"公斤,碳铵、尿素施用过多,土壤难以吸附保存,导致肥料流失浪费,影响发芽和出苗,同时导致小麦体内的碳氮比例失调,麦苗疯长,抗寒性差;降低小麦的抗旱、抗倒伏能力;也可能形成土壤板结。
!$)土壤耕层较浅,保肥力降低。
农民在播种时多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只能耕作到!&+!*,-,耕层过浅导致肥料的养分无法长时间维持,土壤对肥料的保持力不强,造成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倒伏、病虫害等诸多现象。
同时,大量的秸秆堆积在田间,不仅影响到小麦的出苗,而且由于其不易腐烂的特点,无法有效地对土壤进行改良。
&$合理施肥促高产技术俗话说:麦收胎里富。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耕地养分调查情况报告
根据耕地养分调查情况报告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耕地养分状况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体水平较高,超过了耕作作物的要求。
特别是氮素含量较为丰富,为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然而,也有部分土壤样本的含量偏低,需要重点关注和补充。
含量不足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降低产量和质量。
其次,针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水平较为理想。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保持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情况,需要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另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土壤酸碱度不平衡的问题。
酸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产量下降。
因此,合理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其处于适宜的范围内,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
微量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及时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微量元素,是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虽然整体耕地养分状况较好,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
关注和解决。
具体来说,应重点关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不足情况,通过施肥措施进行补充;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并及时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耕地的肥力状况,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主办为了解决施肥不科学造成的土壤板结、作物品质低、地下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笔者对安阳市化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以小麦、玉米2种作物为主,累计调查260多名农户、110多家肥料经销门市、10多家种粮大户,分析了目前安阳市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及相关建议。
一、化肥使用现状(一)农用化肥使用情况安阳市是河南省冬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全年肥料投入平均为650元/667 m 2,其中化肥占43%,是小麦、玉米生产中最大的投入品。
(二)化肥品种目前,安阳市农用化肥品种主要以复混肥料、磷酸二铵、尿素3种肥料为主。
林州市临淇镇局部地块使用碳酸氢铵、复混肥料、磷酸二铵主要用于小麦底肥,尿素用于小麦、玉米追肥。
(三)肥料价格由于化肥产能过剩严重,化肥整体价格在低位徘徊。
目前单质肥料价格出现较大下跌,复混肥料价格虽然也有所下跌,但跌幅不大。
肥料市场零售价格为:复混肥料45%的含量价格在120元/50 kg 左右、40%的含量价格在100元/50 kg 左右,尿素价格在65元/50 kg 左右。
(四)施肥方式从走访农户和种粮大户情况来看,小麦底肥、追肥和玉米追肥以表层撒施为主。
小麦底肥撒施后进行犁地,小麦、玉米追肥均结合浇水进行撒施。
近年来,玉米种肥同播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安阳市玉米种肥同播面积约2万hm 2。
安阳市化肥使用现状及今后的施肥方向安阳市土肥工作站 王云开 安阳市种子管理站 王未洁安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站 李旭冉二、存在的问题(一)化肥施用量偏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市化肥施用量的增速远远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速。
一方面,化肥对粮食增产的显著作用推动了化肥施用比例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当化肥施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益也随之下降。
粗放式的施肥方式造成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利用率为10%~20%,肥料施用量大、利用率低。
河南安阳市玉米高产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河南安阳市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在安阳市,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和丰富的产量。
玉米的高产种植与管理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与产量,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种植与管理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安阳市玉米高产种植与管理技术的要点。
一、选址与土壤准备1.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安阳市以中性土壤为主,适宜玉米生长,但仍需选择平坦、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
2. 土壤准备:在春季播种前,应进行土壤翻耕、松土,除去杂草和根系,保持土壤松软通透,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品种选择1. 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短生育期品种适合生长期较短的地区,长生育期品种适合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2. 抗病虫害的品种:选择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可减少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三、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密度1. 适宜的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
2. 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一般为每亩种植玉米1.5-2万株。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管理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生长需要,科学施用基础肥、追肥和叶面肥等,保证玉米生长需求的养分。
2. 精准灌溉管理: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生育期,采取适宜的灌溉措施,确保玉米生长需求的水分供应。
五、病虫害防治与田间管理1. 病虫害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 田间管理:包括间茬、除草、松土、整枝等工作,促进玉米的生长和成熟。
六、采收与储存1. 适时采收:根据玉米的成熟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采收,尽量避免玉米出现霉变和贮存失常。
2. 合理储存:对采收的玉米进行晾晒和贮存管理,保证玉米质量,避免玉米贮存期间的损失。
河南农业2017年第3期(上)体系,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一)安排田间肥效试验按照农业部项目规程要求,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肥力有代表性的地块,安排小麦、玉米田间肥效试验。
通过对各项试验的汇总、分析、计算,找出最佳施肥配方,最佳施肥量,合理施肥时间等参数,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组织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对测土取得的土壤肥力状况,分布规律,田间肥效试验获取的各项参数,结合作物需肥规律,当地农业施肥的多年经验,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土磷补钾区、增氮补磷培肥区、稳氮增磷高产区。
(一)增氮稳磷补钾区它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伦掌乡、都里乡、马家乡、许家沟乡、铜冶镇及洪河屯、安丰等乡镇的部分区域。
施肥建议:1.小麦。
目标产量<300 kg/667 m 2的地块,建议每667 m 2施氮9 kg,五氧化二磷4 kg,氧化钾3 kg;目标产量为300~400 kg/667 m 2的地块,建议每667 m 2施氮10~12 kg/667 m 2, 五氧化二磷5 kg,氧化钾3 kg;目标产量为400~500 kg/667 m 2的地块,建议每667 m 2施氮12~13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4 kg;目标产量>2的地块,建议每667 m 27 kg, 目标产量<400 kg/667 m 2议每667 m 2施氮8~ 2 kg,氧化钾3 kg;400~500 kg/667 m 2的地667 m 2施氮12~14 kg,4 kg,氧化钾3 kg;目2的地块,建施氮14~16 kg,五氧化4 kg。
目标产量为300~400 地块,建议每667 m 2五氧化二磷5 kg,目标产量为400~500 667 m 2施氮7 kg,氧化钾500~600 kg/667 m 2 议每667 m 2施氮14~ 8 kg,氧化钾5 kg。
目标产量<400 kg/667 m 2667 m 2施氮8~12 kg, 2 kg,氧化钾3 kg;目2的地667 m 2施氮12~14 kg,3 kg,氧化钾4 kg;目标2的地块,建议每 14~16 kg 五氧化二磷 5 kg,氧化钾5 kg。
土壤营养研究报告
土壤营养是指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其利用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营养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分析:通过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化学分析等方法,测定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如氮、磷、钾、钙、镁等。
通过分析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其比值,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潜在的限制因素。
2.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评价:土壤中的养分并不都能被植物有效利用,有些元素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例如氮可以以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通过分析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有效性,可以评估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
3. 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土壤养分的含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变化。
通过对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4. 土壤肥力评定:根据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性质,结合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
通过评定土壤肥力,可以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5. 土壤养分与植物生长关系研究: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土壤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可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以及养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为
优化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壤营养研究报告主要涉及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有效性、时空变化,土壤肥力评定以及土壤养分与植物生长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科技学院2006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河南省主要土类耕层有效硫含量分析学生姓名:刘*所在院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所学专业:农学完成时间:2006年6月8日摘要对河南省主要土类(潮土、褐土、黄褐土、黄棕壤、砂姜黑土)土壤有效硫含量的测定。
结果表明,全省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134.23mg/kg.,其中以褐土最高达168.47mg/kg,黄褐土最低为53.76mg/kg.其土壤有效硫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褐土(168.47mg/kg)>砂姜黑土(150.61mg/kg)>潮土(143.57mg/kg)>黄棕壤(121.24mg/kg)>黄褐土(53.76mg/kg).并对河南省主要土壤有效硫含量、丰缺状况等进行了分析,以便对土壤合理施用硫肥提供参考。
从分析结果看,河南省主要土壤耕层有效硫含量普遍较高,除对喜硫的作物外,一般均不需要施用硫肥。
关键词:土类,土壤耕层,有效硫,丰缺状况AbstractTo Henan Province main soil type (cultivated fluviogenic soil, brown earth, yellow brown earth, yellow brown earth, caked calcium carbonate black earth) soil effective sulfur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entire province soil effective sulfur average content is 134.23mg/kg.In which is highest by the brown earth reaches 168.47mg/kg, the yellow brown earth most is low is 53.76mg/kg.Its soil effective sulfur content from high to low in turn is: Brown earth (168.47mg/kg) > caked calcium carbonate black earth (150.61mg/kg) > cultivated fluviogenic soil (143.57mg/kg) > yellow brown earth (121.24mg/kg) > yellow brown earth (53.76mg/kg).And to the Henan Province main soil effective sulfur content, abundant lacked the condition and so 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at to the soil reasonable employment sulfur. Looking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 that, the Henan Province main soil topsoil effective sulfur content is generally high, besides to the happy sulfur crops, does not need to employ the sulfur generally to be fat.Key words: Soil type,Soil topsoil,Effective sulfur,Abundant lacks the condition目录引言 (1)1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采集 (1)1.2 试验材料处理 (1)1.3 测定方法 (1)1.3.1土壤质地的测定 (1)1.3.2土壤pH的测定 (1)1.3.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1)1.3.4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1)1.3.4.1方法原理 (1)1.3.4.2 仪器与设备 (1)1.3.4.3 试剂 (1)1.3.4.4操作步骤 (2)1.3.4.5 结果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结果 (2)2.2结果分析 (3)3 结论 (5)4 讨论 (5)5 建议 (5)参考文献 (6)致谢 (6)引言硫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其需求量与磷相近。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现状及对策探讨作者:于新芹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生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效率低,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论文总结了安阳市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取得成效。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1 总体概况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地理坐标是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2′-36°22′。
交通便利,物流发达,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高铁、107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全年平均气温14.1℃,年均降雨量为556.8mm。
安阳辖五县(市)四区,即:安阳县、林州市、汤阴县、内黄县、滑县和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
总面积为7 413km2,总人口为533万,耕地面积590万m2。
近年来,安阳市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始终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紧紧围绕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等国家、省级一系列政策开展工作。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分别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主要领导负责召集并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
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增长率降至0.8%以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完成81%目标;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56%,超额完成了37.1%的目标任务;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8%,超额完成了37.5%的目标任务;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8%,超额完成了27.2%的目标任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82%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8%以上,完成5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建设[1]。
土壤现状分析调研报告一、概述本报告通过对土壤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土壤的质量和特征,为进一步的土地治理和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查:选择若干地点进行采样,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
2. 实验室分析:将采样得到的土壤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
三、土壤质量分析1. pH值:经实验室测定,土壤pH值整体表现为酸性/中性/碱性(根据具体情况填入词汇),总体分布呈现……2. 土壤质地: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分析,所得的土壤质地可以划分为……3. 养分含量:通过土壤样本的化学分析,得出不同养分元素的含量情况,包括氮、磷、钾等。
4. 有机质含量: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情况。
四、土壤特征分析1. 颗粒组成:根据实验室分析,得到土壤颗粒组成的比例,包括沙、淤泥和黏土等。
2. 水分保持能力: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出土壤的含水量和水分保持能力情况。
3. 通气性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得出土壤的通气性情况,包括气孔和透气性等。
4. 散状结构:观察土壤的散状结构情况,包括团聚体的形态和稳定性等。
五、综合分析与建议1. 分析不同地点的土壤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结合土壤质量和特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治理和改良建议,包括施加农业肥料、改善排水系统等。
3. 针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土壤施肥方案和组织农作物残留物的回收利用等建议。
六、结论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本地区土壤整体质量较好,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合理的土地治理和改良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增产。
河南省农田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作者:刘灿华孙笑梅袁天佑闫军营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0年第08期土壤是人類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耕作管理,河南省部分区域土壤出现大面积酸化,且酸化程度日渐加剧,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障碍因子,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本文通过探究目前河南省耕地土壤酸碱度状况和酸性土壤分布,为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解决当前全省土壤酸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壤酸碱度状况一般将pH值<6.5~≥5.5、<5.5~≥4.5和<4.5的土壤分别称为弱酸性土壤、酸性土壤和强酸性土壤。
由表1可知,河南省耕作层土壤(0~20 cm)pH值主要为4.0~9.0。
其中,pH值为5.6~8.5的占94.6%,适宜主要农作物生长。
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耕地土壤pH值为6.5~7.5的下降1.8%,pH值<6.5的增长2.51%,其中pH值<5.5的酸性土壤增长1.29%;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尚不存在pH值<4.5的强酸性土壤现已达0.6万hm2。
因此,河南省部分耕地土壤已经出现了酸化态势。
二、酸性土壤分布现状(一)酸性土壤类型分布由表2可知,河南省pH值<5.5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黄褐土、水稻土、砂姜黑土和潮土上。
其中,pH值为4.5~5.5的土壤面积最大的为水稻土,占总面积的34.9%,其次依次为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褐土、粗骨土和红黏土,但主要分布在水稻土、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和黄棕壤上,占总面积的95.9%。
而pH值<4.5的土壤面积最大为黄褐土,占总面积的42.6%,其次分别为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褐土、粗骨土和红黏土,但主要分布在水稻土、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和褐土上,占总面积的92.9%。
河南农业2015年第12期(上)安阳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5.7万hm²,土壤类型繁多,垂直高差变化幅度大。
依据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地理因素、土壤类型、资源利用条件以及田间肥效试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在对不同生态区土地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推荐施肥分区(见下表)。
将全县划分为4个类型区。
一、推荐施肥分区命名(一)中东部平原高产区该区主要区域位于京广铁路以东的柏庄镇、韩陵乡、白璧镇、崔家桥、吕村镇、永和乡、北郭乡、瓦店乡北部、辛村镇北部以及京广铁路以西的曲沟镇、安丰东部、洪河屯东南部、水冶镇中东部、蒋村乡南部。
区内小麦播种面积约43 600hm²,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75.9%,是安阳县主要粮食高产区、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该区分布的主要土壤为两合土,其中在曲沟镇、水冶镇中东部、蒋村乡南部、洪河屯乡南部土壤主要为立黄土,白璧镇中部、崔家桥乡西北部、北郭乡东北部分布着部分淤土。
其主要特点是:土层较厚、肥沃,保水保肥、排灌方便,适耕性好。
经过近几年的培肥和水利建设,已成为安阳县最肥沃的土壤区。
(二)东南部黏土改良区本区包括瓦店乡、辛村乡的中南部、白璧镇东南部,位于汤河、羑河以北,小麦播种面积约4 800hm²,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8.3%。
该区土壤大部为淤土、潮黑垆土,间有部分体黏两合土,母质为冲积物。
绝大部分土壤质地黏重,通透性不良,耕性差,适耕期短,但保肥、保水性能好,有机质含量高,肥效长,有后劲,作物千粒重高。
地下水位较浅,夏、秋季节易受涝灾。
人均耕地多,耕作粗放,是安阳县高产潜力挖掘区。
(三)西部丘陵旱作区本区包括伦掌乡、安丰乡、都里乡、马家乡、磊口乡、善应镇、铜冶镇、洪河屯乡以及蒋村乡北部、水冶镇西北部。
小麦播种面积约8 000 hm²,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13.9%。
该区成土母质为分积物、洪积物、坡积物,主要土种有立黄土、白面土、拌有部分赤金土、沙姜立黄土和薄、中层褐土性黄土。
2016年第7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创新土肥服务体系助推安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探讨李斌(河南省安阳市土肥工作站,河南安阳455000)[摘要]本文全面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安阳市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结果以及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现代粮食产业发展要求,对创新土壤肥料服务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提出了建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实施农田培肥工程,对加快安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土肥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探讨[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7-0013-01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
肥沃的土壤和充足均衡的营养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根本保证。
安阳是农业大市,是国家规划的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优势区域。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粮食产量作物一般亩增产5%-10%,生产成本降低,作物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安阳市土壤肥力现状我们在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95年安阳市土壤调查的基础上,2001年,针对土壤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在全市建立148个土壤耕地肥力长期定位监测。
通过耕地肥力长期定位监测,我们基本掌握了全市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变化动态。
化验结果显示,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15g/kg,全氮含量0.96g/kg,速效磷含量22.7mg/kg,速效钾含量111mg/kg。
近几年全市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土壤全氮含量逐渐上升,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土壤肥力逐步提高,但仍处于中等水平,局部县区的土壤肥力水平还偏低。
据我市148个地力监测点数据测算:氮素有盈余,磷素基本持平,钾素亏缺,监测点平均氮素盈余1.73公斤/亩,磷素略亏缺0.30公斤/亩,钾素亏缺8.04公斤/亩。
河南农业2016年第1期(上)安阳县地处河南省北部,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6.0万hm²,土壤类型繁多,垂直高差变化幅度大。
本文依据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地理因素、土壤类型、资源利用条件以及田间肥效试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农民施肥习惯,在对不同生态区土地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推荐施肥分区。
一、推荐施肥分区(一)中东部麦田套种区该区主要区域位于京广铁路以东的柏庄镇、韩陵乡、白璧镇、崔家桥、吕村镇、永和乡、北郭乡、瓦店乡、辛村镇,玉米播种面积约31 500hm²,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52.5%,是安阳县主要粮食高产区、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该区分布的主要土壤为潮土,其主要特点是:区内群众玉米播种习惯麦田套种,土层较厚、肥沃,保水保肥、排灌方便,适耕性好,经过近几年的培肥和水利建设,已成为安阳县最肥沃的土壤区。
(二)中西部平原直播区该区主要区域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曲沟镇、安丰东部、洪河屯东南部、水冶镇中东部、蒋村乡南部,玉米播种面积约10 800hm²,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18%,是安阳县主要粮食高产稳产区。
该区分布的主要土壤为立黄土,其主要特点是:区内群众近年已形成玉米直播习惯,土壤母质主要为洪积物,质地适中,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无明显的障碍因素,区内沟渠纵横,以渠水灌溉为主,灌排便捷,地少人多,耕作精细。
(三)西部丘陵旱作区本区包括伦掌乡、安丰乡、都里乡、马家乡、磊口乡、善应镇、铜冶镇、洪河屯乡以及蒋村乡北部、水冶镇西北部,玉米播种面积约17 700hm²,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29.5%。
该区成土母质为分积物、洪积物、坡积物,主要土种有立黄土、白面土、拌有部分赤金土、沙姜立黄土和薄、中层褐土性黄土。
区内土壤质地适中,耕性良好。
突出问题是水源缺乏,坡度大,近几年个别区域有撂荒现象,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重,都里、马家、磊口、善应和许家沟、铜冶镇的西部问题更为突出。
安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分析安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科技发展对策,以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现状;对策;河南安阳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1-02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导、科技投入、农民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1]。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致富都离不开科技[2-3]。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安阳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是建设创新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1 安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阳市农业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转变;“四大兴农计划”和“三大惠民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连年稳定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334.33万t;全市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13余项;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16余项,培育、引进和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2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农业技术市场日益繁荣,高效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了良好开端;农业科技创新进入河南省先进行列,为今后加快该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安阳市农业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的严重制约,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还较多,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高,深加工技术附加值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不平稳;平原、丘陵和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面临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加快,该市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较大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体系面临深层次上的根本挑战。安阳市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 目前,影响安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不深,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科技含量仍然相对较低;②品牌优质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③缺乏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较少,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尚需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完全发挥;④科研和生产之间有脱节现象,农科教、产学研未紧密联系;⑤农业科技信息流通不畅,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不快;⑥缺乏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与推广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2 安阳市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1)开展新一代主要农作物和蔬菜优良新品种培育,重点研究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应用常规技术、诱变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分子定向育种技术等,培育超级新品种[4]。 (2)开展高产高效农作理论和实用先进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大面积单产均衡增长的栽培理论,研究开发不同生态区域主要农作物和蔬菜高效简化栽培新技术,研究开发安阳市优势农业生产物质要素、技术优化组合及科学配置模式。 (3)重点研究快速、高效有机肥料腐熟、无害化处理技术,土壤养分等级测试方法、田间试验、施肥技术等,促进农药使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开展科学施肥与科学用药研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效、安全无害化生产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和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等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一批生物农药、新型生态肥料;研制一批阻隔、诱杀防虫、防病等高新技术。 (5)开展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研发,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重点突破农产品分级、杀菌、防腐、保鲜、干燥等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和医药产品、保健食品等,开发超高压加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6)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合理设置县、乡、村3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建立以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7)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和完善县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增强媒体资源制作、数字化储存、服务管理、资源传播和远程培训的能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主导、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5-6]。 (8)建立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和普及机制。加大现代农业科学新技术推广普及与人才培养力度,开拓和加强安阳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技术、优势区域和品牌农产品的新市场。 (9)加大农业科技财政经费投入力度,逐步优化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在科研基地、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充分优化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机制。 (10)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宣传农业知识,不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动性。 3 参考文献 [1] 刘贵锋,赵建武,杨伟.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6):502-504. [2] 刘春芳,王济民,申秋红.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j].农业展望,2009(4):35-39. [3]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eb/ol].(2009-06-30)[2013-01-10].http://www.stee.agri.gov.cn/ghjh/t20090630_ 813721.htm. [4] 生物降解 biodegrade[eb/ol].(2010-01-28)[2013-01-1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28/19/171216_14612011.shtml. [5]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eb/ol].(2010-9-16)[2013-01-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adc7d0100lj4c.html. [6] 王济民,刘春芳,周慧.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向[j].农业展望,2008,4(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