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治疗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帕金森氏病病例范文背景介绍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减弱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位60岁男性患者的帕金森氏病病例,包括病例背景、症状展现、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案。
病例背景患者信息•姓名:李先生•性别:男•年龄:60岁•病史:无明显疾病史•家族史:无相关疾病主要症状1.随着疾病进展,李先生开始感到全身乏力,尤其是双腿和双臂。
2.李先生出现静止性震颤,经常发生在右手和右腿。
3.运动减弱:李先生的步态开始变得缓慢,行走时姿势笔直,且腿部活动幅度受限。
4.李先生感到全身肌肉僵硬,尤其是颈部和四肢。
诊断过程李先生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关注,并咨询了医生。
以下是他的诊断过程和检查结果:临床检查1.神经学检查:李先生的静止性震颤在休息时明显增加,行走时减轻。
肌张力增加,腿部肌张力明显高于上肢。
步态缓慢,行走时姿势笔直,条形动姿势。
眼窝反复闭合。
2.深脑电图(DBS):显示巴士基体节皮质通路的异常。
辅助检查1.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检查显示基底节异常兴奋,前额及顶颞区离散棘波,慢波增多。
脑磁图显示休息震颤时增加的θ波活动。
2.脑部CT扫描:未检测到异常。
3.脑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中脑黑质体积减小及下丘脑部分异常。
4.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DAT Scan):显示多巴胺转运体密度减少。
诊断结果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李先生被诊断为帕金森氏病。
该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和胆碱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1.多巴胺激动剂:如左旋多巴,通过增加脑内多巴胺水平来缓解运动症状。
2.抗胆碱药物:如苯海索,通过减少胆碱能兴奋性来减轻肌肉僵硬和震颤。
T抑制剂:如司酮肟,可延长多巴胺在脑内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物理治疗1.物理治疗:通过锻炼和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李先生改善肌肉僵硬和提高运动能力。
[帕金森病治疗]李可、陈文伯治疗帕金森、震颤、舞蹈病医案篇一 : 李可、陈文伯治疗帕金森、震颤、舞蹈病医案红景天打粉,每日3克煮水,连渣服用,服用7周。
红景天苷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具有多巴胺功能的神经细胞。
红景天有助于多巴胺的生成。
红景天有多个品种,西藏的大花红景天较好。
《名医类案》为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
是明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名医类案》中记载的帕金森医案:在《名医类案》(见虚风门中)完整的记载了:江应宿治大司成许颖阳公,头振动摇,诊得六脉沉缓,左关尺散软无力,即告之曰:此虚风候也。
公乃日侍经筵,矜持太过,伤损肝肾二经之血分耳。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又曰:“恐伤肾。
”恐惧不已则火起于肾,而消烁精血,肾水一亏,则心火暴盛无制。
故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风火相扇而掉摇。
治疗之法,唯宜养血顺气,气行而痰自消,血荣而风自灭矣。
为制养血膏一料:枸杞为君,参、芪、归、术为臣,天、麦二冬为使。
更制定振丸:酒煮黄连,姜制半夏为君,四物(郭按:即四物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养血为臣,参、芪、白术为佐,天麻,秦芄,灵仙,荆、防、全辛(郭按:全辛或是细辛之误?不过以我之意,不如用全蝎)为使,蜜丸。
昼用养血膏,夕服定振丸,月余获效,三越月渐愈。
(郭按:3个多月才渐愈,可见此病之难治)在《内经》中尚无此病名,但已有相关的论述,在《病机十九条》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文中的“掉”即颤,振的意思,此论一直为后世所宗。
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说:“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并指出,此病:“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
”证之以现代临床,此病的诊断也已经比较明了了。
根据中医内科学的分类,“帕金森氏病”,应该归属于中医颤证的范畴,属肝经,风证。
此之后,各名家多有发挥,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中医内科学中把此病因归类为3个方面:1:肝肾阴亏。
1.现代的帕金森是一种什么病?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
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最早系统描述这种疾病的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中脑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黑质神经元,它们通过合成一种“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
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达80%以上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
而对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易出现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约有四分之一的帕金森病人因过分担心疾病而伴有抑郁症状。
2.得了这种病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病因仍不清楚。
目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与年龄老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损伤大脑神经元等综合因素有关。
帕金森病的起病缓慢,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注意。
但出现以下病状老年人,要及时到神经科就诊,以确定是否得了帕金森病。
震颤大约60% 75%的患者首发症状就是震颤,而且这种颤抖是缓慢的、有节律性的和静止性的震颤,大约每分钟4到6次。
当肢体处于安静或静止时震颤明显,运动时反而减弱或消失。
震颤通常从手或脚开始,手抖起来就像在搓药丸;这种颤抖经常在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姿势时出现,变换姿势后就会消失。
此外,这种震颤还会在病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会完全消失。
肌肉僵直浑身发紧,关节活动不灵活,甚至翻身都困难。
例如在早期时,前臂和手指的肌肉僵直,写字歪歪扭扭,而且越写越小。
此外,脸上的皮肤因肌肉僵直而缺乏正常的表情,很少眨眼睛,眼神发直,显得很呆滞(即“面具脸”);患者还不知不觉地流口水。
另外,患者还会出现类似猿猴的姿势,就是两个胳膊紧靠身体,双腿的关节弯曲。
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效果。
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0年9月70例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法分两组。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实施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中的日常活动、运动功能、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中的日常活动、运动功能、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进一步控制病情,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效果帕金森氏病是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当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障碍。
这种疾病常见于老年人。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本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备受关注。
左旋多巴是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标准药物,其疗效已得到证实,但远期疗效会降低,会出现切换现象或剂量终止效应,增加副作用。
研究显示,中医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
本研究将我院2020年1月-2020年9月70例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法分两组。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实施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探析了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效果,报道如下。
74包头医学院学报 2〇17 年 9 月第 33 卷第 9 期Journ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 Sep ,017, Vol.33 ,No.9【临床医学】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对帕金森氏病的临床效果张兰(洛阳石化医院,河南洛阳471012)[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对帕金森氏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进行诊治的帕金森氏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患 者应用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情况、治疗前后的帕金森氏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 P D R 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开关现象、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3.75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U P D R S评分均降低(P<0. 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U P D R 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开关现象、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对帕金森氏病安全有效,能改善 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盐酸普拉克索;多巴丝肼;帕金森氏病D0I:10.16833/ki.jbm c.2017.09.030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pram ipexole hydrochloride com bined w itlibenserazlde hydrochloride on Parkinson diseaseZHANG Lan(Luoyang Petrochemical Hospital, Luoyang 41101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amipexol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benserazide hydrochloride on Parkinson disease. Metliods:1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n = 80).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enserazide hydrochlorid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 a treated with pramipexol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benserazide hydrochloride. The motor function , the UPDRS score before and ater treatment ,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tions such as nausea , vomiting , switching ,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so 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00 % ,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3. 75 % ) ( P<0. 05). The UPDR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 P<0. 05) and the scores in the obs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ausea switching phenomen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 P> 0. 05). Conclusion : Pramipexole hydrochloride safe and effective i 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e ,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Pramipexole hydrochloric ;Benserazide hydrochloride ;Parkinson disease帕金森氏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进展性中枢神 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老年人最为多见,患者的临床症状 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以及姿势 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
科学家发现:维生素B3的一个神奇的作用手不稳,肌肉僵硬,动作缓慢——这些都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状。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这种疾病更有可能发生。
它是由大脑中神经细胞的丧失引起的,至今仍无法治愈。
Michela Deleidi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在报道,烟酰胺核糖体——维生素B3的一种形式——可能提供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
实验室的初步结果是有希望的:“这种物质刺激受影响的神经细胞的错误能量代谢,并保护它们免于死亡。
”目前还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展。
科学家们确实知道,大脑黑质区神经细胞中不断增加的多巴胺水平会逐渐消失。
最近人们认识到,这些细胞中的线粒体受到了损害。
线粒体负责产生能量,使它们成为细胞的小型动力装置。
当它们出错时,细胞可能会死亡。
Deleidi说:“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受损的线粒体是否仅仅是一种副作用,或者是否会导致帕金森氏症。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合作,从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采集了皮肤细胞样本。
他们刺激这些细胞将它们转化为干细胞,然后这些干细胞发展成神经细胞。
这些细胞存在GBA基因缺陷——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风险基因。
就像“真正的”神经细胞一样,它们的线粒体——因此它们的能量产生——也受到了损害。
研究人员随后试图刺激新线粒体的形成。
辅酶NAD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给这些细胞“喂食”烟酰胺核糖体、维生素B3的一种形式以及辅酶的初级阶段。
这导致了细胞内NAD浓度的升高。
结果:“神经细胞的能量预算有了很大的改善。
新形成的线粒体和能量产生增加。
为了观察维生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GBA基因缺陷果蝇。
与帕金森氏症患者一样,果蝇的多巴胺丰富的神经细胞逐渐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果蝇在行走和攀爬上越来越困难。
Deleidi和她的同事将果蝇分为两组。
一组接受富含维生素的饲料,另一组没有。
这种物质在这里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接受治疗的果蝇中,很少有神经细胞死亡。
此外,它们的移动时间更长。
移植胎儿组织治疗帕金森氏症获得成功
王颖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将产生多巴胺的细胞植入帕金森氏症患者脑部的研究曾产生含混不清的结果,而且,是否能获得长期的效果还是个问题。
目前,有证据表明疗效是长期的。
Mount Sinai Medical Ctr.(New York,NY)的研究者发现,移植的胎儿组织整合入患者的宿主层,使患者能够正常和独立地生活。
这位患者59岁,有8年帕金森氏症病史。
他接受了来自7个胎儿的组织移植。
移植18个月后,该患者死于与神经外科手术无关的大面积肺栓塞。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王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5
【相关文献】
1.深低温冻贮胎儿肾上腺组织移植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疗效观察 [J], 丁昌荣;黄纯杰;李德宸
2.胎儿卵巢组织移植治疗卵巢性闭经的研究 [J], 许培箴;王秋伟;虞斌;张蓉;董一善
3.胎儿肾上腺髓质组织培养立体定向脑内尾状核头部移植治疗... [J], 任本;范基昌
4.胎儿组织移植可减轻帕金森氏症的症状 [J], 喻勇
5.治疗巴金森氏病的胎儿组织移植研究 [J], 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多巴丝肼为主治疗老年帕金森痴呆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9-02-27T15:30:54.5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期作者:陈琪瑞[导读] 研究多巴丝肼治疗老年帕金森痴呆的效果(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目的:研究多巴丝肼治疗老年帕金森痴呆的效果。
方法:将2010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36例老年帕金森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多巴丝肼进行治疗,对存在高血压或者甲减患者配合相应的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36例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伴有高血压或者甲减患者采取甲磺酸氨氯地平和左甲状腺素片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
结论:在老年帕金森痴呆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多巴丝肼进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同时可以配合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或者甲减等症状进行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多巴丝肼;老年帕金森痴呆;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064-02 帕金森在临床中属于老年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的纹状体DA含量出现减少,患者出现帕金森疾病[1]。
在目前,导致患者出现这种病理变化的原因一直都无法明确,从多种因素来将,遗传、环境、年龄等因素都有可能带来PD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情况,帕金森在临床中为患者带来最主要的症状是智能减退以及情感障碍,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2]。
本次研究探讨了多巴丝肼为主治疗老年帕金森痴呆的效果观察,并将结果进行了合理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36例2010年10月—2018年10月间于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老年帕金森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为65~75岁,平均年龄为(70.21±1.30)岁。
帕金森病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治疗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进展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
颤麻痹,常见于中老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随着人口
的老龄化,发病率的大幅度提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
题。因此,对pd的防治也已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本
文着重介绍近年来针对pd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病;老龄化;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一种最常见的神
经性退行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1%。临床上
pd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如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
僵直和步态异常等。依据神经病理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
基因水平的分析,认为pd的病因基于包括遗传、环境毒素
等多种因素。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脑立
体定向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以及新兴的细胞移植治
疗和基因治疗等。
1 pd的致病机理
1.1 da、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失衡学说:pd患者
黑质的纹状体内的抑制性递质(da)及黑质-纹状体系统的
神经纤维变性、脱落,从而导致da显著减少,而ach的含
量却无明显变化,两者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从而显现pd的
症状[1]。
1.2 氧化应激:pd患者的脑内黑质致密部经常处于氧化
应激的状态,而使h2o2不能立即清除,并通过fenton反应,
产生的羟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i。另一方面,受到抑
制的线粒体复合物i会使更多自由基生成,构成恶性循环。
这是目前pd发病机理中受最多数学者认可的学说。
1.3线粒体功能障碍:pd患者的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
会下降,而导致活性氧(ros)的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
泵的功能受到抑制,使膜电压降低,渗透性通道放宽,从而
触发神经元的凋亡[2]。
1.4 谷氨酸的毒性作用:pd患者的谷氨酸受体中的n-
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被谷氨酸激活后,致使大量的细胞
外ca+内流,导致胞内ca+大大增加,ca+依赖性蛋白酶被激
活,导致神经元坏死或凋亡。
1.5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
养缺乏、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pd患者机
体黑质细胞的迅速凋亡,由此诱发pd。
1.6 遗传因素及基因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d在少
数家族内聚集,而使遗传因素对此方面的影响逐步浮出水
面,现已发现少数家族性pd与一些基因有关。据有关报道,
约15%的pd患者的亲人同样患有pd,有阳性家族史的人患
病概率较一般人群高1-2倍。该因素或许成为未来研究pd
的突破口。
1.7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pd的患病率存
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
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2 治疗pd的方案
2.1 药物治疗
2.1.1 左旋多巴制剂左旋多巴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
内,转变成da发挥代替治疗作用。但50%以上的患者在接
受治疗后5年左右会出现运动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它应用
有很大争议。
2.1.2抗胆碱制剂该类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改
善ach和da两个递质系统的相互平衡。禁忌患者为青光眼
及前列腺肥大患者。常用药物有苯海索、苯扎托品和右苄替
米待。
2.1.3 da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可选择性的直接作用于突
触后膜内特定类型的da受体,对其产生较稳定的刺激作用。
长效da受体激动剂的使用可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临床
上常用于辅助左旋多巴制剂治疗。
2.1.4nmda非竞争性拮抗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nmda能神
经元的兴奋,对于缓解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左旋多巴
治疗失效都有较好疗效。
2.1.5神经营养因子(ntfs)ntfs是一类含量极少的可溶
性多肽,在神经系统活动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用于
促进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再生,选择性保护中枢多巴胺能
神经元。
2.1.6抗细胞凋亡药物该类药物通过改变线粒体内通透
性而阻断细胞凋亡,并间接诱导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gdnf)以及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增强其抗凋亡作用。
2.2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dbs):dbs是以脑立体定向手术
在患者脑内特殊位置植入电极,通过该电极上的发生器产生
脉冲,对脑内深部神经团进行有效的慢性刺激。该疗法的优
势是定位精确、伤损范围小,从而避免了因损毁邻近区域引
起的永久性并发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术后辅助药物的
用量可显著减少;该疗法在治疗pd领域显示出强大的优越
性[3]。
2.3脑立体定向毁损术:目前pd的立体定向外科治疗运
用mri图像做引导,选择性的毁损或刺激基底节区特定的神
经核团以缓解症状。该技术的主要技术要义是:1、选择正
确的靶点治疗。2、解剖定位以及功能定位必须精确。3、毁
损程度、范围要适中。
2.4 细胞移植治疗:pd的细胞移植疗法包括有多巴胺能
神经细胞移植以及可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干、非神经元细胞的
移植。由于目前无论药物治疗或是手术治疗都无法根治pd,
而该疗法是从根本上针对pd患区的替换,所以理论上讲是
最为理想的治疗措施。毋庸置疑该疗法存在巨大的潜力。
2.5 基因治疗:pd的特点是变性细胞单一,病变范围局
限,病变部位较明确,故而被一致认为是实施基因疗法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最佳模型。其相关基因已被克隆,移植
手法也日趋成熟,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效果极佳,相信此项
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即会应用于pd的临床治疗[4]。
3 结论
迄今为止,pd的病因机理仍不甚明了,因而现有的方案
都无法根治pd,然而该类病症发病率的提高已敲响人类警
钟,相关探讨已愈发积极。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
对pd的研究成果喜人,发现了以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为主
要方案的新思路,为将来pd及类似病症的根治奠定坚实基
础。
参考文献
[1] 顾兵,张颖冬,胡刚.帕金森病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及
药物研究近况实用[j].老年医学,2003;17(2):99-101.
[2] 王岚,孙圣刚.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
床内科杂志,2006;23(6):365-368.
[3] ondo wg,bronte s.the north american survey of
placement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j].stereotat functi
neurosurg,2005,83(10):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