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赫宙庇喇囱妒忌矗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派头凡人较量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

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目标(略)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

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三xx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小学五年级语文: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

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七年级下语文一对一教案

2014.06.28 (10:00-12:00) 一、触摸文言文的余温 《口技》(林嗣同,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点明口技表演的准备,设好铺垫)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⑸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②表示同时发生:③表示相继发生: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正面: 侧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故意赞叹歌唱家 察觉有诈粪便戒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伊索寓言 教案

12伊索寓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响亮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恶作剧》,《狼来了》……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了解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板书设计: 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 第二课时

初中七年级语文:读《伊索寓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读《伊索寓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ading "Aesop's Fable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读《伊索寓言》 一、复习提问 师问:作者认为小孩子应不应该读寓言?理由是什么?你可以借鉴原文,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生答:不应该。现代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更狡猾、更恶劣,现代社会不会像寓言中兽界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读寓言会使小孩头脑简单,对付不了各种社会丑行,他希望人的头脑再复杂些,这样才会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才不会碰壁上当,才会有恰当的对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钱先生纠正了寓言中哪些浅薄的见解。 二、研讨新课 (一)先作示范 师问:这九则寓言中你们最喜欢哪一则? 生答:“乌鸦的故事”。 请一位同学讲述此故事。 师问:为什么鸟类大怒? 生答:乌鸦作假成真。 师问:乌鸦作假没成真前,有没有人揭露它?成真后才

揭发它,这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讽刺了哪一类人? 生答:没有人。反映了人类对于作假没成功的人不去批判他的弄虚作假,而一旦此人作假成功就大加批判,一种忌妒别人成功的心理。讽刺了具有此种心理的人。 师问:为什么乌鸦愤怒了?它的作法如何? 生答:它被揭露了,恼羞成怒。它要把所有鸟类的毛都拔光,看有什么区别。 师问:大家想,当孔雀开屏的羽毛、天鹅洁白的翎羽荡然无存的时候,与平常所见的白条鸡有什么区别?在我们忍俊不禁的同时,钱先生告诉我们“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请思考:这个遮羞的方法是什么? 生答:我不好谁也别想好,一种丑恶的心态。这种人是品质低下、嫉贤妒能、报复社会、贬损一切的人。 师问:这种人是品质低下,嫉贤妒能,报复社会、贬损一切的人。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吗?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生举德国校园暴力(一学生被开除,杀死十几位老师)。 一生谈二人平等:譬如有两个人,一个身体健康而另一个双腿残疾。让他俩平等有两个方法:一是治好残疾人的腿,这个方法不仅费时而且费力。那么干脆采取第二个方法,直接打残健康人的腿。又方便又直接地拉平了两个的位置,平等的两个人没有嫉妒,没有怨恨,多好的方法啊!只不过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1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 郭文英

第1课时: 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 复习目标:了解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 复习重点:一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 复习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1——1—2课字词46个 二、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展示考试范围及要求 “积累与运用”16分——考察内容、形式及要求: 1、注音———书上、书后、目标册中(平时出练习课前考察,占1课时配题检测) 2、形式字——3---4组,目标、书后(注意成语) 3、修改错别字———从一段话中找出并修改。(教材中) 4、词语的运用———(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5、填空题(新加题型)——出自教材,基础积累与运用,侧重词汇。 6、综合能力考察———学科间的渗透,一句话中,画图辨别。 7、文学常识—————请写出你学过的一篇小说标题并写心得体会。 ——一句话,考察出处。 “默写”(课前默写)与阅读共14分———文言文中的精读篇目,5、10、20课。 文言文阅读——精读课文篇目,5、10、20课。——加点词语理解相同的是 ——翻译课文 ——对课文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课外2篇20分——理解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概括中心 ——把握文章思路,伏笔、呼应 ——概括情节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领悟作品内涵,自己获得启示 ——自己的感悟体会(情境和形象)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50分——会写记叙文,——半命题,必须补充完整——写人写事均可 四、复习一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22个:第1课16个1、确凿 2、长吟 3、轻捷 4、攒 5、机关 6、敛 7、鉴 赏 8、人迹罕至 9、秕谷 10、书塾 11、方正 12、消释 13、 宿儒 14、同窗 15、人声鼎沸 16、拗 第2课 17、骊歌第3课 18、木屐 目标册第6页4个:19、讪笑 20、沮丧 21、简陋 22、来势汹汹 3、形似字归纳 (1)辩辨辫瓣(2)蓬篷逢缝 (3)肿仲钟种冲(4)惧沮俱狙阻组 五、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蔡川镇九年制学校孙娇龙 教材依据: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设计思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为主导,合作探究的原则,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 节: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蝉和狐狸》体会寓意;三、 课堂拓展、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朗读 体验、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方法与过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并能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寓意,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寓意中获得教益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阅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希腊寓言家) 2.《伊索寓言》与我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特点?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结合前面学过两则寓言说一说。(板书:寓言和寓意) 二、精读《蝉和狐狸》,领会寓意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书课题) 3.默读课文,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 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说奉承话,诡计骗人。) (不同之处;乌鸦上当,蝉没上当。) 4.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狐狸是在用诡计骗人的?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下来”“见识” 可以看出狐狸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5.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吸取教训,进行试探。)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蝉的聪明之处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板书寓意)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两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伊索寓言》两则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宙庇喇囱妒忌矗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凡人较量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一)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二)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三)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五年级语文第十二课伊索寓言

教学课题12、伊索寓言课型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1教时备课日期:8 月26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狐狸和葡萄》。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 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 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 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 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 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 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 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齐读课题。 2、朗读课文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 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 (教案一) 执教者:余刚 时间:二月二日地点:教室 执教班级: 综合实践的目标: 1 明确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和意义。 2 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3 综合实践课的实践安排和过程要求。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结果的体现形式。 综合实践的重点: 1 激发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2 展示上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秀成果。 3 认识本学期我们要实践的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1 总结上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成绩和经验。 上学期,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在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之中,同学们在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等方面获得了可喜的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课堂和40分钟,语文学习处处都有,生活处处涉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们语文课堂时空的无限延伸和无限可能性的一次有益的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细致的分析能力,广泛的搜索能力,良好的团结意识。"综合"二字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综合,也是学科的综合,意识思维意识的综合,更是团队意识和团队力量的综合。我们初2006级三班的同学将自己的团队组合成若干个小的合作的团结的队伍,不仅胜利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集体精神: 1 宋亚运(蜘蛛侠小组) 1人 2 胡悦(SPRING小组) 1人 3 李伊杨文倩周耘芸刘捷琳(动感地带小组) 4人 4 龚研王澜罗徐丹(蓝血小组) 3人 5 王雅琪姚梦君陈建宏周睿(VICTORY小组)4人 6 吴穹杨华宇陶岳枫(ROCK MAN小组) 3人 7周腾跃李祺灵陈逸豪 (SUPER AWD小组) 3人 8 马彪赵路程王亚雄(天炫小组) 3人 9 苏博生夏秋雨王一帆蔡佳伟(S X W小组) 4人 10 周子栋张辰窦南松(曼彻斯特联组小组)3人 11黄迪谭哲一(欣雨小组) 2人 12 张芸仪李雪钱佳婧(RUBASSE小组) 3人 13巫海强万渝圣彭美逍逸李璐君(十字军小组) 4人 14 刘宁武文婧罗丹纳吴青霞(X小组)4人 15 杨颖希彭丰梁俊杰(无名小辈小组) 3人 (画横线的同学为小组长)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宙庇喇囱妒忌矗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凡人较量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文两 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一浅显的语言刻画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惊慌失措、一贯”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识字学词、理解词义——认知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理解、朗读、表达训练——能力目标)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读懂每则寓言的最后一句。(人文精神的渗透——情感目标) 4.通过对寓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点评】课标明确指出高段的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把目标3定为本课的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的原因,以及《蝉和狐狸》中的蝉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了上当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小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对比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感受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伊索寓言word指导课教案.doc

《伊索寓言》名著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

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2.小结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案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词语。重点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关键 【学习重、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在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美丽温柔的蔡芸之老师,结交了聪明智慧的沙利文老师,这节课我们走近渊博风趣的王几何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上他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阅读信息? 2.了解作者。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本文有中心句吗?如果有,是什么? 5.检查字词。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须臾斜翘屏息绰号 叛逆嘈杂铭记持之以恒 2理解下列词语 须臾:一会儿,片刻。 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忘乎所以。

洗耳恭听:指专心地听。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2.文章共写了老师的几件事,同学们又有什么反应? 三、默读课文,问题探究 1.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 2.文中除了写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分析写作方法 3.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教学功底深吗?文章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分析段落作用 四、自读课文,明确写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本文成功地塑造了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找出来加以品味。 五、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1.说一说 从小到大,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他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模仿一下他最常做的一个动作,或者叙述一件你与他她之间难忘的事。 老师可以抛砖引玉,先讲一下自己难忘的老师,由此打开话题和思路,否则学生容易受束缚,不知怎么说。目的是为写作文做准备。 2.写一写 搜寻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抓住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尝试着用刚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心中的良师》。 提示:抓住老师的特点写出老师的与众不同。说一说你心中的良师是什么样的? 3.讲一讲

小学五年级《伊索寓言》阅读测试题

小学五年级《伊索寓言》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相传为公元前 六世纪古 (国家) 的(作者)所写,他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并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 2.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有的故事,在创作上常常运用等表现手法。 3.《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的基础。 4.《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寓言,少部分以为主人公,往往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 5.《伊索寓言》的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狮子的威猛,山羊的,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会有不同的形象,比如:《机智的狐狸》中,狐狸是____________;《乌鸦和狐狸》中,狐狸又是_____ _________。 7.《狮子与象》是告诉我们不要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要___ 。

8.《朋友与熊》讲了不能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 9.《猫和鼠》这个故事说明,聪明人,不会再受伪装的欺骗了。 10.《狼来了》告诉我们,___________,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用一则成语来概括《骄傲的蚊子》的寓意,恰当的一个是( )。 A骄兵必败 B夸夸其谈 C纸上谈兵 2.《伊索寓言》是()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A中国 B西方 C世界 3.北风与()比赛看谁先脱下行人的衣服。 A春风 B太阳 C南风 4.中国的先秦寓言相对与《伊索寓言》更加()。 A童真童趣B冷峻苛刻C丰富多彩 5.《生金蛋的鹅》说明人们应该满足于,切不可贪得无厌,杀鸡取卵。() A.虚幻的世界 B.现有的东西 C.不存在的东西 6.《兔与青蛙》是说不幸的人会以。() A.更大不幸的人聊以自慰 B.自己的不幸而悲伤 C.死亡为解脱 7.《行人与梧桐树》是说,有些人不知好歹,享受了别人的帮助,还要。()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名著阅读《伊索寓言》指导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名著阅读《伊索寓言》指 导课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2.小结《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 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处世,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