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丹参的研究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75.46 KB
- 文档页数:11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类(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等,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酸(A、B、C、D)、丹酚酸(A、B、C、D)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49-03【前言】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丹参为唇型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因其根皮丹而肉紫,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故名丹参[1]。
传统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
《妇人明理论》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丹参具有四物汤的功效。
丹参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药用部位取根及根茎部,以条粗、内紫黑色及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苦,入心、心包经及肝经。
国家药典(2005年版)归纳丹参的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丹参因其肯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而被用于肝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其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等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现就近年来丹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1.1 对血液、血管的作用[2]1.1.1 改善微循环对实验性家兔外周微循环障碍模型,丹参注射液给药后使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加快,毛细管网开放数目增多;对静注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微循环障碍或局部滴注,造成小鼠肠系膜障碍,给予丹参素后可明显增加兔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数并降低兔血浆乳酸含量;且提高丹参素能扩张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加快血液流速。
1.1.2 对血液的影响丹参能使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丹参促进纤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元2纤溶酶系统的作用达到的;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主要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的能力并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丹参内服毒性探究报告总结然而,我们注意到一些小鼠在高剂量丹参内服后出现了轻度的消化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这表明在高剂量下,丹参可能对消化道有一定刺激性。
进一步的试验也确认了这一点。
因此,在丹参的内服剂量选择上,应该便于患者的消化系统承受。
除了动物试验外,我们还开展了对人体的探究,以评估丹参的内服毒性。
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在丹参内服后,定期接受了一系列的体检。
结果显示,短期内服丹参并不会引起严峻的不良反应。
一些轻微的消化道不适症状依旧存在,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此外,我们还对丹参的物质成分进行了深度分析。
结果显示,丹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丹参酮及其衍生物。
通过试验发现,丹参酮具有对心血管系统的保卫作用,但在高剂量下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
因此,在内服丹参时应注意防止超过适合剂量,以缩减对肝脏的潜在损害。
综上所述,我们的探究结果表明,丹参在适合剂量下内服并不具有严峻的毒性。
然而,在高剂量下,丹参可能对消化道和肝脏产生一定的刺激和毒性。
因此,在丹参的内服应用中,应注意剂量选择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外,长期丹参内服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乐观效果,但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
总体而言,丹参在内服应用中的毒性是可控制的,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来全面评估其安全性。
注意:本文仅为模型生成的示例作文,不包含真实的探究结果,请勿参考临床决策综合以上探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适合剂量下,丹参的内服应用并不会引起严峻的毒性反应。
然而,高剂量下可能会对消化道和肝脏产生一定的刺激和毒性。
因此,在使用丹参时需要注意剂量选择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外,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保卫方面具有乐观效果,但其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究验证。
综合而言,丹参的内服应用毒性是可控制的,但仍需要更多探究来全面评估其安全性。
中草药丹参的研究现状及市场前景作者:齐淑艳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23期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
在种植一年之后的12月中旬左右,地上部分枯萎或春季地上部分还未萌芽时,采挖其根及根茎,待干燥可入药。
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因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而需求量日益增加。
丹参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如丹参片、丹参滴丸、丹参胶囊,甚至还可作药膳。
但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区域的无序扩展,以及过于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药材的品质及药性,近年来丹参的药材品质大不如前,药性减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医学界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红根大红袍,血参根,因其根外皮朱红色而得名,入药部位是其干燥根及根茎,阳生,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
在《神农本草经》中,丹参被列为上品。
作为君药,丹参能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肌血流量,保护心脑血管及肝脏,加快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的功效在《千金方》被记录为:“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落胎下血。
”自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中尾万三等第一次从丹参中提取分离出丹参酮的3种脂溶性成分,距今已有80多年。
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让丹参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丹参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等。
笔者在研究资源利用现状时发现,药用植物的非入药部位多被作为废料丢弃,但其实中药的非药用部位也具备一定的药理活性。
秉承着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宗旨,一些研究团体对丹参的非入药部位——茎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茎叶与丹参一样,均可改善糖尿病症状,且能有效预防继发性肾损伤。
此外,丹参花价廉易得,药效明确,温和无毒,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等功效。
丹参花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少,目前主要用在日用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等。
丹参生理活性研究概况摘要:丹参作为传统中药,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
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活性,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及肾、肺损伤,对心脑系统、肝脏、微血管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丹参及其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药理活性近年来被医药工作者广泛研究。
本文就其药理活性研究情况作以综述。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78-02丹参又名紫丹参,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
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1]。
下面就丹参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1.1脂溶性成分:醌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甲基丹参醌、紫丹参甲素、紫丹参乙素、丹参新酮、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ⅱ、ⅲ、3α-羟基丹参酮ⅱa、降丹参酮、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醌a、丹参新醌b等 [2]。
酮类主要有:丹参酚、丹参醛、一氢丹参酮ⅰ、丹参醇a、丹参醇b、丹参醇c等[2]。
1.2水溶性成分: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包括如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等[2]。
2药理活性2.1对心脑系统的作用:孙联平等实验研究显示,丹参可降低2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左心室重要指数(lvmi)、血管周围教员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和心肌凋亡细胞数[3]。
胡志华等通过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发现丹参酮ⅱa对angⅱ(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
赵艳威等研究发现,丹参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na+通道电流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5]。
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分析丹参又称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主要生长于生于山坡草地林边道旁,或疏林干燥地上。
其味苦,微寒。
研究表明丹参的活性成分有脂溶性性质的和水溶性性质的两部分组成[1],脂溶性性质的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而水溶性质的成分主要包括迷迭香酸、丹酚酸、丹参素等。
丹参主要应用于瘀血、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对丹参活性成分药用价值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其它方面的应用价值也被逐渐发掘,本文主要对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具体信息如下。
1 在肿瘤方面的药用效果丹参酮是丹参的活性成分之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其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繁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来其作用。
1.1 抑制肿瘤细胞繁殖:有关研究人员通过把含有丹参酮色素的1 6种活性成分(从丹参根部分离获取)对3种肿瘤细胞胞株进行处理2天后,结果发现这3中肿瘤细胞的繁殖增加速度降低程度明显。
主要起作用机制是丹参酮中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相结合,呋喃环、醌类结构能够形成自由基从而使DNA受到破坏,防止肿瘤细胞DNA形成[4]。
1.2 促使肿瘤细胞分化:研究发现做好肿瘤细胞分化工作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十分关键。
通过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把肿瘤恶性细胞分化成对人体无伤害的良性细胞,而对良性细胞不具有杀伤能力。
1.3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 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达到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2 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2.1 丹参素能够起到抑制血栓的出现[2]:具有遏制血小板凝结的作用;能够促进血小板膜的循环,使其流动性加快;丹参素可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体的抗凝和纤溶活性得到改善,能够促进环腺苷酸(cAM P)的产生。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酚酸A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肌保护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丹参的药效和药品质量,开展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煎提取、超音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煎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然而,水煎提取时间长,繁琐,且溶剂用量大,易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超音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的物理效应,能够加速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提高提取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将CO2等作为溶剂,利用其溶解力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提取,可避免传统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逆向离子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成为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主流方法。
薄层色谱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分离能力较低,通常用于快速初步分析和鉴别。
气相色谱技术适用于揭示丹参有效成分的挥发性组分,但无法处理不挥发的成分。
此外,还可利用超滤、纳滤、离心等膜分离技术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超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纳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小的多酚类成分。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离子交换膜萃取等。
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将超临界流体和超声波相结合,能够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选择性。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与样品接触,利用纯净水等溶剂进行脱附,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
离子交换膜萃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总之,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丹参综述摘要:丹参是一种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的常用中药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本文从丹参的品种考证、种类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丹参制剂及其质量控制、展望等方面对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源资源状况有效成分药效作用中成药制剂丹参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作用十分显著。
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向美国FDA以治疗药身份申报的品种,意味着丹参将成为首例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中药。
此后丹参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
本文就丹参各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丹参道地性、资源状况、产地迁移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1],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但历代本草对其道地产区叙述多有不同。
按郭宝林考证,《名医别录》述:“生桐柏山谷及太山”(今河南和湖北交界及山东泰山一带);《图经本草》:“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今山西、湖北,河东州郡应归为山西而非陕西);《本草品汇精要》:“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药物出产辨》:“产四川龙安府为佳”(今四川平武)。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我国分布甚广,南起江西、湖南,北达辽宁,西至四川,广布于海拔120-1300m的山地丘陵。
丹参野生、家种兼有,野生品有效成分高于栽培品,但栽培丹参的种植面积和规模较大,生长条件稳定,产量大,已经成为目前丹参商品的主流。
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
丹参的化学成分在地理空间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明在较大尺度上,气候、大的土壤类型等生态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不明显。
丹参化学成分在同一个省内的变异可能会大于空间距离更远的不同的省之间,提示遗传背景及小尺度上的生态因子,如区域土壤、小气候及人为影响等,对丹参中化学成分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以中江丹参为例:四川中江丹参大面积人工栽种历史约300年,中江丹参作为我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以其根粗壮、色泽朱红、药味浓郁、药效高而弛名海内外。
中药丹参的作用与功效丹参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中药材,其作用与功效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丹参属于唇形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
其根部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如丹参酮、丹参酸、丹参素等,这些成分赋予了丹参独特的药用价值。
丹参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活血舒经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丹参的作用与功效,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探讨。
一、丹参的作用与功效1. 活血化瘀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发挥作用。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从而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凝聚作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血栓形成等症状。
丹参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促进心肌的供血和氧气供应,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 祛瘀通络丹参具有祛瘀通络的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清除血液中的瘀血来发挥作用。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瘀血的积聚,消除淤积和理化阻塞,恢复血液循环的畅通。
丹参还可以增加微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
此外,丹参还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凝血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3. 活血舒经丹参具有活血舒经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增加气血流动,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气血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
丹参还可以增加组织的氧气供应,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抵抗力。
二、丹参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丹参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丹参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减少心脏负荷,延缓心脏衰竭的发展。
丹参可以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肌细胞的营养供应,减少心肌损伤。
丹参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2. 糖尿病丹参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丹参种质资源的收集、分类研究和评价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丹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作物,其根和根状茎广泛用于中药制
剂和保健品的生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药效。
作为中国传统药材之一,丹参的种质资源对于推广现代化种植和保护遗传资源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由于栽培历史悠久,丹参种质资源已经极为丰富,但在收集、分类和评
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因此,开展丹参种质资源的收集、分
类研究和评价,对于进一步提高丹参的生产效益和促进药用植物遗传资
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对丹参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
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1)收集: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询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全国主要丹参种植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和采集,收集丹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信息。
(2)分类:基于丹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进行分类,制定分类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丹参种质资源按照不同分类标准进行
分类。
(3)评价:采用多种方法对丹参种质资源的经济、药用价值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比较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区别。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收集到大量的丹参遗传多样性信息,并对丹参种质资源
进行分类和评价,形成丹参种质资源数据库,并且为丹参的种质资源保
存和改良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本研究对丹参的栽培、种植和利用也具
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促进丹参的生产发展和中药材行业的发展。
丹参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丹参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丹参具有抗氧化、抗菌、降低血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丹参的细胞分泌物、根和地上部分都可以提取出有效成分,但目前对于丹参地上部分的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丹参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丹参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采集丹参地上部分样品,进行分离提取。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和乙酸乙酯萃取两种方法进行分离提取,分别得到两种样品,并进行分析比较。
2. 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
3. 研究抗氧化活性。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过氧化氢清除法等方法研究丹参地上部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四、研究意义
丹参地上部分作为中药材应用广泛,但其成分和药理活性仍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在探究丹参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丹参地上部分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草药材发展,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丹参抗肝病作用研究概述秦元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1)摘要: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对丹参抗肝病作用的机制进行总结归纳。
结果表明,丹参具有广泛的保肝活性。
关键词:丹参 抗肝病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04)03-0033-02R evie w of antihepatopathy of Dan2shen RootQin Yuan2zhang(Teaching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011)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the antihe patopathy mechanism of Dan2shen Root was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1 The results show that Dan2shen Root has generally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1K ey w ords:Dan2shen Root;antihepatopathy 丹参系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含有丹参酚、丹参素、丹参酮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活血化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各种瘀血或血行不畅病症。
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血流变指标,抗凝血,耐缺氧,抗肿瘤等活性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对多种肝脏疾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腹水等有明显疗效;丹参具有良好的护肝降酶,软缩肝脾,改善血清蛋白含量,抗炎,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纤维吸收,对慢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起延缓与阻断作用。
近几年,丹参在抗肝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 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丹参水煎醇沉液皮下注射可使肝损伤家兔AL T明显下降,炎症反应如细胞浊肿、脂肪变性和坏死都较对照组减轻。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丹参水溶性成分研究概况作者:季庆亮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04期摘要: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但其水溶性成分的研究是近年才展开的。
本文概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丹参;水溶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活性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两类。
国内外对丹参及其同属植物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中医传统用药方法是用水煎剂,即丹参的水溶性部位。
所以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更有意义。
现就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丹参水溶性成分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丹参素的HPLC测定如注射用丹参(冻干)中丹参素钠的测定,就是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二甲基甲酰胺-甲醇-水-冰醋酸(4:4:9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1nm。
代彩芹等报道,用反相HPLC法,以甲醇-0.4%醋酸(5:95)作流动相,检测波长281 nm。
结果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1%,RSD为0.96%。
王杰民等采用以甲醇和0.25%醋酸溶液分别为流动相A和B 的梯度洗脱技术,YWGC18H37色谱柱,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280nm波长处检测。
结果线性关系良好,丹参素的回收率为104.0%±1.7%。
李正国等以水-甲醇-冰醋酸(94:4:0.6)为流动相,用C18-ODS柱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素的含量,检测波长278nm,外标法定量分析, 结果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0%,RSD为1.41%。
余练康等以甲醇-0.2mol/L的醋酸铵(12:88)为流动相(硫酸调节PH2.2),测定乐脉颗粒中丹参素的含量。
2 原儿茶醛的HPLC测定向大雄等采用YWG- C18反相柱,甲醇-乙腈-冰乙酸-水(15:5:1:84)为流动相测定了不同丹参制剂中原儿茶醛的含量。
王凌等以甲醇-水(15:85)为流动相(磷酸调节PH2.45),检测波长281nm,用C18-ODS柱测定原儿茶醛含量。
2023年丹参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又称红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衰老和抗炎抗菌等多种功效。
丹参行业是中国传统中药材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参市场的发展与中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丹参行业市场进行研究。
一、丹参市场现状丹参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草药材,其市场需求一直较为旺盛。
目前,丹参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陕西、山西、安徽、湖北等地。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丹参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每年都在逐渐增加,丹参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目前,丹参主要以中药材的形式存在,主要销往制药企业和中药饮片企业。
此外,丹参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随着现代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丹参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二、丹参行业发展趋势1. 种植技术升级:由于丹参的种植技术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较高,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困扰。
未来,丹参行业将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引进新的育种技术,培育抗病虫害的优质丹参品种,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2. 产品加工升级:目前,丹参主要以中药材的形式存在,但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和药物制剂的研发仍有待加强。
未来,丹参行业将加大对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推出更多种类和规格的丹参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未来,丹参行业将更加注重标准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
通过引进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丹参行业整体的竞争力。
4. 拓展国内外市场:目前,丹参行业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但随着中国传统中药的国际化趋势,丹参行业也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尤其是在亚洲和欧美地区,丹参的市场潜力巨大。
三、丹参市场面临的挑战1. 种植成本上升:由于丹参种植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较高,种植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丹参的种植周期长,种植风险也较大,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2. 市场竞争加剧:丹参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丹参生产企业。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丹参又名紫丹参、红丹参、红根、红大袍、活血参、血参根、血山根。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生用或酒炒用。
主要归心、心包、肝经。
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作用。
主要成份含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左旋二氢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丹参酚及水溶性成份丹参素。
尚合原儿茶醛、原儿茶酸、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维生素E等。
1 药理作用1.1 抗凝、抗血栓形成:试验证明,丹参对多种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而使血液粘度变小,增加液体均变应力,加强纤溶蛋白分子在血管内的定向运动,使微血管中流血加速,并可解除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
丹参煎剂能抑制肾上腺素所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丹参的乙醇提取液也能抑制ADP和胶元诱导的大鼠及家兔的血小板聚集。
应用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实验证明,丹参的水提醇沉剂能明显地延长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减轻血栓的重量[1]。
1.2 改善微循环:丹参注射液对高分子右旋醣酐造成的家兔外周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效应,能使球结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毛细血管网交叉点显著增加,红细胞聚集程度减轻;丹参、赤药、郁金等量组成的方剂给鼠无论预防性或治疗性滴注时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收缩,甚至使血管扩张,并可使已停止的肠系膜微学流迅速得到恢复。
临床上丹参能够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使血浓、粘、凝、聚程度减轻,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的甲绉循环和球结膜循环也有所改善。
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冠心病患者,可见红细胞电泳速度变快或恢复正常,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下降或恢复正常。
1.3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应用丹参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例的血胆固醇降低,有实验报告,丹参能降低家兔及肝脏的甘油三脂含量,并抑制家兔实验性冠状动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
中药材丹参的研究概况课程名称:现代生药学进展所属专业:生药学学生姓名:吴*学生学号:************中药材丹参的研究概况摘要:本文从丹参的药用资源分布、鉴别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对近期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力图阐述丹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以便充分利用丹参资源,发挥其作用,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丹参;鉴别方法;药理作用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cent research on Salvia were reviewed, trying to elaborat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alvia, Salvia in order to fully utilize resources play its role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Key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Identification method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前言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春秋两季釆挖,去泥沙,干燥。
味苦,微寒。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都有收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
丹参是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通经、心烦不眠、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冠心病、心绞痛等症。
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主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临床上丹参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肺心病、脑血管病、肝炎、消化性演癌等疾病。
1 丹参资源分布丹参资源分布极广[1],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均产丹参。
野生丹参性喜湿润,多生于山坡草地、林下、溪旁等处,适宜种植在土层较厚,土质肥沃,疏松,日照,通气良好,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中,怕水涝久旱。
丹参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在不仅内销,还供出口,由于需求量大,野生资源日趋枯竭,现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展丹参的引种栽培,多就地取种源,其中四川中江、山东烟台、河南灵宝等地区已成为栽培丹参的主产区。
丹参酮含量与传统的优质药材标准--色深红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四川、山东、河南产的丹参好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四川中江产丹参,由于栽培历史悠久,质量优良而享誉国内外。
2 丹参炮制方法2.1 古代炮制方法历代文献中记载的丹参炮制方法有去芦头、去苗、洗净、切、酒渍、酒炒、酒洗、酒蒸、炙、熬令紫色、炒令黑黄、焙、米炒、醋拌炒、盐水炒、猪心血拌炒等多种方法。
2.2 现代炮制方法现代丹参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切片生用和酒炙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均收有生丹参和酒丹参两种炮制品[2]。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丹参饮片的炮制方法如下:生丹参为“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酒丹参为“取净丹参片,照酒炙法炒干”。
3 丹参的鉴别3.1 丹参形态学鉴别3.1.1 植物学特性鉴别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根砖红色,茎高40-80 cm,多分枝,被长柔毛。
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
叶柄长1-7 cm,小叶3-7,顶端小叶较大。
小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
长1.5-8cm,宽0.8-5 cm,先端钝,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柔毛,下面较密,花序顶生或腋生轮伞花序有花6至多花,组成假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及长柔毛;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长1-1.3 cm,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2-2.7 cm,花冠筒外伸,弯曲,上长达2cm,筒内有毛环;雄蕊2,药隔长,花丝短,上臂药室发育,2下臂的药室不育且联合;小坚果4,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8-9月[3]。
根据丹参的植物学特征可以将丹参与混用的药材进行区分。
3.1.2 根部性状鉴别丹参及其亲缘种类的药用植物甚多,以根部特征区别各类丹参也是沿用很久的经典方法。
丹参根的特征为:丹参多为带根茎的根,根茎粗短,有茎基残余,下着生多数细长的根。
根呈圆柱形,稍弯曲,表面呈砖红色,粗糙,具多数纵沟或皱纹,有须根痕,外部栓皮常鳞片状剥落,皮层有时开裂,长8-22 cm,直径5-12 mm,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疏松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砖红色,韧皮部狭。
形成层明显,淡棕色,木质部导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壮、色紫红者为佳。
3.1.3 水试鉴别法用水浸泡丹参根的方法对丹参进行鉴别,正品丹参根浸泡后的溶液无色,药材稍膨胀,颜色稍微变浅。
伪品丹参溶液显红色药材变为淡红色[4]。
水浸后续断会被染成红色,粉末中有草酸钙簇晶;丹参水浸不染成红色,粉末中无草酸钙簇晶,但有石细胞及红棕色物为丹参。
从而将两者进行区分[5]。
3.2 显微结构鉴别3.2.1 根的横切面显微结构鉴别丹参横切面显微结构特征与紫丹参的区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木栓层3-7列,木栓细胞长方形,切向延长,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侧有时可见落皮层。
皮层窄,纤维单个散在或2-6个成群,孔沟放射状,层纹细密。
韧皮部较窄,由筛管群和薄壁细胞组成。
形成层明显成环。
木质部宽广,4-12mm呈放射状排列。
有些相邻的束在内侧合并,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沿径向延长,直径15-65mm,单个散在或2-12个成群,径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纤维发达,多成群分布于大导管周围;有的本质部束内有1-2群木化薄壁细胞;木射线宽广,射线细胞多木质化增厚。
丹参根茎表皮细胞1列,内含紫红色物质;皮质薄壁细胞有的具纹孔;髓部薄壁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或稍增厚,具纹孔。
根本质部束常较小,导管也少[6]。
3.2.2 根粉末的显微结构鉴别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紫丹参(滇丹参)(Salvia yunnanensis C·H·Wight)根的粉末显微结构的比较区分[3]。
丹参粉末呈红棕色。
木栓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呈类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内常含红棕色色素,色素溶解后,断面观细胞类长方形,排列较整齐。
木纤维多成束,长梭形,纹孔斜裂缝状或十字状,孔沟稀。
导管主要为网纹和具斜纹孔导管。
石细胞呈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梭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也有延长呈纤维状,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
南丹参根横切面与其他几种相区别是木质部的束数较少,约7-9个。
甘肃丹参根横切面与其他几种相区别是维管束稍偏于一侧,木质部导管3-4行切向排列,木纤维位于导管周围。
紫丹参粉末石细胞多见,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棱形、长方形、类三角形、不规则多角形,边缘不整齐,直径12-55μm,长至230μm,壁厚5-20μm,孔沟明显,有的不达边缘,纹孔稀疏。
韧皮纤维多见,长棒状或长棱形,长80-320μm,直径20-38μm,壁厚8-19μm,孔沟稍密,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4-45μm,有的具网状增厚。
纤维管胞单个散在或成束,长棱形。
3.3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3.3.1 薄层色谱鉴别用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的方法比较后,可以看出在同一展开系统的条件下,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品种,丹参的一些主要成分相同,以此可以作为识别丹参药材真伪的参考依据[7]。
用薄层色谱鉴别的方法亦可通过观察色谱图斑点的位置对丹参和滇丹参进行鉴别。
3.3.2 紫外吸收光谱鉴别用紫外光谱鉴别,丹参在253、277 nm两处有吸收特征峰,而甘西鼠尾在264、248、218、203 nm 4处有吸收特征峰。
作丹参使用的药材紫外吸收光谱的范围不同,据此可以对两者进行鉴别。
取丹参粉末处理后置紫外灯365 nm下现察显亮蓝灰色荧光[8]。
4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有效成分。
目前研究的主要成分有两种: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
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有二萜结构,目前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40余种;丹酚酸类化合物多具有酚酸结构,结构明确的丹酚酸有40余种,其中近20种是2007年首次报道得以确证或试验性确证的[9]。
4.1 脂溶性成分的研究邻醌型的丹参酮类二萜类化合物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在丹参中的量较高,是丹参主要有效部位之一。
该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参酮IIB、隐丹参酮、丹参甲酯、丹参新酮、二氧丹参酮I、次甲丹参酮、准丹参酮、红根草邻醌、丹参二醇、紫丹参甲素-己素等。
其中最主要的脂溶性成分为丹参酮IIA,其量约为药材的0.1%-0.9%,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分之一[10]。
对醌型的丹参酮类二萜化合物主要有: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等。
其它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螺旋内酯、新隐丹参酮等[11]。
4. 2 水溶性成分的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其中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苯乳酸[(3,4-hydroxybenzyl) laetieacid]。
此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丹酚酸(salvianolic acid)并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主要水溶性成分有丹酚酸A、B、C、D、E、G、H、I、J,四甲基丹酚酸F,异丹酚酸C,还有迷迭香酸、紫草酸等。
丹酚酸多数是由丹参素与其他有机酸类化合物结合而成。
如迷迭香酸为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结合而成,丹酚酸A为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C则为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
实验研究证明,丹参水溶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特别是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这些药理作用吸引着研究人员对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开发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药物应用于临床[12]。
5 丹参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都是丹参的有效成分。
但是,在药理作用方面,两类成分的药理活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具有抗菌、内分泌调节等作用,而后者则以抗氧化作用更为突出。
这种作用的多样性正是丹参具有广泛适应证的基础。
对于具体的化合物成分而言,各成分的药理作用特点和强度又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差异为先导化合物的确定和高效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5.1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最早认识的丹参脂溶性化合物药理作用主要是其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