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故事-丹参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2017.10.11 晴天 星期三 湖心亭公园《每日一学 草药076 土茯苓好!我们《每日一学草药》,今天要复习的是什么药?丹参。
丹入什么?丹入心,赤血丹心。
红赤的红赤的,它是入心的,而且有个名字号参,所以它带补,补血的。
由于它善于走,所以它还能活血化瘀。
而且它性偏凉,它又可以清心除烦啊。
所以血热可清,血淤可活,血虚可补。
一句话把丹参讲透!去年珍仔围也有一个胸口痛的大叔,他要么胸口痛,要么头痛,头痛好了胸口痛又发作,胸口痛好了,头痛又发作,轮着来的。
他说很奇怪。
我说:你不管是胸口痛还是头痛,都是心脑血管不通堵塞的,嘴唇乌暗。
我说“复方丹参片”你要按那剂量的两倍来吃,因为他经常干建筑活,身强体壮的。
吃了两瓶头不痛了,胸也不闷了。
所以这个复方丹参片它是治疗血瘀堵塞,头痛胸闷极好的药物!古人讲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因为四物汤不外乎就是补血、生血、活血化瘀,而丹参它一味药都具备有自主功效。
我们昨天讲到,这个防治冠心病的要用丹参。
治疗血瘀头痛的用丹参。
治疗月经不调的用丹参配当归。
治疗跌打损伤啊,用丹参泡酒来内服。
治疗失眠烦躁丹参、五味子、枣仁。
这些我要简单的带过,为什么?因为今天要讲的这点东西是以前那些学医者走千山万水,不知道磕多少个响头才可以换回来的这个东西是千金不卖。
这首口诀是号称武当里头那些道医们心心相传的。
就这些道医古代叫十道九医,十个道士,九个会医,他只要练武功过后将这首诀背下来,一个伤科跌打医生,他就横空出世啦!哈哈哈哈。
这是一首怎样的歌诀呢,号称就是说通治一切瘀伤、打伤、跌伤、忧劳伤、郁闷伤,以及经络气岔伤的极品方歌。
我很少对方歌赞不绝口的,这个方歌我觉得赞三天三夜都不够!呵呵~你看祖师大德讲佛经前,都先要赞佛,十方世界亦无比,天上天香无如佛。
哈哈~ 就说这首汤方汤歌它一下子把你中医的理路打通来。
到时候我讲完过后,你们可以随便问不管哪个地方的瘀伤、打伤、跌伤,我随手我就可以把这首汤方的加减给出来。
奇功神效说丹参作者:叶水泉来源:《现代养生》2009年第01期丹参入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丹参又有赤参、山参、红根、紫丹参、血参根、大红袍、红山萝卜、野苏子根及奔马草等别名,属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祖国医学认为,丹参味苦、性凉。
入心、肝二经。
具有活血去瘀、凉血消火、宁心安神之功效。
可用于风湿痹痛、心悸失眠、瘀血腹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积聚、恶疮肿毒等症。
近年来,又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迁延性慢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律失常等症。
在中医界还有一句名言,叫作“一味丹参,气死名医”,将丹参推至崇高的地位。
《本草汇言》谓:“丹参有四物之功。
补血生血,功过当归、熟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川芎。
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能常用。
”丹参入药,首见于汉朝《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后在《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正义》等专著上,亦相继介绍了它,认为其有益气、养血、养神定志、破瘀血、生新血、通利关脉、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等功效。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丹参内含丹参酮I、ⅡA、ⅡB、隐丹参酮ⅡA、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丹参醌、丹参新醌甲、乙、丙,丹参素、B—谷甾醇、儿茶精、维生素E等成分,并具有下列药理作用:1.抗衰老作用:丹参对作为衰老的活性物质单胺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并含有可延缓细胞衰老的维生素E而有一定的抗衰老功能。
2.有增强免疫作用:据报告,丹参可增加血小板中的CAMP含量,调节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细胞RNP合成以及增加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等病者T细胞的数量。
3.其注射液可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实验性心肌梗塞所引起的病变而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
4.有促进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5.抗肿瘤的作用:丹参水溶液提取物有协同喜树碱的作用,可提高小鼠白血病的生存期。
药话丹参作者:草本来源:《婚育与健康》2014年第01期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
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
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
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
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
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
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
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
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
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
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
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
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中医认为,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瘀、血热、血瘀兼热或血热兼瘀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瘀兼热者所常用。
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瘀兼热所致,故服用本品收效。
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中药汤剂丹参玉楂饮:丹参、玉竹、山楂各15克。
煎水饮。
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并同玉竹、山楂降血脂。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丹参的传说故事
从前啊,有个小村子,村子里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叫阿明。
阿明心地特别善良,而且勤劳勇敢,大家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阿明在山里干活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求救声。
他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倒在地上,腿上还受了伤。
阿明啥也没想,就把老头儿背回了家,又赶忙去找来草药给老头儿疗伤。
在阿明的细心照料下,老头儿的伤一天天好起来。
这老头儿啊,其实是个神仙,他看阿明这么善良,就想报答他。
老头儿知道阿明的母亲一直身体不好,总是心口疼。
于是,老头儿就带着阿明来到村子后面的山谷里。
山谷里长着一种从没见过的植物,叶子是椭圆形的,开着紫蓝色的小花,根茎是红色的。
老头儿告诉阿明:“这植物叫丹参,它可是个宝贝,能治你母亲的心口疼。
你把它的根挖回去,洗干净,熬成汤给你母亲喝。
”阿明听了,特别高兴,赶忙照着做。
阿明的母亲喝了丹参熬的汤后,心口疼的毛病真的就慢慢好了。
这个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丹参能治病。
后来啊,不管是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心口不舒服的,都会去山里找丹参来治病。
还有一种说法呢,说丹参是丹参仙子变的。
丹参仙子原本住在天上的药园子里,她看到人间有很多人因为疾病受苦,心里特别难受。
于是,她就偷偷下凡,变成了丹参这种植物,扎根在人间的土地上,专门为人们治疗各种病症。
从那以后,丹参就一直在中医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就像一个默默守护人们健康的小卫士呢。
中药知识必学:丹参世有壶翁,乃壶公谢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医。
为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
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
因其诊病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壶翁传医术于费长房,而费乃东汉时名医。
历代医家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医者仁心,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药者丹心,因为药用的根部肉紧而丹,民间称其为“丹心”。
一片丹心在治病,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丹参。
丹参药用其根,因其根皮赤而肉紫(发汗)且形状似参,并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而得名丹参。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谓:“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后历代本草均有论述。
《吴普本草》谓:“丹参,一名赤参,茎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治心腹痛”。
《唐本草》谓:“此药冬采良夏月采虚”,《图经本草》谓:“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亦有之。
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杆方棱,青色。
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
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
根赤,大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五月采,暴干”。
《本草纲目》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
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所载的丹参均为《药典》收载的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
丹参的有效成分与采收季节相关,分根繁殖和插扦繁殖的丹参一般在当年11月上旬即立冬后采收,种子育苗的丹参一般在第二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收获。
收获前先除去地上茎叶,开一深沟使参根露出,顺畦挖出完整根条,防止挖断。
挖出后剪去残茎。
如需条丹参可将直径0.8厘米以上的根条在母根处切下,顺条理齐,暴晒,不时翻动,7-8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暴晒至干,装箱即成“条丹参”。
如不分粗细,晒干去杂后装入麻袋者称“统丹参”。
枸杞子在宋朝时代,传说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80-90岁的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
”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
所以我才要教训他。
”使者好奇的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
”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了下来,并称为神仙服枸杞法。
苍术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
相传青年时代的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
许学士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大概是取民谚“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养生之意吧!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
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会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
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深思并四处求治。
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
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已解救自己。
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
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1斤,大枣15枚,生麻油半两调合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
以后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服用100-200粒。
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获得痊愈。
为什么一味苍术有如此效力,对于许叔微的怪病有这样奇特的治疗效果呢?原来,许叔微素嗜饮酒,伤及了脾胃,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致“湿阻胃”,从而出现了胃中漉漉有声和夏天左半边身躯无汗而右半边有汗及呕吐胃液等内湿症状。
丹参的作文《丹参》篇一:丹参丹参,这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
在我的印象里,它就像一位低调的养生大师,默默地在中药的世界里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第一次知道丹参,是听奶奶说的。
奶奶是个老中医迷,家里总是弥漫着中药的味道。
有一次我感冒咳嗽老不好,奶奶就嘀咕着:“要是有点丹参就好了,它对身体可好了。
”我就好奇地问:“奶奶,丹参是啥呀?像人参一样吗?”奶奶笑着说:“傻孩子,丹参和人参可不一样。
丹参啊,它的根是红红的,就像小火苗一样。
”从那以后,丹参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丹参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材。
它生长在土里,那根就像小小的红色精灵在土壤里沉睡。
丹参的功效可多了,什么活血化瘀呀,通经止痛呀,清心除烦啊。
我就想,这小小的丹参怎么这么厉害呢?也许就像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其实有着大大的能量。
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以前有个村子,很多人都得了一种怪病,就是身体老是疼,走路都没力气。
有个游医路过,看到这个情况,就到山上采了丹参回来,熬成药汤给村民们喝。
结果啊,那些村民喝了一段时间后,病都慢慢好了。
这丹参就像是那个村子的救星一样。
我就觉得,这丹参是不是真的有这么神奇呢?会不会是人们把它神化了呢?不过,当我真正看到丹参的时候,还是有点小失望的。
它看起来就是普普通通的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当我想到它那么多的功效,又觉得它像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就像我们身边有些人,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丹参啊,你虽然不像玫瑰那么娇艳,也不像松柏那么高大挺拔,但是你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你就像那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虽然不被大众熟知,但却不可或缺。
这时候我就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丹参一样,不要总是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是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价值呢?哎,丹参啊,你还真是个让我捉摸不透的家伙呢。
《丹参》篇二:丹参丹参,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草部
丹参
补心,生血,去瘀气平而降(《本经》:微寒。
宏景曰:性应热)。
味苦色赤,入心与包络。
破宿血,生新血(瘀去然后新生),安生胎(养血),堕死胎(去瘀),调经脉(风寒湿热,袭伤营血,则经水不调。
先期属热,后期属寒。
又有血虚、血瘀、气滞、痰阻之不同。
大抵妇人之病,首重调经,经调则百病散),除烦热,功兼四物(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为女科要药。
治冷热劳,骨节痛,风痹不随(手足缓散,不随人用。
经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肠鸣腹痛,崩带症瘕(音“征加”。
症者有块可征,瘕者假也,移动聚散无常,皆血病),血虚血瘀之候。
又治目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郑奠一曰:丹参养神定志,通利血脉,实有神验)。
畏咸水,忌醋。
反藜芦。
中药古今研究:丹参中药古今研究:丹参2021-08-18 22:17·药王追随者一、典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2、《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3、《本草备要》:“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堕死胎,调经脉,除烦热,功兼四物,为女科要药。
治冷热劳,骨节痛,风痹不随,肠鸣腹痛,崩带癥瘕,血虚血瘀之候。
又治目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
”4、《名医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5、《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6、《本草便读》:“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色合南离,善疗风而散结。
性平和而走血,须知两达乎心肝,味甘苦以调经,不过专通于营分。
”7、《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
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8、《本草乘雅半偈》:“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9、《滇南本草》:“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瘀血,安生胎,落死胎。
”10、《纲目》:'活血,通心包络。
治疝痛。
'11、《本草崇原》:“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12、《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
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13、《本草从新》:“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堕死胎,调经脉,除烦热,功兼四物,为女科要药。
治冷热劳,骨节痛,风痹不随,症瘕,血虚血瘀之候。
又治目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养神定志,通利血脉,虽能补血,长于行血,无瘀,斟酌用之。
”14、《本草撮要》:“功专调妇人经脉,抵四物之功。
奇功神效说丹参奇功神效说丹参丹参入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丹参又有赤参、山参、红根、紫丹参、血参根、大红袍、红山萝卜、野苏子根及奔马草等别名,属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祖国医学认为,丹参味苦、性凉。
入心、肝二经。
具有活血去瘀、凉血消火、宁心安神之功效。
可用于风湿痹痛、心悸失眠、瘀血腹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积聚、恶疮肿毒等症。
近年来,又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迁延性慢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律失常等症。
在中医界还有一句名言,叫作“一味丹参,气死名医”,将丹参推至崇高的地位。
《本草汇言》谓:“丹参有四物之功。
补血生血,功过当归、熟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川芎。
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能常用。
”丹参入药,首见于汉朝《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后在《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正义》等专著上,亦相继介绍了它,认为其有益气、养血、养神定志、破瘀血、生新血、通利关脉、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等功效。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丹参内含丹参酮I、ⅡA、ⅡB、隐丹参酮ⅡA、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丹参醌、丹参新醌甲、乙、丙,丹参素、B—谷甾醇、儿茶精、维生素E等成分,并具有下列药理作用:1.抗衰老作用:丹参对作为衰老的活性物质单胺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并含有可延缓细胞衰老的维生素E而有一定的抗衰老功能。
2.有增强免疫作用:据报告,丹参可增加血小板中的CAMP含量,调节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细胞RNP合成以及增加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等病者T细胞的数量。
3.其注射液可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实验性心肌梗塞所引起的病变而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
4.有促进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5.抗肿瘤的作用:丹参水溶液提取物有协同喜树碱的作用,可提高小鼠白血病的生存期。
丹参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近2000年的应用历史,是国内外药材市场的重要商品。
我国应用丹参历史悠久。
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曰:"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除瘕、止烦渴,益气"。
魏《吴普本草》载:"治心腹痛"。
明·《本草纲目》载:"活血,通心包络。
治疝痛"。
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芍药故也"。
清代《本草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
止烦漫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漫愈,正气复也"。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株密布淡黄色柔毛及腺毛。
根细长,圆柱形,外皮土红色。
茎四棱形,上部分枝。
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卵圆形至宽卵圆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
夏季开花,顶生和腋生的轮伞花序,每轮有花3-10朵,多轮排成疏离的总状花序;花萼略成钟状,紫色;花冠2唇形,蓝紫色,发育雄蕊2个,伸出花冠管外而盖于上唇之下,退化雄蕊2个,着生于上唇喉部的两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较雄蕊长,柱头2裂片不相等。
小坚果长圆形,熟时暗棕色或黑色,包于宿萼中。
生态环境野丹参多生于路旁、坡地、河边,家种丹参多栽培于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生长习性丹参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土壤肥沃。
生育期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幼苗生长慢,植株发育不良。
年平均气温为17.1℃,平均相对湿度为7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适宜在土质肥沃的沙质壤土上生长,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中性、微酸、微碱均可生长。
地理分布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有栽培。
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江苏、四川、河北、山东、浙江等省。
野生丹参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的商洛地区的丹风、山阳、镇安、商南等地。
丹参的本草考证丹参的本草考证丹参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对丹参进行本草考证,探究其起源、性味归经、药用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据考证,丹参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血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相当早期的一本药物著作,记载了大量古代草药的性能及用途。
丹参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外观呈红色或紫色,气味芳香,味苦。
它的产地当时主要在中原及一些沿海地区。
古代医家认为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火咳喘、血瘀症状等。
在宋代的《本草纲目》中,对丹参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考证。
《本草纲目》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关于草药的巨著,详细记载了大量草药的来源、性状、性味、归经等信息,为后世研究草药奠定了基础。
据《本草纲目》中记载,丹参多产于南方,气味芳香,味苦涩,性微寒。
它主要归入心、肝、小肠经,具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丹参在《本草纲目》中还有着详细的品种区分和药性比较,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等内容。
丹参的药用功效和临床应用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所记载。
丹参能够活血化瘀,对于血液循环不畅、血瘀气滞的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丹参还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清热解毒。
因此,丹参常被用于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经等疾病。
此外,丹参还可以用于外用,可治疗烫伤、疮疖等皮肤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丹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心血管、抗炎、抗氧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其中,丹参酮、丹参素和丹参酸等成分被发现具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聚、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丹参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后续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古代的本草书籍中就被广泛记载,并被赋予了多种药用功效。
其实际应用经历了千百年的验证与积累,临床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现代药理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其药效的科学基础。
丹参的治病案例范文
丹参,又称为云南丹参、酥酪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妇科病、胸腹部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丹参的治病案例。
案例一:治疗心绞痛
患者张先生,年龄55岁,曾被确诊患有心绞痛,经常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他开始服用丹参片,每次2片,每天3次。
经过连续使用一个疗程后,他的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胸闷胸痛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案例二:改善冠心病症状
王女士,年龄62岁,被确诊患有冠心病。
她的主要症状是胸痛、气短、心悸等,经常需要用硝酸甘油来缓解症状。
她开始服用丹参颗粒,每次1袋,每天2次。
经过连续使用一个月后,她的症状明显改善,胸痛和气短的次数减少,使用硝酸甘油的频率也明显降低。
案例三:治疗妇科疾病
李女士,年龄38岁,患有月经不调和痛经多年。
她开始服用丹参颗粒,每次1袋,每天2次。
经过连续使用3个月后,她的月经周期逐渐正常,经血的量也逐渐减少,同时痛经的程度也明显减轻。
案例四:改善胃肠不适
王先生,年龄45岁,长期存在胃肠不适的症状,经常出现胃胀、腹痛、腹泻等问题。
他开始服用丹参丸,每次5粒,每天3次。
经过连续使
用一个月后,他的胃胀感明显减轻,腹痛和腹泻的次数明显减少,消化功能也有所改善。
每日中药: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每日中药: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望闻问切微课堂2018-04-08 08:27:00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丹参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在我国沿用已久,历代医书多有记载,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丹参味苦,微寒,无毒。
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现今已亡佚的医书《妇人明理论》中的一段话:“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
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
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穹(编者注:即川芎)、芍药故也。
”说明仅一味丹参散,就可以功同四物汤药效,可见丹参的药用价值;而“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句话也在中医界流传开来。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认识一下丹参这味中药。
凉血活血,防治心血管疾病药品丹参取自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心绞痛、高血压病、颈椎病以及胸中憋闷)的治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参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丹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尤以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为强,还能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因此,丹参可改善冠心病、脑梗患者的缺血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此外,丹参还具有降压、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等的含量,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从而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丹参一物,药食俱佳丹参入汤药的用量一般在10克~15克,酒炒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丹参可磨成粉服用。
每天早餐1小时后,取3克~5克,用温开水冲服,1天1次,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故事-丹参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
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一个小岛上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渔村。
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
在阿明小的时候父亲在一次出海打鱼时葬身鱼腹,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由于生下孩子后得了产后瘀血症,长期腹痛不已,在家靠种菜和纺织把孩子拉扯大。
阿明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
平时有空跟村中一位老和尚读书识字,学习医药,是个有名的孝子。
一年夏天,海明的母亲旧病复发,经常带下崩漏,脸黄肌瘦,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是一筹莫展。
最后几天几夜高烧不退。
老和尚经望闻问切,自谓无能为力。
阿明举债请遍方圆十里医家郎中,可母亲的病仍不见好转。
渐渐地母亲神昏谵语,不省人事。
正当绝望之际,老和尚再度前来:“据说有一种不知名的草药能治好你母亲的病,但本岛风吹浪打,咸水浸袭,草药不能生长,必须到大陆山地才能找到。
”孩子听了大喜:“那草药是什么样子的?”老和尚把一幅早已画好的图样交给他。
阿明见图中的草药高约一尺有余,茎四棱形,叶对生,顶上开着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其根细长,圆柱形,外皮土红色。
于是他收起图样准备去采。
老和尚又说:“现在风急浪大,对岸暗礁林立,水流湍急,船只根本就靠不了岸。
”正当阿明焦急之际,母亲又发出痛苦的哀叫。
海明心如刀割,于是咬咬牙,打点好行装,带就出海了。
因为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
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采药。
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岸,他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即对照老和尚给的图样,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
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挖到了一大捆,然后返航回家。
船行至半途,一伙海盗拦住海明的去路,要他交出钱财,否则留下小命来。
阿明仅交出老和尚给的那一点银两,双手紧抱着草药不放。
海盗见没油水可捞,恼羞成怒,把阿明捆绑起来,要把他掳去做苦工。
阿明趁海盗不备挣开绳索逃脱,怀里始终抱着那一捆救命草药。
当阿明回到家中时,母亲已奄奄一息。
他急忙用那草药的根给母亲煎汤喝。
一剂喝下之后,母亲气息有所转好。
第二天,母亲的脸色稍转红润。
第三天,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
一连服用七天后,母亲终于有力气下床走动了。
阿明对这种草药产生了兴趣,他研究发现此药不但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经闭腹痛、带下崩漏和产后瘀血等,而且还可以治疗失眠、心烦、心悸、胸痛和关节疼痛等病症。
于是他多次重返原地采挖,为岛上不少乡亲治好了顽疾。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便传遍小岛和中原大地,各地医家郎中纷纷采用此药治疗上述诸病。
后人为缅念海明不畏艰险、采药救母、普度患病乡亲的事迹,把那种药草称为“丹心”,意指它体现了阿明对母亲、对乡亲的一片丹心或赤子之心之意,并以此教育子女。
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无意中把“丹心”读写成“丹参”,一直延用至今。
故事中所说的“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淤、血热、血淤兼热或血热兼淤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淤兼热者所常用。
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淤兼热所致,故服用该品收效。
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