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国外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国外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国外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国外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惠心美国最近出现一批新的幼教专

家,他们对传统的幼教观念与做法

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挑战。这些新

的幼教理论的主要根据是来白一些

新的脑部发展的研究成果。这些对

新生儿脑部、感官与行为发展的新

发现,正在逐步改变着美国父母们

的教育方法。美国《现代心理学》期

刊整理这群新幼教专家的理论,提

出了幼儿教育的四个新观念。以下

是新旧两种育儿观念的比较,以及

在知道这些新的幼教观念之后,可

以采取的具体行动—

.新观念—感觉胜于思考

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

助于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健全的

感情能力与智力。过去,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

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

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

程。许多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

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

脆越多刺激越好。逼得父母在孩子

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

竞争利器,希望培养天赋异察的小

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

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录像

带或高智力玩具。传统的幼教专家

认为,父母通过这些游戏可以给予

孩子情感上的回馈,并训练孩子的

行为,这些有助于孩了认知能力的

发展。

新思维

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

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

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

这就好像马戏团里训练小狗会数数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

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

可能是有害的。塔夫茨大学儿童心

理学家艾坎解释,对孩子施压以让

他吸收信息,是对他传达了一种信

息,那就是他必须通过表演来获得

父母的认同,而这可能伤害天生的

好奇心。主张新观念的专家建议父

母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

能力上。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教

授葛林斯本认为,“感情能力不只是

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信赖的基石,

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

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

都扮演主导的角色,学习与认知技

巧的领域,其实也是通过感情来学

习。例如:‘很多’,对一个两岁的孩

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而

‘很少’,只是比他想要的还少。”这实在是有道理的。热情是感情的燃料、发动认知能力的学习引擎。所

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

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

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

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

好奇?”

☆父母应该怎样做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

儿指南”时,心中要记住一件事—

“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

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议的,要把

这些幼教指南整合来看,并以孩子的

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像要训练一

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

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

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

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小组

如何一起运作。这不但让你更清楚

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

以让你对孩子的其它间题,例如腿

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的问题,更敏锐。

.新观念—两个月大的

婴儿不只是会哭闹的动物

婴儿如何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到

现在还是一个谜,但新的理论正挑战

着传统的说法。

旧思维

直到现在,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

认为,婴儿从出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

社交、认知的能力,也没有这些需求,

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

理活动循环,例如:睡与醒、白天与黑夜、吃饱了或饿了、哭闹等等。这些专家甚至称这段时期为正常的孤

独期。

令新思维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在《婴幼儿的

人际关系世界》一书中对传统的幼儿

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

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

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

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

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

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

感情取向。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

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

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

就无法建立孩子的生理循环。父母

和孩子的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

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

的信息。

☆父母应该怎样做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心

理学教授葛林斯本建议,你可以记录

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

方式。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

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

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

发他的想像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

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

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

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

下来。

.新观念—感情的环路

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个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

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

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

触。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

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加州大学教授舒尔指出,“母亲充

满感情的脸,对婴儿是最强有力的刺

激,而婴儿对母亲脸庞的强烈兴趣

特别是她的眼睛,带领他和母亲陷人

一段相互凝望。”其结果是:婴儿脑部

的脑内啡(Endorphin)浓度上升,使他

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重要的是,

这样的幸福感来自于亲子的感情

互动。

旧思维

母亲将信息与感情灌注给孩子,

而婴儿像个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

新思维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

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

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

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

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

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

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

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孩子所发

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

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

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涵

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

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舒

尔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同时在

教导与学习。随着时时刻刻呼应感情

的结果,母亲与孩子感情的连结也越

来越深C此外,当母亲与孩子在玩耍

的时候互动越多,就越能帮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时间安静下来,直到下一回的玩耍开始。”

神经心理学家现在研究这种互

动模式:参与玩耍一冷静、休息、再

开始另一个回合的玩耍,非常有助

于脑部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在玩耍

的阶段,孩子的脑部神经被刺激兴

奋,接着进人休息的阶段,脑部得以

有时间处理他所获得的信息与刺

激。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父母成为孩

子的感情防护网,让他学习将兴奋

的情绪安定下来,帮助他日后有能

力处理高涨的情绪,使孩子成为-

个感情上能够包容、有弹性的人。

☆父母应该怎样做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

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

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

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

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

一下你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情形下,

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

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

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

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

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

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

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

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

补的。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主宰这

个过程,跟随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

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

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

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

在想什么。这些经验可以帮助额叶

前部区域的发育,此区负责“同情”,使得我们更具有人性。.新观念—帮助孩子化解

羞耻感

在婴儿即将届满一岁之际,他

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

改变。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

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

的正面响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

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研究还发现,

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对她蹄珊学步

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

告,这可能是因为开始会爬、会走的

婴幼儿,喜欢探索充满危险性的东

西。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

着彩色笔在墙上乱涂,“不能这样!”

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

亲,一脸惊吓,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

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

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

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

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

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

地跑去爬去拿海绵。这样的互动,能

帮助孩子成功地克服羞耻感。

旧思维

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

“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

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

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

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

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

处境。

新思维

最新的幼教理论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

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

的一些研究者指出,一些令人羞愧

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

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

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

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

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新一代

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

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

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应该怎样做

舒尔说,“在婴儿成长的过程

中,通过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

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尴尬(羞耻

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

出现,当母亲发出“不可以”的指令,

紧跟着是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

情开始产生。孩子从兴奋(开心地在

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到很泄气的

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

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

洗墙壁吧。”)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

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

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

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

进认知部位(前额脑区底部:or-

bitofrontal cortex)与感情部位(边缘

系统;limbic system)的发展,并且促

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

情与自律能力上都能有均衡的发

展。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住,要赶快

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

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

甚至产生暴力倾向。

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一: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城郊小学倪朝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 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 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

第四章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目标及制定原则,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精神,真正体会幼儿园教育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念。 教学时数: 主要采用讲授、见习、讨论、体会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建议教学时数为10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全面实施幼儿园教育任务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考核要点: 领会运用:结合对幼儿园的调查,分析幼儿教育的任务;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写出单元目标计划。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目标的社会取向 现代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肩负着保育的任务,而且要本着为家长服务和教育幼儿的双重工作。它所起的社会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儿人格与所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卓越的作用。 2、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层面,是使幼儿为接受下一阶段的义务教育而进行社会准备。 (二)目标的教育取向 幼儿期的教育包括特定社会与成人按照其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现状,为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国家与社会来进行统一而全面的协同活动。 学前教育必须致力于提供连接幼儿与自然界及人类世界的一切种类的交流。

1.专供幼儿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与游戏,都可以促进幼儿的感觉与运动器官得到发育和增强。 2、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与其生活环境、抚养者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3、学前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而且还要向幼儿教授如何使用交流手段的方法 (1)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器官,这是幼儿本身具有的最简单、最方便而且最完整的表达工具。 (2)我们除了考虑幼儿利用运动身体及绘画来进行表达之外,还可考虑利用声音及语言来进行表达。 (三)目标的发展取向 这一目标即关于幼儿个人本身的目标。 在幼儿期,轻微的缺陷和不良刺激的影响可以很快得到矫正与恢复。因而,所有学前教师应充分认识及时发现幼儿缺陷并进行简单康复与矫正教育的必要性,这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与幼儿园教育 机构外教育 教育系统——幼儿教育 机构内教育——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由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2、各时期对幼儿园教育的阐述 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接受“3至7岁的幼儿”入园。 1981年,根据当时我国的教育发展需要,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说明“3至6岁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提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美国幼儿园办园理念及其实践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UIC )附属幼儿园(UIC Children ’ s Center )位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它开办时隶属于该大学教育学院,现归属于大学董事会,由校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学生事务和招生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日常工作。幼儿园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家长所交的费用,缴费标准视家庭收入申报情况灵活制定,缺额部分由美国国内或州内儿童和成人食品关怀项目补助金以及其他项目资金来补足。园长和教师均需经过早期儿童教育专业训练,园长必须有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教师要有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助理教师一般由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中有志于儿童教育的学生担任。1998 年,UIC 幼儿园作为芝加哥公立学校的代表参与了联邦幼儿教育整体改革项目,此项目的宗旨是保证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早期儿童社区教育以及公立学校教育之间形成有效链接。 一、明确办园目标 明确的办园目标是正常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大学附属幼儿园,UIC 幼儿园有明确的办园目标:为学习和工作于该大学的学生、教师和职工的3~6 岁子女提供全日制早期儿童教育服务;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和实习见习的基地;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基地,确保科研活动让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受益。 这一办园目标不仅确立了为家长服务、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提出了为教师教育服务,为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服务的行动纲领。作为教育科学改革与实验的基地,该幼儿园有条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凭借大学教育学院的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研究人员的学术优势,该幼儿园得以立足于理论,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提高办园水平。 二、建构幼儿园课程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中,UIC 幼儿园选择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办园指导思想,并把它落实在幼儿园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康斯坦斯·凯米和瑞塔·德瑞兹都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著名教授,他们对皮亚杰课程理论的发展使UIC 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该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最新《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陈万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学习了本课程,我有很多感想,下面就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信自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前提。幼儿正处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如:小猫为什么会爬树,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在天上不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等等,提不完的怪异想法。家长要深入浅出给予解答,以解除幼儿在头脑中的疑问。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为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家长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鼓励幼儿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切不可对幼儿的提问敷衍塞责或漫不经心;并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答。甚至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家长也不应该随意喝斥、制止和嘲讽,视为“不听话”、“好表现”等,而应进行正确引导、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一种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人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在家庭中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孩子创造想象,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品作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思维想象。如:餐具盘子是圆形,让孩子观察后说出象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象什么,说的越多越好,同时成人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说,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断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讲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启发幼儿去想、去说,并帮助幼儿分析故事是否编得合情合理,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孩子向往大自然,大自然对孩子的陶冶是无以取代的,家长要利用双休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去观察,千变万化的、千姿百态的绿色山林、清澈小河、奇异的花草和可爱的小动物,样样都会使孩子们感到新奇美妙。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情趣,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让他们说出树叶象什么?孩子们就会说出自己的多种想象,如:象鸭蛋、象扇子、象蝴蝶等等。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将树叶带回家,粘贴成各种树叶作品装订成册或展示在墙上。这一切都将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要规定不许碰这、不许碰那,怕脏、怕乱,结果孩子缩手缩脚,思想僵化。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动起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还没有达到先有想象后再有行为的水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家庭中可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美工制作小天地。为盛放材料备一个纸盒作为节约箱,并提供丰富的废旧材料,如:孩子吃剩的冰淇淋盒、冰棒、喜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完整版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 理念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界山小学校本培训材料——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 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 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 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 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 2000 年 2 月 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 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现代幼儿教育的原则

中国幼儿教育原则 根据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幼儿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护幼儿人类社会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成员,幼儿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但是,幼儿又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身心柔弱,缺乏独立生活、独立行使自己权利和保护自己的水平,需要成人对他们的生命与基本权利给予保护与尊重。保障儿童生命、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理应承担的基本责任。 儿童保护工作首先是政府行为。中国政府是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政府在10年来制定了多项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996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儿童保护工作也是每一个成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承担着保护子女生命,保障与维护子女生存、发展与受 教育的基本权利的责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重托和协助社会实现保障幼儿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对幼儿的尊重为前提。尊重幼儿要求: 尊重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建立平等民主的与同伴关系,不歧视或忽视任何一个幼儿,不随意处置幼儿或损害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性,鼓励与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意见,保障幼儿的意见发表权和参与权。③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抱有同等的期望,注重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发展权的实现。 和谐发展、全面培养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理应为人的终身发转奠定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基础。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贯彻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幼儿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美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

三、主观分析题(20分) 了解了这许多的美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你一定很感慨。你对美国教育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请你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分析其利弊,即将这种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后果,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并说说哪些做法可以为我所用,为什么? 答:我对“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教学理念,及“美国教育为什么能赢在终点”等内容很感兴趣。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孩子,不管你在心理或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你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美国教育尤其强调个性化教育,而非整体性的发展。中国可能通过老师的教获得一致的答案,而在美国大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参与甚至争吵获得个性化发展。每个人强调自己的不同,而且以标新立异于他人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服装,发型。老师会鼓励他们的选择并且会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选择,学生非常乐意的去做这件事情。这也许是美国发展很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冒险、创新、尝试一切新鲜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在美国,不是老师决定要教什么,而是决定于学生要学什么。如果一个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静静地听,接受,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老师也是最不好教师的表现,好的教师应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找不到,也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知道努力的方向。中国教育教学强调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资料的能力等。他们对学生比较放任,不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如今,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针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这一情况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也是我国教育要向美国教育借鉴的。 总之,努力发展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有机地整合中美教育教学取向,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是我教育工作者之责任。以上仅为我个人见解,希望得到赞同。

三大著名幼教理论—中国幼儿在线

编导语: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多元只能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和福禄贝尔教育是当下最著名的三种幼教理论,愿能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1、多元智能教育(MI) 教育理念: 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理论指出0—7岁是幼儿各个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能是否全面平衡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一生。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从而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蒙台梭利教育(Montessori) 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蒙台梭利是一位女医生,从研究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入手,发明了一套教育问题儿童的方法。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儿童是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发展着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教育者应创设条件,保证和促进儿童发展。 局限性: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博士自八十年代末期就致力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1994年将其第一次引入中国,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的实验研究。 在认可蒙台梭利教育法积极方面的同时,霍博士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

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2 月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娶媳

当今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谈当代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11学6田云丹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看法。我第一天走进将要实习三个月的幼儿园时,眼前的景象我只能用农家小院来形容。可能是因为这所幼儿园属于乡镇幼儿园,所以规模特别的小,孩子们的教室是那种水泥做的平房,而且没有怎么经过装饰,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教室里面只有一个旧的铃鼓,一个小黑板,一盒粉笔。卫生间都是在外面公用的。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当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了,而且大多数老师的第一学历都为初中。这里的老师都讲着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刚开始时,我真的觉得很郁闷,因为和这里的老师沟通有一点点问题。而且,开大会时也是用方言讲的。总而言之:一、农村幼儿园里的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年龄大、素质低、公办教师少。这些教师的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专业素质低,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多数教师已取得中等幼师学历,但第一学历大都为初中。因经费不足、盯班教学等原因,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学活动在低水平徘徊。公办教师比例太低,也造成了教师工资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办园条件差,规范化程度低。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村级幼儿园是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房屋拥挤、陈旧,设备简陋,办园条件极差;二是办幼儿园人数少,办园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三、教师待遇较低,医保、养老缺乏保障。幼儿园仅依靠收费维持运转,教师的大部分工资也靠

收费支付。教师工资待遇低,医保、养老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幼儿教师一方面严重超编,另一方面难以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师资队伍;大龄教师退养制度难以落实,存在大龄教师“粘岗”的问题。所谓粘岗,是到龄后占着岗位等政策的现象。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学前教育还有些地方需要改善。分别是一下几点: 1、加强师资建设。一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挖掘培训资源,精心设置课程,构建多元、开放、多向选择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较为系统的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技能。二是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逐步增加公办幼师比例。三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适当淘汰一部分不合格人员。 2、认真落实“规范化建设标准”。一是各乡镇认真制定长远的规划和近期的建设目标,让幼儿园建设少走弯路。二是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议市、县政府把“幼儿园危房改造”列入年度重点工程,落实扶持资金,为进一步提高办园水平提供保证。三是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办园主体,改变多条腿走路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对于联办幼儿园,要形成乡镇政府为主的“联办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卫生系统把专项资金扶持和“小康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办法 3、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善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幼师工资政府拨款的比例,切实解决当前非常迫切的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二是

现在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

现在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Montessori 蒙台梭利-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作业,儿童自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动方式,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从而培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儿童服从。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秩序和服从,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1.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 2. 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 数学教育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4. 语文教育: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5. 自然人文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中国一些教育人士对蒙台梭利的评价: 有专家提出:“蒙氏教育中的自立和独立价值,强调的是个体而非团体,儿童可能会因为缺乏相互协作降低其社会技能,使得孩子最后不能适应传统学校。” 蒙台梭利通过作业把自由与纪律、活动与教育协调起来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说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北师大霍立岩教授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程度较高,所以,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设计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来看,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 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 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一和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方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人。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 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在工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人在教育中丧失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生活、社会和儿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等。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 与以往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从而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作业为中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方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①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 ②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经验和活动; ③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发展历程 ①兴起时期(1889~1914) a.乡村寄宿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b.其他类型学校 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这种新学校是由一些医生教育家创办的,将原来应用于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拓展到正常儿童的教育当中而形成的。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同创于1907年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和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②发展时期(1914~1944)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a.1914年,一批蒙台梭利学派的新教育家在英国举行会议,共同讨论新教育的理论。此后,他们每年开一次年会,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新教育团体的要求。 b.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加莱举行了主题为“儿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讨论会。这个会议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正式成立。新教育联谊会的宗旨是进一步

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

国外著名大学校训(中英对照版) 1、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2、杜尔大学 Drew University Freely have you received; freely give 自由地接受;自由地给予 3、夏威夷大学 University of Hawaii 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 人性超越国界/人性超越种族 4、斯坦佛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5、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这句话可追溯于新约圣经的约翰福音第八章32节“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英文是: “And ye (you)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King James version)。 6、利哈伊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Man, the servant and interpreter of nature 人类是大自然的理解者和仆人或:理解自然;服务自然 7、北达科他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Intelligence, the Basis of Civilization 才智是文明的基础 8、麻省理工学院 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nd and Hand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这真是工程院校的校训。反映了MIT的创建者的办学理想 - 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有它的实践意义。 9、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rength through Truth 力量借助于真理 10、康涅狄克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He who transplants sustains “He who transplants sustains” 也是康州的州训,它反映了当初北美的殖民者的信念:上帝(He) ,把他们从英格兰迁移(transplant) 到北美大陆,会继续帮助他们,供给(sustain) 他们。用一个长句子表达这句话,可以是:“God, who transplants us, sustain us.” Or “God, who the colonists believed had Transplanted them from England to the New World, where he continued to sustain them.”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

申论,顾名思义,首先得审,再论!论对你来说,问题应该不太大!关键在于审题这关了!就审题这方面,我给你提几点建议供你参考吧! 一是审题要全面。申论的题目一般都是半命题的,即有些内容作了要求,有些未做要求。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 二是审题要细致。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像过筛子,细细过滤,题目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审视;要像打探照灯,反复扫描,题目含义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都要触及,不能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留下关于题意的死角。审题时一定要细看、多看,确定无疑、确实有把握了,才可放下这道题去看别的题目 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左右相关事物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因此,审题在细看几眼的基础上,还要想深一层,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的肤浅理解。 在论方面也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时刻谨记以下五大原则:谨守身份、完善结构、规范语言、寻找高度、稳中求新。 文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标题要符合要求,开头要简明扼要,主体部分应当采用分条形式,条条之间应避免交叉重复 要熟悉和掌握社会热点,像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民生问题这些热点应该准备好论文或则观点,除了了解日常新闻资讯外,还需要认真学习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理论读物。 接下来说行测吧! 行测考的范围太广了,是知识的大杂汇,做真题才是硬道理,最好有解析的真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别死背硬记!还有就是一些应试技巧了!也提几点供你参考 (一图形推理 总体而言,图形推理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规律,形的规律和数的规律。所谓形的规律就是指图形在形状位置方面的规律,具体而言包括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叠加(去同存异、去异存同、同异皆存、旋转(顺时针、逆时针、结构、拆分、重组等。所谓数的规律就是指图形的元素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包括递增、递减、奇偶相隔、不变等,而常见的元素则有点(交点、重心、边(直线段、曲线段、角(锐角、直角、钝角、封闭区域、笔划、面积、体积等。考生若能熟记这些规律并灵活地识别和运用,就能轻松应对图形推理题。 (二定义判断 总体而言,定义判断题难度一般,但由于其对细节判断要求较高而耗时较长,考生在这一题型备考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速度的因素。我们在做定义判断题之前在大脑中准备要四个“箩筐”,它们分别是:主体、条件、手段、目的,在阅读定义的同时,把具体的信息投放到相应的箩筐中,将众多紊乱的信息清晰化、条理化,并确定其中的核心类信息,强化自己对定义的理解,从而迅速而准确地解题。

澳大利亚幼教理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启示(2)完整篇.doc

程中,形成不同的人生体验,养成良好的人格 与个性。 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儿童只有体验到良好的“存在感”,才能产生归属感与安全感。儿童感受、体验到此时此刻的“我”,是产生归属感的基础,儿童有了归属感,反过来又能促进儿童更好地体验“存在感”,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归属”与“存在”同时又是儿童“形成”的基础,儿童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一定人生体验,而形成现在的“我”,也指向将来的“我”。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关键是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精神保障。当儿童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就会更有自信和能力去探索周围世界。在童年早期环境中,儿童觉得有安全感时,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并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最终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澳大利亚幼教课程框架对我国儿童园教育实践的启示 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有Birthto5years(0—5岁早期教育)和FormalSchooling(正式学校教育),其中,0—5岁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有Longdaycare(全日托)和Familydaycare(家庭日托)两种形式。莫林妲老师给我们介绍澳大利亚第一个适用于0—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国家课程大纲中的五大教学目标之中,即Identity本体感),connections(联系),wellbeing(幸福感),involvedlearners(参与式学习者),communicators(交流者)。这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儿童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本体感 在澳大利亚第一个适用于0—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框架引领之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本体感,就是让感到安全、受保护和有依靠,帮助幼儿建立自主、自信、了解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学会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 拥有良好本体感的儿童,他们则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是充实生活的基础。然而,我国儿童园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倾向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知识与信息的获得,而相对忽略对儿童本体感的建立。 儿童因与家庭、社会、文化和地方的关系而产生归属感,关系在本体感与归属感的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儿童园教师,应亲切地对待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的成人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感受到家庭和儿童园是温暖的。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儿童大胆地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本体感。 (二)儿童园教育应重视儿童当下生活的意义 澳大利亚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儿童要有强烈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含身心两方面,即儿童的身体健康,对周围和自身感到幸福满意和自信,能够自由探索,具有主人翁意识。 澳大利亚0—5岁儿童国家课程框中强调儿童幸福感,应该引起我国儿童园教师的思考。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幸福是我们的人生财富,拥有幸福感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