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精)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报告将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开始,接着探讨他对时间、语言和技术的看法,并最终总结他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一、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海德格尔将这种互动和交流称为“存在的开放性”。
二、时间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被视为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中存在。
他将这种存在的方式称为“存在的时刻”。
三、语言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然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语言的使用,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四、技术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存在方式会改变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并对人类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警告说,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断裂。
五、人类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个不断追问和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真正的存在。
结论: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海德格尔:(存在论)存在者的存在但是,海德格尔的兴趣却在于将这个方法应用在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存在本身的问题之上。
他并不关注单个“存在者”的特性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存在者状态”的问题);相反,他的兴趣是存在者的存在——个体事物毕竟存在这一事实(他称之为“存在论”的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早在17 世纪就提出过这个首要的存在论问题:“为什么有物存在而不是无物存在?”但他提出这个问题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需要)提出的神学式疑问。
此外,海德格尔认为,莱布尼茨那个时代才正确地提出这个问题已然为时太晚,因为在西方传统中,存在已经被上千种哲学和科学误解给遮蔽了。
但事情并非一直如此。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就曾惊异于存在的在场,并提出过真正具有存在论意义的问题。
但是,柏拉图紧随在这些真正的思想家们(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家要比单纯的哲学家更高)之后,把思维从存在转移到一个人为的唯心主义理念世界;再之后是亚里士多德,他专注于“存在者”,并引发出技术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存在本身将会被遗忘。
海德格尔想要“呼吁我们回到对存在的记忆”——让我们回到对存在之在场的原初的惊异。
我们必须回到存在之家——处于存在的在场之中并且与存在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和谐关系,而不仅仅是对它加以知性思考。
阻碍我们回到存在之家的是我们借以回家的语言。
语言已经被毁灭了的碎片和尘埃层层包裹,倘若我们想要它成为一条通向存在的可行之路,就必须对之清理和净化。
幸运的是(如果你跟海德格尔一样是德国人,就很方便了),在现代语言中,德语是最接近真理的,因为与其他语言相比,它较少受到谎言的玷污,也更有力量,更具精神性——尽管古希腊语,即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自己的语言,依旧是最有力量的。
最早的那些思想家所使用的希腊语流传至今,他们在那个时代借助这种语言而使之成为存在的见证。
海德格尔对希腊语进行了挖掘,直抵其词源学的最深处。
例如,他发现,“存在”一词的希腊语形式 Parousia 指称某种“牢牢地依自身而立并因此自我显示和自我昭示”的东西;他发现,“真理”一词的希腊语形式aletheia 意思是“无蔽”。
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维度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
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
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
在他之后,西方哲学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
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
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规定,0ntology(拉丁文ontologia)的哲学本义是研究“on 之为on”,是关于on的logos,即on本身的学问。
就这种广义的规定而言,Ontology 不仅是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而且是哲学的本质。
目前,On-tology主要有两种译法,即本体论和存在论。
前一种译法主要基于西方学院哲学的传统,后一种译法则主要基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
因此,本体论与存在论这两种译名显示出义理上的差别:前者是在逻辑体系中论证追索概念实体的学说,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路向;后者则是在实存境域中尤其在人的生存处境中追问存在意义的思想,属于实存哲学的路向。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中有ontology,而且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如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生存论等。
承认马克思的思想有本体论的维度是基于哲学的需要,即认为哲学的根本是本体论。
例如,有学者明确指出:“自古以来,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能被取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当然不能没有本体论,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仍有不同看法(如存在论等)。
”有少数学者则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这主要基于对ontology的学院式理解:本体论“表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一种用范畴作逻辑推论的形而上学。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马克思本体论概述•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的自然本体论•马克思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的实践意义•马克思本体论的未来发展目录01马克思本体论概述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即研究实体、事物的存在及其本质、特性和关系等基本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所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本体论的背景与起源马克思本体论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认为其脱离了现实存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强调物质世界是基础,精神世界依赖于物质世界。
01马克思本体论的思想架构包括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02物质本体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基础,精神世界依赖于物质世界。
03实践本体论强调实践是存在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和价值的源泉。
0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本体论的思想架构与特点02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它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口因素以及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则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尽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并非完全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有时甚至会出现超前或滞后的情况。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当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时,它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当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时,它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各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等。
第22卷 总第124期攀 登(双月刊)Vol22 Gen eral.No.124 2003年第1期 2003年2月出版Ascent(Bimonthly)No.1.2003 February.2003从社会存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卢卡奇重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评析□朱宝信(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卢卡奇重建的马克思哲学的社会存在本体论,通过对三十年代原苏联哲学界建构的具有明显自然本体论 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自然主义、机械主义、客体主义和教条主义等严重缺陷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马克思新哲学的本真精神;但若与此后不久我国哲学改革所提倡的实践本体论相比,则显露出其由于未完全脱离近代哲学本体之实体性、本原性和事实判断性的影响而未充分彰显马克思哲学本体之关系性、本质性和价值判断性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3)01—0035—05收稿日期:2002—11—19 一哲学作为世界观,总是要追问世界是什么;如果说“世界是什么”所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和性质问题,那么世界观就是本体论,因此,任何哲学都有自己特定的本体论。
现代哲学伊始,逻辑实证主义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下,曾着力要“消解本体论”,但经过数十年的演变,最后也不得不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本体论承诺”。
既然如此,马克思哲学似也不应例外。
这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也应有自己特定的本体论。
然而,由于马克思并未留下专门的完整的体系式的哲学著作,因而也未明确提出自己所建立的新哲学的本体论,就连原苏联哲学界建构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没有明确地指出的一点。
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本体论呢?让人注目的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1885—1971)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三卷本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
收稿日期!2007-12-02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王 策(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
∀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1]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
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
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并对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对存在的独特性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旨在寻求对人类存在的原始根源和本质的理解。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一些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海德格尔的哲学基于对人类存在的研究,
他将存在定义为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存在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具有独立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
2. 他说(Being-in-the-world):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的存在绝不是被关在自己内心的,而是与其他存在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存在性(Existentiality):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人的固
有属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的体验。
存在性涉及个体的责任、自由和选择。
4. 技术(Technology):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是他的重要贡
献之一。
他认为,技术对人的存在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将人物化为纯粹的工具。
他担心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失去联系。
5. 存在解放(Existential liberation):海德格尔主张通过对存
在性的理解和重新连接自然的方式来实现存在的解放。
他认为这种解放需要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性,并积极地生活在当下
的世界之中。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他的存在主义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周穗明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编译局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47-53页
主题词: 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因果性;自然存在;康德;社会规律;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自然界;自然规律;马克思
摘要: <正> 《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奇一生著述中的压卷之作。
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1961——1971)开拓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研究,试图以此总结其毕生的哲学探索。
然而,卢卡奇终于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心愿。
他留下了一部尚未完工的手稿。
这些遗稿已于70年代分三大卷用匈牙利文和法文出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黑格尔的错误和真正的本体论》,1971年诺伊维特—柏林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马克思的本体论的基本原理》,1972年达姆施塔特—诺伊维特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劳动》,1973年达姆施塔特—诺伊维特版。
根据卢卡奇原来的写作计划,全书共分两篇八章,这些已完成的部分只占其中八分之五的篇幅。
值得庆幸的是,60年代末卢卡奇身罹重症自知不久于人世之后,在写完1000页手稿的基础上立即动手为该书写了一个长达30万字的导论,作为全书的内容提要,从而为后人掌握全书的理论线索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这个导论现已作为德文《卢卡奇全集》的第三卷单独出版。
海德格尔讲稿精编海德格尔的讲稿精编(____字)1. 引言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哲学、文化和人类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通过精选他的讲稿中的重要观点,简要介绍他的思想体系。
2. 存在与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唯一真实并具体的存在形式。
存在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起源于整个世界的存在。
存在不是客观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来实现。
3. 现象学与存在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哲学对于存在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现象学”这一新的方法论。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描述人类对世界的直接经验,能够揭示存在的本质。
现象学不仅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更关注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4. 时间与历史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特征。
时间不仅是线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序列,更是决定了人类存在的关键要素。
历史则是时间的展开和变化的过程,是存在与世界互动的结果。
5. 技术与现代性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是他最为著名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支配和控制人类的力量。
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与世界的断裂,使人们迷失了本质和意义。
6. 语言与真理海德格尔关注语言的角色和功能,认为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和认知的方式。
他认为,语言与真理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语言的发展和使用,才能实现对真理的真正追求。
7. 宗教与信仰海德格尔对宗教和信仰的思考也是他的研究重点之一。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力量,能够带来安慰、意义和指导。
然而,海德格尔同时也指出了宗教可能带来的拘束和束缚。
8. 现代文化与信仰危机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信仰危机中。
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被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所取代,人们感到无所依附和迷茫。
他呼吁重新思考信仰的本质和意义,以重新建立人类与世界的联系。
9. 总结海德格尔的讲稿涉及到众多的哲学问题和领域,其中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05-12-19 15:32:00 ] 作者:俞吾金编辑:studa9ngns【摘要题】本文围绕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概念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海德格尔之失在于不重视“社会存在”的概念,没有沿着“共在”的思路作纵深的思考,也没有把先天的“基础本体论”与后天的经验世界准确地贯通起来;卢卡奇之失在于把自然本体论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从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异。
古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自然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社会存在,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则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确切地说,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关键词】存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本体论【正文】在当代哲学研究特别是本体论(注:在当今中国哲学界,一个十分流行的做法是把Ontologie这个德语单词译为“存在论”,而不译为“本体论”。
这从Ontologie这个词的词源和它所意指的内容来看,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这些道理能否成为“存在论”这一译法的充分理由呢?我觉得还是可以斟酌的。
况且,“存在论”和“存在”这两个词有时也会凑在一起,造成翻译上的困难。
如卢卡奇的著作Zur Ontologie des Gesellschaftlichen Seins,我们通常译为《社会存在本体论》,但如果把其中的Ontologie译为“存在论”,那么这本书的名字就成了《社会存在存在论》了。
港台的学者则倾向于把Ontologie 译为“存有论”,但这种译法也会引起误解,因为在“存有论”的译法中,既有“存在”(Sein)的含义在内,又有“有”(Haben)的含义在内,而Haben和Sein这两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是有重大区别的。
比如,德国学者弗洛姆的一部著作的名称是Haben order Sein,人们把它译为《占有还是存在》。
这本书是专门讨论“占有”和“存在”之间的差异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仍然把Ontologie译为“本体论”。
无庸讳言,“本体论”这一译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说明,但限于本文的题旨,只能另文论及了。
)研究中,“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十分频繁地被加以使用,尤其是“存在”这个术语,随着海德格尔研究的兴起,几乎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中的常用词。
可是,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却很少深入地去思考它们的确切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仿佛这些都是自明的,无须深究。
然而,哲学与常识的根本差异正在于,哲学的思考是从人们从不怀疑的、自明的东西入手的。
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如果‘自明的东西’,而且只有‘自明的东西’,即康德所说的‘通常理性的秘密判断’应当成为并且始终是分析工作(即‘哲学的事业’)的突出课题的话,那么在哲学基本概念的范围内,尤其涉及‘存在’这个概念时,求助于自明性就是一种可疑的方法。
”(注:M.Heidegger,Sein Und Zeit,Max Niemeyer Verlag,Tuebingen 1986,s.,4.)所以,与其在哲学研究上夸夸其谈,还不如对这些通常认为是自明的概念进行一番刨根究底的诘问,从而在本体论探讨中获得一些新的识见。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在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这部重要著作中,海德格尔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存在的意义”问题。
在他看来,在当代哲学研究中,虽然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复兴,但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即“存在的意义”问题却以其表面上的自明性而逸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被牢牢地遮蔽起来。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海德格尔认为,除了表面上的自明性阻挠着人们去深思这个问题外,还有如下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人们通常认为“存在”(Sein)这个概念是最具普遍性的概念,即最高的种概念。
但海德格尔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
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按照种和类来进行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
换言之,存在不是存在者的最高的种概念,按照中世纪的本体论的表述方式,存在是“一个‘超越者’”。
这里的“超越者”的含义是,存在这一概念不能用适合于存在者的种、类的区分和联系加以论定。
在这个意义上,最普遍的概念决不等于最清楚的概念。
事实上,在海德格尔看来,“宁可说‘存在’这个概念是最晦暗的概念”(注:Sein Und Zeit,s.,3.)。
二是人们通常认为“存在”这个概念是无法定义的。
因为从传统逻辑学的眼光看来,给一个对象下定义也就是:对象所属的最近的种概念+把这个对象与同种的其他对象区分开来的属差。
但是,存在既然是一个最高的、最普遍的概念,在它之上不可能存在任何种概念,那就等于说它是不可定义的,而对不可定义的对象我们又如何进行探讨呢?海德格尔也不同意这种见解。
在他看来,存在概念不可定义,并不等于说它不构成任何问题,也不等于说我们无法对它进行探讨。
我们应该引申出来的结论反倒是:存在不是类似于存在者的某种东西,因此用来规定存在者的、传统逻辑的下定义方式不适用于存在。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写道:“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没有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
”(注:Ebd.,s.,4.)从海德格尔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发现,阻挠人们对存在的意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最核心的思想障碍是,人们把存在者与存在简单地等同起来,把适用于探讨存在者问题的传统逻辑与适用于探讨存在问题的始源性的本体论简单地等同起来。
所以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个存在者。
”(注:Ebd.,s.,6.)在肯定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海德格尔还向那种力图磨平“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主张把“存在者”(Seienden)区分为以下两大部分:一是作为人的存在的“此在”(Dasein)(注:Dasein这个德语单词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出现时,贺麟先生把它译为“定在”,因为黑格尔只是把Dasein理解为一种规定性的存在,并没有通过这个概念来揭示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但当Dasein这个词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出现时,熊伟先生把它译为“亲在”。
熊伟先生的译法是有道理的,因为Dasein由副词da和名词Sein构成。
Da在汉语中可以译为“那里”,也可以译为“这里”。
译为“亲在”的意思是要说明,只有人这种存在者才是最亲近“存在”(Sein)的,但这里的“亲”毕竟有意译的成分在内,所以把Dasein译为“此在”是比较合适的,“此”的意义充分体现在da这个副词上。
但人们或许会问,海德格尔为什么不直接用“人”这个明白易懂的概念来取代Dasein呢?海德格尔是这样解答的:“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够从哲学上被讨论以前,必须先使那先天的东西显露出来。
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先于任何心理学、人类学,更不用说生物学。
”(参见Sein Und Zeit,s.,45)也就是说,“人”这个概念是与后天的即经验的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学这些学科联系在一起的。
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则是先于所有这些经验性的学科,并为它们奠定基础的,所以海德格尔才借助于Dasein这一概念来展开他的先验的分析工作。
);二是其他存在者。
而在所有的存在者中间,只有此在才能询问存在的意义。
那么,此在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询问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说得很明白:“使存在从存在者中显露出来,并对存在本身进行解释,这是本体论的任务。
”(注:Sein UndZeit,s.,27.)是不是从古代以来的各种本体论学说都有资格成为询问存在的意义的方法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他看来,传统的本体论不但不能通达存在的意义问题,相反,由于它们看不到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而把这个问题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了。
只有通过“现象学本体论”这样的研究方法,隐蔽着的存在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而存在的意义并不在远处,它通过此在的先天的生存结构而显现出来。
他认为,此在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而这种存在本质上又是与“他人”“共在”的。
从生存论上看,“烦”是此在在世的先天性结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烦作为始源性的结构整体在生存论上先天地处于此在的任何实际的‘行为’和‘境况’‘之前’。
”(注:Ebd.,s.,193.)而在“烦”的整体结构中隐藏着“畏”,而“畏”之所畏归根到底是“死”,“死是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一种去存在的方式。
‘一个人刚一降生就老得足以去死’”(注:Ebd.,s.,245.)。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此在之存在本质上是“向死之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具有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种是“本真的”,另一种是“非本真的”。
后者在生存中依从“常人”的生活样式,满足于模仿和闲谈,从而陷入“沉沦”状态之中;前者则正视“烦”之生存结构,在“向死之存在”中唤起“良知”,从而自觉地为“自由”而进行“决断”。
在他看来,此在的本真性的生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又是在本真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显示出来的。
所以,“只有当死、罪责、良知、自由和有终性同样始源地共居于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中,就像共居于烦中,这个存在者才能以命运的方式生存,即才能在其根据中是历史性的。
”(注:Ebd.,s.,385.)上面,我们简要地论述了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探索。
我们认为,这一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揭示,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基础——本体论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正是通过这一批判,海德格尔使我们的哲学思考透入到一个始源性的层面上。
其次,海德格尔对传统的批判并没有停留在单纯否定的阴影中,他提出了“现象学本体论”的新理论,由于他把这种新的本体论理解为其他一切本体论的基础,所以这种本体论也可以称作“基础本体论”。
特别要注意的是,海德格尔这里说的“基础”具有“先天主义”的含义在内,因为在他看来,“‘先天主义’是任何一种科学的哲学领悟自身的方法”(注:Sein Und Zeit.,s.,50.)。
事实上,也只有运用这种先天主义的方法,哲学研究才不会纠缠在人类学、心理学的层面上,才能揭示出真正始源性的现象,并引申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结论来。
再次,海德格尔揭示了同样始源的、先天的时间性和历史性。
正是凭借本真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存在的意义才得以透显出来。
但是,海德格尔的探索也存在着误区。
首先,他对此在在世的“本真的”和“非本真的”样式的区分显露出其哲学的精英主义倾向。
在他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系于那些能唤起“良知”并下“决断”的精英人物的腰带上。
所以,按照萨弗兰斯基的看法,海德格尔在纳粹获得政权的第一个年头里,就完全被希特勒迷住了(注:参见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