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总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从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着手研究问题,论述比较充分,显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条理也比较清楚,也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深刻的观点,但在理论的深度和部分论据的引证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28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区域地质的了解,结合矿区地质及矿体地质特征,对该地区找矿远景进行分析。语言通畅,格式比较规范。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内容抄袭他人文章或者报告,东拼西凑,自己归纳总结的较少,观点不明朗,重点也不突出,应注意归纳总结,有自己的观点,在修得过后这一现象依旧存在。论文标题为“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描述较为详细,相比之下,对矿床成因分析方面的讨论显得过于简单,很多地方也未给出相应的配图。文中除了对矿床特征进行描述之外,还对特征矿物展开介绍,可以在成因讨论部分对矿石中典型矿物的成因展开分析,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全文格式需按照规定逐一修改。

(2)本文结论部分修改得过于简单,请参照批注修改。

(3)对增加的图件注意标注编号,并且插入文中,详见批注。

(4)文中抄袭部分应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60

评阅结论:修改后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评阅时间2014/10/18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甘肃北山新金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2014年08月29日

摘要

新金厂地区是柳园金矿化集中区南亚带的金矿密集区,在9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6处金矿床(点),大小矿体150多个,呈透镜状,脉状,似板状产出。据不同的含矿母岩把矿区从南向北划分成2个带,且各个带的金矿类型也不同:①南带火山岩成矿带中的火山岩型金矿,代表矿床为新金厂金矿床、老金厂金矿床;②北带碎屑岩成矿带中的变质碎屑岩型金矿,代表矿床为北金矿床、碧东金矿床;2个带的金矿具有不同的构造控制特征。以容矿围岩为基础,将该地区金矿床划分为三类:(1)深成侵入岩型金矿床;(2)火山岩型金矿床;(3)变质岩型金矿床。

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为含金强氧化矿石。矿床控矿因素为构造、围岩以及围岩蚀变,其中断裂构造是控矿的主要因素,它控制了矿体的展布范围和具体特征。根据矿床成因分析,本区矿床属于低温热液矿床,二叠系裂谷迥返时期形成的III级断裂系统给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与之同期的含矿热液,经断裂构造携带大气降水经过加热循环,在围岩中萃取活化的一部分含金热液,在有利的断裂和裂隙中充填成矿。总结出新金厂金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为构造破碎带、岩浆侵入活动、围岩蚀变、物化探异常。

矿区主要含金矿体为脉状、透镜状,除地表浅部控制矿(化)体外,地表还有部分构造蚀变破碎带可能含有矿体,深部可能含有隐伏矿体,因此研究区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关键词:1、新金厂金矿2、地质特征3、控矿因素4、矿床成因5、找矿标志

目录

一、绪论 (1)

(一)工作区的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1)

(二)以往地质工作现状 (1)

(三)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2)

二、区域地质 (3)

(一)区域地层 (3)

(二)区域构造 (4)

(三)区域岩浆岩 (4)

(四)区域矿产 (5)

三、矿区地质特征 (7)

(一)矿区地层 (7)

(二)矿区构造 (13)

(三)岩浆岩 (16)

(四)变质作用 (16)

(五)矿区地球化学及异常特征 (17)

四、矿体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22)

(一)矿体特征 (22)

(二)矿石成分与结构构造 (24)

(三)矿石类型 (26)

(四)围岩蚀变 (26)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7)

五、结论 (29)

致谢 (30)

参考文献 (31)

一、绪论

矿区处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内北山陆缘活动带,俞井子—柳园复式裂谷之西段。裂谷带南北缘由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呈疏缓波状,总体走向为东西向。该裂谷为铜、金、银、铁、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一)工作区的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新金厂矿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境内,隶属西湖乡管辖。

矿区位于安西县柳园镇南西70公里处,北东距辉铜山铜矿39公里,位于老金厂金矿床西5公里处,面积约20平方公里。南距安西县西湖乡35公里,均有简易公路可通。区域内地形北高南低,属中低山一戈壁丘陵区。主要山脉为东西走向,最高海拔2303米,一般为1500米-2000米;相对高差为10-150米,一般为20-50米。

区内无地表迳流,沿断裂带有泉、井分布,水量较小,一般不能饮用。

区内属大陆半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最高气温38.8℃,平均最低气温为-23.96℃。年平均降雨量46.2亳米,最大风力6-9级。

(二)以往地质工作现状

本区地质工作在解放前几乎是空白。解放后主要地质工作有:

1、1957年和1958年甘肃省地质局红柳园地质队和花牛山地质队先后对邻区老金厂金矿床进行了评价。对十余条石英脉体投入了老窿清理、浅井及坑道,并施工了两个钻孔。提交C2级储量900公斤左右。

2、1961年新疆地质局进行了1:100万哈密幅地质测量与普查找矿。对地层、构造、侵入岩及矿产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划分。

3、1964年新疆冶金704队对邻区老金厂金矿床进行评价,测制了1:10万区域地质简图。

4、1967年-1971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开展了1: 20万区域地质测量。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等方面作了系统地研究和划分。

5、1986年甘肃有色703队物化探分队在本区开展了1:5万化探分散流扫面,圈定出包括老金厂、三峰山及北部明舒井一钻井沟一带十几处异常。并对有望异常进行了检查。

6. 1981年-1983年、1988年-1989年甘肃有色703队分两个阶段先后对邻区老金厂金矿及外围开展了以地质测量、槽、井、坑、钻探为手段的综合普查找矿工作。提交D+E级储量2703. 22公斤。并发现了新金厂金矿床。

(三)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甘肃有色局张掖四队近年来在新的成矿理论指导下,摆脱了找石英脉型金矿的束缚,从而打开了老矿区找矿的局面。先后在新金厂矿床内发现金矿体49条。在矿区北发现了北金矿点。初步查明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明确了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最重要的控制条件之一,也是本区重要的找矿际志。初步查定了矿床中断裂构造控矿的特点。对矿床内矿体,地表用40米(个别加密)间距控制;对规模最大的5条矿体进行了深部工程控制。基本查明了矿体的形状、产状、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对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作了大致的了解。对矿床进行了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二、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层

甘肃柳园北山金矿田地质平面图

P-二叠系C1-下石炭统O-S-奥陶-志留系Z2中震旦统γ34-红色花岗岩γ24-似斑状花岗岩、辉长岩SO3-石英闪长岩1-断裂破碎带2-金矿床3-铜矿床4-铅矿床5-铁矿床6-分散流异常及编号

区域内出露地层表现出大陆裂谷沉积特征,奥陶一志留系,石炭一泥盆系以似对称状分布于裂谷带两测,沉积相以海相沉积为主。二叠系出露于裂谷带中部,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总体地层呈近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

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O)

出露于马莲泉——五峰山一带,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花牛山一五峰山一带由各类混合岩组成,花牛山以北以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为主。上部:在花牛山一五峰山一带主要为绢云母千枚岩夹泥质板岩和角闪斜长混合岩夹英安岩、安山岩。

2、陶一志留系(o-S)

分布在裂谷带两侧,北侧出露于黑石山一黑山头一带,南侧出露于白墩子一石板墩一带。根据岩性可分上、中、下三个岩组:下岩组由各类混合岩组成,主要有眼球状、条带状混合岩。中岩组主要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局部混合岩化。上岩组主要由片理化流纹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和斜长角闪片岩、石英片岩、绢英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云南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目录 前言............................................. III 摘要.............................................. IV 第一章绪言.. (1) 1.1勘查区位置、交通及矿权信息 (1) 1.2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 (2) 1.3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 (3) 1.3.1 本勘查区涉及的地质工作 (3) 1.3.2 勘查区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3) 1.4取得主要成果 (5) 第二章矿区地质特征 (5) 2.1地层 (5) 2.1.1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O1n) (5) 2.1.2 下奥陶统分乡组(O1f) (6) 2.1.3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 (6) 2.1.4 下泥盆统翠峰山组(D1c) (6) 2.1.5第四系(Qh) (7) 2.2构造 (7) 2.3岩浆岩 (9) 2.4围岩蚀变(变质作用) (9) 2.5地球物理特征 (10) 2.6地球化学特征 (11) 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 (13) 3.1矿体特征 (13) 3.2矿石质量 (13) 3.3矿石类型和品质 (14) 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4)

3.5矿床成因 (14) 第四章成矿远景分析 (15) 4.1矿床地质特征 (15) 4.1.1 曼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15) 4.1.2鸡街南问金矿化带 (16) 4.1.3 龙歪、下海子金矿点 (17) 4.2控矿因素分析 (18) 4.3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型 (18) 4.3.1、找矿标志 (18) 4.3.2、找矿模型 (19) 4.4找潜力结论 (19) 第五章总结与体会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团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团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摘要】论文根据乌拉嘎金矿所处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区内已知金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或花岗闪长斑岩顶部凸起区的隐爆角砾岩分布地带的特点,采用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测深法(EH4)测量技术,张才沟地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分布及其与上覆盖层老片岩或英安岩之间的顶面界线,尤其是向上凸起的高部位,通过物探测深资料解译,结合原有资料查明区内深部的控矿构造,乌拉嘎金矿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对该区已发现的物探异常进行查证,有望找到矿化富集地段,从而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团结沟金矿;物探调查依据;张才沟;找矿远景 1.成矿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天山—兴蒙华力西褶皱带东段,吉黑地槽系内的佳木斯地块北端。佳木斯地块北与俄罗斯境内的布列亚地块相接,东、南和西三面则以敦密、当同和牡汤三条大断裂为边界。佳木斯地块北段被北北东向乌拉嘎深大断裂划分为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由东向西依次是鹤岗隆起、乌拉嘎断陷、结烈凸起。区东北部葡萄沟和张才沟一带,发育有环带状分布的黑云母英安岩,这些岩体与区内各个花岗斑岩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山、次火山机构系统。这些英安岩岩体偏中性,形成时间稍早于区内控矿花岗闪长斑岩或花岗斑岩,它也是沿着中生界与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侵入,该区段无疑是区内岩浆岩体早期侵入的主通道。由于英安岩体侵入后对该通道起到一定的封闭作用,为后期的含金低温成矿热液的聚集提供了条件。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黑龙江群湖南营组(Pt1h)分布在矿区西部,主要由斜长绿帘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白云钠长片岩、变粒岩等组成,中生代上侏罗统宁远村组,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东部,其次在矿区的南部和西部也有零星分布,主要由砂砾岩、泥岩、粉砂岩组成,与中元古界黑龙江群为不整合接触。区域乌拉嘎断陷是矿区内最大的构造带,系牡丹江深大断裂的北延部分,向东北延入俄罗斯境内,具多期活动特征,是控制岩体侵入的主要构造。该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大于70°。矿区位于乌拉嘎断陷东侧,内发育北北东——北东、北北西——北西和近南北向三组断裂构造,其中以北东和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早于北西向。区内金矿(化)体主要受次火山岩上部的隐爆角砾岩带控制,均匀地赋存于花岗斑岩膨大的部位。团结沟金矿床共发现矿(化)体76条,矿体多呈脉状—似脉状、扁豆状、蝌蚪状。主矿体在走向和倾向常有分枝。出露地表的矿体在横剖面上多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隐伏矿体多上中部厚大,下端多有分枝。矿体大小、规模相差悬殊。矿体长1550m,最大厚度133.32m,平均厚度46m,最大延深450m。主要矿石矿物有金、黄铁矿、辉锑矿、偏胶体玉髓状百英、方解石和白云石。金品位—般在3-10g/t范围内变化。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本文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各类矿石中伴生元素含量进行初步定量,结合各类金属矿物的产出特征及形态,讨论并分析了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发现金川铜镍矿体是在大陆裂谷发展前期拉张环境中成岩成矿,并随龙首山推覆构造转移到现今位置,并且发现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机制,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而且小岩体成大矿,剩余的含矿岩浆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区域存在其它超基性、基性岩体岩群或岩流。 标签: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 1金川铜镍矿概况 金川铜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镍和铂族金属居全国第一位,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矿床中伴生的多金属品类之多,在国内外迄今尚属罕见。金川铜镍矿的发现与开发,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历史。 2区域地质 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阿拉善隆起区西南边缘的龙首山隆起,北为地台内部区,南为祁连山褶皱系。龙首山隆起夹于北缘和南缘两断裂带之间,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潮水坳陷的分界,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河西走廊过渡带的分界。 上图为金川超镁铁岩体地质图。金川超镁铁含矿岩体产出于北缘断裂带南侧,含矿岩体长约6500米,宽数10米至500余米,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侵位于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中。矿区范围内的地层为向南西40度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由北向南逐渐变缓,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有的构造具有长期活动性质。金川岩体的直接围岩为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条带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等。 含矿岩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6000米,厚数10米至300余米,倾斜延伸数百至千米以上,呈岩墙状产出。岩体形态受储岩断裂性质的控制,以扭性为主的地段,岩体向下延伸较大,呈板状,以张性为主地段延伸较小,呈楔形、漏斗形。前者分异程度差,后者分异好。白家嘴子含镍超基性岩体为复式侵入体,不同期次岩浆形成的岩石粒度有明显差异,并且各自形成一定的岩相。岩体岩石平均化学成分相当于二辉橄榄岩。该矿床的工业矿体按成因分为岩浆就地熔离、岩浆深部熔离-贯入。晚期贯入和接触交代四种类型。工业意义最大的是深部熔离-贯入矿体,规模巨大,厚数十至百余米,长数百至上千米;次之是熔离矿体,长数米至数百米,厚一至数十米。从就地熔离矿体到接触交代矿体,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中的镍矿物相对含量依次减少,而磁黄铁矿和铜矿物含量依次增多。

魏家庄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解析

魏家庄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解析 论文简要地分析了河南省魏家庄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大致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矿化体、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地质概况,以及区内矿(化)体的规模、产状、分布及矿石质量特征,通过对调查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寻找可能发现的矿产,研究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及找矿方向。 标签: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0前言 魏家莊矿区位于西峡县二郎坪乡北西约15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00″—111°37′00″,北纬33°33′00″-33°34′04″。工作区地处伏牛山南麓、西峡县北部,属中低山地形。该区属季风型大陆性亚热带气候,农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板栗、花生、油桐、香姑、木耳、山茱萸等。 1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区域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金、铜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条件极为有利。以朱阳关-夏馆断裂为界向北,区域地层从老到新为:下元古界秦岭群、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第四系。其中秦岭群和北部的二郎坪群均呈断层接触关系。 区域内构造发育,自北而南发育一系列规模巨大的NWW向韧性剪切带,这些区域性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银、金矿点、异常的空间分布。其中以朱阳关-夏馆深大断裂最为重要。 岩浆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含有挥发分也可含少量固体物质、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高温黏稠的熔融体[1]。 区域内岩浆活动十分普遍,而且从早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燕山期都很剧烈。岩石种类齐全,从超基性到酸性以至于碱性岩皆有分布,面积广泛。主要特点是在时间演化上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常和本区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从时代上由老到新,演化特点表现为岩性由基性到酸性,强度由强变弱。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2]。 2.1矿化带(矿体)形态与规模 2.1.1矿化带形态与规模

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论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笔者主要结合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因素,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金矿体品位和厚度的变化系数,研究了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au与pt、pb共生,并呈互为消长关系,探讨了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最后总结了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一、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清源深断裂,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熔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

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极少数分布于云岩岩或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米,最厚5~10 米。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碲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金品位为5.37~9.01g/t,一般在7 g/t以上。

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举例

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举例SEDEX型铅锌矿床,即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是富含金属元素的流体沿着同生断裂喷涌出海底,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喷口或喷口附近海底沉积形成,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沉积岩中,主要是碎屑岩、碳酸盐岩[1]。过去,地质学家们将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称为“页岩型”矿床。但实际上,这类矿床的容矿岩石除页岩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因此现在称这类矿床为以沉积岩容矿的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简称SEDEX型矿床[2],属层控热液矿床。在成分上富含Pb、Zn,伴生Ag和Ba,贫Cu,几乎不含Au。规模大、品位高、矿化体延伸稳定、伴生有用组分多,是我国Pb、Zn和Ag的主要来源。统计资料表明,SEDEX型矿床平均矿石量为6000万吨,Pb+Zn平均品位为11.9%,分别是VMS型矿床矿石量和品位的10 倍和2倍。 1.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主要特征 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分布较广,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特征如下: 1.1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宙(17~14亿年)和古生代早中期(4.5~3亿年),许多SEDEX型矿床是经过变质的。SEDEX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具体构造背景是受裂谷控制的克拉通内或其边缘的沉降盆地或拉张的断裂坳陷带、地堑。如加拿大的苏利文(Sullivan )矿床产于陆内伸展环境;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McArthur)矿床位于北澳地块的巴顿海槽内,芒特·艾萨(Mount Isa)矿床位于莱哈特断裂海槽内,这两个海槽都是地堑式构造。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产于陆内断裂坳陷带张性构造背景上。许多矿床空间上都伴有成矿时期活动的同沉积断层,他们可能是沉积盆地盆下含矿热液上升到地表的通道。 1.2容矿岩石 主要为细碎屑岩(页岩、粉砂岩),以及部分碳酸盐岩。这些容矿石有3个特

加拿大霍普布鲁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Vol.34,No.6Jun.,2015 加拿大霍普布鲁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吴科锐1,2,聂凤军1,徐九华2,张晓康1,2 WU Kerui 1,2,NIE Fengjun 1,XU Jiuhua 2,ZHANG Xiaokang 1,2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1.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7,China; 2.Civi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chool,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摘要:霍普布鲁克(Hope Brook )金矿床是加拿大第六大金矿床,产于新元古界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阿瓦隆区岩体中,地表出露面积为3000×400m 2,向深部逐渐变小。该矿具有复杂的岩脉构造,与浅水体为主的火山碎屑序列的长英质、镁铁质火山碎屑岩密切相关。矿床赋存于大范围的热液蚀变区中,蚀变区内普遍有酸浸现象,并具有大量的泥质蚀变特点。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成矿时代为早—中寒武世(576±10Ma ),是多期次热液作用,同时伴有侵入岩浆以及火山作用产生的凝灰岩共同影响的产物,属于典型的高硫化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关键词:霍普布鲁克;加拿大;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15)06-1036-09 Wu K R,Nie F J,Xu J H,Zhang X K.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pe Brook gold deposit,Canada.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5,34(6):1036-1044 Abstract:Located in the Chetwynd area along southwest coast of the Newfoundland island,the Hope Brook gold deposit is the sixth largest gold deposit in Canada.The Hope Brook gold deposit occurs in Avalon Zone intrusive body of Neoproterozoic Appala?chian Mountain.Its has an area of 3000×400m 2at surface but is gradually reduced with the depth.The deposit has complex veined structure,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felsic and mafic pyroclastic rocks of the pyroclastic sequence.The deposit occurs in a larg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rea charecterized by argillic alteration.Isotope chronolog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metallogenic epoch is Ear?ly Cambrian-Middle Cambrian (576±10Ma).The deposit experienced several times of hydrothermal activities,accompanied by joint effect of magmatic intrusion and tuff produced by volcanism,and hence should belong to a typical high sulfidation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Key words:Hope Brook;Canada;gold deposit;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ore genesis 收稿日期:2014-04-15;修订日期:2015-05-20 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5065901、12120115068701、1212011120326)作者简介:吴科锐(1991-),男,在读硕士生,地质工程专业。E-mail :347312609@https://www.doczj.com/doc/b39227000.html, 通讯作者:聂凤军(1956-),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研究。E-mail:nfjj@https://www.doczj.com/doc/b39227000.html, 霍普布鲁克(Hope Brook )矿床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西南海岸的切特温德地区,地处偏远,地理坐标为N47°41′、W57°52′。在切特温德地区已开采的霍普布鲁克金矿床中赋存着大量的金,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数据,该矿床的矿石储量达1.12×108t ,Au 品位为4.54g/t ;铜的总含量估计为1.35×104t ,按回收金91%和日采矿石3000t 计算,年 产金126000盎司,是加拿大第六大金矿[1]。 该矿床于1987年7月投产,初期采用露天开采方式,用堆浸法回收黄金。后转为地下开采,80年代末达到产量高峰。在初期建厂过程中,该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资金援助,投资修建了通往矿山的一条主要动力线路,经过早期的初步开采,现在霍普布鲁克金矿是作为一个商品化矿山开发的。1983

内蒙古某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联系人:吴铁军 电 E-mail: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 1、地层及构造

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结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本矿床构造层位位于二连组底板的上白垩统构造层,具从矿床周边向中部倾斜的特点,倾角1~2°。该构造层中断裂构造不发育。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金矿床是金的主要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金银矿、碲金矿及针碲金矿等次之形成的大型金矿产区,金矿的形成条件复杂,不同的金矿种类生成的条件也不尽相同,除要有矿源层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该金矿床位于雪峰弧形构造成矿带上,是该成矿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比较重要的金矿床。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该金矿床区域的概况以及该矿区地质特征,对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标签: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矿床的开采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对于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及找矿标志的探索,是金矿床开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需要提起重视。找矿标志即矿产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是找矿的重要信息,直接或者间接的找到矿体和矿床需要研究和探索找矿标志。 1该区域地质概况 1.1地层概况 该区域主要分布于上元古界芙蓉溪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的岩性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其构成含有浅变质的含火山凝灰质,属于陆间裂陷复理事活动型建造,由于该区域的地层特点,该区域具备金矿床的地层形成条件,成为金矿的重要矿源层。 1.2构造概况 该区域构造错综复杂,大致结构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体系,该区域的主要构造骨架为北西向,主要组成包括韧性断裂和张扭性剪切带、复杂的冲断裂层及复杂的重叠褶皱,这种组成特点对于金矿的成矿提供了基础条件并起到了导向作用。北东向构造主要分布伸展于北西向断裂带,其组成包括片化带、断裂带、融化,这种组成特点确定其重要地位,构成了该区域主要的容矿构造。 1.3岩浆岩概况 该地区内部岩浆活动频繁,活动时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至印支期,并在南西方向及北东方向发育。北东部主要以复式黄茅花岗岩体组成,南西部主要构成成分为东华山花岗岩。根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北东部和南西部之间存在一种对地层形成存在促进作用的物质,为隐伏岩体。成矿的原因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围岩构造的改变是岩浆热运动作用的结果,同时岩浆的热液会导致矿物内部元素化学性质的改变,对成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区域内的热力梯度和水源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简述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_叶亮山

理论前沿2013年第1期 甘肃金川地区处于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东北麓龙首山脉中段。金川古元古花岗岩岩体所在的龙首山隆起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南隔祁连早古生代褶皱系与柴达木地块相望,西接塔里木地台。祁连山地区前长城纪处于压性造陆阶段,晚元古代长城纪晚期至早古生代奥陶纪处于大陆裂谷拉张至狭窄大洋阶段(北祁连褶皱带广泛出露早中奥陶世蛇绿岩),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期开始转入碰撞造山阶段[1-2]。 金川铜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之一。镍和铂族金属居全国第一位,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矿床中伴生的多金属品类之多,在国内外迄今尚属罕见。金川铜镍矿的发现与开发,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历史[2-3]。 图1金川铜镍矿床地理位置及龙首山隆起带镁铁 超镁铁岩地质分布图 (1—新生代沉积物;2—中生代陆相碎屑岩;3—晚古生代陆相碎屑岩;4—早古生代复理石建造;5—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碎屑岩;6—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前长城系);7—混合花岗岩;8—花岗岩;9—花岗闪长岩;10—金川铜镍矿床及镁铁超镁铁岩体(群);11—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及物理点编号;12—实测及推测断层;13—省区边界) 一、区域地质 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阿拉善隆起区西南边缘的龙首山隆起,北为地台内部区,南为祁连山褶皱系。龙首山隆起夹于北缘和南缘两断裂带之间,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潮水坳陷的分界,南缘断裂带是隆起和河西走廊过渡带的分界。 金川超镁铁含矿岩体产出于北缘断裂带南侧,含矿岩体长约6500米,宽数10米至500余米,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侵位于前长城系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中。矿区范围内的地层为向南西40度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由北向南逐渐变缓,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有的构造具有长期活动性质。金川岩体的直接围岩为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片麻岩、条带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等。 含矿岩体呈北西向展布,全长6000米,厚数10米至300余米,倾斜延伸数百至千米以上,呈岩墙状产出。受北东东向扭性断层的影响,岩体被分割为四段,由西向东依序称为Ⅲ、Ⅰ、Ⅱ、Ⅳ型矿区,其中以 简述金川铜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叶亮山地里夏提·买买提姚刚刘伟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各类矿石中伴生元素含量进行初步定量,结合各类金属矿物的产出特征及形态,讨论并分析了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发现金川铜镍矿体是在大陆裂谷发展前期拉张环境中成岩成矿,并随龙首山推覆构造转移到现今位置,并且发现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是主要成矿机制,含矿岩浆的有序侵位显示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歇过程曾发生熔离分异,形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分层结构,而且小岩体成大矿,剩余的含矿岩浆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区域存在其它超基性、基性岩体岩群或岩流。[关键词]金川;铜镍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P5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1-070-3 70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9227000.html,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作者:胡少华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4期 摘要:在我国金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矿产资源,因此合理开采金矿,可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矿开采也越来越重视,只有通过不断的研发新的科技技术,才能有效地提升金矿开采的工作效率与生产质量。本文主要对金矿成因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类型金矿的地质特征进行探讨,为后期的调研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因 引言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较为广阔,所以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金矿作为一种比较重要且特殊的矿产资源,需要对其加大开采的效率,这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金矿的分布情况与矿藏量以及形式等均不一致,则会出现不同的金矿类型。 一、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一)金矿矿体特征。对于大多数的情况下,金矿石磷光体分布区域几乎呈弧形,切割表面轨迹更清晰,并且银矿体边界轨迹通过重叠辐射重复发射。中心区域的一小部分类似于明亮的荧光铜镜,其中切割表面的相同轨迹被辐射并且与重叠的山辐射图案重叠。通常,金矿体看起来像一个明亮的青铜镜子,切割表面的轨迹被辐射并重叠山脉的辐射图案。横截面轨迹是“蛇形”轨迹,矿体中心节点具有宽范围的荧光波和大面积,矿体厚。 (二)金矿矿石特征。合成矿石材料分为两类。一种是天然合成矿石,另一种是氧化矿石。前矿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高温液体,主要成分主要是白色黄铁矿和白色闪锌矿,形状小而白色细颗粒,能准确捕捉显微镜很难。它可以在没有肉眼帮助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并且只能通过直接依赖于电子探针的检测来进行矿物质检测。原黄铁矿主要由黄铁矿,锑矿和金铁矿组成,黄铁矿内合金矿的数量主要受金黄铁矿晶体大小的限制。通常,铜的铜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立方黄铁矿晶体的含量,在这种情况下,黄铁矿中的铋和砷含量通常较高,因此晶体含量超过一定量也可以包括在内。由海水氧化的原褐铁矿矿石缓慢转变为金矿石,在快速流体渗透压力下不易氧化,主要是热液渗透和矿化最后阶段的凝析油。主要成分由原褐铁矿和土壤粘土组成,主要原因是原褐铁矿粘土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并逐渐直接附着在一氧化氮矿石中它是为了氧化更浓缩的金矿石。如果客观的环境条件是非常弱的酸性并且是自然风化和雨水替代因素,则矿物将逐渐变成具有高粘土附着力的大型个性化网状粘土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