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要守住深度思考的空间

阅读要守住深度思考的空间

阅读要守住深度思考的空间

文辉

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如今的阅读方式借助于无处不覆盖的网络,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阅读平台。然而在鱼目混杂的阅读空间里,通过阅读引发思考,进而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已鲜见,更多的人沦陷于光怪陆离的网络带来的肤浅感官刺激。

诸如“2333”,“6666”,“为某某疯狂打call”,“狗带”,“一颗赛艇”等,越来越多的人,痴迷并追逐抽象无厘头的网络语言表述。鹿晗表白体一夜间风靡网络,引得网友争相效仿就可见一斑。追风的疯狂程度不仅如此,据某微博反馈,鹿晗突然在微博公开介绍“女朋友”,微博刚一发出就引爆网络,甚至因流量过大一度引发服务器瘫痪。虽然是一阵风,但是足以见得网民对于这类事物的过度热衷,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然无从谈起。

网络空间的诱惑,缘于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的吸引:偶像剧,商业大片,综艺节目,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每天光是保持专注,就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为严重的现象是,青少年在网络上阅读的选择更加低龄低智化亦令人担忧。有人这样评价说:“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被媒体操纵,他们得过且过,毫无斗志。”“公众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阅读精力是有限的,当把时间分配在手机与网络的点击、浏览,等待缓冲,打开的过程,在各个推送的文章目

录中寻找刺激的字眼,有效的阅读量就不足以得到时间上的支持。

我想,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生搬硬套,而是提供自省的切入点和内化于心的思维素材。阅读使人可以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经历、经验和体悟,在批判性的阅读以后,择其善者整合并构筑完善自己的三观之中,是阅读的内化过程,也是我们保持阅读习惯的最终目的。

读者喜欢看那些短小的,引人发笑的快餐文字,视频超过三分钟都懒得点开,文字过了三五百字都嫌长。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割裂了思维的连续性。长此以往,读者的生活被碎片堆积,无法从一个系统的论述或者讲述中找到能引起自己灵感与触动的看点。而缺少了这个点,就缺少了将阅读熟化于心,表现于形的过程。

不动脑子获得的短期的愉悦和轻松,久而久之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进而再寻找更强烈的刺激,以达到愉悦的目的,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所以,若想保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必须抵制幼化的语言刺激。尽量看有深度的,优秀的书和文章,保持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读一些能引发思考的,需要动脑子的优秀作品。人总要锻炼出一些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求物质收益,只为在积累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对抗平凡和琐碎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