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核心内容: 恒T 、p 、W ˊ=0下,化学反应

自发

0,,><

=?∑='B B W p T G μν 平衡

反向自发

主要内容:化学反应△G 、K 的计算及过程方向的判断。

一、内容提要

1、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和达到平衡的条件

自发

0,,><

=?∑='B B W p T G μν 平衡

反向自发

其中,B ν为B 的化学计量数,对于产物B ν取正值,对于反应物B ν取负值。

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分压的影响)

和反应方向的具体判据

P m r m r Q RT G G ln +?=?θ

θ

p Q RT K RT ln ln +-=θ

θK Q RT p

ln

= <0 自发 (Qp <θ

K )

=0 平衡 (Q p=θK )

>0 反向自发(Qp >θ

K )

式中:θ

θμνB B m r G ∑=?为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化,θ

K 为标准平衡常数,

)exp(RT G K m

r θ

θ

?-==B p p eq

B B

νθ)(∏=f(T)

3、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其他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

除了标准平衡常数外,实际应用中常用经验平衡常数K P 、K C 、K n 、K y

(1)K P :θK =∑∏=∏-B

B B p p p p eq B B

eq

B B νθννθ)()()(

θK =∑-

B p K P νθ)(

θ

K 仅是温度的函数,K P 也只与温度有关。

(2)K C :理想气体P B V=n B RT p B =RT c RT V n B B

=

θK =∑∏=∏=∏B

B B B p

RT c p RT c p p B B B B eq

B B νθννθνθ)()()( ∑=B p

RT K K C νθθ

)

( K C 也只与温度有关

(3)K y :p B =py B

K

∑∏=∏=∏B B

B B p

p y p y p p p B B B B eq

B B νθννθνθ)()()( ∑=B

p

p K K y νθθ

)

(总 K y 与温度和总压有关

(4)K n :

∑=B

B B

B n n p

p =

θ

K B

B B

B B

eq

B B

n n

p

p p

p ννθ

υθ

)

()(

)

(

∑∏=∏

=

∑∑B n

p

p K n νθ

)

(

K n 与温度、总压和惰性气体有关。综合以上各式得:

θ

K =

∑=∑=∑=∑∑B B B B n

p p K p p K p

RT K p K n y C P νθνθνθνθ

)()()()( 当∑=0B ν时,θK =K p =K c =K y =K n

4、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若理想气体化学反应中有纯固态或纯液态参加时,由于常压下纯凝聚态物质的化学势可近似为标准态化学势,即)()(cd cd B B θ

μμ=(cd 表示凝聚态) 因此 P m r m r Q RT G G ln +?=?θ

其中

∑=??

θ

μνB B m r G 即对参加反应的所有

物质包括凝聚态物质求和。

)

()()

()

(

g eq

g B g B B p

p

K νθ

θ

∏=

即θ

K 只考虑气相组分的平衡分压。

5、真实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真实气体的化学势表达式为

)ln(θθ

μμp p RT B

B B +=,

代入∑=?B B rGm μν可得:

B

B

B p

p p f K eq

B B eq B B eq

B B νθννθθ

?)

()()(∏?∏∏= B p ~ 为组分B 在指定条件下的逸度,

B B B p f ?=,eq

B

?为B 的逸度因子,它是温度

和总压的函数,B

eq B

B ν?)(∏也是温度和压力的函

数,对于理想气体B eq B

B

ν?)(∏=1

B

p

p

K eq

B B νθθ

)

(∏=。

6、液态混合物或溶液的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液态混合物(或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由于任一组分的化学势为

B B B a RT ln +=θ

μμ,代入∑=?B B r G m

μν可得:

B B

eq B

eq B B

B B B eq B B

a a K ννθ

χγχγ)

()(∏=∏=

B B eq B

B

eq B B

K ννθ

χγ)

()(∏∏=

若反应系统为理想液态混合物或理想稀溶液,则

B γ=1,1=∏B

B B

νγ

7、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θ

m r G ?的计算方法 由于θ

θ

K

RT G m r ln -=?,因此由θ

m r G ?可求

得θ

K 。

θ

m r G ?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由θm f G ?计算θ

m r G ?:θ

θνm f B m r G G ?∑=?

②θ

θθ

m r m r m

r S T H G ?-?=?计算

θ

θ

νm f B m r H H ?∑=?

θ

θ

νm f B m r S S ?∑=?

③由相关反应计算θ

m r G ?

8、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温度的影响)

2)ln (RT

H T K

m r P θ

θ

?=??

上式是范特霍夫方程的微分式,由此式可进行以下讨论:

若0>?θ

m r H ,即吸热反应,0)ln (>??P T K θ

,说明

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平衡右移,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若0

m r H ,即放热反应,0)ln (

K θ

,说明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平衡左移,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对范特霍夫方程的微分式进行积分,可进行有关计算:

①若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或

0,=∑θ

υm P B C ,

θ

m r H ?可看作常数时

不定积分式 C T

R H K m r +?-=1

ln θ

θ

定积分式 )

11(ln 121

2

T T R H K K m r -?-=θ

θθ )

11()()(121122T T H T T G T T G m r m r m r -?=?-?θθ

θ

与前两式皆

为等价式。

②若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或0,≠∑θ

υm

P B C ,

θ

m r H ?不能看作常数时

dT RT

T H K K m r T T 21

2

)

(ln 2

1

θ

θθ

?=? 9、平衡移动原理

(1)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的方向进行;降低

温度,反应向放热的方向进行;

(2)升高压力,反应向分子数减少的方向进行;

降低压力,反应向分子数增多的方向进行; (3)引入惰性气体(总压不变),反应向分子数

增多的方向进行;

(4)反应物的摩尔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当反应物的摩尔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此时,产物的含量最大,但绝对值不一定最大。

1

225.40),(-?-=?mol kJ s S Ag G m f θ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通用)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一) 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 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则为做题。理解是基础,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好像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基础物理化学不在于繁杂的计算,而是思路。 我觉得学习物化时应该逐渐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化学的理论框架,要培养出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创新。物化离不开做题。 认真地去做题,认真地归纳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而且做题也是一个把别人的框架纳入自己的框架的过程。从另

大学 物理化学 笔记总结

第一章 物理化学的定义,相变化(物质在熔点沸点间的转化) 物理化学的基本组成:1化学热力学(方向限度)2化学动力学(速率与机理)3结构化学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量子力学方法 系统、环境的定义。系统的分类: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 系统的性质:强度性(不可加),广延性(可加)。系统的状态 状态函数及其性质:1单值函数2仅取决于始末态3全微分性质。 热力学能、热和功的定义 热分:潜热,显热。功分:膨胀功、非膨胀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两类表述:1第一类永动机不可制成。2封闭体系: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但转变过程中能量保持不变。、 恒容热、恒压热,焓的定义。PV U H def +≡ 恒容热:①封闭系统② W f =0 ③W e =0 恒压热:①封闭系统②W f =0 ③d p =0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是温度的函数。 C, C V , C V ,m , C P , C P,m 的定义。 △u =n C V ,m (T 2-T 1) △H=n C P,m (T 2-T 1) C V ,m =a+bT+cT 2+…/ a+bT -1+cT -2 +… 单原子分子C V ,m = 23R C P ,m =25R 双原子分子C V ,m =25R C P ,m =2 7R γ单= 35 γ双=5 7 C P,m - C V ,m =R R=8.3145J ·mol -1·k -1 可逆过程定义及特点:①阻力与动力相差很小量②完成一个循环无任何功和热交换③膨胀过程系统对环境做最大功,压缩过程环境对系统做最小功 可逆过程完成一个循环 △u=0 ∑=0W ∑=0Q W 、 Q 、△u 、△H 的计算 ①等容过程:W =0 Q =△u △u=n C V ,m (T 2-T 1) △H=n C P,m (T 2-T 1) ②等压过程:W =-Pe(V 2-V 1) Q=△H △u=n C V ,m (T 2-T 1) △H=n C P ,m (T 2-T 1) ③等温过程:W=-nRTln 1 2V V Q=-W △u=△H=0 ④绝热可逆过程:W=n C V ,m (T 2-T 1) /?? ? ???? ?-??? ? ??--1112111γγv v v p Q=0 △u=n C V ,m (T 2-T 1) △H=n C P ,m (T 2-T 1) 21p p =(12v v )γ 21T T =(12v v )1-γ 21T T =(2 1p p ) γ γ1 - 相变化过程中△H 及△u 的计算△u=△H-P △V=△H-nRT 见书1-10 化学计量系数ν 化学反应进度??= B νB n ?(必与指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对应) 化学反应热效应定义, 盖斯定律: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或是经数步完成,反应的总标准摩尔焓变是相同的,即盖斯定律。 标准摩尔反应焓变:)(H m T r θ ?= ∑B B θν m H (B ,,β T ) 化学反应θ m H r ?的计算:1 )(H m T r θ ?= ∑?B B θν m f H (B ,,β T ) θ m f H ?:在温度为T ,

物理化学第五版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化学平衡 在某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取的A(g)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若,试证明,当反应进度时,系统的吉布斯函数G 值为最小,这时A, B 间达化学平衡。 已知四氧化二氮的分解反应 在 K 时,1?754=-mol kJ .G Δθ m r 。试判断在此温度及下列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方向。 (1) N 2O 4(100 kPa), NO 2(1000 kPa); (2) N 2O 4(1000 kPa), NO 2(100 kPa); (3) N 2O 4(300 kPa), NO 2(200 kPa); 解:由J p 进行判断 14720=15 298×314810×754=3 .)...exp()RT G Δexp(K θ m r --= 1000 K 时,反应 的 1?39719=-mol kJ .G Δθ m r 。现有与碳反应的气体混合物,其组成为体积分数 ,,。试问: (1)T = 1000 K ,p = 100 kPa 时,m r G Δ等于多少,甲烷能否形成? (2)在1000 K 下,压力需增加到若干,上述合成甲烷的反应才可能进行。 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如下: 求下列反应的θ K 。 解:所给反应 = (2)-(1),因此 θ m r θ.m r θm r G ΔG ΔG Δ1 2=,- θ θ θ θ θθ1 212) ln (ln ln K K K K RT K RT K RT = ---=- 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如下: 求下列反应的。 解:所给反应 = 2×(2)-(1),因此 θ m r θ.m r θm r G ΔG ΔG Δ1 22=,- θ θ θ θ θθ1 2212)() ln (ln 2ln K K K K RT K RT K RT = ---=- 注:平衡组成的计算关键是物料衡算。 在一个抽空的恒容容器中引入氯和二氧化硫,若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则在 K 时的分压分别为 kPa 和 kPa 。将容器保持在 K ,经一定时间后,总压力减少至 kPa ,且维持不变。求下列反应的K θ 。

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物理化学心得体会 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真正明白的。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多一点“觉悟”。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Gibbs自由能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以下几点: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热力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可逆性。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并得出热力学温标,然后导出了克劳修斯不等式,最终得出了熵和普遍的可逆性判据。以后又导出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可逆性判据。这个漫长的演绎推理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热力学

关于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5篇【精选】

物理课和化学课是当前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包含在理工科之中,但是两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具备文科的特点。下面是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篇1 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 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真正明白的。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多一点觉悟。 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 bb 自由能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以下几点: 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热力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可逆性。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并得出热力学温标,然后导出了克劳修斯不等式,最终得出了熵和普遍的可逆性判据。以后又导出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可逆性判据。这个漫长的演绎推理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热力学精华之所在。采用循环和以可逆过程为参照,则是热力学独特的基本方法。 2. 热力学基本方程是热力学理论框架的中心热力学基本方程将、、、、、、A、等

浅谈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

浅谈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 在上个学期期末,我便得知我们这个学期要学习一门“老虎课”——物理化学。从高中开始,我便是个物理白痴,曾说过这辈子再也不碰物理,想不到学了化学之后还是和物理脱不了干系。不过了通过近三个月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我领略到了科学的魅力,同时也感到了学习的艰辛,更是对那些为物理化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佩服不已。 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虽然高中时就学过物理,进入大学时也学习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物理,但由于成绩一直不理想,所以对于物理化学一学是真直都存在恐惧心理的。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通过阅读,我认为,学习物化的过程,也是学习物化史的过程。从课本中,我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以及“熵后来被赋予的意义,是克劳修斯所始料不及的”等,这使我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够身临其境得思考当时的科学家所思考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今,我们学院网站上已开通了物化的精品教学网站,为我们师生间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物化课一定只是一只纸老虎。以下就是我对物理化学的公式与使用条件的一些总结,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分享。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对理想气体是万能公式,怎么用都没错。 2. 范德华方程 RT b V V a p =-+))(/(m 2m

nRT nb V V an p =-+))(/(22 式中a 的单位为Pa·m 6·mol -2,b 的单位为m 3·mol -1,a 和b 皆为与气体的种类有关的常数,称为范德华常数。 此式适用于最高压力仅为几个MPa 的中压以下范围内实际气体p ,V ,T ,n 的相互计算。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 W Q U +=?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 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系统得功为正,对环境作功为负。式中p amb 为环境的压力,W ’为非体积功。上式适用于封闭体系的一切过程。 4. 焓的定义式 pV U H += 5. 焓变 (1))(pV U H ?+?=?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在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2)2,m 1d p H nC T ?=?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6. 热力学能(又称内能)变 2,m 1d V U nC T ?=?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过程。 7. 热容的定义式 (1)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 δ/d (/)p p p C Q T H T ==?? δ/d (/)V V V C Q T U T ==?? (2)摩尔定压热容和摩尔定容热容 ,m m /(/)p p p C C n H T ==??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1 一学期就这样悄然而逝。回想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然而,一闭眼,感觉自己什么未曾学到。对物理化学没有整体的感知。 我想这应该说我自己平时不注重积累和总结吧。 确实,平时就只顾着赶作业,而忽视了总结。这一学期,我很少认真的想这章学完了,我该总结了。很少认真的想这两章学完了,我该总结了。更别说全本书学了,我该总结了。 总结不只应该挂在嘴上,而应落实下来。有总结才有系统的积累。这是我对学习物化及其他课的最深的一点感想,或者说是收获吧。 但仔细回想,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做事之前的准备要做好,做事时常常抬头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做完了要记得总结。做之前要认真思考: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目的,我想达到什么效果,中间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我有没有在做无用功……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忙,可是在忙什么呢?有必要吗?有没有快速点的办法?这些问题却没有思考。 好比,进山之前,我未总体感知他;进山之后,我自顾着低头做,却忘了抬头看看脚下的路,它延向何方,路边风景如何;出山之后,却未回头看看我是怎么进去的,又是怎么出来的。还有别的路吗我没有思考过。那是我没有时间吗?当然,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挤出来的。正如,很多成功之士,他们的成功部分在于他们会挤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其次,我觉得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我从何老师和周老师身上深深感受到的乐观的心态。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总结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来。一件事对我来说,想到的也都是它坏的一面。而老师不同,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核心内容: 恒T 、p 、W ˊ=0下,化学反应 自发 0,,>< =?∑='B B W p T G μν 平衡 反向自发 主要内容:化学反应△G 、K 的计算及过程方向的判断。

一、内容提要 1、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和达到平衡的条件 自发 0,,>< =?∑='B B W p T G μν 平衡 反向自发 其中,B ν为B 的化学计量数,对于产物B ν取正值,对于反应物B ν取负值。 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分压的影响) 和反应方向的具体判据 P m r m r Q RT G G ln +?=?θ θ p Q RT K RT ln ln +-=θ

θ K Q RT p ln = <0 自发 (Qp <θ K ) =0 平衡 (Q p=θ K ) >0 反向自发(Qp >θ K ) 式中:θ θμνB B m r G ∑=?为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化,θ K 为标准平衡常数, )ex p(RT G K m r θ θ ?-==B p p eq B B νθ)(∏=f(T) 3、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其他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 除了标准平衡常数外,实际应用中常用经验平衡常数K P 、K C 、K n 、K y (1)K P :θK =∑∏=∏-B B B p p p p eq B B eq B B νθννθ)()()(

θK =∑ - B p K P νθ)( θ K 仅是温度的函数,K P 也只与温度有关。 (2)K C :理想气体P B V=n B RT p B =RT c RT V n B B = θK =∑∏=∏=∏B B B B p RT c p RT c p p B B B B eq B B νθννθνθ)()()( ∑=B p RT K K C νθθ ) ( K C 也只与温度有关 (3)K y :p B =py B =θ K ∑∏=∏=∏B B B B p p y p y p p p B B B B eq B B νθννθνθ)()()( ∑=B p p K K y νθθ ) (总 K y 与温度和总压有关

物理化学重点超强总结归纳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三大系统: (1)敞开系统: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2)密闭系统:无物质交换,有能量交换; (3)隔绝系统(孤立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 2、状态性质(状态函数): (1)容量性质(广度性质):如体积,质量,热容量。 数值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 (2)强度性质:如压力,温度,粘度,密度。 数值与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整个系统的强度性质的数值与各部分的相同。 特征:往往两个容量性质之比成为系统的强度性质。 3、热力学四大平衡: (1)热平衡:没有热隔壁,系统各部分没有温度差。 (2)机械平衡:没有刚壁,系统各部分没有不平衡的力存在,即压力相同 (3)化学平衡:没有化学变化的阻力因素存在,系统组成不随时间而变化。 (4)相平衡:在系统中各个相(包括气、液、固)的数量和组成不随时间而变化。 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 Q + W Q为吸收的热(+),W为得到的功(+)。

12、在通常温度下,对理想气体来说,定容摩尔热容为: 单原子分子系统 ,V m C =32 R 双原子分子(或线型分子)系统 ,V m C =52R 多原子分子(非线型)系统 ,V m C 6 32 R R == 定压摩尔热容: 单原子分子系统 ,52 p m C R = 双原子分子(或线型分子)系统 ,,p m V m C C R -=,72 p m C R = 多原子分子(非线型)系统 ,4p m C R = 可以看出: ,,p m V m C C R -= 13、,p m C 的两种经验公式:,2p m C a bT cT =++ (T 是热力学温度,a,b,c,c ’ 是经 ,2' p m c C a bT T =++ 验常数,与物质和温度范围有关) 14、在发生一绝热过程时,由于0Q δ=,于是dU W δ=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有:,V m nC dT pdV =- ? 22 ,11 ln ln V m T V C R T V =- 21,12ln ,ln V m p V C Cp m p V ?= ,,p m V m C pV C γγ=常数 =>1. 15、-焦耳汤姆逊系数:J T T =( )H p μ??- J T μ->0 经节流膨胀后,气体温度降低; J T μ-<0 经节流膨胀后,气体温度升高; J T μ-=0 经节流膨胀后,气体温度不变。 16、气体的节流膨胀为一定焓过程,即0H ?=。 17、化学反应热效应:在定压或定容条件下,当产物的温度与反应物的温度相同而在反应过程中只做体积功不做其他功时,化学反应所 吸收或放出的热,称为此过程的热效应,或“反应热”。 18、化学反应进度:()()() n B n B B ξ ν-= 末初 (对于产物v 取正值,反应物取负值) 1ξ=时,r r m U U ξ ??= ,r r m H H ξ ??= 19、(1)标准摩尔生成焓(0 r m H ?):在标准压力和指定温度下,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某物质的定压反应热,为该物质的 标准摩尔生成焓。 (2)标准摩尔燃烧焓(0 c m H ?):在标准压力和指定温度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某种物质被氧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焓,为该物质的标 准摩尔燃烧焓。 任意一反应的反应焓0 r m H ?等于反应物燃烧焓之和减去产物燃烧焓之和。 20、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方程

关于物理化学教学反思

关于物理化学教学反思 反思不只应该挂在嘴上,而应落实下来。有反思才有系统的积累。这是我对学习物化 及其他课的最深的一点感想,或者说是收获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化学教 学反思,供你参考! 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 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 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 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 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 真正明白的。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 多一点觉悟。 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Gibbs自由能 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 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 些说明以下几点: 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热力 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 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 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 可逆性。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 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

(环境管理)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环境管理)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第13章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13.1混凝 处理环节:预处理、中间处理、最终处理、三级处理、污泥处理、除油、脱色。 胶体:憎水性对混凝敏感,亲水性需特殊处理 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大的水溶性差,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好,故分子量要适当。 混凝的操作程序:里特迪克程序。 1)提高碱度:加重碳酸盐(增加碱度但pH值不提高)――快速搅拌1~3min 2)投加铝盐或铁盐――快速搅拌1~3min 3)投加活化硅酸和聚合电解质之类的助凝剂――搅拌20~30min 应用:1)造纸和纸板废水:加入少量的硫酸铝即可有效地混凝。如表13-1 2)滚珠轴承制造厂含乳化油废水:用CaCl2破除乳化,用硫酸铝去除油脂、悬浮物、Fe、PO4。 13.2气浮 13.2.1气浮的基本原理 气浮=固液分离+液液分离――用于悬浮物、油类、脂肪、污泥浓缩 原理:微气泡――粘附微粒――气浮体(密度小于水)――去除浮渣。 探讨: 1、水中颗粒与气泡粘附条件 (1)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 任何不同介质的相表面上都因受力不均衡而存在界面张力 气浮的情况涉及:气、水、固三种介质,每两个之间都存在界面张力σ。 三相间的吸附界面构成的交界线称为润湿周边。通过润湿周边作水、粒界面张力作用线和水、气界面张力作用线,二作用线的交角称为润湿接触角θ。见图13-3和13-4。 θ>90,疏水性,易于气浮 θ<90,亲水性 悬浮物与气泡的附着条件: 按照物理化学的热力学理论,任何体系均存在力图使界面能减少为最小的趋势。 界面能W=σSS:界面面积;σ:界面张力 附着前W1=σ水气+σ水粒(假设S为1) 附着后W2=σ气粒 界面能的减少△W=W1-W2=σ水气+σ水粒-σ气粒 图13-4,σ水粒=σ气粒+σ水气COS(180 -θ) 所以:△W=σ水气(1-COSθ) 按照热力学理论,悬浮物与气泡附着的条件:△W>0 △W越大,推动力越大,越易气浮。 (2)气-粒气浮体的亲水吸附和疏水吸附 由于水中颗粒表面性质的不同,所构成的气一粒结合体的粘附情况也不同。 亲水吸附:亲水性颗粒润湿接触角(θ)小,气粒两相接触面积小,气浮体结合不牢,易脱落。 疏水吸附:疏水性颗粒的接触角(θ)大,气浮体结合牢固。 根据△W=σ水气(1-COSθ),得: 1)θ 0,COSθ 1,△W=0气浮 θ<90,COSθ<1,△W<σ水气颗粒附着不牢 θ>90,△W>σ水气气浮――疏水吸附

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第四章化学平衡 核心内容:恒T、p、W r =O下,化学反应 自发 T,p,W =O 平衡 反向自发 主要内容:化学反应厶G K的计算及过程方向的判断。

亠、内容提要 1、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和达到平衡的条件 自发 T,p,W =O 平衡 反向自发 其中,B为B的化学计量数,对于产物B取正值,对于反应物V B取负值。 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分压的影响)和反应 方向的具体判据 e Θ r G m = r G m RTl n Q P θ …RTlnK RTInQ P

函数变化,K为标准平衡常数, eq r G m P B B K - exp( ) J ( ) = f(T) RT B P T(I) 3、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其他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 除了标准平衡常数外,实际应用中常用经验平衡常数K P、K C、K l、K y eq e (1)K p: K : LB(P t)B = 7B(P B q)B(P ) B B P B Λ Θ式中:八r G m Q P K e Vo自发 =0平衡 >0反向自发 I , β (QP K K ) θ B为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 =RTln L,Θ (Qp> K ) (QP=Q ) Σ V B

β -Σ = K P (P ) K'仅是温度的函数,K P 也只与温度有关 =K C (RT ) P K C 也只与温度有关 (3) K y : PB=PyB K y ( K y 与温度和总压有关 (2 ) K C :理想气体 ∩B P B V=PfeRT P B =RT= C B RT eq 心) B C B R T ) B θ 丿 P C B B (RT ) P P B eq P Y B ) B / Y B (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5篇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1 一学期就这样悄然而逝。回想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然而,一闭眼,感觉自己什么未曾学到。对物理化学没有整体的感知。 我想这应该说我自己平时不注重积累和总结吧。 确实,平时就只顾着赶作业,而忽视了总结。这一学期,我很少认真的想这章学完了,我该总结了。很少认真的想这两章学完了,我该总结了。更别说全本书学了,我该总结了。 总结不只应该挂在嘴上,而应落实下来。有总结才有系统的积累。这是我对学习物化及其他课的最深的一点感想,或者说是收获吧。 但仔细回想,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做事之前的准备要做好,做事时常常抬头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做完了要记得总结。做之前要认真思考: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目的,我想达到什么效果,中间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我有没有在做无用功......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忙,可是在忙什么呢?有必要吗?有没有快速点的办法?这些问题却没有思考。 好比,进山之前,我未总体感知他;进山之后,我自顾着低头做,却忘了抬头看看脚下的路,它延向何方,路边风景如何;出山之后,却未回头看看我是怎么进去的,又是怎么出来的。还有别的路吗我没有思考过。那是我没有时间吗?当然,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挤出来的。正如,很多成功之士,他们的成功部分在于他们会挤时间,把时间用

在刀刃上。 其次,我觉得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我从何老师和周老师身上深深感受到的乐观的心态。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总结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来。一件事对我来说,想到的也都是它坏的一面。而老师不同,她们总能从另外的角度把自己变得快乐起来。每次上课,她们都是笑嘻嘻的,非常开心。每节课都让她们变得如此精彩。我常对自己说,既然意识到了就行动啊。对,我得养成乐观的心态,向老师那样,开心的工作,愉快的学习,那样也才有效率。 这两点让我获益匪浅。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情况。 物理化学上册共有七章。其中,第一章《气体》我们没上。我觉得剩下六章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热力学两定律和统计热力学;第二类,化学势;第三类,两个平衡,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这其中,我认为自己化学势和两平衡学的还好。这三章,多在计算,而喜欢动笔计算做题的我,这几章到也顺手。相图这章记住几种类型的相图就没事。不过,热力学定律学的就差点。关键是运用不是很熟悉。里面有些公式运功的条件不是把我的很准。对状态函数G和A学的不够好。对它们的定义能接受,但涉及计算和概念,还是会出错。最不好的是统计热力学。原因在于,公式太多,有很杂。“配分函数”这个概念还是有点难懂。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物化处理工艺探讨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物化处理工艺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废弃物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废水处理问题更加的严峻。在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由于其来源非常的广泛,废水水质呈现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要先进行物化预处理,然后在进入后续的具体处理工艺中,物化预处理工艺具有较强的广谱性。基于此,本文从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处理工艺出发,着重分析其中的物化处理工艺,旨在更好的保证废水处理质量。 标签: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工艺;物化处理工艺;应用 0 引言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对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具有危险性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它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物化处理低热值废物或废液、燃烧可燃性危险物以及固化、填埋无机的危险废弃物等。其中由于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较广,其水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处理难度较大,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在处理设计的选用中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物化处理工艺满足废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并且在废水处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工艺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渠道主要是废物运输车辆的洗车水、焚烧车间的冲洗水、安全填埋场的渗透液、化学实验楼的废水以及许多重金属废液、生活污水等。因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渠道十分的广泛,使废水的稳定性较差,污染成分较为复杂,并且一般都含有较多种类的重金属,无法直接采取生化措施。因此,当前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处理工艺基本上都是采取“物化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的工艺流程,并且对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尤为的有效。首先废水进入物化阶段,剥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之后在通过生化处理,移除废水中的COD、BOD5等污染物,最后通过深度处理,使废水达到最后的处理标准。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物物化处理工艺的主要任务就是剥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使废水水质趋于稳定。在对大量的重金属废水研究以后,可发展物化处理工艺中电解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和电渗析法以及铁盐-石灰法,都是应用效果较为明显的物化处理方法,其中铁盐-石灰法的综合性能是最好的,其应用也最广泛。 上文中已经提出生化处理工艺的主要作用就是消除废水中COD、BOD5等污染物,并且还具有较多的应用方法,例如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都属于生化处理工艺,在选用具体的处理方法时应该根据废水的具体水质要求。

武科大物化第五章化学平衡练习册答案

第5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方向及平衡条件 1.填空题 (1)右 (2)α-HgS (3)1706.7K 2.1000K 时,反应C(s)+2H 2(g)=CH 4(g)的△r G θm =19.397kJ.mol -1。现有与碳反应的气体混合物,其组成为体积分数ψ(CH 4)=0.10,ψ(H 2)=0.80,ψ(N 2)=0.10。试问: (1)T=1000K ,p=100kPa 时,△r G m 等于多少,甲烷能否生成? (2)在T=1000K ,不改变H2(g)和CH4(g)的比例下,压力需增加到若干,上述合成甲烷的反应才可能进行? 5.2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及标准平衡常数 1.填空题 (1)0.008 (2)66.3kPa 2.已知同一温度,两反应方程及其标准平衡常数K r θ和标准反应Gibbs 函数△r G θ m 如下: θ θ θ θ 2 ,r 22241,r 1224 K )(3)()()( K )(2)(2)()(CH m m G g H g CO g O H g CH G g H g CO g CO g ?+=+?+=+ 求反应:θ θ3,r 32224K )(4)()(2)(m G g H g CO g O H g CH ?+=+,的 解:依题 (3)=2×(2)-(1) 则:θ θθ 1 2 23) (K K K = θ θ θ1,2,3,2m r m r m r G G G ?-?=? 3.在真空容器中放入固态的NH 4HS ,与25℃下分解为NH 3(g)和H 2S(g),平衡时容器内总压力为66.66kPa 。 (1)计算25℃时此分解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 (2)当放入NH 4HS 时容器内已有39.99kPa 的H 2S ,求平衡时容器内总压力;

物理化学课程总结

物理化学期末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到了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量子力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与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这其中我个人还有许多地方存在问题,包括一些基础概念,公式,还有解题思路,都有些欠缺。这更能说明这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学好的课程,在这里请允许我自我检讨一下: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学生应尽的义务去认真负责的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导致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脑海中实在搜刮不出一些讲得出口,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知识与技巧,又实际上没有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能说的出口的,可以说是虚度好一段大好时光。学习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学期末的总结也只能说是反省一下自我过失,谈不上后悔,和如果当初了......为了期末考试对于我来说我还是要好好复习。以弥补我在这个学期中对物理化学学习的不用功。 但是,这学期的课程中有很多我感兴趣的部分知识点,仍然学了些可以总结的东西,比如电化学。 电化学学习伊始,老师就提点了我们几点基本的学习要求:①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异同点;理解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及其应用。②掌握电解质的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动系数的定义及计算。③掌握离子迁移数,离子电迁移率的定义了解迁移数的测定方法。掌握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④掌握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会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动势。⑤了解浓差电池的原理,了解液接电势的计算。⑥了解分解电压和极化的概念以及极化的结果。 学习中我了解到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和电能相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其中电解质的导电任务是由正,负离子共同承担,向阴,阳两极迁移的正负离子物质的量总和恰好等于通入溶液的总电量,等类似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希托夫法测量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电导定义,德拜休克极限公式和有关电池热力学方面的计算与测定。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电池的原设计,其中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中和反应的,沉淀反应的以及浓差电池——扩散过程。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本学期的电电化学的学习中,我更加深了了解物理化学这门课的含义:即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对象,大量采纳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与实验技术,探索、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构成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更加明白了问什么说“物理化学的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化学发展的深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物理化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学生努力学习的一门课,它相对而言更难,更精,是我们化学专业领域的一块好工具,傻傻的我一开始并不清楚,只有失去才懂得追悔莫及。

物化实验之心得

物化实验之心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题记 岁月荏苒,不经意间所有的物化实验都已经结束了。闭目沉思,发现收获确实很大,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受益匪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尤其是这学期指导我们做实验的三个老师(韩斌、李涛和姚明明),做学问都相当棒,做人更是各有千秋,我非常敬佩他们。韩斌老师的幽默率真、李涛老师的潇洒严谨和姚明明老师的温文儒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试验体会主要有三点: (1)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当今的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因此每一个理工科大学生不一定动手操作技能水平会很高,甚至有的大学生还很低。可是通过此次物化实验,经过三位名师(韩斌、李涛和姚明明)的指导,我了解并学会了很多东西。是我认识到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分支,是与物理化学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基础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手段了解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熟悉重要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方法,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我们一直在学习《物理化学》,虽说卢秀慧老师讲课水平很高,但是我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尤其是电化学部分)。通过李涛老师指导的“极化曲线的测定”这一实验,我豁然开朗。随着物理化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扩展为已掌握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为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近代仪器引入物理化学实验中,特别是计算机对繁琐的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快速、准确的处理,促使物理化学实验向纵深发展,实验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实验研究方法向综合训练型和科学研究型转化。目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已将培养能力放在首位。能力并不等同于知识技能,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学习和掌握的实验理论、技能技术、研究方法并不是能力的全部内涵。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能力只有在实践中通过长期、自觉、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的积累和形成。 (3)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通过做物化实验,我清楚的认识到,做事要严谨,做人应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踏踏实实,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通过做物化实验,我感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物理化学下册总结

第七章 1. 法拉第定律:Q =zFξ 2. 迁移数计算++++-+- = = ++I Q t I I Q Q 【例】用铜电极电解CuSO 4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析出0.7512g 银,并测得阳极区溶液中CuSO 4质量增加0.3948g 。试求CuSO 4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t(Cu 2+)和t(SO 42- )。 (已知摩尔质量M (Ag) = 107.868 g·mol -1,M (CuSO 4) =159.604 g·mol -1。) 解:电量计中析出银的物质的量即为通过总电量:n (电) =0.7512g/M(Ag)= 6.964×10-3 mol 阳极区对Cu 2+ 进行物料衡算:n (原) + n (电)-n (迁出) = n (后) n (迁出) = n (原) -n (后) + n (电) n (迁出) =-+0394812 07512.().()g C u S O g A g 4M M =-?+?-(...)0394821596046964103mol =2.017× 10- 3 mol t (Cu 2+ ) = ()() n n 迁出电=??--201710 6 9641033 .. =0.2896 t (SO 42- ) =1-t (Cu 2+) = 0.7164 3. 电导(G ):=1G /R ,电导率1l G A R =?=?cell s κK ,摩尔电导率:/m m V c κκΛ== 【例】已知25℃时 KCl 溶液的电导率为0.2768 S·m -1。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 液,在25 ℃时测得其电阻为453Ω。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同样体积的质量浓度为0.555g.dm -3的CaCl 2溶液,测得电阻为1050Ω。计算(1)电导池系数;(2)CaCl 2溶液的电导率;(3)CaCl 2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解:(1)电导池系数为 (2)CaCl 2溶液的电导率 (3)CaCl 2溶液的摩尔电导 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 ∞ ++--=+m m m ,,ΛνΛνΛ 【例】已知25℃时0.05mol.dm -3CH 3COOH 溶液的电导率为3.8?10-2S.m -1。计算CH 3COOH 的解离度α及解离常数K θ。4 2 1 ()349.8210..,m H S m mol ∞ + --Λ=? 4213-(CH COO )40.910..m S m mol ∞--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