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定量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8.09 KB
- 文档页数:3
doi:10.3969/j.issn.1003-3106.2024.03.029引用格式:孟珂宇,徐丽华.基于Landsat数据的重庆市热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研究[J].无线电工程,2024,54(3):751-758.[MENGKeyu,XULihua.Spatial TemporalPatternChangeofThermalEnvironmentinChongqingBasedonLandsatData[J].RadioEngineering,2024,54(3):751-758.]基于Landsat数据的重庆市热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研究孟珂宇,徐丽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针对当前热环境加剧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和Landsat数据对2001年和2019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地表温度(LandSurfaceTemperature,LST)进行反演,对研究区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进行研究。
基于此选取景观指数和驱动因子对热力景观格局变化和热环境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19年,重庆市主城九区城市热环境明显增强,高温区域明显增多且整体向北扩张,到2019年LST总体呈现“内高外低”的分布格局。
②中温区最大斑块指数增长了近12倍,代替次低温区成为研究区优势斑块类型。
斑块数量和密度均下降了约62%,说明重庆市主城区的热力景观总体上呈聚集化,连通性较强。
③NDVI和DEM与LST呈负相关,NDBI与LST呈正相关,影响程度为NDBI>NDVI>DEM。
关键词:城市热环境;地表温度反演;Landsat数据;景观格局中图分类号:P237;TP79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3-3106(2024)03-0751-08Spatial TemporalPatternChangeofThermalEnvironmentinChongqingBasedonLandsatDataMENGKeyu,XULihua(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Theaggravationofthermalenvironmentposesaseriousthreatto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andhumanhealth.TheradiativetransferequationandLandsatdataisusedtoretrieveLandSurfaceTemperature(LST)ofdowntownareaofChongqingin2001and2019tostudythespatiotemporalchangesoftheurbanthermalenvironmentintheseareas.Thechangesofthermallandscapepatternandthedrivingmechanismofthermalenvironmentinthisareaareanalyzedbasedontheselectedlandscapeindexesanddrivingfactors.Theresultsshowthat:①from2001to2019,theurbanthermalenvironmentinthemaincityofChongqingbecameterrible,andthehigh temperatureareasincreasedandexpandednorthwardasawhole.By2019,LSTshowedadistributionpatternof“highinsideandlowoutside”;②byanalyzingthethermallandscapepattern,themaximumpatchindexinthemiddletemperatureareaincreased12times,replacingthesublowtemperatureareaasthedominantpatchtypeinthestudyarea.Thenumberanddensityofpatchesdecreasedbyabout62%,indicatingthatthethermallandscapeinthemainurbanareaofChongqingisaggregatedandhasstrongconnectivity;③NDVI,DEMandNDBIarethemainfactorsaffectingLSTinthestudyarea.NDVIandDEMhaveanegativecorrelationwithLST,andNDBIhasapositivecorrelationwithLST.ThedegreeofimpactisNDBI>NDVI>DEM.Keywords:urbanthermalenvironment;LSTretrieval;Landsatdata;landscapepattern收稿日期:2023-1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291);西南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SYJ2021040)FoundationItem: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41671291);SupportedbyExperimentalTechnologyResearchProjectofSouthwestUniversity(SYJ2021040)0 引言自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活动的聚集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加大,引起了城市热环境的显著变化,城市热环境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1-3]。
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I孙秋兰闰记影文章编号1009-6000(2019)11-0033-07中图分类号:[K901.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9.11.00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示范"之课题五"多层级多专题城镇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示范"(2018YFB0505400);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社会民生类重点研发厂小城镇空间信息综合利用适宜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cstc2018jscx—mszdX0067).作者简介:孙秋兰(1987-).女,硕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不动产管理;闰记影(1988-),通信作者,男,硕士,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Spatial Pattern and its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ongqing since2000孙秋兰闰记影SUN Qiulan RUN Jiying摘要:运用人□规模与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人□分布结构指数、人□重心迁移模型、人□偏移份额分析,定量研究了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
主要结论有:①重庆市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主城和渝西地区,各区县人□规模及密度差异极大;②重庆市人□密度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高一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主城区,"低一低"类型区相对集中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偏远区县;③重庆市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在持续上升,不均衡趋势在不断増强,全市人□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迁移,且迁移速度在加快;④偏移漕长分析表明,主城区极化效应在持续増强,渝中区人□集聚效应开始降低,渝西地区整体进入到了人□快速集聚期,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集聚能力一直较弱。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5期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古镇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侯 君1,陈斌卿2,3,曲继萍2,3,曾晓漫1,杨 坦1(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智能人居环境研发中心,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BIM 智慧城市科研实训室,重庆 401573;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3.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摘要: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古镇作为古驿道聚落,曾承载驿站、集镇的功能。
聚落因古驿道而形成,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
本文选取聚落的“面、线、点”三个维度,即整体空间、街道空间、重要节点,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田野调查法,总结聚落中空间形态的内在规律和关系。
通过对聚落特征的挖掘,为走马古镇未来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走马古镇;驿道;聚落;空间形态[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8.20Study on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the Settlements in the Zouma Ancient Town in Jiulongpo District in ChongqingHou Jun 1, Chen Binqing 2, 3, Qu Jiping 2, 3, Zeng Xiaoman 1,Yang Tan 1(1.Intelligent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BIM Smart City Research and Training Room,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73,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Cold Region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China)Abstract: Zouma Ancient Town, as an ancient post road settlement, once carried the functions of post station and market town. The settlement was formed by the ancient post road and has a unique spatial form.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urface, line and point” of settlements, namely overall space, street space and important nodes, and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summarize the internal laws and relationships of spatial forms in settlements.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ouma Ancient Tow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Zouma Ancient Town; post road; settlements; space form1引言走马古镇起源于唐宋时期,到明初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没有发展成型之前,这里是成渝路上重要的交通驿站。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Analysis Method of Mountain City Profile:Taking Chongqing Yuzhong Peninsula as an Example朱梦源 Zhu Mengyuan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1-0076-05 收稿日期 2017-06-26摘 要 该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观点,借助建筑学上的剖面概念, 将其应用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和空间解读上, 试图探索山地城市设计新思路。
该文以重庆十八梯—民权路解放碑—洪崖洞历史保护区段为剖面线,并以其覆盖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范本,采用网状体系的方法,对连续山地城市剖面上各个地段的空间建设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进行分析,针对重点区段的空间建设进行原型提取,为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 类型学 城市剖面 山城 分析研究 设计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morphology, we focus on urban scal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pace research by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ity profil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on mountain city. Taking Chongqing eighteen ladder-Minquan road liberation monument-Hongya hole historical protection as the profile line, selecting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research model, using the mesh system method,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ty system of the sequential city profile, we also make a prototype extraction for the key sections' spati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sign with regional features.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City profile, Mountain c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Design method1 研究动因目前研究城市形态的思路大都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角度入手,两种方法都是从平面的角度出发,如分析图底关系,但是城市现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从水平角度去解析难免具有局限性。
晚清重庆的城市文化景观探析——以《渝城图》为例
马婕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4
【摘要】重庆凭借着水路交通和山地资源,成为长江上游繁荣发展的商业重镇。
先后经“四筑渝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城池形态。
清代是古代重庆城市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继承了历代的地域文化精髓,成为古代山地空间城市建设的典范。
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叠加,重庆城池遗址的保存早已不完整,历史舆图的研究为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章将以《渝城图》中描绘的重庆独特城池形态与滨河商贸空间为基础,结合文献及图像资料,从城市形态学视角浅析晚清重庆城市的城市文化景观要素,进而总结其空间特征,并通过对重庆环境风水、经济利益、社会意识的考察,探讨形成晚清重庆城市空间特征的背后原因。
【总页数】4页(P261-264)
【作者】马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
2.基于《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的清末重庆城市格局与交通文化景观解读
3.巴渝园林
的继承与发展探析——以重庆园博园巴渝园为例4.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英文)5.基于《渝城图》的晚清重庆城门--码头景观空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
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
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
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
“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3.04.019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研究吴 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 400013)摘 要:本文借助GIS技术,对重庆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GIS核密度分析法得到研究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密度分布图,并从设施级别与类型两方面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探讨。
研究得出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散格局和中心城区指向性特征,并以对比法得出重庆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水平与国际化城市差距较大,设施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主导类为主等明显特征。
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设施覆盖范围、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效应带动整体发展等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重庆公共文化设施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优化布局;GIS核密度分析中图分类号:G124;P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3)04-0111-06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客观上要求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布局与规划,更好地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的目标。
重庆市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四大直辖市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充分发挥了长江上游地区发展龙头的作用。
当前,重庆市确立了文化强市战略发展目标,这必然离不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支持。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通过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覆盖现状得出分析,并从中找出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中的矛盾,试图为研究区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呈现具有前瞻性的优化意见。
从以往研究和学术归纳来看,目前已有学者对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研究[1-8]。
《重庆市“一区两群”空间分布下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和方法•重庆市“一区两群”空间分布现状分析•重庆市“一区两群”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CATALOGUE目录•重庆市“一区两群”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01重庆市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直辖市,其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发展,重庆市面临着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02重庆市“一区两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即主城区和两个群状城市的发展,对于优化人口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当前,重庆市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需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重庆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重庆市“一区两群”空间分布下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可以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重庆市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等方面,探讨不同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国内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人口与经济数据的潜在信息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索适应全球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表现在城市空间上则是城市空间的外向扩展以及同时发生的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1]。
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对于梳理城市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城市规划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1 城市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城市形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城市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2];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空间物质形态,是由结构(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3],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像特征[4]。
针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在方法上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
定性方法主要是对城市形态演变进程进行图像比较、文字表述等。
定量研究城市形态的主要方法有特征值法、分形研究、网络拓扑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物理学方法等[5]。
定性研究城市形态具有形象、生动等优点,但难以抽象成参数在时间序列上做量化比较[6],而单独使用某一定量方法,很难对城市内外部形态进行全面的分析。
因此,本文以狭义的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提出结合分形研究和空间句法的方法,对城市空间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
2 分形理论与空间句法2.1 分形理论分形理论是研究复杂但是有一定意义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
分维数D,反映了图形(或系统)对于空间的填充能力和图形不规则边界的复杂程度[7]。
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分维数,反映了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及变化方式。
分维数增大,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紧凑度较低,用地破碎,城市空间以外向拓展为主;分维数变小,表明建设用地紧凑度变高,城市空间拓展以内向填充为主;分维数不变,说明城市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通过计算分维数D,可以在时间序列上对比分析城市外部形态演变历程。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曹珑誉;潘安;周棱楠;罗芳【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9)6【摘要】成渝经济圈在国家发展全局战略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经济圈44个地级县(区、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成渝经济圈经济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最为显著,反映出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2)城市化进程中,成渝经济圈是以空间城市化为主导的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3)成渝经济圈内部区域差异明显.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得分由内向外递减,形成梯级分化.(4)成渝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两两及三者之间城市化耦合水平较低,总体处于拮抗阶段.(5)按照协调度水平分别进行排序,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成渝经济圈内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加之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成渝经济圈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总页数】10页(P99-108)【作者】曹珑誉;潘安;周棱楠;罗芳【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3【相关文献】1.川渝老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研究——关于川渝革命老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双向推动的思考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研究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耦合协调水平研究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与多维人口结构协调性研究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引言: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