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感知计算文献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28
bev感知技术文献综述总结Bev感知技术文献综述总结在最近几年里,Bev感知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Bev感知技术是指通过感知系统获取和解释环境信息,以帮助电动汽车实现自主驾驶和安全行驶。
本文将对Bev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总结出其中的关键发现和挑战。
Bev感知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感知算法和数据融合三个方面。
传感器是Bev感知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
这些传感器可以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如障碍物位置、速度和形状等。
感知算法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的关键技术,常用的算法包括目标检测、跟踪和识别等。
数据融合是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融合,以提高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Bev感知技术在自主驾驶和安全行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自主驾驶是Bev感知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感知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电动汽车可以实现自主避障、自主导航和自主停车等功能。
安全行驶是Bev感知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通过感知系统监测驾驶环境,电动汽车可以提前预警和避免潜在的危险情况,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然而,Bev感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Bev感知技术的关键问题。
传感器的误差和噪声会影响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因此如何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感知算法的实时性和鲁棒性也是Bev感知技术的难点。
感知算法需要在有限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内对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因此如何提高算法的效率和准确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最后,数据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也是Bev感知技术的研究热点。
如何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融合,以提高感知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Bev感知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传感器、感知算法和数据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优化,可以提高Bev感知技术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自主驾驶和安全行驶。
面向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情境感知技术研究综述程秀峰1,2,周玮珽2,张小龙2(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目的/意义]智慧服务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融合众多智能化技术,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是智慧服务实施的必经途径。
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作为智能化技术中的典型技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方法/过程]笔者梳理情境感知技术最新研究进展,从情境感知研究在获取、描述与建模、感知服务和智能化应用4个层面进行论述。
[结果/结论]基于对文献的梳理和挖掘,给出面向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情境感知研究发展路径。
最后,对情境感知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智慧服务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情境感知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48(2020)05-0004-09引用本文:程秀峰,周玮珽,张小龙.面向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情境感知技术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32(5):04-12.CHENG Xiufeng1,2,ZHOU Weiting2,ZHANG Xiaolong2(1.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100038;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Purpose/Significance]Smart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orientation of library research.It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needs to integrate many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nd realize a seri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s.As a key application am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the context-awareness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Method/Process]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of context-awareness technolo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ata collection,data description and modeling, perceived service and smart service applications.[Results/Conclusions]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we present a context awareness framework for smart library services.Finally,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context awarenesstechnologies for smart services areprovided.smart library;smart service;context-awareness收稿日期:2020-02-02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项目“基于情境感知的资源发现系统功能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M650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图书馆阅读与交流服务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71974069)作者简介:程秀峰(1981-珽),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组织与检索,用户行为。
情景教学法文献综述(2020年整理).doc1.情景教学法研究的国外发展现状情景教学法创设之初,其代表人物英国学者霍恩比和帕尔默认为口语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讲话能力的核心,应在情景中通过口头练习来学习语言结构,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
英国学者霍恩比在1954年的《成人牛津英语教程》中,极其详细的分析了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在他的著作《结构性词汇和句型的教学》中,也非常细致的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他认为把实践活动加入到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课堂进程引入了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
例如《新概念英语》,正是因为使用了情景教学方法,这本教材才被世界各国大部分的学校所采用。
随着教育的发展,情景化教学模式趋于成熟和系统化。
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他还特地为孩子们制作了长达300多页的《大自然的书》,书中的每一页都能通过生动鲜明的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丘燕萍,2015)。
1996年希拉里·麦克莱伦通过整理美国《教育技术》专栏中的论文,出版了《情境学习的观点》一书,该书被视为情景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
通过对国外情景教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研究发现,纵然情景教学法在国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情景教学法的内容仍需完善,可查询的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具体教学模块的研究仍较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不只拘泥于单纯的情景教学法的研究,也要注重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结合,还应结合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加入更多的创新因素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国外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情景方法在20世纪_50年代受到欢迎,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情景教学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霍恩比出版了许多英语教学杂志,后来情景方法变得普遍。
(1)居民感知研究国外方面,国外关于居民感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内容涵盖了经济、文化、环境多个方面,但不同学者对居民感知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有些学者比较关注居民的感知态度,而有的学者则更为关注如何加强居民感知程度。
比如Yooshik Yoon等[25]认为当地居民更加关注旅游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Kathleen L. Andereck等[26]认为应多措并举来加深居民旅游感知的强度。
国内方面,张彦等[27]在居民感知视角研究了主客冲突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提高幸福感的建议。
李伯华等[28]研究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安民等[29]认为旅游获益感知各维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参与。
王金伟等[30]探讨了社区居民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感知及其应对旅游业发展演化所采取的参与行为。
龚箭等[31]以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居民可持续旅游感知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认为居民是国家公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应全面衡量旅游发展效果,注重居民核心诉求,健全社区参与机制。
王娇等[32]对信阳郝堂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心理与社会增权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受访者对于直接的经济、心理及社会增权感知较强,但对政治增权感知比较薄弱。
刘小同等[33]认为居民对旅游演艺的地方性感知会直接促使其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
(2)游客感知研究国外方面,相较于居民感知,国外学者从游客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少。
Rachel 等[34]比较关注游客对环境的感知,研究了游客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愿强度;Tom[35]研究了游客对环境的感知与行为的关系,认为需要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促进景区自然景观和环境的保护。
国内方面,丁飞洋[36]等从游客感知视角研究了民族地区民宿旅游的开发路径,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民宿旅游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效果研究”相关文献综述一、研究概况情境教学是近几年以来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引入或者创建一种合适的教学氛围或者场景,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效果也越来越突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的很多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研究。
为更好地促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对此做出相关分析。
二、进展情况当前国内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功能三个方面。
1.教学功能郭兰英和闰清丽在合作的论文《语文情境教学法初探》中指出,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浅化教学难点,启动学生学习的多种官能;外化行为技能,利于行为指导三个方面。
①朱希也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强调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广泛的适用空间并将其主要的优点简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身重要性的感觉,从潜意识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兴趣,积累成功经验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4、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主动积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相①长。
②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功能,陈月琴在《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初探》①郭兰英闰清丽. 语文情境教学法初探[J]. 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1).一文中也有相关论述,她写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①2.教学原则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原则,很多研究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段昌平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一书中说“情境教学法以心理学为依据,即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贵阳学院外语系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英文):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论文题目(中文):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姓名:卢春香
指导教师姓名:杨竹
学号:0902********
班级: 09级(2)班
填表说明
1.在撰写开提报告前完成文献综合。
2.文献综述必须获得指导教师的认可后,方可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本表最后一栏概述学生文献综述的相关情况,和毕业论文前期准备情况,并填写确认性意见(黑色水性笔,手写,字迹清晰可辨)。
3. 拟选题目(中文)不得超过二十个字;参考文献格式参见《贵阳学院外语系论文写作规范》;一级标题左起顶格(如“1.”)。
二级标题,左起缩进二个字符(如“1.1”)。
三级标题,左起缩进四个字符(如“1.1.1”)。
论文标题设置不得超过三级标题。
4.填写规范: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字);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
每段首行应缩进4个字符即两个中文字的距离。
5. 本表可以纵向延展,但不得更改本表的格式和设置。
6. 本表用电子表格填写,或手写(黑色水性笔,字迹清晰可辨)。
浅谈情境感知服务与应用摘要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型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情景感知服务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服务中。
本文就情景感知服务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面向服务的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情境感知服务物联网云计算面向服务的架构一、引言情景感知服务如今广泛应用与现代服务的各个行业中,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旅游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工作带来便利,实现生活和工作智能化和智慧化。
本文选取了情景感知服务的几个方面: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面向服务的架构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二、情境感知的概念及定义(一)情境定义情境是指能够表征一个实体的活动的信息[1]。
情境信息包括与系统功能和用户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用户的基本资料、位置、时间、自然环境、计算环境等。
通过情境信息可以对当前所进行的活动给出一个综合判断。
(二)情境感知服务定义根据服务对象所处情境的变化来为其提供准确的服务。
过程包括:(1)通过传感器采集/感知被服务对象的情境信息;(2)根据情境信息分析判断被服务对象当前的状况;(3)选择并提供适当的业务服务。
三、情境感知体系架构情境感知服务体系结构通常由:传感器层、情境感知引擎、存储库和业务服务层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传感器层在传感层中,一般包含了各种的情境信息组织。
这些情境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硬件和软件系统,也可以是指人(信息的使用者)。
(二)情境感知引擎是情境感知引擎框架的核心,包括设备信息访问接口、轮询器、推理引擎、调用控制器和安全质量管理。
(三)存储库它用于存储情境感知引擎所使到的情境信息模型、推理规则、配置模型和业务服务接口。
(四)业务服务层在框架的这层中,它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业务服务。
它可以是万维网可以是万维网服务构成的,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体服务,如报警、医疗服务等。
情境感知服务系统的执行步骤通常经过三个阶段来完成:对情境信息的采集、对情境信息的推理和进行业务服务的调用。
近年情景教学法文献综述情景教学法是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课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过程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交朋友,使儿童体验到一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生活真实的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和“学习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景教学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逐步应用。
然而,由于早期情景教学法对儿童行为存在较大局限,情景教学法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将目前所学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一、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以儿童视角审视教书育人中的重点与难点,将课堂上的课堂行为表现作为观察重点,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
因此,在小学生语文课堂中运用典型的情境设计与问题引导方法将有助于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开展。
情境设计与问题引导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儿童视角审视教材、以儿童思维特点来设计教材、以儿童语言风格来设计课文标题、以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设计课堂内容等一系列内容,从而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课学习目标及相应的要求。
在情景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儿童视角来选择教材,以儿童思维特点来设计课堂内容等。
目前,有很多研究学者认为情景教育理论中“角色”这一概念较好地解释了如何将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儿童自我探索与体验”的过程(Liu& Hong Meyer,2011)。
教师在为儿童设计课程时可以根据儿童学习经验和认知特点,以问题为线索、以情景(情境)为依托、利用多种语言手段进行沟通或协作等方式进行课程设计(郑丽娟等,2014)。
1、儿童视角下的语文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儿童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学习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儿童自身对语文课程学习规律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进行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McKinsey& Visci,2016)。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数学与应用数学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和重视。
如何创设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这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思考并尝试探索的课题。
创设优良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合作、高效学习。
本课题拟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方法、存在问题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并对几则案例予以分析和再设计,为初中数学教师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技巧提供一定的帮助。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是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情境。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1]而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的数学教学环境。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关知识,首先论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教材、文献,系统归纳和总结了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应使用的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从相关文献中可看出,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比较丰富,且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但也可看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效果不好的问题情境呢?”究其原因,这不一定是教师缺乏理论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把握趣味与抽象这个度。
既要兼顾吸引学生注意,又要考虑数学内涵与本质。
如何才能创设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还需要进行大量实践,并在实践中分析案例和总结经验。
关于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学会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出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富有层次的有效问题情境,从而找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3)研究应着力于对效果不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再设计,以便效果更佳。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问题情境理论 (2)2.2问题情境创设的心理学基础 (3)2.3问题情境创设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基础 (3)2.4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4)参考文献 (5)1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情景教学研究起步得比较早,早在80年代国外都提出了问题情景教学,并把它立于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从心理学上来探究教育的话,专家也是十分关注在情景创设下的学生学习,通过情景创设来了解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里把情景创设当成一个工具,以情景创设为主体,学生学习背景为保障。
在这方面,以美国的实验团队“范德比尔特认知和技术小组”最为著名。
经研究他们认为,把数学课程设置的中心,将数学教学放在故事当中创建一个情景,让所有的学生都围绕这个故事来掌握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就常常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其核心在一个主动上面,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真知,相比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更加的主动,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素霍母林四基的教学实践中就时常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大森林里,在森林里通过实际的体验来让学生们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保加利亚落扎罗付通过暗示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也是创设问题进行教学的分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不再那么痛苦,寓教于乐。
1.2 国内研究现状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一年数学的教育也在突飞猛进,数学教学的质量一步步地步步地提升,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问题,情景创作教学是一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得到了教育界实战教师的统一关注。
相生炬(2021)情景式教学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并且要归集数学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创设情景,他认为情景创设在数学中的应用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数学教学必须以数学为中心,二是情景要真实,作为数学教学的衔接,三是要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的,从认知的差异入手,四是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情景感知计算,让生活更轻松几天前,听到一位朋友在拥挤的北京地铁通道里抱怨道:“怎么半天也走不动,这到底要堵多长时间啊?如果能够在手机里安个软件,实时的计算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好了。
”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越发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生活的大问题,朋友们开始选择乘坐地铁出行。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密度过大,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地铁通道里一样出现了拥堵的现象。
如何才能像这位朋友所期望的那样,实时计算出在通道内所花费的时间呢?这一问题便可以应用情景感知计算来解决,而情景感知计算研究正是诺基亚北京研究院的研究重点之一。
什么是情景感知计算?说起情景感知计算,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说起实时路况信息提供,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这种根据用户所在位置专门提供行动建议的应用,便情景感知计算较为常见的一类应用。
情景感知计算最为通俗的解释,即是关于人及其所处环境、地点以及社交团体之间互动性的研究,可以想象有一个虚拟伴侣,能够无时无刻感知到用户当前的情境,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情境感知是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能够自动感知。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用户自身、用户活动以及用户所处环境。
传统的交互计算中,通常是用户利用键盘和鼠标努力为计算机提供信息,而且还须做出翻译,说清所需的细节和操作过程。
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正确地执行命令,达到用户期望的效果。
而情景感知计算则强调以人为本,围绕着用户(人)来考虑情景,反映了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情景感知计算的应用尽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情景感知计算就已经被提出,但是其应用还是在近些年才开始发展。
除了前面提到的实时路况信息提供,情景感知计算还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外出旅游当我们外出旅游去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具有情景感知计算能力的应用会起到旅行指南的作用。
根据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偏好,将该地点邻近的酒店、景点、特色小吃等与旅行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还会结合当地的导航图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交通指引。
基于物联网的情景感知计算研究与应用姚瑶;王战红【摘要】当前已全面进入物联网时代,现实中使用传感器的数目快速增长.众多的传感器持续产生巨大的数据量,为了利用原始传感器数据的价值,需要理解这些数据.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收集、建模、推理及内容分发是重要的工作.情景感知计算技术能有效地解决传感器数据理解问题.文中重点讨论了物联网环境下情景类型与模式、情景生命周期、情景感知新技术及情景感知计算应用等内容.【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23)004【总页数】5页(P16-19,22)【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数据;情景感知【作者】姚瑶;王战红【作者单位】中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44;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河南郑州45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情景感知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计算系统。
过去的十年中,基于物联网的情景感知计算主要包括桌面应用、Web应用、移动计算、普适计算等领域。
情景感知计算是随着Mark Weiser于1991年在其研究论文“The Computerfor the 21st Century”中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而流行。
1994年,Schilit和Theimer[1]使用了情景感知(context-aware)这个词。
最近的二十年,研究和工程人员针对情景感知计算技术开发了很多原型、系统和方案。
虽然不同的方案侧重不同,但有一点基本一样,即数据源的数目变化不大。
例如,提出的大多数方案都是从有限数目的物理(硬件)和虚拟(软件)传感器中收集数据。
物联网时代可以通过Internet连接数以亿计的传感器,意味着收集所有传感器的数据非常困难。
情景感知技术在推断哪些数据需要处理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前,物联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于传感器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其廉价材料,围绕人们周围的所有对象将被连接上传感器,这将使对象之间可以容易地互相通信,而不用过多的人为干预。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的文献综述姓名:***学号:13班级:数学12.2一、引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识和能力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试想一下: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二、正文1、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
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
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感知计算技术的研究第一章概述感知计算技术是一种将感知能力与计算能力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能够帮助计算机更好的理解和分析环境以及人类行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感知计算技术的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剖析其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背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感知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模式也随之崛起。
感知计算技术主要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算法和智能处理器实现对环境、人类行为等数据的感知,进而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虚拟现实等领域,已经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关键技术感知计算技术涉及多种跨学科技术的融合,其关键技术包括:感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
3.1 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感知计算技术的核心,它主要通过多种传感器技术进行环境数据采集。
其中常用的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3.2 数据处理技术采集到的环境数据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常使用模型、图像处理等算法进行处理,但这类算法通常无法满足实时性、准确性等要求。
感知计算技术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实时性、准确性等问题。
3.3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指计算机通过学习数据样本的规律来实现自我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在感知计算技术中,机器学习用于通过数据挖掘和特征提取来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3.4 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指通过学习环境中不同的模式,来判断当前情况是否符合某个模式的过程。
在感知计算技术中,模式识别用于对环境中不同模式的判断和处理,例如在智慧城市中,通过识别摄像头中的车辆和行人来实现智能交通控制。
3.5 人机交互感知计算技术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例如智能家居中的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