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1)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参考书目: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彭英明.民族新论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6.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7.彭英明,王奎正.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8.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9.龚永辉著.民族意识调控说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10.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1.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2.陈国新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3.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5.彭谦著.中国民族政策法律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 [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7.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8.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19.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1.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22.熊锡元著.民族理论基础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3.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4.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25.黄光学主编.新中国的民族关系[M].鹭江出版社,1999.2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龚学增.宗教问题干部读本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28.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与宗教政策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9.龚学增 主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0.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白皮书2008年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吴仕民 主编.中国家民族理论新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2.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3.何星亮.中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34.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牟钟鉴 著.探索宗教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36.徐晓萍,金鑫 著.中国民族问题报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7.许荣生 主编.民族理论概论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38.郝时远 主编.民族研究文汇(民族理论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9.牟钟鉴、赵学义主编.宗教与民族(第三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0.牟钟鉴、刘宝明.宗教与民族(第四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41.余敦康.宗教·哲学·伦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2.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3.张践.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4.金炳镐 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5.潘志平 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 [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46.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7.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8.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9.吕大吉,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中国宗教卷 [M].民族出版社,2008.50.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M].东方出版社,1996.5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2.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3.张崇根.中国民族工作历程[M].远方出版社,1999.54.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政策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3.55.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7.周恩来选集 [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58.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59.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汇编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 [M].民族出版社,1994.61.周恩来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62.马恩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63.斯大林全集[M]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64.斯大林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7.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1卷).人民出版社,1971.66.列宁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67.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斯大林传略》[M].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印行, 1951.68.刘少奇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69.邓小平文选[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70.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5.71.国家民委办公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M].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7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7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4.民族政策文件汇编[M](第一、二编).人民出版社,1958.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7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设置、阅读书目与考核要求课程一:民族学通论任课教师:龚志祥(E-mail: ***************)一、阅读书目1、《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民族与民族主义》,厄内斯特.盖尔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风俗习惯的特点、分类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
2、关于《民族学通论》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二:中国民族志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3。
3、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试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任一阅读书目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三:文化人类学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
2、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3、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英)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
XX2XX北方民族大学2021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XXXX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XX(以姓氏笔画为序)刀波,1963年生,傣族,博士,教授.先后获XX民族大学XX主义哲学专业学士、XX民族大学XX主义哲学专业硕士,XX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高校思想XX治教育、跨境民族研究等,发表XX20余篇,出版《走进盘田》等著作.现任北方民族大学XXXX,兼任XX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丁明俊,1962年生,XX,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XX历史与文化,主持或完成XX社科基金4项,在《世界XX研究》等XX 发表学术XX60余篇,其中被XX复印资料转载7篇,出版《马福祥传》《中国边缘XX族群的人类学考察》等著作十余部,成果多次获得省XX奖励。
享受XXXXXX特殊津贴、XXXX特殊津贴专家,并兼任中国民族学学会XX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理论研究XX事等职。
冯雪红,1968年生,XX,博士,教授。
先后获XX师范大学学士、XX师范大学硕士、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XX类学民族学研究XX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民族文化与XX,在《民族研究》等XX发表XX60余篇,出版《嫁给谁——XX阿村妇女婚姻民族志》等著作.先后入选XX新世纪优秀人才、XX民委领军人才、宁夏哲学XX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
许宪隆,1964年生,XX,博士,教授。
百千万人才XX级人选,享受XX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XX学位XX民族学学科评议组专家,XX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XX策”主持人。
XX2021—2022民族学教学指导XX委员。
2021年起先后在XX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招收民族学专业博士生.代表作《散杂居民族概论》《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XXXX》等。
束锡红,1964生,XX,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XX 学。
主持XX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XX基金项目6项及省XX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核刊XX近30篇。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V1. 2009年3月29日,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市隆重举行,2万多名国内外各界政要、华侨、华人、明星出席。
全世界华人祭拜祖先体现了民族的()。
A. 共同地域B. 共同语言特征C. 共同心理认同特征D. 共同生产方式特征满分:2 分2. 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C. 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D.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满分:2 分3.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B. 战争、军事冲突C.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D. 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满分:2 分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
A. 马克思B. 斯大林C. 列宁D. 毛泽东满分:2 分5. 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中国汉族B. 美利坚人C. 俄罗斯人D. 印度斯坦人满分:2 分6. 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自然属性B. 社会属性C. 生物属性D. 特征属性满分:2 分7.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他们一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
这表明()。
A.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B. 民族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等基本特征C.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始终与民族相伴D. 只要缺少一个特征就不能成为一个民族满分:2 分8. 中国自()统一就开始了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满分:2 分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特点是凸显“中国元素”。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作者:熊坤新世界民族 1998年08期自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民族”这一历史现象的观察、思索和探讨,因为人们意识到,要想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民族,就必须对什么是民族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之前,尽管人们对民族定义作过很多探讨,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以后,斯大林率先对民族定义作了具体界定,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我国民族理论学界,其影响至今仍占主导和优势地位。
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并非已成了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也并非没有必要再对它进行探讨。
事实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产生以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我国,都不断有人对它加以讨论。
笔者认为,时至今日,这种讨论仍有继续进行的必要。
本文仅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它产生后人们对之所持的不同态度及笔者就此问题的思考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欠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教正。
一、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非常关注,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论述,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民族定义作出界定。
斯大林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学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首次对民族定义作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具体的界定。
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是:首先,第二国际于1896年在伦敦代表大会上明确宣布:“一切民族有完全的自决权。
”但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却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提出了机会主义的主张,如公开宣扬“社会主义殖民政策”论、“民族文化自治”论等,并试图以此来反对民族自决权的原则。
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民族理论“权威”、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施普林格和鲍威尔先后著书立说,提出了他们的所谓民族定义并加以论证。
如施普林格认为:“民族是思想相同和语言相同的人们的联盟”,是“由一群现代人所组成的、和‘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 1 -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考试复习
吴仕民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
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2、 封建民族的四种制度: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3、 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 共同的历史渊源 ○2共同的生产方式 ○3共同的语言 ○4共同
的文化 ○5共同的风俗习惯 ○6共同的心理认同
4、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
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5、 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2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
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6、 民族形成的时间:民族是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的产物。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7、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8、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 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9、 民族同化及其特点: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
特征,接收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
化根据其变化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
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是否使用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过程。
10、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
11、 民族关系的本质:平等、互助、团结、和谐
12、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的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
发展,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并且各民族的特点和优点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共同走向民
主、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共同享受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13、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
的关系。这个阐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其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
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
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4、 民族问题的特性(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②民族问题的长
期性 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5、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
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在实践中,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往往表
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显示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
织,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
16、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一,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
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第二,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力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与
更多的保护。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第四,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
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
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17、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包括:第一,民族区域自
- 2 -
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的必要条件。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形式自治权的政治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
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在于保障少数民族
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的发展经济文化
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18、 平等、互助、团结、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
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19、 “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
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
到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
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20、 西部大开发(含义):西部大开发,主要指的是通过适当的制度、政策、投资等系
列化的支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培育自身的
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
同繁荣的目标。西部地区包括我国12省、市、自治区(新疆、广西、内蒙古、西藏、
宁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陕西、重庆),土地面积68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
的71.5%;人口约3亿多,占全国的28.4%。全国少数民族人口75%左右分布在西部地
区。
21、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第一,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
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第二,西部大开发可以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
拓展新的广阔空间。第三,西部大开发对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和巩固边疆具有重大意义。第四,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由之路。
22、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
奋斗的思想准备。第二,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第三,大力发
展科技教育事业,发挥科技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促进科技进步,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第四,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
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第五,促进东中部和西部经济
的协调发展。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与发展,发
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发展。
23、 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24、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①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
要而特殊的作用。②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③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条件。④培养
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25、 其他: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最后识别
的少数民族是基诺族。中国目前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程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