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骨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电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基于正交设计实验,优选出适用于骨癌痛大鼠的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正交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通过少量试验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是优选多因素综合调配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采用3因素4水平L16(4^3)正交设计,将大鼠电针治疗中的电流强度、频率和疗程设定为三个因素,并设定四个水平进行组合设计。

实验中,选用50只体重相近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6组,每组3只。在放置T9椎体下的骨癌痛模型后,每组用不同参数的电针进行治疗,观察其镇痛效果。通过电针时间的统计分析,计算电针治疗后的顺行远距离行走、悬垂实验下的屈肢率、疼痛阈值和痛觉阈敏度,以评估治疗方案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果。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电流强度、频率和疗程对骨癌痛大鼠电针治疗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可知,电流强度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频率和疗程。在本试验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为电流强度60mA,频率20Hz,疗程30分钟。

进一步观察治疗方案的持续效果以及对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案下,大鼠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无论是在行走距离、屈肢率还是疼痛阈值和痛觉阈敏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同时,治疗方案对大

鼠的生理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轻大鼠的疼痛,并且对大鼠的生理指标无不良影响。然而,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仅在动物实验阶段进行了研究,后续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在骨癌痛治疗中,电针疗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治疗方法。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优选方案可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电针治疗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骨癌痛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治疗选择

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我们确定了基于电针疗法的骨癌痛大鼠最佳治疗方案为电流强度60mA,频率20Hz,疗程30分钟。该方案能够显著减轻大鼠的疼痛程度,提高其行走距离,降低屈肢率和痛觉阈敏度。此外,该方案对大鼠的生理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这表明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电针疗法在骨癌痛治疗中具有潜力。然而,由于本研究局限于动物实验,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之,电针疗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骨癌痛治疗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探索其治疗机制,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治疗选择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优选 骨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电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基于正交设计实验,优选出适用于骨癌痛大鼠的电针镇痛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正交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通过少量试验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是优选多因素综合调配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采用3因素4水平L16(4^3)正交设计,将大鼠电针治疗中的电流强度、频率和疗程设定为三个因素,并设定四个水平进行组合设计。 实验中,选用50只体重相近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6组,每组3只。在放置T9椎体下的骨癌痛模型后,每组用不同参数的电针进行治疗,观察其镇痛效果。通过电针时间的统计分析,计算电针治疗后的顺行远距离行走、悬垂实验下的屈肢率、疼痛阈值和痛觉阈敏度,以评估治疗方案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果。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电流强度、频率和疗程对骨癌痛大鼠电针治疗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可知,电流强度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频率和疗程。在本试验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为电流强度60mA,频率20Hz,疗程30分钟。 进一步观察治疗方案的持续效果以及对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案下,大鼠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无论是在行走距离、屈肢率还是疼痛阈值和痛觉阈敏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同时,治疗方案对大

鼠的生理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骨癌痛大鼠电针镇痛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轻大鼠的疼痛,并且对大鼠的生理指标无不良影响。然而,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仅在动物实验阶段进行了研究,后续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在骨癌痛治疗中,电针疗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治疗方法。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优选方案可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电针治疗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骨癌痛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治疗选择 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我们确定了基于电针疗法的骨癌痛大鼠最佳治疗方案为电流强度60mA,频率20Hz,疗程30分钟。该方案能够显著减轻大鼠的疼痛程度,提高其行走距离,降低屈肢率和痛觉阈敏度。此外,该方案对大鼠的生理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这表明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的电针疗法在骨癌痛治疗中具有潜力。然而,由于本研究局限于动物实验,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之,电针疗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骨癌痛治疗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探索其治疗机制,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治疗选择

何首乌有效成分对大鼠骨癌痛的镇痛效果

何首乌有效成分对大鼠骨癌痛的镇痛效果现代研究中,何首乌的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何首乌中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局部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 的释放、直接抑制PGE2和COX-2合成有关。 骨癌痛是一种典型的癌痛,以爆发痛(Breakthrough)、持续性背景痛(Onging pain)、痛觉超敏(Allodynia)和痛觉过敏(Hyperalgesia)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阿片类药物仍然是主要镇痛药,但长时间使用会引起细胞表面阿片受体减少,同时也会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目的为了探讨中药何首乌有效成分是否有镇痛作用、镇痛效果如何等问题,通过建立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从行为学、体重变化和大鼠机械痛阈等三方面改变来验证模型建立是否成功,选择成功的骨癌痛大鼠模型进行何首乌提取物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和儿茶素灌胃实验,并与盐水灌胃作对照,观察何首乌提取物的镇痛效果。方法1.骨癌痛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A 组为正常空白对照,6只;B组为大鼠建模注射无菌生理盐水,6只;C组为大鼠左后腿胫骨注射乳腺癌细胞(walker256)建立骨癌痛模型,共24只。 大鼠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使用von-Frey纤维丝测量。在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5、7、10、14天对所有大鼠进行左后腿痛阈测量,并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即行走有无跛脚、手术侧脚趾舔舐次数,记录大鼠体重变化,观察其进食情况并注意毛发颜色等情况的改变。 在术后第14天测量结束后每组随机处死一只大鼠,取左后腿骨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对比肿瘤细胞对骨组织的侵袭、破坏情况。2.观察中药何首乌

慢性疼痛病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应用、适应证、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及老年、妇女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

慢性疼痛病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应用、适应证、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及老年、妇女和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受损等特殊人群使用注意 事项 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是慢性疼痛病重要的临床治疗药物之一,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离子通道药物、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肌肉松驰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调节骨代谢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和中成药等。系统检索和评价ICD11七大类慢性疼痛病的。 慢性疼痛是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 3 个月以上的疼痛,累及全球20%以上的人口,约 2/3 的慢性疼痛患者伴有认知和情感障碍。慢性疼痛病分为七大类。其中不明原因的慢性原发性疼痛被认定为神经系统的一种疾病,而由损伤和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为慢性继发性疼痛综合征,包括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和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 慢性疼痛的机制包括三大类: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可塑性疼痛。这三大类机制在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关节炎疼痛以伤害性疼痛为主,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纤维肌痛和非特异性腰背痛以伤害可塑性疼痛为主。 在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而离子通道药物和抗抑郁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尤其是伴有认知和情感障碍患者。此外,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肌松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调节骨代谢药物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

体拮抗剂等也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包括伤害性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可塑性疼痛,治疗时尽可能对因治疗。 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种类较多,应用时根据疼痛分类和药物镇痛机制,尽可能做到机制性镇痛,联合用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慢性疼痛病的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应用 原发性疼痛 (一)定义 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伴有显著的情绪情感异常或功能障碍,且排除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可诊断为慢性原发性疼痛。这类疼痛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临床上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诱导是本类疾病的共同特征,使慢性原发性疼痛各种类型均有其自身特征。 临床常见原发性疼痛疾病包括:纤维肌痛症、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灼口综合征、原发性内脏痛中的肠易激惹综合征等慢性疼痛病。此类疾病的药物治疗中,非阿片类镇痛药占据主要的地位。 (二)临床应用规范与原则 1、治疗原则:对症和对因治疗并重;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用药。 2.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1)抗抑郁药物中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显著减轻FM的疼痛和疲劳,对CRPS 也同样有效,能够缓解 IBS 患者的心境、改善腹痛症状。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则被批准用于FM。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均能显著缓解BMS的疼痛程度。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也常用来治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张秀梅;单热爱;黄诚 【摘要】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慢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存在多种相关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明确慢性疼痛的发病机理,寻求更多有效的药物治疗靶点,本文将就高迁移率族蛋白1参与慢性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及其他慢性疼痛的相关信号通路、信号分子进行探讨. 【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4 【总页数】4页(P513-515,556) 【关键词】慢性疼痛;高迁移率族蛋白1;神经炎性 【作者】张秀梅;单热爱;黄诚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疼痛医学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疼痛医学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2 据估计,慢性疼痛(包括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性疼痛)在世界范围内预计达到20%,其中有一大部分患者并未得到足够有效的临床治疗。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慢性疼痛治疗存在较大局限性,临床上应用的镇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因其不良

反应而限制了药物的使用。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分子靶点意义重大。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最早在败血症中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被发现,近来研究表明HMGB1作为促炎介质在神经炎性中 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参与了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本文就HMGB1与慢性疼痛的关 系综述如下。 HMGB1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核蛋白,通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死亡或应激时可释放至细胞质或细胞外。HMGB1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是一个含有21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高度保守,N端 富含带正电荷的赖氨酸,C末端富含带负电荷的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又称酸性尾巴,分子量约为25 kDa[1]。在细胞损伤或坏死时,HMGB1可从细胞被动分泌,也可由单核/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在致炎细胞因子刺激下主动分泌[2]。细胞外HMGB1水平升高将刺激谷氨酸的释放,谷氨酸反过来又可介导神经元细胞毒性[3]。近年来细胞外HMGB1作为经典的损害相关分子(DAMP)而受到广泛关注[4]。在炎症和组织损伤时,HMGB1由细胞核转位至细胞质中[5]。细胞外的HMGB1 单独或与其他因子复合,充当趋化物或促炎介质促进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诸如TNF、IL-1、IL-6[6-7]。HMGB1可与多种受体结合,包括Toll样受体 TLR2/TLR4,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通过HMGB/TLR2/TLR4/NF-κB、HMGB/RAGE/NF-κB通路发挥作用[8-9]。HMGB1包含3个半胱氨酸残基,分 别是C23、C45、C106,其不同的氧化还原修饰状态下HMGB1激活的受体不同[10]。外周HMGB1引发的疼痛取决于HMGB1的氧化还原状态,小鼠足底注射 牛胸腺来源的HMGB1(bt-HMGB1)、全硫醇型HMGB1(at-HMGB1)及二硫键型HMGB1(ds-HMGB1),可引发长久而持久的机械痛觉超敏,其中由注射bt-HMGB1和at-HMGB1触发的机械痛觉超敏是通过RAGE及CXCL12/CXCR4 通路来诱发,可被RAGE抑制剂所减弱,而ds-HMGB1诱发的痛觉超敏则被TLR4

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牵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牵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 究 摘要】目的: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牵引复 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 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牵引复位治疗配合西药治疗,试验组另 外应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变化,并对比两组的治疗 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更 低(P<0.05);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更高(P<0.05)。结论:在腰椎间 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身痛逐淤汤加减联合牵引复位治疗,可促进患者症状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身痛逐瘀汤;牵引复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发病率较高的腰部疾病,可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肌力 障碍等症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常规西药及牵引治 疗仅可暂时缓解症状,停止治疗后仍复发[1]。该病在中医属于“腰痛”、“腰腿痛” 范畴,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较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身痛逐瘀汤是具有活血祛瘀、通痹止痛作用的中药汤剂,常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本研究以医院收治的9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例,分析应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牵引复位治疗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医院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9-58岁, 平均(36.5±4.5)岁,病程5-24个月,平均(12.3±4.5)个月,CT分级:Ⅰ级18例,Ⅱ级27例。试验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9-59岁,平均(36.0±4.0)岁,病程5-26个月,平均(12.0±5.0)个月,CT分级:Ⅰ级19例,Ⅱ级26例。两组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牵引复位治疗配合西药治疗,使用KFC-11B1三维多功能颈腰椎牵引治 疗床(上海贵囡贸易有限公司),指导患者选取卧位,保持屈髋屈膝位,双侧小 腿及膝盖放置于三角垫上,固定胸部,骨盆牵引带固定于髂脊上方,选择间歇牵 引模式,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牵引强度和时间,一般牵引强度以患 者体重的40%-50%为宜,牵引时间为20min/次,1次/d。同时配合服用双氯芬酸 钠缓释片(国药集团致君坪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209)100mg/次, 1次/d。 试验组在以上应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牛 膝各15g,川芎、没药、五灵脂、地龙各10g,秦艽、羌活、香附、甘草各5g。 以上药物加水800mL,煎煮至200mL后取汁,再次以相同方法煎煮,共取汁 400mL,于早晚二次分服,1剂/d。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将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腰椎侧凸、腰部活动受限、感觉障碍、肌力下降症状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为症状越严重

天麻素对癌痛模型小鼠热痛觉过敏阈值的影响

天麻素对癌痛模型小鼠热痛觉过敏阈值的影响 王华;邵东华;马鹏 【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对小鼠转移性肿瘤诱发癌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皮下注射于8周龄雌性 Balb /c 系小鼠足趾部建立肿瘤诱发癌痛模型;取小鼠3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溶剂组,低、高剂量天麻素组(90,180 mg/kg)和吗啡组(10 mg/kg),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1天,分别于局部注射给药后15,30,60,90,120,150和180 min 行热痛觉过敏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给药后90 min,低剂量天麻素组小鼠热痛觉过敏阈值由给药前(3.63±0.33)s 提高至峰值(6.19±0.23)s;高剂量天麻素组由给药前(3.83±0.14)s 提高至峰值(6.97±0.33)s,但两组阈值增加幅度均明显低于吗啡组(P <0.01,P <0.05)。结论:天麻素对癌性疼痛可产生明确镇痛作用,其效果弱于吗啡。%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gastrodin on metastasizing cancer-induced pain model mice.Methods:To establish the cancer induced pain model through injecting subcutaneously breast cancer cells into the mouse hind paw.Thirty-five 8 weeks old female Balb /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control group,solvent group,low dose gastrodin (90 mg/kg),high dose gastrodin (1 80 mg/kg)and morphine group (1 0 mg/kg).At 1 1 th days after tumor cells inoculation,thermal hy-peralgesia test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at 1 5,30,60,90,1 20,1 50 and 1 80 minutes after drug deliver-y;and compared to each other.Results:At the 90 minutes after drug delivery,mice thermal hyperalgesia threshold in low dose gastrodin group increased to (6.1 9 ±0.23)s from (3.63 ±0.33)s;mice thermal hyperalgesia threshold in high

正交设计优选依沙吖啶溶液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优选依沙吖啶溶液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王芳芳 【摘要】目的比较依沙吖啶溶液在pH值、抗氧剂和惰性气体三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稳定性,并结合经济效益,为医院配制依沙吖啶溶液最经济有效的方案提供途径.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依沙吖啶的含量,用初匀速法预测其室温储存期,按正交设计选择最优条件组合.结果在pH值4.0,0.10%对乙氧基苯胺+氮气2 min的条件下依沙吖啶稳定性最好;在pH4.5,0.00%对乙氧基苯胺+氮气2 min的条件下依沙吖啶的稳定性次之.结论综合考虑依沙吖啶溶液的刺激性、生产成本和操作难度等问题,选择pH4.5+氮气2 min作为最优选择,后期还应补充试验,以寻找最优生产方案.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 【年(卷),期】2014(032)001 【总页数】3页(P49-50,64) 【关键词】依沙吖啶溶液;稳定性;室温有效贮存期;正交设计 【作者】王芳芳 【作者单位】解放军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药学科,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依沙吖啶(商品名:利凡诺)溶液外用于杀菌防腐,对G+菌及少数G-菌有较强的杀

灭作用[1],对球菌尤其是链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创伤、黏膜感染及急性、亚急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糜烂渗出期的治疗,也可用于含漱。本品刺激性小,在临床上使用较广,但因其稳定性差,遇高温、高压、光照会逐渐变质,产生黄棕色沉淀,所以配制后应避光、密闭保存。在临床使用中,常因质量下降或变质而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 按照《中国医院制剂规范》配制的依沙吖啶溶液以硫代硫酸钠作为抗氧剂[2]。但 有文献报道称,硫代硫酸钠与依沙吖啶存在配伍禁忌[3] 。对乙氧基苯胺是一种被国内外广泛研究的抗氧剂[4],可用于生产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安痨息和消毒防 腐药依沙吖啶,虽然一定量的对乙氧基苯胺具有急剧毒性,但充当外用溶液的抗氧剂时浓度极低,远未达到中毒量,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故本实验将以对乙氧基苯胺为抗氧剂,探索其对依沙吖啶稳定性的影响。 笔者应用正交设计试验对依沙吖啶溶液进行稳定性考察和处方优选,以期为医院配制依沙吖啶溶液提供更经济有效的方案。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RHS-3C精密酸度计(厦门分析仪器厂);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Shimadzu公司);HH-W420恒温水浴箱(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KQ- 3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氮气(林德气体)。 1.2 试药与试剂乳酸依沙吖啶(药用,辽源市迪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对乙氧基苯胺(Sigma Aldrich Corp,批号:33943);乳酸和乙醇(化学纯,西陇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浓硫酸(化学纯,三明市三元化学试剂厂);纯化水(解放军175医院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正交表设计及因素水平试验拟定影响依沙吖啶溶液稳定性的3个因素,即pH 值、抗氧剂和惰性气体,其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处方因素水平表水平pH值(因素A)对乙氧基苯胺浓度(%)(因素B)通氮气的时

基于正交枚举法的结构方案优选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的开题报告

基于正交枚举法的结构方案优选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注重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已是现代工程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设计质量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关注并不断提升的一个方向,而设计效率则是他们节约时间和人力资源的绝佳途径。 对于结构工程师而言,在设计建筑或机械等工程时,结构方案的选择是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方法往往需要根据不同参数进行反复设计,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保证最终设计质量。因此,提高结构方案的选择效率、优化结构设计质量是当务之急。 正交枚举法是一种结构方案优选方法,通过系统地组合设计参数进行正交实验来快速确定最优设计方案,从而节省设计时间和设计成本。它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土木等领域。因此,研究正交枚举法在结构方案优选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究正交枚举法在结构方案优选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交枚举法原理分析:对正交枚举法的基本原理、优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及与传统设计方法的比较。 2. 正交枚举法在结构方案优选中的应用:将正交枚举法应用于常见的结构工程中,如建筑、桥梁、管道等方面,进行结构参数的组合和实验,求出最优的结构方案。

3. 基于正交枚举法的结构方案优选实例:选取一个典型的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需求,采用正交枚举法进行结构方案优选,并与传统的设 计方法进行比较。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验研究。 三、研究预期成果 1. 分析正交枚举法的优点和不足,揭示其在结构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前景。 2. 按照正交枚举法的步骤,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优选方案的求解实践。 3. 对正交枚举法与传统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其应用的优越性。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预计1周) 1. 翻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加深对正交枚举法的认识。 2. 分析正交枚举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 第二阶段:正交枚举法的应用。(预计2周) 1. 结合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数值模拟参数进行选择和组合。 2. 进行正交实验,选取最优设计方案。 第三阶段:结构优选实例。(预计1周) 1. 选取一个典型的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结构方案优选。 2. 与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比较,证明正交枚举法的优越性。 第四阶段:论文撰写与审查。(预计2周) 1. 编写论文,并阐述正交枚举法在结构方案优选中的应用价值。 2. 通过论文审查者审查,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血-脊髓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血-脊髓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董岩;杨长江;毛应启梁;方波;马虹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3(10)1 【摘要】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9只,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13只,骨癌痛组28只及假手术组28只.正常组不实施手术,骨癌痛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PBS溶液.每组取8只大鼠应用von Frey细丝测定机械性痛阈值的变化,其余大鼠在术后第4、8、12、16天取脊髓腰膨大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脊髓腰膨大背角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内不含有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骨癌痛组造模后第4天脊髓内出现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P < 0.01),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高值.与正常组相比,骨癌痛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造模后的第4、8、12、16天明显增多(P < 0.01),胞体肥大,突起增多变粗,相互重叠.与正常大鼠相比,骨癌痛大鼠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2天造模侧出现机械性痛阈值降低(P < 0.05),术后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低点(P < 0.01).对侧的机械性痛阈也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在胫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随着疼痛的进展大鼠出现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增加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blood-spinal cord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rats with bone cancer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69 female Wislar rats weighing 160 to 18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ormal group (n = 13), bone cancer pain group (re = 28) and sham group (n = 28).

电针合雷火灸对癌痛镇痛作用及β-EP、PGE2的影响

电针合雷火灸对癌痛镇痛作用及β-EP、PGE2的影响 韦日铺;蒋云芳;李扬帆 【摘要】目的:循经取癌痛相关脏腑经络的原穴、络穴和郄穴,采用电针合雷火灸干预方式,观察对癌痛患者镇痛作用及对外周血β-EP、PGE2的影响.方法:共观察90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电针合雷火灸组、局部取穴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例,治疗后应用VAS疼痛视觉指数表评分、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外周血β-EP、PGE2含量为观察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循经电针合雷火灸组镇痛效果最佳,优于局部取穴组(P<0.05);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电针合雷火灸组镇痛起效时间最快,与局部取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循经电针合雷火灸组镇痛持续时间较局部取穴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循经电针合雷火灸组外周血β-EP水平影响与局部取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电针合雷火灸组对外周血PGE2影响与局部取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电针合雷火灸对癌痛患者镇痛效果最佳,起效时间最快,镇痛持续时间与止痛药物治疗接近,对外周血β-EP和PGE2含量的影响与三阶梯止痛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8(034)011 【总页数】5页(P10-14) 【关键词】电针;雷火灸;特定穴;癌痛;镇痛作用;β-EP;PGE2

骨癌痛大鼠鞘内镇痛对不同组织MOR表达水平研究

骨癌痛大鼠鞘内镇痛对不同组织MOR表达水平研究 作者:刘赫琪刘伟岳文涛王子宇江妹罗太君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索在骨癌痛SD大鼠模型中,比较应用阿片类药物吗啡通过外周给药及鞘内留置管给药时,镇痛效果及不同组织MOR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雌性SD大鼠(150-180g)24只,全部大鼠于股骨注射Walker256大鼠腹水癌细胞制作疼痛模型。癌痛造模成功后,完全随机法分为空白组、腹腔组和鞘内组,鞘内组经L6-S1棘突间隙放置鞘内导管。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腹腔(1ml,1次/d)、鞘内(20ul,1次/d);腹腔组腹腔注射吗啡 (1.25mg/1ml,1次/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ul,1次/d);鞘内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1ml,1次/d),鞘内注射等效腹腔组镇痛效应的吗啡(0.025mg/20ul,1次/d),连续镇痛16d。观察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组织和肿瘤组织MOR表达水平。结果:镇痛后腹腔组和鞘内组比较,痛阈相近。腹腔组和鞘内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痛阈均显著增加。在骨肿瘤组织MOR表达方面:空白组、鞘内组和腹腔组MOR/GAPDH蛋白灰度比值分别为0.33±0.07、 0.32±0.07、0.50±0.11 ,鞘内组和空白组分别明显低于腹腔组(P 【关键词】鞘内镇痛;µ阿片受体;骨癌痛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OR in different tissue and analgesic result with morPhine, through intraPertoneal and intrathecal in the bone cancer Pain model rats.Methods: 24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150-180 g) were injected Walker256 carcinoma cells into the femur to Produce a bone cancer Pain model. after cancer Pain model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intraPeritoneal grouP and intrathecal grouP. The intrathecal grouP was Placed intrathecal catheter in L6-S1 sPinal sPine sPac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saline (1 ml, q.d.), intrathecal saline (20 μl, q.d.); the intraPeritoneal grouP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morPhine (1.25 mg/1 ml,q.d.),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Saline (20ul, q.d.); Intrathecal grouP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 saline (1ml, q.d.), intrathecal morPhine (0.025mg/20ul, q.q.) which has an equivalent dose with the intraPeritoneal grouP, continuous analgesia for 16 days. Observed changes in Pain threshold and sPinal cord and tumor tissue MOR exPression levels.Results: After analgesia, comPared with the intraPeritoneal grouP,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the intrathecal grouP was similar. The Pain threshol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intraPeritoneal grouP and the intratheca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MOR exPression in tumor tissues: gray ratios of MOR/GAPDH in control grouP, intrathecal grouP, and intraPeritonea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0.33±0.07, 0.32±0.07,0.50±0.11, MOR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ntrathec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intraPeritoneal grouP (P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也是临床上很多学者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镇痛剂是临床上用于癌痛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及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针灸疗法具有安全、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在癌痛的治疗中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就近几年来针灸治疗癌痛进行概述,为临床上癌痛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 [Abstract] Cancer pain is one of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advanced stage,it had a very serious impact on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many scholars have been committed to research this problem.Analgesic is most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for cancer pain,but because itself has a certain addictive and toxic side effects,so to some extent it also limits its widespread use.Acupuncture is is safe,effective,smal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it had been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acupuncture treating cancer pain in recent years to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at the same time,it also conducts some necessary explor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Clinical study progress;Cancer pain;Acupuncture 疼痛使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这是一个临床医师最常见也是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之一。根据WHO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现在全世界每年有将近700万的新发癌症患者,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发展中国家人群[2],镇痛药应用于癌痛的治疗已有很长时间,但由于个体差异,某些个体会感觉药效不到位,也有的患者因药品价格昂贵承受不起而无法使用。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特点,对于各种病因导致的癌性疼痛均有很好的效果,具有起效十分迅速且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等优势,使其在治疗癌症的疼痛方面日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下面针对近些年来针灸治疗癌痛相关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1 治疗方法 1.1 针刺治疗 国外曾有学者[4]把癌症患者的90个病例随机分成耳穴点的针刺组,非耳穴点的针刺组、非耳穴点的假针刺组来组织对照性试验,疼痛程度采用V AS评价表进行评价,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治疗后,发现采取耳穴针刺方法治疗的患者,其疼痛感能下降36%,其他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则无显著变化。国内亦有学者[5]对59例胃癌痛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经过6~8个治疗周期后,其中9名患者的疼痛感完全会消失,其总有效率达到93.%左右。而黄静等[6]把136名术后的癌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治疗以及常规护

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最新研究发现,约1/3的晚期癌症患者都会发生骨转移,骨癌痛也成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骨癌痛的手段越来越多,但由于存在疗效短暂和药品不良反应等问题,仍有相当一部分骨癌痛得不到理想控制。限制新型疗法出现的关键在于骨癌痛发病机制现在仍不是很清楚。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阻碍了对骨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及新型镇痛疗法的研发。直到1999年,Schwei等首次报道了一种小鼠股骨骨癌痛模型。后来Medhurst 等又建立了一种世界范围内认可的大鼠胫骨癌痛模型。模型的建立为认识人类骨癌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在国内,由于受到各个实验室条件及造模用细胞株来源的限制,骨癌痛模型复制仍然是相关课题研究的瓶颈。本章将详细地介绍一种改良版Medhurst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方法。接种细胞后,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其前后疼痛行为学的变化,在通过X线摄片、HE染色切片证实有无骨损害的发生,来评价检验模型建立是否成功,为骨癌痛相应的一系列研究提供一个适用的工具。 第一节实验设备及试剂 一、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包括光热尾痛测试仪、足底测痛仪、倒置显微镜(DMI6000B)、自动组织包埋机(ZMN-7803)、电热恒温水浴箱、恒温干燥箱、微波炉、冰箱(BCD-203)、光学显微镜(BX41TF)、组织切片机(Leica2135、2145)、微量进样器(5μl)、移液器(1ml)、无菌操作台。 二、主要试剂 Gibco胎牛血清,75%乙醇,0.01moL/L PBS,生理盐水,无菌骨蜡,4%多聚甲醛,PBS固定液,10%、20%、30%的蔗糖,冰冻切片包埋剂,切片保护剂,3.6%水合氯醛,0.25%胰蛋白酶,免疫抑制剂,2.5%头孢

利用siRNA抑制Nav1.8表达对大鼠骨癌性疼痛的治疗作用(精)

利用siRNA抑制Nav1.8表达对大鼠骨癌性疼痛的治疗作用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 徐龙河,刘艳红张宏 研究背景:Nav1.8是TTX不敏感的钠通道,且仅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表达,提示:阻断该通道对多种疼痛均有治疗作用,并且较现有的钠通道阻断剂有更低的毒副作用。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化学合成并甲基修饰的siRNA对背根神经节TTXr 钠通道Nav1.8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并观察siRNA对骨癌性痛模型大鼠触诱发痛及热痛敏阈值的影响。 方法①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左侧胫骨内注射5×104 walker256肉瘤细胞,观察触诱发痛和CO2激光热痛敏痛阈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做病理切片观察有无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的转移。以大鼠出现明显触诱发痛和热痛敏阈值降低,且病理切片证实肿瘤细胞生长作为癌痛模型成功。②siRNA的合成和筛选:根据siRNA的设计原则,设计3对长度为21bp的Nav1.8基因siRNA,T7 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体外转录合成siRNA,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导入体外培养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于转染后48h提取RNA,RT-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Nav1.8基因的表达。筛选出对Nav1.8基因抑制最强的siRNA序列。③按照筛选出的对Nav1.8基因抑制最强的序列,化学合成siRNA及阴性对照RNA并进行3’端的甲基化修饰M-siRNA。癌痛模型大鼠经腰骶部鞘内置管后,分别给予鞘内注射M-siRNA 25µg、50µg、100µg,阴性对照RNA 100ug,或生理盐水10ul,连续7d。每天

观察触诱发痛及热痛敏阈值变化;④鞘内注射M-siRNA 50µg/d,持续3d,最后一次给药后24h,冰上取大鼠背根神经节,逆转录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Nav1.8 mRNA表达水平。 结果①接种walker256细胞后7天大鼠出现明显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此后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胫骨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组织在骨髓腔内浸润性生长,破坏骨质。②有2条siRNA可有效抑制Nav1.8的表达,抑制效率最高的达到79.8±2.3% 。③鞘内注射针对Nav1.8基因的M-siRNA(50µg和100µg)对大鼠基础痛阈值无明显影响,可显著缓解骨癌痛模型大鼠触诱发痛及热痛敏阈值。25ug组对骨癌痛大鼠的疼痛阈值无明显的影响。④鞘内注射M-siRNA 50µg/d,连续3d,可显著降低DRG Nav1.8 mRNA表达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降低了(66.8±2.87)% (P<0.01)。阴性对照RNA对Nav1.8 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鞘内注射siRNA(50µg和100µg)可干扰Nav1.8 mRNA 的表达,并可有效缓解骨癌痛大鼠的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

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进展

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进展 庄晟坚;龚杰;周杰;方剑乔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EA) analgesia parameter optimization. [Methods] By retrieving nearly 15 years EA experimental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diseases, explore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wave, pulse width and its parameters combination factors influence on its analgesic effect, and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of EA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inflammatory pain and cancer pain for preferred parameters. [Result] Different parameters have their preferred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ain. For example, Neuropathic pain, the treatment with low- frequency(2Hz) or disperse-dense wave(2/100Hz), medium or low intensity stimulation(1~3mA), time 30 to 45 min, once a day or once every other day for optimum; Chronic inflammatory pain can be treated in high-frequency(100Hz) or disperse-dense wave(2/15Hz or 2/15Hz), medium or low intensity stimulation(1~3mA), time 30 to 45 min; during the acute phase, it's better to use weak stimulation(<1mA), 2 times per week, during the stable phase, use weak stimulation(<1mA), 1 time a week for optimum; Cancer pain treatment can choose high-frequency(100Hz), low-frequency(2Hz) or disperse-dense wave(2/100Hz), medium or low intensity stimulation(1~3mA), time 30 to 45 min, for long-time treatment, once a day can be optimized. [Conclusion] EA analgesia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 but the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of EA analgesia is still lack of unifor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