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7
昔者,有鹬者得双蚌,置于怀中。
蚌曰:“子无怀我,我死矣。
”鹬曰:“我必食汝。
”蚌曰:“子欲食我,我当紧闭壳口,使汝不得食。
”鹬曰:“然则子死,我亦不能食矣。
”蚌曰:“子诚欲食我,我虽闭壳,不能久也。
子不如速出我,我自开壳,汝可食矣。
”鹬从之。
蚌开壳,鹬遂取而食之。
译文:往昔之时,有一位捕鸟者捕获了两只蚌,将它们放在怀中。
蚌中的一只对捕鸟者说:“您不要将我放在怀中,否则我就会死去。
”捕鸟者回答说:“我自然会吃掉你。
”蚌说:“您要是想吃我,我就紧紧闭上壳口,让您无法吃到我。
”捕鸟者说:“那么,如果我死了,您也无法被吃掉。
”蚌说:“您真的想吃我,我虽然闭上了壳,但也不能长时间如此。
您不如赶快把我放出来,我自己打开壳,您就可以吃到我了。
”捕鸟者同意了。
蚌打开壳后,捕鸟者立刻取而食之。
此故事寓意深刻,用以告诫人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懂得权衡利弊,避免双方俱损。
若一味争斗,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正如鹬蚌相争,鹬欲食蚌,蚌紧闭壳口,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蚌因无法长时间闭壳而屈服,鹬得以得食。
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争夺利益,不惜互相攻击,甚至相互残杀。
然而,争斗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更多。
因此,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应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共赢之道。
此外,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若对方意图不轨,我们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陷入被动。
同时,也要学会宽以待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他人,以免招致报复。
总之,《鹬蚌相争》这一故事,既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道理,又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以下是对故事中几个关键情节的详细阐述:1. 鹬者得双蚌:捕鸟者捕捉到两只蚌,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 蚌求活命:蚌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设法拖延时间,为脱身寻找机会。
3. 鹬蚌僵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鹬蚌相争古文加注释鹬蚌相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经典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
一、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二、注释1. 蚌(bàng):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2. 曝(pù):晒(太阳)。
3.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很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贝类等。
4. 箝(qián):同“钳”,夹住。
5. 喙(huì):嘴,特指鸟兽的嘴。
三、翻译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壳并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有死鹬。
”两个都不肯放开对方,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们一起抓住了。
四、赏析1. 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通过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诫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学会权衡利弊,避免因无谓的争斗而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得利。
2. 从文学角度来看,故事运用了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鹬和蚌的对话,将双方僵持不下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画面。
五、作者及出处介绍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其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通过对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避免鹬蚌相争的局面,学会合作共赢。
昔者,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得蚌肉,蚌欲得鹬足。
鹬以喙啄蚌,蚌以壳闭。
鹬不能啄,蚌不能开。
两相持不下,卒不能得。
有渔者经过,见之,曰:“嗟乎!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遂取其肉而归。
鹬蚌之相争,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得其利。
鹬失其肉,蚌失其足,皆不得其所欲。
是以圣人曰:“夫争者,必有所失。
”夫鹬者,以喙啄蚌,蚌以壳闭,此皆争之过也。
争之过,故不得其所欲。
夫争者,必有所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且夫鹬蚌之争,亦非一日之故。
蚌壳坚而鹬喙利,各有所恃。
蚌恃其壳,鹬恃其喙。
二者各以其所长,相持不下。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躁。
躁则不能审,不能审则不能得。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鹬蚌之争,其争也微,其失也大。
夫争之微,而失之大,非智者之所宜也。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故曰:“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夫争者,必有所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昔者,楚国有狐白裘,天下莫能与之比。
楚王欲以之易吴之白壁。
吴王曰:“吾虽无狐白裘,有白壁,然吾亦欲以之易楚之狐白裘。
”楚王曰:“吾虽无白壁,有狐白裘,然吾亦欲以之易吴之白壁。
”二者各持其物,相争不下。
有客至,曰:“嗟乎!楚吴之争,吾得利。
”遂以狐白裘易白壁而归。
夫楚吴之争,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得其利。
楚王失其裘,吴王失其壁,皆不得其所欲。
是以圣人曰:“夫争者,必有所失。
”故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躁。
躁则不能审,不能审则不能得。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骄。
骄则不能谦,不能谦则不能合。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故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狭。
狭则不能宽,不能宽则不能容。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评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
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刘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及注释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打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成语鹬蚌相争的意思成语鹬蚌相争的意思导语:鹬蚌相争,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成语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解释、解析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成语典故【出处】:《战国策》赵且伐燕:“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成语辨析【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成语故事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昔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取蚌之肉,蚌紧闭壳口,不令鹬得食。
鹬亦尽力欲啄蚌,蚌愈闭得紧。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渔翁经过,见鹬蚌相争,心中暗喜。
乃趋而前,以网取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翁遂得而捕之。
鹬蚌既为渔翁所获,蚌叹曰:“吾与鹬相争,欲得食,反为渔翁所获,岂非自取其祸哉!”鹬亦悔恨,曰:“吾与蚌相争,欲啄其肉,亦为渔翁所获,悔不早听蚌言。
”渔翁得鹬蚌,喜不自胜。
既而烹食蚌肉,又以鹬为食。
食毕,叹曰:“吾今日之利,皆因鹬蚌相争也。
”是以后世有智者,闻鹬蚌相争之事,皆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言其事也,亦寓意于世。
今译:从前,有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岸边争执不休。
鹬鸟想要吃掉蚌的肉,但蚌紧紧地闭上了壳,不让鹬鸟有机会。
鹬鸟也努力地啄蚌,但蚌闭得更加紧。
双方僵持不下,长时间都没有解决争端。
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鸟和蚌在争斗,心中暗自高兴。
于是,他快步上前,用网捕住了它们。
鹬鸟和蚌都被网住,渔夫便将它们捕获。
鹬鸟和蚌被渔夫捕获后,蚌感叹道:“我和鹬鸟争斗,本想得到食物,反而被渔夫捕获,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鹬鸟也后悔不已,说:“我和蚌争斗,本想啄食它的肉,却也落得个被渔夫捕获的下场,真后悔没有早听蚌的话。
”渔夫捕获了鹬鸟和蚌,心中喜悦无比。
不久,他烹食了蚌肉,又将鹬鸟作为食物。
吃完后,渔夫感叹道:“我今天得到的好处,都是因为鹬鸟和蚌争斗的结果。
”因此,后世有智慧的人,听到鹬鸟和蚌争斗的故事,都会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句话既是对这件事的描述,也寓意着这个道理:在纷争中,往往会有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以下是《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昔者,有一鹬一蚌,各居海滨。
鹬欲食蚌肉,蚌闭壳以拒之。
鹬乃曰:“汝欲以壳自守,吾将待潮至,汝壳自开。
”蚌亦曰:“汝欲以潮水食我,吾将待潮退,汝肉自出。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一渔者经过,见鹬蚌相争,心生一计。
乃曰:“二者皆欲得食,何不两全其美?”鹬蚌闻之,皆问其计。
渔者曰:“尔等听吾言,各舍一己之利,俟潮水退后,吾为尔等开壳取肉,岂非两得之?”鹬蚌犹豫未决,然见渔者计谋巧妙,皆信之。
遂约期于潮水退后,渔者至,开蚌壳,取其肉。
蚌肉既得,渔者欲食之。
鹬曰:“吾与蚌相争,正为食肉,今肉已得,岂可独食?”渔者笑曰:“尔等皆谓吾有巧计,岂知吾之计,正使尔等两失也。
今肉在吾手,尔等皆不得食。
”鹬蚌大惊,悔不当初。
鹬曰:“吾与蚌相争,固为食肉,然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蚌和好,共御外患。
”蚌亦曰:“吾亦悔不当初,与鹬相争,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鹬和好,共谋生计。
”自此,鹬蚌和好,各不相争。
渔者见之,叹曰:“此乃鹬蚌之失,非吾之过也。
吾本欲为二者解纷,岂知反使二者受益。
”遂自此不复渔猎,而以教导他人为业。
译文: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分别住在海边。
鹬想要吃掉蚌的肉,蚌则闭紧壳子拒绝。
鹬说:“你想要用壳来保护自己,但我将等待潮水到来,你的壳自然会打开。
”蚌回答说:“你想要利用潮水来吃掉我,但我将等待潮水退去,你的肉自然会出来。
”二者争执不下,长时间无法解决。
这时,有一位渔夫经过,看到鹬和蚌在争斗,心生一计。
他说:“你们两个都想要得到食物,为什么不各自放弃一些利益呢?”鹬和蚌听后,都询问他的计策。
渔夫说:“你们听我说,各自放弃一些利益,等到潮水退去后,我帮你们打开壳子取肉,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鹬和蚌犹豫不决,但看到渔夫的计策巧妙,都相信了他的话。
于是,他们约定在潮水退去后见面。
渔夫到了那里,打开蚌的壳,取出肉来。
蚌的肉已经被取走,渔夫想要吃掉它。
鹬说:“我和蚌争斗,本来就是为了吃肉,现在肉已经到手,怎能让你独自享用?”渔夫笑着说:“你们都说我有巧计,却不知道我的计策,反而让你们两个都失去了肉。
鹬蚌相争【成语名字】鹬蚌相争【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成语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典出《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典故】《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成语注解】1、蚌:动物名。
软件动物门斧足纲。
体软有壳,大者长八九寸,能产珠,壳可制器。
或称为“二枚贝”、“蛤蚌”、“蛤蜊”。
2、出曝:打开壳晒太阳。
曝,晒。
3、鹬: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
种类繁多。
嘴?脚均长,体格大小不一。
羽毛多为灰?褐等暗色调。
常涉水捕食小鱼?贝类及昆虫等。
4、拑:夹住、挟持。
5、喙:鸟兽等动物的嘴。
6、禽:捕捉。
通“擒”。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使用类别用在“争斗两失”的表述上。
【参考词语】:鹬蚌相危【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wéi【成语解释】:相危,相危害。
“鹬蚌相危”犹“鹬蚌相争”。
见“鹬蚌相争”条。
【参考词语】:鹬蚌相持【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成语解释】:相持,相挟持。
“鹬蚌相持”犹“鹬蚌相争”。
见“鹬蚌相争”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