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3
《木兰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
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积累;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汗..() 机杼.() 燕.()山朔.()气金柝.() 胡骑.()傍.()地走鞍鞯.()理云bìn()pèi()头雄cí()阿zǐ()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旦.辞爷娘去()(2)唯.闻女叹息()(3)出郭.相扶将()(4)木兰不用..尚书郎()(5)朔气..传金柝()(6)策勋..十二转()(7)军书十二..卷()(8)赏赐百千强.()三、知识积累1.简介郭茂倩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
2、简介“乐府”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四、初读感知1.诗歌诵读。
①听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情感。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木兰诗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学生分析《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环境,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判断进行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区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
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古汉语常识,包括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句法。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一些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英雄人物花木兰身上的女儿情和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和才智.2.能力目标:⑴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体会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所具有的表达效果.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领导汇报得几条危害。
请您将“助长形式主义”这一条恰当地插在下面得三条危害之间。
文所表达得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得句子就是:三、中考实战11、名著阅读(2011·四川乐山)【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瞧见丈夫得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您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得。
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得预言捣捣蛋也好嘛。
她们对我病情得诊断完全正确,但就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得队伍中去。
【乙】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
众军瞧见了,便问那汉子道:“您桶里就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就是白酒。
”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
”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
”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
”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您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
”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您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您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您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得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1)填写表格段落作品作者语段11、得内容概括语段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用四字短语)甲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术后安慰妻子达雅乙《水浒》小心谨慎是全(2)甲段中说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从她得人生经历与影响来瞧,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得什么精神?(3)乙段中得主要人物杨志,后来也被逼上梁山,也成为了108个英雄好汉中得一位。
请根据这个人物得相关故事内容,完成下面得下联。
上联: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下联:12、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2011·湖南郴州)①《故乡》《孔乙己》都出自(作者)得小说集《呐喊》。
8木兰诗景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赏赐百千强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一系列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是一篇老课文,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方向定为:既要扎扎实实,又要不落俗套;既要有新意,又不能显得花哨。
首先组织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每一环节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指导。
或提醒学生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或点拨学生揣摩句式特点,或指导学生翻译重点句子,或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背诵。
所有这些步骤,都十分扎实地落实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又不觉得刻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意。
先组织学生概括段意,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品析重点句子段落,然后激发学生赏析花木兰的形象,再从分析文章内容的详略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比较隐晦的主题。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路人,顶多有时算一个总结者。
学生们有话可说,个个都打开话匣子,一吐为快。
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加深了对木兰形象的理解。
课堂氛围十分火爆。
方法指导:古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古诗词中,有些名句广为流传。
学习这样的句子首先要理解其意思;其次要学会赏析,知道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技法]1.点评关键词。
名句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关键性词语。
抓住并理解了关键词就理解了整个句子甚至整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2.分析修辞手法。
名句的情感抒发、哲理挖掘,是要靠一定的艺术手段的,以修辞手法角度入手赏析古诗词名句,其实就是分析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素材积累:中国古代巾帼英豪冼夫人(512~602),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
8木兰诗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8《木兰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停顿。
2.了解历史上的花木兰及乐府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停顿。
2.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古代乐府民歌的停顿。
、【文题介绍】
、代
一、朗读诗歌
多媒体显示辨析字音。
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
兵
(2)
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达句
、生再次品读;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
双璧。
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课堂小结】
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