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_以成都琴台路为例_王海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_以成都琴台路为例_王海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_以成都琴台路为例_王海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_以成都琴台路为例_王海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城乡统筹?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

———以成都琴台路为例

王 海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提要:目前,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和整治方面,对其旅游开发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四川成都的琴台路为例,对琴台路开发的失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琴台路;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09)02-49-03 收稿日期:2008-09-27

作者简介:王海(1982-),男,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琴台路是专门为纪念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爱情化身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而命名的,他们的浪漫故事记载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琴台路处在成都市古建筑比较密集、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段,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等古文化遗址及文化公园。老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楼在这里荟萃,也兼有少数小规模餐饮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但整个街区缺乏统一性,特色不突出。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琴台路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了特色街区的营造以及同周围环境的结合,其最富特色的是全长920余米、由16万块天然青石砖铺筑而成横贯整条街道的汉画像砖带,这条砖带荟萃了中国目前面世的绝大部分汉画像内容,游人随砖带前行,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和理想天堂便复活在游人的视线中。

一 成都琴台路开发现状分析

成都琴台路自开街至今,已有近六个年头,相对于前期开发时投入的巨额资金而言,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琴台路的开发都没有像当初预计的那样给成都的旅游业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从目前来看,琴台路的开发和开封御街的开发一样,都是相对比较失败的例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失败?在对琴台路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认为琴台路的设计和开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为:

(一)外部街区功能更新的混乱

历史文化街区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功能,因此其功能的更新就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琴台路失败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其承载的功能过多。目前琴台路的开发更多的是想发挥其现实的旅游功能,可惜的是琴台路外部空间的开敞性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目前的主要功能———交通功能。作为一条交通主干道,琴台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其宽阔的道路的确满足了交通的需要,但却将旅游功能和生活功能削弱到最低限度。外部功能的过多,导致了琴台路功能更新的混乱和失败,这种情形和开封御街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试想,当你的身边不时有飞快的汽车驶过,且不说自身的安全,单是从心情角度来说,你还有悠闲的心思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愉快购物吗?而且,琴台路的空间尺度也相对过大,导致一些想游赏购物的游客疲于奔波。宽阔的马路,让游客在两边商店的游赏过程中,花费太多的精力,从科学的角度讲,也不适于人体正常行走的承受能力。同时琴台路整体仿古建筑并没有严格按照历史上的原有风貌来建,也没有严格按照四川民居的风格来建设,反而引入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等,给人一种建筑风格不伦不类的感觉,使其建筑品位大为降低。

(二)内部空间功能置换的单一

应该说,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空间的功能决定了游客在其整体空间的停留时间,而停留时间的长短又是决定游客消费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从开发者的角度讲,要求尽量延长游客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停留时间,以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创造

94

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游客的角度讲,不只是想看看旅游地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能够可游可停,在休闲中加深对当地文化以及风俗的了解。琴台路的内部功能从目前来说,置换比较单一。临街的商铺有八成左右经营的产品雷同,而且缺乏特色,使游客很难体会到成都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琴台路两边缺少供游客休息住宿的场所,让游客可以暂时休息的茶馆、酒吧、咖啡厅等也太少,使旅游的休闲功能和成都的休闲特色大打折扣。

(三)空间历史文化内涵的消失

成功的历史街区开发,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有形的实物和商品,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反映本土特色或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如社会生活风俗等。例如成都市武侯祠旁边展现“三国文化”的“锦里”,就很好地延续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整体空间的历史内涵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其开发比较成功。因此琴台路应该学习“锦里”的开发经验,加大历史文化内涵的提炼和构思更新的力度,努力展现类似司马相如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展现类似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抚琴和歌的浪漫场景,以改变如今琴台路冷冷清清,游客寥寥无几,整体空间毫无生气的状况。

二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基本策略

由于旅游市场的多变性和历史文化街区自身的独特性,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科学规划,既要延续自身的历史文脉,又要适应旅游市场的现实需要。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要慎之又慎,在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一)历史主题和空间尺度定位的准确性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主题的定位,一定要本着立足本土、保持地方特色的设计和建造原则,防止“造假”和“克隆”。要尽量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因势而为,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东西。阳朔的西街和云南的丽江古城之所以成为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喜欢的游览区,不是因为它们的“洋”,恰恰是由于它们的“土”,“土”得原生、“土”得正宗,才能有市场,才会有卖点①。例如阳朔的西街,它是阳朔古城中历史街区的典型地段,其道路、广场、房屋、建筑,及至店内装修陈设均保持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完美地体现了阳朔古城的历史风貌,真正成为古城阳朔的历史门面、古城阳朔的客厅,所以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再如成都市“锦里”的设计:据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它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织锦曾是成都的特殊行业,成都也因此名为“锦官城”,以“锦里”为名,实质上是从客观上迎合了大多数城市居民和游客对成都的本底感知,也为其民俗的展示提供了历史依托②。同时,锦里借与海内外知名景点“武侯祠”毗邻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三国文化”和“川西民俗特产”的主题,不仅与“武侯祠”历史文化紧密呼应,有效地实现了主题单元的整合,而且完美地展示了四川的民俗文化和特产。

虽然目前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尺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在开发设计中还是应该考虑人体生理的承受范围,而不要盲目地像城市道路建设一样片面追求宽大。例如开封御街的开发设计中,其空间尺度就相对过宽,游客在两边交替游赏中花费过多精力和体力,心情难以轻松,是一个典型的开发失败的例子。有研究表明,步行街的设计宽度在7米左右最适合人体学原理,也是最科学的空间尺度。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尺度的设计,应该在原有街区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参考步行街的科学宽度,从而使其更具人性化和科学化。还是以“锦里”为例,虽然其空间尺度不大,但其景观聚集尺度适宜。“锦里”以一条350米长的小巷为主街,铺面临街而立,且比较统一,彼此空间隔离较小。同时,街宽不过5米左右,其科学的设计更符合人体学的原理,两边的房屋多为双层以上建筑,有效地实现了区域的适度闭合,将游客的视觉空间基本限定在街区的物境之内,避免了周围建筑物的“视觉困扰”。

(二)外部空间功能的清晰性和内部空间功能的完整性策略

所谓外部空间功能的清晰性是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应该单一明确,而不能够多种功能交织一起、混乱不清;内部空间的完整性指历史街区的内部空间结构功能要尽可能地体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全部功能。

在这方面,除了成都市的琴台路,开封的御街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从外部空间来讲,由于要承担两边主干道的交通分流功能,琴台路没有能够实现空间的封闭。同时由于街道空间尺度的过宽,其交通功能反而压倒了旅游功能成为主要功能。在内部功能上,其主要为销售旅游商品的“购”和满足游客饮食的“吃”的功能,而缺少茶馆等具有成都特色的休闲娱乐功能。因此,从内外空间功能来看,琴台路的打造和开发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而“锦里”的成功,很大原因也在于其外部空间功能的清晰性,即单纯的旅游功能;同时其内部空间的清晰性、完整性也是其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锦里”节点突出、分区明显,以大门、锦里广场、隔墙、小桥和牌坊作为功能分区的节点,将经营项目相对区分为民俗产品展示区,酒吧特色区和小吃风情区,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意图,有利于游客更好地形成环境感知意象。类似锦里的成功功能划分和定位的,还有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文殊院”等历史文化街区。

(三)本土场所文化精神的延续性策略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构成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群及

05

构筑物等外部空间,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和场所文化精神。一个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是因为它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特色,舒尔茨更是用“场所精神”来隐喻“场所”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诸如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等,而这种特征正是场所独特魅力之所在。人们认识和把握一个历史街区,不仅要把握其实体形态,更要把握其独特的场所精神③。场所文化精神的展现更多的是依靠当地的居民,因此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力度,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当是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对历史文化环境带来的归属感的认同,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效结合是实现双赢的出发点,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也是国内外许多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内容。也只有这样,历史街区的场所文化精神才能够继承下来,并得到延续不断的发展。

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和“多伦路”成功开发的关键,就在于延续了本土场所文化的精神内涵。新天地原来是大片的里弄住宅建筑,保存相对良好,集中反映了上海市历史里弄建筑的技术、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状态,对研究当时的建筑、经济、文化、

改造后的新天地面貌焕然一新,不仅继承了这种本土场所文化精神,而且满足了现代人们对时尚和休闲的追求。从商业经营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来说,新天地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它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它们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时新天地的改造使原有的空间尺度发生改变,建筑内部空间则完全改变,借助变形了的历史形态和氛围达到获得成功开发的目的④。历史上的多伦路及周边地区是一个中高档居民区,居住着中产阶级的里弄分布在街道两侧,沿街有部分花园式洋房,为一些政、商界的要人所有。改造后,部分里弄拆除,保留下来的经过修整仍然作住宅使用。沿街的建筑改作商业经营,经营文化休闲业。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多伦路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留,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多伦路的历史资源优势是在这条路上出现的名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文化事业,文化休闲业的开发使多伦路的文化功能得到延续,众多的收藏馆、古董店、工艺品展示厅、画廊等是现代文化休闲业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继承和扩展。从总体上说,多伦路的改造兼顾了对历史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的保护和利用,使原有的历史风貌在现代文化休闲业的发展中得到保护和进一步的体现,其开发和定位相对也比较成功。

注:

①赵雪莹:《开发洛阳旅游资源中的学习与借鉴》,《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48页。

②舒科:《成都市旅游主题街区的设计》,《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69页。

③冯雨,李陌:《较场坝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初探》,《山西建筑》,2007年第31期,第45页。

④方大凤,张昌贵,薛君艳等:《三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比较研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2期,第6页。

参考文献:

[1]张术平.《圣城感悟———历史文化名城与可持续发展》[M].济南:齐鲁书社,2007,1.

[2]董雷,孙宝芸.《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功能置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2):(138-142).

[3]沈苏彦,沙润,魏向东.《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66-270).

[4]刘阳,赵和生.《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泛新天地现象”的思考》[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12:(130-131).

[5]王景惠,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社,1999,1.

[6]张薇.《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转换的特色确实问题》[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8,19(1):(78-81).

[7]阮仪三等.《上海外滩地区历史建筑保护》[J].《规划师》,2003,(1):(34-38).

A Ca se Study of D evelop m en t of H istor i ca l&Cultura l Blocks

———Tak i n g Q i n t a i Road i n Chengdu a s an exam ple

W ang Ha i

Abstract:A t p resent,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hist orical and cultural bl ocks is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ir p r otecti on and re mediati on,but less in syste matic research of their t ouris m devel opment.This article,taking Q intai Road of Chengdu,Sichuan as an exa mp le,analyzes the the failure in devel opment of Q intai Road,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puts for ward strategies for the dveol pment of hist orical and cultural bl ocks.

15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本文从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入手,结合以往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案例总结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1引言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副立体的城市历史文化图册,真实记录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它体现了不同时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经历千百年时光淘洗而形成的会呼吸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中逐渐越来越倾向到古老的街区,体会其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气息。大量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开始被开辟为旅游景点。如成都锦里、北京的菊儿胡同等。 但完全出于經济目的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使得部分具有代表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或是被破坏消失,或是被不合理的扭曲。因此,如何在兼顾市场变化的同时,以保护其原真性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2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问题 2.1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居民特征、历史事件的发生等,在实际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逐渐形成了符合其生活要素的几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衔区、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往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为主,并伴以相应的,诸如:商店、餐馆、学校、宗教等生活公共设施。因其功能立足于居民生活自然形成的,所以在格局上体现出占地广、规模大;建筑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另外因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其家族观念、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以可以体现出较为完整的社会演变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保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此类历史街区也因其规模庞大、文物历史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

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11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

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 XX年4月1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副立体的城市历史文化图册,真实记录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它体现了不同时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经历千百年时光淘洗而形成的会呼吸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中逐渐越来越倾向到古老的街区,体会其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气息。大量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开始被开辟为旅游景点。如成都锦里、北京的菊儿胡同等。 但完全出于經济目的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使得部分具有代表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或是被破坏消失,或是被不合理的扭曲。因此,如何在兼顾市场变化的同时,以保护其原真性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2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问题 2.1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居民特征、历史事件的发生等,在实际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逐渐形成了符合其生活要素的几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衔区、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往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为主,并伴以相应的,诸如:商店、餐馆、学校、宗教等生活公共设施。因其功能立足于居民生活自然形成的,所以在格局上体现出占地广、规模大;建筑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另外因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其家族观念、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以可以体现出较为完整的社会演变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保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此类历史街区也因其规模庞大、文物历史价值难以界定,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2.2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使旅游开发陷入困境。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产权归属相当复杂,其管辖关系涉及到多个政府或行业机构。大致有:私产、公产、单位自管产三种类型。其中私产的构成十分复杂,分为经租房、标准租私房和房改房三种特殊类型,经租房、标准私租房的房主拥有产权,但很多却无力要求租户腾退房屋,没有实际使用权。在实际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如果不能界定其产权所属,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导致旅游开发无法正常进行。 (二)建筑的居住用盲目修建影响审美价值。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居民的居住便利。多数传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浮雕雕塑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 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城更新的速度也在 不断加快。老城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资源,造就了其独特的气质。如何解决好 更新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延续与展现老城特有 气质与韵味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历史 文化街区改造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1、前言 虽然在近些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历史上却一直 未被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基于追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旧的街道”则面 临被拆除和遗弃的尴尬境地。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街道的位置往往靠近市中心 商业区(CBD),因此改造的实际费用远高于拆除重建这些地区;另一方面则是 因为我们没有正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在价值,它的品质被我们忽视了。 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方法(Method) 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包含着一个矛盾体:改造是对持有环境的改变,这 种改变或多或少会对原有环境造成影响,而保护是力求保持原有风貌,尽力去克 制改变。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谨慎和妥善的态度去控制这种变化进程,在促进街区繁荣的同时保护街区的地方性特征。正如林奇所言:“为了现在及未来的需要二对历史遗迹的变化进行管理并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胜过对神圣过去的一 种僵化的尊敬。” 2.1挖掘和发扬街区历史文化 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归根到底是对街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街 区的文脉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通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风貌 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地域性较强的文明特质。例如表现出老上海 街坊邻里之间亲密关系的弄堂文化、再现老北京居民平日生活韵味的胡同和四合 院文化、展现四川人休闲、娱乐和社交的茶馆文化和巷子文化等。这种文明特质 的传承,主要是依靠街区历史建筑的表达和街区空间的展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 生活型展示。 2.2丰富和完善街区功能活动 为了使功能日益落后的历史街区在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需 要提高街区的地区竞争力。首先是通过街区内部环境的构建,增加其硬件吸引,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振兴街区内部使用功能,增加功能的有效性。史蒂文 在《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指出,这些努力包括突出街区的历史性、改变建筑现有 的功能为旅游或居住活动服务,或改善街区的文化氛围等。同时,历史文化街区 的开发也需要注入新的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拉动内需。常见的做法 是以房产开发为主的引入购物、娱乐、休闲、住宿等消费产业,根据前期的消费 调查,来合理布功能配比,目前,国内历史街区的功能开发也有趋同的趋势,改 变这种趋同感的方法是增强街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打造,例如新天地的店面建筑 风格是以弄堂建筑为主,而城隍庙则以庙会文化为主,建筑与店面风格应突出与 庙会相关的文化体现。 2.3修复和改善街区空间环境 有了前期的历史文化挖掘,与后期的功能组织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 落实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街道和环境当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这些物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朱东国谢炳庚李晓青傅丽华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需求的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日趋激烈。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它不仅能够充实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街区环境、增强保护力度,更可以发挥街区历史、教育、美学等功能,实现其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当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和规划上,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深入探讨对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原则及对策。 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内涵及开发的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能显示一定历史阶段的传统风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地方特色的街区,其主要特征是:有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及传统建筑群为主体构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地段或区域的传统物质环境,即原有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建筑风貌等保存较完整; 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1] 作为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的一个中间层次,历史文化街区不仅留存了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片建筑群体和历史信息,而且居民社会生活及习俗已成为其历史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2] 从旅游产品供给者的角度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借助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开发、维护、管理旅游景点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综合需要的服务。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来展现街区异质的街巷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地方传统风格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二是带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品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旅游设施、旅游景观、旅游商品等的开发和建设,带动交通、邮电、建筑、娱乐、餐饮、住宿、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品制作、商贸等行业及部门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经济价值的实现。三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体的无形产品,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招收当地居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定位与开发原则 (一)产品定位 从营销理论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定位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特点,确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方位,促使消费者树立选购产品的稳固印象的策略。旅游产品定位是确立旅游产品开发主题和开发重点的依据,对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的形成具有总领性和指导性。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定位应在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主题、文脉特质、游客需求、区域协作等因素的基础上加以确立的。[3] 古城湘潭有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城正街是其中的代表。湘潭城正街过去叫湘潭县城区宣化街,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0T14:45: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王兆辉盖星羽赵美霖[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原则;生活氛围;核心价值观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二、南京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南京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 三、南京老门东改造后的问题 南京老门东的改造在很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将就老门东改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己见。首先的问题便是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是其中重大众文艺要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我们先来说街区,街区是什么?街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而围绕一个或多个街道组成的一个区域,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也可以联想到母亲常去买菜的菜场周围的场景。这种文化可能是传统的叫卖声,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区的一个集会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们最生活最平常的东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门东地区改造后另一个问题是市井气息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区域,而老门东改造迁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气息几乎被删除,当游客离开,老门东可以说是一条条空街,这和一般的商场晚上关门熄灯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几个邻居一起吃着豆浆油条闲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戏玩耍,早上的叫卖声都是街区最灵魂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也最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人们面对很多开发过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见到一个地方最传统最原始的一面,所以过度的商业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最本质的市井气息无疑是买椟还珠,为了商业放弃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在长期发展看来是很不利的。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修复和规划重建,所以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否则,结果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障碍的保护,而且是对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准确定位其核心价值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街区又是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是必须保护的,因为只有在当时的尺度范围下我们才能感受到当时街区的氛围,当然为适应现今要求也可以做相应变化,但必须划出保护红线。老门东改造后街道宽度严重脱离了历史,所以丧失了很多对老南京的体验感。建筑也是保护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美食街,文庄街,工艺街……一方面划分可以让街区的主题性更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更有针对性的游玩,同时把性质类似的商店规划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对其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改造必须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深入的分析,否则将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改造,为了什么而改造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保护的同时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2]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学,2002,17(5):36-40.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发表时间:2014-08-20T10:40:39.54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4期(上)供稿作者:吴峰 [导读] 随着数字技术飞速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观念上的更新和手法迎来了全新的变化。 吴峰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当前不少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保护规划;历史街区;概念;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 Protective planning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WU Feng Abstract:Now,mang outstanding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 is still faced with threat of destruction.So,how to effectively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to prote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Planning for preservation; Historic block; concept; contents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受到侵蚀,但是目前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采用的大多是传统方法和手段,使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无法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规划决策,从而导致一些规划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开发压力。由于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满足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用新技术、新手段来解决历史街区现状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飞速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观念上的更新和手法迎来了全新的变化。刘松通过对传统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研究,结合数字技术定位、定量准确可靠的特点,提出建立相应的数字分析预测系统的构想;胡明星以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详细介绍了GIS技术在文化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具体过程,并对古村落保护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分析,探讨系统软件平台选择、总体结构、系统数据结构设计等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并不多: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合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一书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关于名城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对整个名城保护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的说明;张松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一书中,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意义,并对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综上所述,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概述 2.1 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概念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于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体现传统格局和的历史风貌,以及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2.2.1 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 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共包括四类: (1)建筑:历史形成的各类建筑及对历史环境有积极意义的建筑;(2)空间:主要指历史形成的道路与街巷系统及其线形、宽度、空间尺度、景观特征与各类公园、街头绿地、绿化庭院、古树名木、广场、街道交叉口等;(3)肌理:主要指历史形成的街巷、街廓、建筑及其布局所形成的城市肌理特征,如原有道路和街巷格局、地块的尺度与形状、建筑的体量、建筑密度与群体空间布局等;(4)主要指重要的历史场所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2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城市空间之所以被界定为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场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如下: (1)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凸显场所的空间与场所精神的社会空间 作为一个场所,历史文化街区在以规模、格局、尺寸等表现出来的物质空间形态之外,还是一个构建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连接关系的社会空间,能促使人们在怀旧的空间环境氛围中去感受现实生活所引发的心愿情感模式,形成特有的场所精神。 (2)历史文化街区是能体现历史感与地域性的环境空间 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所精神之所以能够呈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场所的基本物理属性由两部分构成:空间和附着其上的地域特色,空间是构成场所边界的重要元素,而地域特色是形成场所特征的重要元素。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由历史感和地域性共同打造出来的空间,历史感唤起了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地域性实现了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体验需求。 (3)历史文化街区是以市井文化为特征的生活空间 作为一种活态城市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始终参与者城市的现实生活。保有生活的真实感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因此,除物理空间属性之外,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一个充满生活感受、想象与热情的空间。正如法国著名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奠基人列裴伏尔所说:“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集处、纽带和共同的根基。” 2.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 (1)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空间环境,包括街巷布局、整体风貌、街区空间环境等。(2)古旧街区、地段、居住区。(3)文物古迹、古树名木、近代史迹和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性建筑。 (4)街区内的风景名胜。(5)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地名遗存和民风民俗等口诉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2.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技术方法 历史文化保护经历了从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保护的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

杭州南宋御街调研报告(一)

杭州南宋御街调研报告(一) 调查背景 金秋九月的最后一天,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经过精心修缮,揭开神秘面纱迎接国内外游客。 根据规划,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是以中山路为轴,以吴山为心,以坊巷为基,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今年“十一”开街重点区块为中山中路鼓楼至西湖大道的南宋御街段,沿线亮点纷呈。 调查目的 帮助南宋御街更好的打响知名度,提供行销推广方案 南宋御街基本情况 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以中山路为轴,以吴山为心,以坊巷为基,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在南宋御街看到,这里集聚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特色建筑,从最早的南宋鼎盛时期到明、清建筑,从民国初年的西洋建筑到中山北路的现代化建筑,从各色宗教建筑到极富杭州地方特色的名人故居以及百年老店,完全可以称之为“建筑历史博物馆”。据悉,南宋御街两侧坊巷、里弄连绵不绝,是老杭州人最

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由南宋发展延续至今的杭州市井生活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保留了带有浓厚地方特征的市井生活和邻里空间格局。 新老店一体化 在南宋御街除麦当劳、阿依莲、tonymoly……这些外来文化外,主要的还是杭城的老品牌。这里是杭城“老字号”的集聚地,保留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邵芝岩笔庄、九芝斋、豫丰祥、万隆火腿庄、景阳观、状元馆等10余处老字号商号。另外,南宋御街 亮相之后,这里还将成为杭州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不但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将建成一条公共艺术精品长廊。届时,《城河故事》、《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印刷史话》等十余个主题的城市雕塑将讲述杭州历史,而杭绣、邵芝岩毛笔、王星记扇、西湖绸伞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给八百年御街增加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 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综合体,杭州南宋御街将充满南宋元素,历史、现代、时尚、世界等元素交相辉映,给来到这里的人们提供一种“古代——现代——时尚创意”的独特经历。 目标人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