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学生受教师虐待的法律保护与救济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实小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制度体罚学生是严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且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教师绝不应该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来对待学生。
以下是处理实小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制度建议:
1. 宣传教育:对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了解体罚学生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
2.投诉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投诉机制,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举报体罚现象,并对其身份进行保护。
3.调查核实:对投诉进行及时调查核实,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调查的客观公正。
4.处理机制:对经过调查核实的体罚学生行为,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教育整改,并保护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5.教师培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6.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体系,对学校及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素质。
7.法律惩处:对严重体罚学生行为的教师,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司法手段维护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处理实小教师体罚学生问题时,应坚决打击体罚学生行为,保护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与监督评估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 1 页共 1 页。
体罚学生的相关法律规定今时不同往日,在古代通常学生犯错先生多数都是施以体罚,而如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以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不受到伤害。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体罚学生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告诫老师们要用合理的办法管教学生,避免触犯国家法律。
众所周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人类文明进步摇篮,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贵,其义务是法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
何谓“保护”,作为学校来讲,就是保障在校的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它包括外来的非法侵害和学校本身不良教学的侵害,也就是说应尽到自己的最高注意义务。
在校学生有违学校纪律时,学校和老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予以教育、引导,并禁止用一切非法的手段来予以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项明文规定“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体罚学生,学校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一、体罚学生相关法律规定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4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温岭幼儿园女教师颜艳红虐童案【案情】温岭警方通报称,10月24日当天,网络上流传一张幼儿园女教师以拎耳朵的方式虐待学生照片。
后查明,颜某自2010年在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工作以来,多次对幼儿园学生以胶带封嘴、倒插垃圾桶等方式进行虐待,并拍照取乐。
温岭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颜某予以刑事拘留。
问题:1.颜某可能涉及的罪名有哪几项?虐待罪、侮辱罪、故意伤害罪及寻衅滋事罪。
2.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颜某予以刑事拘留?对于虐待罪,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虐待儿童罪,刑法规定,虐待指的是虐待家庭成员。
对于侮辱罪,这罪是需要公诉的才处理,可以由受害人家长向法院自诉。
对于故意伤害罪,只有受害人伤势达到轻伤以上结果,才符合这一罪。
对于寻衅滋事罪,按刑法规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重的;追逐、拦截辱骂他人的,情节严重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颜某的行为造成受害人恐慌、害怕等后果,符合寻衅滋事的立案标准。
另外,事实上,故意伤害罪最高刑期是3年,而寻衅滋事最高刑期是5年。
3.《新闻早间报》将被虐待儿童的照片,未经处理,直接予以刊发,是否合法,为什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或者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单位、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4.《新闻晚间报》刊发题为《请看女教师颜艳红的罪行》报道,是否合法,为什么?这样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合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会误导舆论,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5.据查,事发的温岭市城西街道幼儿园女教师颜某无教师资格证,违反了哪两部法律的规定?《教育法》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1篇一、引言教育领域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求国家机关给予法律上的支持和救助,以恢复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教育领域法律救济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途径。
本文将以一起学生伤害事故为例,分析教育领域法律救济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学,一名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与另一名学生发生纠纷,导致该名学生受伤。
事发后,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未能及时制止纠纷,导致学生受伤,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学校认为,纠纷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学校已尽到管理职责,不同意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三、法律救济途径1. 教育行政复议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侵犯了自己孩子的合法权益,遂向当地教育局申请行政复议。
教育局受理后,依法进行了调查、审理,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疏忽,但不足以构成违法行为。
因此,教育局驳回了学生家长的行政复议申请。
2. 教育行政诉讼学生家长不服教育局的行政复议决定,认为教育局的裁决不公正,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受理后,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疏忽,但不足以构成违法行为。
同时,法院认为,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发生纠纷,学校已尽到管理职责。
因此,法院驳回了学生家长的诉讼请求。
3. 教育民事诉讼学生家长不服法院的判决,认为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
于是,学生家长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依法审理了案件,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疏忽,但不足以构成违法行为。
同时,法院认为,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发生纠纷,学校已尽到管理职责。
因此,法院驳回了学生家长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1. 教育领域法律救济的必要性本案中,学生家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这体现了教育领域法律救济的必要性。
教育领域法律救济有利于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教育领域法律救济的特点(1)专业性:教育领域法律救济涉及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专业的法律人才进行审理。
教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22篇)教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精选22篇)教师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篇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
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学生要以诚相见,以情换心,不过分攻击弱点。
以诚相见,以情换心,真心实意地教育,帮助他们,才能真正扣动学生的心弦。
同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切忌攻击学生的弱点。
当我们在处理有缺点的学生时,有时应躬身自问: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他们承受得了吗?有时还应根据学生的情绪作必要的说服解释,使之心悦诚服。
用爱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填补师生的心理鸿沟,用期待激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使他们迈好人生中关键的一步。
他们心灵深处美的东西是通过曲折的甚至是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尊重,关心才能慢慢扭正其歪曲的心理,进而使其扬长避短,立志成才。
面对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未成人保护工作的对象和依托发生了重要变化,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尚缺乏高效、畅通的反映渠道和及时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方面,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出现了脱离稳定社会组织、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
即使是正常接受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由于休息日、节假日的增多,也有更多的时间脱离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失去了单位这一传统的依托,必须寻找新的组织形式。
社区虽然日益成为代表和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场所,但我国社区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有效承担从政府、企业中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要教育好孩子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爱之深,求之切,要求严格又要循循善诱。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学校法律救济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因学校、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而遭受损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的一种制度。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学校法律救济案例,旨在分析学校法律救济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学生遭受校园暴力,家长寻求法律途径(一)案情简介某市一所中学的初中生小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同校的另一名学生小王及其同伙殴打,导致小张头部受伤,造成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小张家长向学校提出赔偿要求,但学校认为小王及其同伙的行为是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拒绝赔偿。
小张家长遂将学校告上法庭。
(二)法律分析1. 学校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本案中,小张在放学路上受到伤害,学校在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学校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学校应赔偿小张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二、案例二:教师体罚学生,家长寻求法律途径(一)案情简介某小学教师小李在课堂上因学生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用教鞭打了小明,导致小明脸部受伤。
事发后,小明家长向学校提出赔偿要求,但学校认为小李的行为属于教学管理范畴,不予赔偿。
小明家长遂将学校告上法庭。
(二)法律分析1. 学校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新时代虐童问题的刑法规制研究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虐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儿童权益的关注和担忧。
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对于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针对虐童问题的刑法规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的虐童刑事法律保障,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
一、国际上的虐待儿童刑法规制在国际上,相关国家和地区通过刑法等法律手段进行虐待儿童的惩治,积极保护儿童的权益。
以美国为例,该国制定了《虐待儿童预防及处理法》(Child Abu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ct),要求各州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虐童现象的打击。
此外,美国也将虐待儿童列入刑法中,对于虐童行为进行明确的惩罚和制裁。
欧洲国家也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手段,加强对虐童行为的打击。
例如,英国通过2004年的《儿童法案》(Children Act)对虐待儿童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定义,并规定对儿童的虐待应当限制犯罪嫌疑人的父母权利,并对其进行惩处。
日本也设立了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保障儿童的安全和权益。
我国刑法中对于虐童行为的规制主要体现在《刑法修正案(九)》中。
该修正案增加了对虐待未成年人的人员的罪名和处罚规定,对虐待未成年人行为的刑事责任得到加强和明确。
但是,我国现行的刑法规制尚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刑法对虐童行为的刑事责任认定尚不够明确,对于虐待儿童的行为界限较为模糊。
其次,我国针对虐童行为的惩罚力度较弱,当事人往往只面临轻判或者免于刑罚。
此外,我国还存在着对于虐童行为过于宽容的现象,往往只是进行口头谴责并没有实际的法律行动。
三、加强我国虐童问题的刑法规制建议针对我国现行刑法对于虐童问题规制的不足,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虐童问题的刑法规制保障。
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进一步明确虐童行为的界限,对虐待儿童的行为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定。
例如,可以对虐童行为分为身体上的虐待、心理上的虐待等多个方面进行细化。
校园霸凌的法律责任与学校的应对措施校园霸凌是指校园内一种持续和有意的攻击、伤害、威胁或排斥行为,其目的是对受害者造成负面影响或伤害。
校园霸凌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在法律上,校园霸凌是一种违法行为。
依据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校园霸凌属于侵权行为和治安案件,校园霸凌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于未成年的校园霸凌者,根据《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法》,他们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接受相应的教育、矫正或辅导。
另外,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教育机构,也应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学校有义务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当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学校应该及时介入,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并对肇事者做出适当的处罚和处理,同时对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在应对校园霸凌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校园霸凌防治机制,包括明确校园霸凌的定义、认识、防范和处理流程等,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清楚了解校园霸凌的危害性和如何应对。
其次,加强校园霸凌事件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和处理程序,确保所有校园霸凌事件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此外,开展校园霸凌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友善意识,增强学生的抵抗力,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另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及时沟通和反馈校园霸凌事件,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最后,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法律顾问等专家参与校园霸凌事件的处理和防范工作,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总而言之,校园霸凌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对受害者和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霸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工作,承担起自己的法律责任,共同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能够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
简议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近年来,虐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虐童行为是指对儿童实施的任何形式的身体、心理和性质的伤害和虐待,包括打骂、饥饿、虐待、性侵犯等。
虐童行为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它摧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成长,而且也危害了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因此,对虐童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与社会意义。
一、刑法规制虐童行为的依据刑法是国家惩治犯罪的法律规范,是维护国家法律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主要法律武器。
刑法规定了何为犯罪,定义了各种犯罪行为的不同性质和危害程度,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和处罚方式。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条的规定,犯罪应当依法定罪,有罪判罚。
而虐童行为在伦理和法律上具有极为严重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应当受到严格的刑法规制和打击。
二、虐童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特征虐待儿童是指非法的、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行为,属于犯罪。
虐童行为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违反法律规定。
虐童行为违反了我国《儿童权益保护法》和《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非法和违法的行为。
2、危害严重。
虐童行为对儿童身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会造成儿童的创伤、残疾甚至是死亡等不可逆转的后果。
3、利用弱势地位。
儿童是一个群体中最为弱势的一类人,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具有比成年人更大程度的脆弱性和依赖性。
虐童行为的犯罪者利用了儿童的弱势地位和无法自卫的情况,对其进行攻击和伤害。
4、社会影响广泛。
虐童事件会引起社会上对犯罪者的谴责和对受害儿童的同情,会对社会上的道德观念和法制建设产生广泛的影响。
因此,虐童行为需要受到刑法的规制和打击。
三、我国刑法对虐童行为的规制我国《刑法》规定了对虐童行为的打击和惩治措施。
虐童行为被视为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我国《儿童权益保护法》赋予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等法律机构打击虐童行为的职责和权利。
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危害儿童罪、寻衅滋事罪、伤害罪、强迫猥亵、侮辱罪等都可以被用来指控虐童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未成年学生受教师虐待的法律保护与救济
作者:阎达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05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学生在校遭虐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该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
注。笔者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受虐学生提出保护与救济的方法,对施虐教师列出制裁的依
据,并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漏洞。
关键词:未成年学生;虐待;法律保护与救济;专项立法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19-1
2012年经网络曝光而闹得沸沸扬扬的“温岭教师虐童案”,将如何保护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
不受虐待这一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于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受到
教师虐待的问题,笔者将从法律保护与救济的角度展开论述,同时提出避免、预防的建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范畴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的保护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未成
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学校保护部分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
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
六章法律责任部分第6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
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
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改后,将幼儿园纳入了学校的范围,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给予
了更大的保护。需要指出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些方面没有涉及,或语意不详。例如第
二章第21条中用了“体罚、变相体罚”这一概念,这里所指的概念与其他部门法中的“虐待”之
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未做出解释,给出概念之间的明确界定,在法律适用时会出现问题。
又如第六章63条中所提及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所包含的范围,该法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
增加了法律适用时的不确定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范畴
在我国,对于教师行为的约束可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规定予以实现。在
《教师法》第37条中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
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体罚学
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37条中只对教师行为做出了处罚,而没有明确对于受体罚学生应该采取何种的保护,
未成年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对自身权益进行保护也没有提及,这些都是立法上存在的空白。
三、《行政处罚法》范畴
《行政处罚法》主要针对的是行政违法行为。教师的一般违法行为,大都会采依据《行政
处罚法》来进行处理。因为缺少了《刑法》中明确的罪名和强制约束,而为了保证国家公权力
的介入,从而对教师予以惩戒,对未成年学生予以保护,采用《行政处罚法》来进行处理,更
具有说服力。在“温岭虐童案件”的处罚中,当地公安机关就是依据《治安管理条例》予以涉案
教师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针对教师虐待未成年学生,《行政处罚法》范畴内可行的处罚方
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1.行政拘留。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
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从现今曝光的几起教师虐待未成年学生的案例来
看,最终都采取了行政拘留的措施。笔者认为行政拘留的措施虽然对教师有一定的惩戒作用,
但是是否起到了严厉的惩戒作用,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根据现行的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行政拘
留期限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而受到虐待的未成年学生心理上的创伤,是很
难弥补的。这种处罚的力度与造成的伤害不对等,也是饱受学界诟病的一部分。所以,《行政
处罚法》中应该按照违反治安管理的严重程度,适当加大行政拘留的期限。
2.吊销教师资格证。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在未成年学生中还有儿
童,像虐待儿童的行为,属于严重触犯法律的行为,但是我国刑法中暂时没有关于虐待儿童罪
的法律规定。虽然“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但是虐待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
为,是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的。所以,吊销施虐教师的从业资格证,使得教师队伍更加纯洁,
更加有利于对于未成年学生的培养。
3.罚款。罚款也是一种常见的行政处罚方式。近期曝光的几起幼儿教师虐待未成年学生的
案件,施虐教师被处以行政罚款基本上是数千元的水平,这种惩罚对于施虐教师来说未免有些
过于宽松,没有体现法律的权威和严厉,对于施虐教师的惩戒教育作用也显得不足。教师虐待
未成年学生的恶劣行径,对未成年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仅仅是千元的罚款,并
不足以惩罚施虐人。
四、《刑法》范畴
从目前刑法来看,对于虐待儿童这块是存在着立法空白,现存的刑法中虐待罪只对家庭内
的虐待儿童行为做出了规定,而家庭外对儿童的虐待则没有予以规定,因此未成年学生在校期
间受到教师虐待后,施虐教师也无法受到刑法的制裁。但是对于学生造成了轻伤含轻伤以上的
伤害,可以依据刑法的故意伤害罪进行惩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保护未成年学生在校不受虐待
的法律,但是我们并不缺乏救济被虐学生的法律途径与惩罚施虐教师的法律制裁。毋庸置疑,
我们在保护未成年在校不受虐待的法律制定上,还存在着空白与漏洞,填补空白完善制度都是
势在必行的。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许多国家针对虐待儿童行为进行了
专项立法。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对成熟的制度,如强制报告制度、受理登记和调查程
序等。我国现阶段的教师虐待未成年学生行为,每一起都仅仅被当作个案来处理,造成了同案
不同判的情况,导致整体混乱,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未成年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无
法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行为需要加以严格约束,只有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为培养
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