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8.10 KB
- 文档页数:2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 24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隐喻在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应用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张荣【摘要】隐喻是一种在A类事物暗示下感知、体验、理解B 类事物的心理、言语以及文化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英语以及汉语中往往蕴藏着大量隐喻,而它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其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内涵。
而不同国家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诚然隐喻也会因为各国文化不同而所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喻体上。
基于此,本文下面将从喻体角度简要分析英汉隐喻之间的不同,并探讨隐喻英汉翻译的策略,以此挖掘这两种语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翻译。
【关键词】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隐喻又称“暗喻”,能够赋予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空间。
可以说,任何语言都会运用到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并为语言带来更多生机。
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英汉隐喻使用过程中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一、英汉隐喻对比分析由于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环境各有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但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构成了我们美丽多彩的世界以及百家争鸣的民族文化。
而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喻体相同。
喻体相同是英汉隐喻的共性,这是因为我们人类赖以依存的外部条件,包括气候、物质以及生态等多方面,都存在共性。
而这种共性正是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共同认识。
如“蛋糕”是甜的,“蜜蜂”是勤劳的,“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中重要的器官。
2.喻体错位。
英语与汉语文化中虽然会在某些文化上出现重合的现象,即会选择相同的喻体表达类似的含义。
但一般而言,由于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信仰风俗以及地理位置上大相径庭,其在英汉隐喻上也会表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
而这种民族文化使得两个民族在传递相同或类似的含义时也选择不同的喻体,这就造成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现象。
3.喻体相同,含义错位。
英语汉语中也会存在喻体相似、喻义不同的隐喻。
如在中国我们在运用“狗”作比喻时,常常喜欢将其贬义化,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但对外国人而言,狗对他们有着特殊好感,不仅可以用来打猎、看门,还可以作为人类忠实的伴侣,在英语中,人们会用“lucky dog”来表达自己的祝愿。
英汉语言中动物名称的隐喻现象
隐喻是人们运用象征性的语言,产生超乎想象的描述和表述,尤其在英汉语言中动物
名称的隐喻现象,尤为突出。
英文中的动物隐喻主要是以鸟类、猫、狗和老鼠给出的,如:chicken hearted(胆
小鬼)、angry bear(生气的熊)、pigheaded(固执的人)、monkey business(坏事)等。
从鸟类中,人们常用鸡、鹰、蝴蝶作比喻,比如:“鹰眼”比喻敏锐的视力、“天鹅”比喻婚姻幸福,“老鹰”比喻见多识广的老人。
从猫和狗的角度,人们认为它们的性格各异,狗被认为是忠心耿耿的动物,常用来概
括忠诚、可靠、友善,其表现形式有“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
至
于猫,就是狡猾、谨慎、顽固,有“如鱼得水”、“自古猫腻”、“皮开肉绽”等说法。
而老鼠也常常被用作比喻,很多国家都将老鼠视为没礼貌、贪婪等特点,如“老鼠偷栗”用来表示一个人贪图小利,一分而已,“老鼠过街”用来比喻胆小的人,很容易受到
任何刺激而受惊。
用动物隐喻比喻人的行为和性格,可以更加形象地把握人们的思维,表达出丰富多彩
的含义,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彼此,不得不承认,动物隐喻在英汉语言中是一种影
响深远的语言形式。
从英语汉语中的习语、成语、委婉语看隐喻能力和隐喻运用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不仅仅把隐喻看作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把它上升为人类的思维现象去研究,把它看作一种认知模式,大大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本文通过几个英汉习语(成语)和委婉语的对比,试图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是全人类共有的思维能力,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隐喻又具有了民族约定性。
一、隐喻能力——人类的共性思维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从一个概念域(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初始概念域成为始发域,被映射的概念域叫目的域,人们通常是用具体范畴去映射抽象的范畴。
Bolinger 曾指出:人们的隐喻机制自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大自然并不以有序的方式自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儿童被赋予感知世界的能力,儿童生来即有辨认相似性的能力。
这种能力超越其他任何潜能。
例如,二至四岁的儿童,常常将“妈妈”这一概念泛化,他们除了认识自己的母亲外,在认知其他事物时会得出“鸡妈妈”“鸭妈妈”等结论。
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的隐喻思维能力,是以人类自己的亲缘关系去认知其他事物关系的结果。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了“导管隐喻”“时间即空间”等隐喻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这也说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都拥有隐喻思维的能力。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是我们运用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常用空间概念种中“上”“下”结构去理解经济市场的结构,市场份额上升是rise,下降是go down ;也用“高”“低”去划分抽象的社会阶层,the poor(穷人)正在消失,代以the lower income bracketer(低收入阶层),相对的就是the higher income bracketer(高收入阶层)。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来描述另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
隐喻可以帮助跨文化交际了解和相互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理
解也有助于获取解释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中,中文和英文的隐喻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中文中,
隐喻以地理空间概念为主,例如“下山”,意味着“出现”,它在表达上有一种深刻的发
展概念。
而英文中,隐喻以季节、动物、花园和森林为主,因此隐喻表达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此外,在中文中,抽象概念以“梦”“想”“及”“匙”“决定”为主旨,表达抽象
的概念。
而英文中,抽象概念以法律、运动、战争等为主,可以有效地表达抽象的概念。
此外,中文和英文的隐喻可以用来表达道德概念。
在中文中,如“赶日”,意味着
“努力”,反映了社会尊重勤奋的道德原则,而英文中,“如狼似虎”可以表达“忠诚”
的道德概念。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帮助相互了解
和接受,而英文和中文的概念隐喻各有不同,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道德概念。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理解,增强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开发一种能够应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新理解方法。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量词是用来表示物品、人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词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的差异是英语中的量词通常比中文中的更加具体和明确。
英语中的量词通常比中文中的更加具体。
英语中的量词经常具有明确的单位,例如"inch"(英寸)、"pound"(磅)和"ounce"(盎司),这些单位一般用来表示长度、重量等。
这些量词的具体性使得英语的量词非常直观和易于理解。
相比之下,中文中的量词多数是抽象的,例如"个"、"只"和"条"等,它们不能提供具体的单位信息。
中文中使用"个"表示人、东西等的数量,但是这个单位并没有具体的度量标准,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数量概念。
这种抽象性使得中文的量词相对模糊和含糊不清。
英语中的量词通常比中文中的更加明确。
英语中的量词经常与名词的单复数形式相对应。
当我们使用"one"(一个)或"two"(两个)来表示数量时,它们与名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相对应,这样可以明确地表示数量关系。
相比之下,中文中的量词往往与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无关。
当我们使用"一个"表示数量时,它并没有明确的单复数形式,这样在表达数量关系时会比较模糊。
这种模糊性使得中文的量词在表达数量关系时相对不够明确。
英语中的明喻、隐喻和暗喻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作品翻译和影视译配中,比喻句的翻译司空见惯。
今天博语北京翻译公司就依照比喻的三个种类,明喻、隐喻和转喻,来介绍一下比喻句翻译的技巧。
一、明喻(the simile)明喻通常是把被比喻的“本体”和用以比喻的“喻体”同时说出,说明本体事物像喻体事物,用介词like ,连词as,as if,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 …to B as C…to D等等表示“好像”意思的比喻说法就叫明喻。
例如:Bacteria are so small that a single round one of common type is about 1/25,000 of an inch across when these bacteria are magnified 1,000 times, they look only as large as a pencil point.英语中除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等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常用的明喻习语。
例如:as long as it′s broad 这类利用双声增强美感的明喻习语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语言形象,比喻恰切,令人回味无穷,运用得当,可以达到表达生动、形象的效果。
二、隐喻(the metaphor)隐喻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种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
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
例如,Argument is war. 实际上argument 和 war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argument和war都可能十分激烈,因此该句用战争(war)来暗指辨论(argument)激烈的程度。
再如:He has a heart of stone.To me, the pageant of seasons is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 drama.英语中有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主要用作隐喻。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周健安引言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要素。
母语是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时,会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迥异产生对汉语学习动物词汇隐喻意走入误区。
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本文将举例说明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不同并给予一定的分析,使以母语为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汉语语境中学习中文。
一、英汉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这类动物词汇无论在英语还是中文里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丰富内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拿“龙”和“狗”作为例子。
1、龙中国古代的“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龙”是帝王和贵族的象征。
“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着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词,下面是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一些成语:(1)望子成龙:to wish one’s son have bright future(2)龙子龙孙:to sons and grandson of dragon,which are usually used to call oneself by Chinese people(3)龙肝凤胆:rare delicious(4)龙马精神:the sprite of a dragon horse ,usu. Said in praise of a vigorous old age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
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恶魔与邪恶。
在基督教里,龙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隐喻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来传达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之间的隐喻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往往会给互相交流带来诸多困难。
本篇论文将从中英汉三个方面进行隐喻的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之间的隐喻差异。
一、时间概念时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时间概念在英汉语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英汉之间的时间概念隐喻是存在差异的。
1、英语中常用「时间就是金钱」隐喻来表示时间的价值和珍贵性。
例如「时间就像一张支票,你必须很好地利用它,否则它就会摆脱你的掌控。
」另外,英语中还有「时间是一条河流」的隐喻,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性。
例如「时间像一条河流,一去不复返。
」2、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则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光阴似箭」。
例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
」此外,汉语还有「光阴如梭」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与时间相关的隐喻。
二、食物概念1、英语中有「吃一堑,长一智」的隐喻,意思是通过吃过苦头积累经验从而变得更有智慧。
此外,英语还有「要在容器里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隐喻,相当于中国的「保持一份平和心态」。
另外,英语中「我的心在我的胃里」的隐喻形象地表达了某事对自己的重要性。
2、汉语中则有「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和「安居乐业,小康之路」等食物隐喻。
前一则比喻人性贪婪,经常后悔当初对别人的小恩小惠不够谨慎;后一则通常用来形容安宁稳定、生活必需品丰富的良好境况。
三、色彩概念色彩是人们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隐喻元素之一,它不仅直接传递颜色的概念,更具有文化内涵,包含了国家、区域、地域等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英汉语言中,对于色彩隐喻的使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英语中有「绿色」的隐喻用来表示环保、生态等问题,例如「绿色能源」、「绿色和平」;而「红色」常常与坏事扯上关系,如「红色警报」、「红线警戒」。
另外,英语中还有「黑白分明」的隐喻,可以描述事物清晰明了,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隐喻是一种直观的、带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言、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中,其表达效果更加具体、生动,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十分丰富的隐喻形式。
本文以比较分析的角度,深入研究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以期让读者对隐喻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从具体的表达方式来看,英汉隐喻表达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的隐喻表达类型是比喻,它利用不同的象征性物体或者动作来比拟或者模拟某一行为或者思想。
比如英语中一直流传甚广的“time is money”这个有名的谚语,它将抽象的概念“时间”用有形的货币“金钱”相比较,引发读者的思想活动,以此类推,英汉中其他类型的隐喻表达也是基本相同的。
其次,从用途及创作上来看,英汉隐喻也有所差异。
英汉隐喻均可用于修辞及文学写作上,但一般来说,英语中的隐喻更多用于文学作品中,但是汉语中的隐喻既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中。
此外,英汉隐喻的创作形式也有所不同,英语隐喻更加随意,可以由许多不同的形式表达,而汉语隐喻则更加规范,需要比较精确地把握简繁汉字以及词组的用法,另一个不同是汉语隐喻往往比较直接、简单,而英语隐喻更加隐晦、抽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英汉隐喻在形式、用途及创作上存在着差异,但在本质上仍共同体现出一种直观的、及具有感染力的表达
方式,它们无论是在政治语言、文学语言还是新闻语言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促进读者理解文章的同时,激发读者更多的思想及情感,从而丰富文学作品,构建更加完美的文章结构。
英汉典故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摘要: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来看, 典故的产生和使用都是隐喻式的, 典故的隐喻性表明人们只有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文对英汉典故性词语在喻义上的对应与非对应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 指出理解并恰当运用典故的隐喻涵义有助于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认知隐喻典故文化喻义1 引言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创造的不朽的精神财富。
它文字简洁洗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深长。
“引经据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日常交际和写作时常常因为典故的恰当的运用而增色不少。
典故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一直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在当今世界交往频繁的情况下,对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认知和了解已成为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知识。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典故,但由于两国在历史演变、生态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各自的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典故可以说是文化的缩影,因此各自的民族色彩在典故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
可见对两种语言中典故的研究将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十分复杂的。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帮助语言研究者推开了一扇探索之门。
隐喻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
20世纪以来,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1980年, 美国两位学者G. Lakoff和M.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 将隐喻研究从“表象”提升到“概念”层次。
“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 projection)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即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
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表达的方式。
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概念隐喻的对比。
本文将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文化背景及交际效果。
需要明确的是,隐喻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
一个概念隐喻往往能够反映出该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在英语中,有一个常见的隐喻是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表达时间的紧迫感和珍贵性。
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这种隐喻的体现。
而在中文中,时间的隐喻则更多地与自然景物联系在一起,例如"光阴似箭"(时间如箭),"岁月如梭"(岁月如梭)等,这些隐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时间流逝的概念。
两种语言中的时间隐喻反映出了英语文化和中文文化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双方必须积极学习和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对概念隐喻的敏感度。
在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二文化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对方常用的概念隐喻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避免因隐喻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尽量使用对方熟悉和接受的表达方式,以提高交际效果。
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源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隐喻的特点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双向学习和适应,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2021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对比范文 摘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隐喻。
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定义、类型等基础上,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隐喻现象,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中的隐喻及其内涵。
关键词: 隐喻;应用; 文化内涵; 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隐喻,不使用隐喻,我们就无法描绘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甚至无法连贯地说上三句话(詹蓓,2003)。
由此看来,隐喻之于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运用时都不自知。
隐喻是当下语言学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体现不同事物在不同语境下的象征意义。
作为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隐喻在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被使用到。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隐喻概念是语言构成的基础,它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只是被狭隘地视为修辞学这样的边缘学科的研究对象(伍静,2019),因此,有关隐喻的传统理论和研究也仅仅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
实际上,隐喻并非只是修辞那么简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语言学的转向和心灵哲学浪潮的出现,隐喻理论的研究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关注(陈凯莹,2019)。
隐喻学研究的热潮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其代表人物就是乔治·莱考夫。
他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涉及到人类的概念系统以及对概念系统的认识,是人们思维、行为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总之,隐喻渗透在日常交流和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简单讨论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
1、隐喻的概念 1.1、隐喻的定义 隐喻又被称为“暗喻”,是文学创作经常使用到的语言修辞手法(周莉,2018)。
顾名思义,隐喻可以理解为隐含的、不明显的比喻,即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
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对比意义应用技巧对比研究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w”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由于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运动,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到的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因此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作一个探讨和比较,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 隐喻的含义“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换”。
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汉英翻译对比的意义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隐喻(metaphor)指的是一种通过比喻来传达意义的修辞语言。
隐喻
包含两个基本的概念,即原喻体(source domain)和隐喻体(target domain)。
原喻体为已有的概念,而隐喻体则是需要描述的对象,通过比
较原喻体和隐喻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来增强描述的力度。
中英文之间的隐喻往往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
和语言背景。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隐喻关系及翻译方法:
1. 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
视觉隐喻指的是通过形象的视觉图像来传递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生命是一场旅程”等。
这类隐喻是比较直观的,
翻译时需要将图像转化成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或形象,让读者能够理解
之间的关系。
2. 动态隐喻(dynamic metaphor)。
动态隐喻指的是通过描述一种动态关系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交流是一种桥梁”,“教育是一种播种”,这类隐喻往往需要在翻译时
使用比喻或解释的方式来进行翻译。
3. 感官隐喻(sensory metaphor)。
感官隐喻指的是通过感官体验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声音
如丝绸般柔软”,“风味如芳香的茶叶”,这类隐喻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
文化背景进行取舍、补充和适当调整来进行翻译。
总之,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注意到隐喻的类型和含义,并结合目标语言
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含义。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
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
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
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
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
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
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
如:
原文1: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
译文1:This thing called money was like a ring , it was always better on your own finger.
原文2: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译文2: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sky was black as pitch. As if some catastrophe impended, confusion broke out.
这两个例句无论是中文还是翻译的英文中,隐喻的显性表征结构基本相当,喻体所呈现的方式清晰可见,没有变化,读者可从原文中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原文3:屋里呢,他越来越觉得虎妞像个母老虎。
译文3:At home, tigress seemed more and more to live up to her name.
在这个例句中隐喻的特征也基本相同,在英语中是用一个不定式短语来充当喻体。
这个短语词义带中性,很好地表达了祥子对虎妞的态度,初期虽然有些看不惯,还不至于厌恶,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看待方式。
原文4:祥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
译文4:Xiangzi flushed as crimson as the painted eggs which the parents of a new-born child distribute.
在汉民族中新生儿降临时父母将鸡蛋染红,送给亲朋好友,以分享喜悦。
这一文化内涵是汉民族所特有的,在英文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文化因素,在文化限制的领域里凸显了隐喻特征。
以上例证说明了英汉语言中相同的隐喻特性,双方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这
个平台可以是喻体所增值的意义色彩,用特有的手段表达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但这只是在翻译领域为了保持原文的对应而做出的贡献,尽量让两种文字一致。
在具体的隐喻中,根据两国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心理、思维差异较大,表达的语言效果有所不同。
中国人多倚重形象思维,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直接描述;西方人采用逻辑思维,从内在联系串联不同的事物。
比如一个中国人会说:“记忆是珍珠,即使磨损依旧珍贵”,而奥古斯丁说:“记忆是思维的胃”。
可以说汉民族的隐喻以具象思维为主,西方名族的隐喻以抽象思维为主。
同时,因为两民族生活习性不同,不同的词所富有的语体色彩不尽相同,喻体涵盖的意义不完全相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比如在汉名族“龙”是一个至高无上,充满祥瑞气息的词,而在西方确是穷凶极恶的代表。
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有着不同的认识结构。
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瑰丽的文化使隐喻的差异放大。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或相似性特点进行事物的类比,但在类比的运用和隐喻的跨域重组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骆驼祥子》的英文翻译是采用了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等方法根据话语所在语境,利用逻辑信息进行隐喻重组,求得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冯特认为真正隐喻的评判标准是使用者为了产生一种感情上的效果故意生造出来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牵强,但强调了隐喻带有一定的让人可感的感情色彩。
韦勒克说:“我们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对自己的期望、流连、沉思的东西采用隐喻的说法,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殊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的光线中去观察它。
”当然,在更多时候,人们是为了避开直言其事的单调直白转而采用曲折的隐喻,在《骆驼祥子》作品中,老舍设置了四个隐喻,以骆驼隐喻脆弱人生,以洋车隐喻生命追求,以虎妞隐喻性欲诱惑,以小福子隐喻责任与爱,作者不是直言生命、生活如何颓废和消极,以及人性如何扭曲变形,而是运用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些概念的裂变。
隐喻已成为文字语言的组成部分,是其内在组成机制,是人类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语言中最丰富、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
应用到文学方面,使用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比拟人事,把事物的一般表达转化为其他的说法,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内化成某种情感机制,从而赋予文字以精确的主题和意蕴;人们可从隐喻中学到知识,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建立确立了事物之间潜在的对应关系;使用隐喻词可使文体变得明洁优雅,隐喻词可起到其他词类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