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5.52 MB
- 文档页数:44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23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术后视力恢复。
标签:视网膜脱离;手术;护理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及渗出性三类[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中老年人(不论有无近视)、高度近视、有家族史及眼外伤史、白内障手术后的人群。
有些人甚至无明显诱因也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1982年Lena等[2]首次试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后临床上逐渐广泛运用这一手术方式治疗视网膜脱离,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解剖复位和视功能。
2012年5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了视网膜脱离患者28例,其中手术23例,对这23例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3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女8例,男15例,年龄18~62岁,其中眼外伤6例,高度近视10例,糖尿病7例。
全麻下行玻璃体切除术。
1.2 手术方法标准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切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灶,做玻璃体后脱离。
对玻璃体后皮质仔细清除,寻找视网膜裂孔,气液交换,重水注入及内引流等至视网膜平伏。
视网膜裂孔及病变处行激光封闭。
依视网膜病变程度,视网膜裂口位置及大小,给予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或长效气体填充。
1.3 术前护理1.3.1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突然的视力骤降,心中一时难以接受,对手术抱有极大的期望,应针对患者的心理做好解释疏导工作,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手术目的及预后,帮助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手术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1.3.2 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将患者的常用物品按方便取用的原则放置,并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解决患者生活上的顾虑。
术前充分散瞳,详细查明视网膜脱离区及裂孔。
病程短且视网膜下积液较多,不易查找裂孔时,应卧床休息,戴小孔眼镜,使眼球处于绝对安静状态,2~3 d后再检查眼底。
内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生成的比较与分析唐睆;刘瑶【摘要】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入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70例(70只眼),均为有经验的同一组术者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根据其所接受的不同术式划分为A组(行巩膜扣带术)及B 组(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点接受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CT检查两组视网膜黄斑区纤维增生膜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内路玻璃体切除术较之外路巩膜扣带术,有更高的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6(024)002【总页数】2页(P144-145)【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相关性【作者】唐睆;刘瑶【作者单位】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疾病,其中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为常见。
手术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惟一的治疗方法,手术原则在于寻找并封闭所有的视网膜裂孔,目前常用的视网膜复位术包括巩膜扣带术(sclera buckling,SB)和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 vitrectomy,PPV)。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解剖复位成功率可以达到90%[1]。
但是,视网膜成功复位后,视功能的恢复往往不尽人意,视力不提高或提高后再次下降,以及长期存在视物变形、变色等问题仍然长期困扰医患双方,即使术前视网膜脱离区未累及黄斑者亦时常发生。
黄斑前膜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继发于视网膜脱离术后的又称黄斑皱褶,是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不理想的常见原因[2]。
为了进一步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黄斑前膜发生情况,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术后回访并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玻璃体后脱离恢复最简单方法一、概述玻璃体后脱离(PVD)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是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发生脱离所致。
这种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与年龄相关,主要是因为玻璃体组织的变性和液化。
患有玻璃体后脱离的患者可能出现飞蚊症、闪光感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因此,寻求有效的恢复方法至关重要。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玻璃体后脱离恢复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出抗炎药、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营养视网膜。
但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症状较重或持续发展的患者,可能还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非药物治疗来缓解玻璃体后脱离症状的方法。
其中包括光疗、电疗等,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和不适感。
物理疗法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玻璃体后脱离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但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效果有限。
四、手术干预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玻璃体后脱离患者,手术干预可能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和玻璃体替代术等。
通过手术,可以清除脱离的玻璃体组织,减轻对视网膜的牵拉,从而改善视力。
然而,手术干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因此,手术应谨慎选择,并在充分了解风险和效果后进行。
五、恢复建议1.定期检查:患有玻璃体后脱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
特别是对于出现视力下降、闪光感等症状的患者,更应及早就医。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玻璃体后脱离的恢复至关重要。
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等。
此外,保持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也对眼部健康有益。
3.控制基础疾病:玻璃体后脱离可能与某些基础疾病有关,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因此,患有玻璃体后脱离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这些疾病,避免其影响眼部的健康。
4.保护眼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
恢复视网膜最好的方法视网膜是人眼中最重要的感光组织,负责接收光线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视觉感知。
而当视网膜受损或发生病变时,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因此,恢复视网膜对于保障视力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现在我将介绍一些恢复视网膜功能的有效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恢复视网膜功能的常见方法之一。
例如,针对眼底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可以使用抗氧化剂和维生素来改善眼部循环和减少视网膜病变。
另外,抗血管新生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视网膜病变中的黄斑水肿,从而改善视力。
2. 光学矫正:对于视网膜功能受损引起的屈光不正,可以通过光学矫正来恢复视力。
眼睛处于最舒适的焦距位置可以使得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配戴近视或远视眼镜、隐形眼镜或通过角膜屈光治疗等方法可以改善视力。
3. 手术治疗:手术是修复视网膜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针对视网膜脱离和裂隙等问题,外科手段可以将视网膜定位和修复。
视网膜复位手术、激光手术和玻璃体手术等都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视网膜,从而改善视力。
4. 康复训练:对于一些视网膜功能受损引起的视觉障碍,如视野缺损、夜盲症等,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或改善。
这些训练包括视觉感知、眼球运动控制、视觉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增强视觉能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目前较新且具有潜力的视网膜功能恢复方法。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眼部组织细胞,包括视网膜细胞。
通过将干细胞植入受损的视网膜部位,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恢复视力。
6. 生活方式调整:调整生活方式可以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和保护。
例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减少对眼睛的损伤。
合理安排用眼时间,尤其需要注意休息与活动的平衡。
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利于保护视网膜健康。
总结起来,恢复视网膜功能的方法涵盖了药物治疗、光学矫正、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干细胞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向红;付琳【摘要】目的:探讨23 G和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8/2016-08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30例13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0眼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眼.试验组给予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照组给予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眼压、术后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66±12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9±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3眼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发生5眼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视网膜一次性复位率为96.9%,最终复位率为90.8%,对照组视网膜一次性复位率为93.9%,最终复位率为87.7%,试验组与对照组一次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末次随访LogMAR视力为0.241±0.062,对照组为0.253±0.057,与手术前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眼压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相较于23 G玻璃体切割术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vitrectomy with 23G and 25G+ in the treat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METHODS: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130 cases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patients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object.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13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25G+ minimally invasive vitrectom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23G minimally invasive vitrectomy. The operation time, complication rate, retinal reattachment,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operative time was 69 ± 11min in control group and 66±12mi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0. 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3 cases of iatrogenic retinal breaks,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4. 6%, the control group of 5 cases of iatrogenic retinal breaks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7. 7% (P>0. 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sposable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was 96. 9%, the final reduction rate was 90. 8%; the control group disposable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was 93. 9%, the final reduction rate was 87. 7%, tho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 significant (P>0. 05).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visual acu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gMAR 0. 241 ± 0. 062, control group 0. 253 ± 0. 057,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 P<0. 05), whil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P>0. 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44. 6%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63. 1% in control group (P<0. 05).·CONCLUSION:The 25G+ minimally invasive vit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is safe and effective, lessoperative trauma, rapi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23G vitrectomy.【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12【总页数】3页(P2296-2298)【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微创;视网膜复位;视力【作者】向红;付琳【作者单位】641000 中国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眼科;641000 中国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目的:探讨23G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方法赵乃凡;邱立红【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03(011)005【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方法的关系.方法检查30例(31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并根据手术方法分两组.第一组(14只眼),行环扎术、玻璃体腔内注气或C3F8.第二组(17只眼),行环扎术、玻璃体切除术和C3F8眼内填充术.结果 31只眼中玻璃体后脱离61.29%,周边部破孔51.61%,后巩膜葡萄肿"白孔"眼58.06%.术后复发8只眼(第一组5只眼,第二组3只眼),复发率25.8%.再手术7只眼痊愈,1只眼拒绝手术,属未愈.痊愈30只眼,痊愈率96.77%.结论第一组没有玻璃体手术,复发率虽较高,但两组复发病例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3只眼第一次手术未做环扎术,术后复发,占复发眼(8只眼)37.5%.玻璃体切除术和眼内气体填充术虽为视网膜脱离广泛应用之手术,但也应重视环扎术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作用.【总页数】2页(P419-420)【作者】赵乃凡;邱立红【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200040,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相关文献】1.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J], 李燕伟;魏菁;尚利晓2.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的选择 [J], 王泓;王方;黄璐璐3.重视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J], 戴荣平;尹心恺;曲艺;龙琴4.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J], 梁慧新5.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J], 岳淑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April ,2008Vo l ,3No.82008年04月第3卷第8期作者简介欧阳学剑,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视网膜脱离可激活眼内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损害视功能以致丧失视力。
而手术成功率一般在60%~70%,就现代专业水平最高在85%左右,平均视力只能达0.5。
1裂孔寻找与定位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与否,在于手术前视网膜裂孔寻找与定位,它涉及到手术的成败。
(1)裂孔的部位:①裂孔与眼部症状的关系:视网膜在脱离之前,在相应方向出现异常光觉和色觉,特别是在眼球转动时有闪光感,若闪光感觉位置固定,其相应部位的视网膜可能有裂孔。
若闪光感觉突然消失,出现黑影,而且逐渐扩大,其裂孔可能在相应视网膜区。
鼻下方有黑影挡住,裂孔多在颞上方。
②裂孔的规律:A 、裂孔的形态:圆形裂孔(占60%);马蹄形裂孔、箭头形、星月形、舌形、丁字形、鱼嘴形等;玻璃体牵拉:其牵拉方向与眼表面成切线,裂孔呈棱形与锯齿缘平行;无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丝状裂孔较为少见。
B 、好发部位:视网膜裂孔上半部比下半部多见,颞侧比鼻侧多见,颞上象限者较多占41.9%,位于赤道部与锯齿缘之间的最多见。
因此,对颞上象限应特别加以注意。
通过以上方法仍未能找到裂孔,应结合双目间接眼镜、三面镜裂隙灯反复检查,直至找出全部裂孔为止。
(2)难以寻找裂孔的处理:看到了视网膜脱离,但看不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较高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裂孔很小。
②裂孔在极周边部不易发现。
③裂孔与出血灶相似或裂孔呈裂隙状与血管相似。
④裂孔被视网膜碎片遮盖。
⑤视网膜脱离较高,裂孔被隆起的视网膜遮盖或隐藏在视网膜皱襞内。
⑥屈光间质混浊。
⑦瞳孔未能充分扩大。
⑧没有看到周边眼底。
其解决办法是用阿托品充分散瞳,双眼包扎,卧床休息2~3天,待视网膜基本平伏或复位,才能显示不易看到的裂孔。
仍有屈光间质混浊,可双眼松软包盖,眼部滴用散瞳剂,静脉推注抗生素、少量激素、高渗剂有利于减轻玻璃混浊,使眼球腔缩小,脉络膜向脱离的视网膜靠近易发现视网膜裂孔。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苏亚丽;陈瑞合;牛松涛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6%C2F6或硅油手术。
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
结果:11例黄斑裂孔闭合视
网膜复位。
13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术后视力无变化。
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
核硬化和眼压升高。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6%C2F6或硅油是治疗高
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1页(P148-148)
【作者】苏亚丽;陈瑞合;牛松涛
【作者单位】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4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7
【相关文献】
1.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J], 苏亚丽;陈瑞合;牛松涛
2.重视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J], 戴荣平;尹心恺;曲艺;龙
琴
3.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J], 梁慧新
4.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J], 张冬松;李瑞珍
5.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J], 岳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脱离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症状是什么?A. 视力下降B. 闪光感C. 视野缺损D. 所有以上症状答案:D2. 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类型是:A.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B.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C.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D.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答案:A3. 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包括:A. 高度近视B. 眼部外伤C. 年龄增长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4. 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主要依靠:A. 眼底检查B. 视力检查C. 视野检查D. 眼部B超答案:A5.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不包括:A. 激光光凝B. 冷冻治疗C. 玻璃体切除术D. 药物治疗答案:D二、填空题1. 视网膜脱离是指________脱离了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答案:视网膜感觉层2. 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之一是________,患者会感觉到眼前有闪光或漂浮物。
答案:飞蚊症3.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进行________,以减少视力损害的风险。
答案:手术治疗4. 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措施之一是定期进行________,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
答案:眼底检查5. 视网膜脱离的并发症之一是________,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失。
答案:黄斑区脱离三、简答题1. 请简述视网膜脱离的病因。
答: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主要包括孔源性因素、牵拉性因素和渗出性因素。
孔源性因素是由于视网膜上的微孔或裂孔导致液体渗入并积聚在视网膜下,从而引起脱离。
牵拉性因素通常是由于眼部炎症、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瘢痕组织牵拉视网膜。
渗出性因素则是由于眼内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导致液体积聚在视网膜下。
2. 描述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飞蚊症、闪光感等。
在脱离进展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视野中出现暗影或幕布样遮挡,严重时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
在检查中,医生可能会发现视网膜隆起、裂孔、视网膜血管异常等体征。
3. 阐述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
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脱离的类型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