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绿色生态教育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绿色生态教育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绿色生态教育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绿色生态教育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绿色生态教育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上个世纟己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从文明形态上看,它是与历史上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相对应一种新文明形态,并由此演进而来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表现为文明形态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体现为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地展开而又历史地解决的逻辑。一般说来,人类以何种方式来解决这对矛盾,人类的文明打上什么样的印记,对其解决达到何种程度,人类文明演进也就达到何种程度。原始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各种自然力则超乎强大。人慑服于自然的强大烕力,表现出对自然的绝对顺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不是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对自然的轻度开发没有像后来的工业社会那样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低水平的和谐关系。工业文明时期,人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致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这个时期的核心内容,机器生产不仅摆脱了农业生产那种受时令节律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引起自然界自身不可能出现的变化,而且还生产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这个时期也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人类凭借这根强有力的杠杆,在改造、控制和征服自然面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猛进,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在短暂的几百年内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好要多得多。工业文明的出现致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就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自然空前胜利的喜悦当中的时候,自然的报复惩罚也开始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等,

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大自然的报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促逼人类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是我们用锴误的方式对待自然而导致的危机;而要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重新调整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扬弃这种建立在对自然征讨和控制基础上工业文明形态,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矛盾得到和解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兴起,预示着人与自然矛盾经由原始的统一过对立又重新走向统一。它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开发利用和恢复保护的统一,是人类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从文明的内容上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的,并与之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范畴,是人类通过实践所取得的和极的进步的成果在各个领域的积淀和体现的总和。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的进步的成果的总和。[1]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J], 2006年第8期.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本身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形态、实践形态、政治形态,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整合,成为其基础和前提。物质文明强调改造自然,而生态文明则强调保护自然;精神文明只能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却阻止不了人类无可奈何或不知不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解决其引起的后果;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童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强调要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显然,生态文

明是一种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文明形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肓,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职责

1、生态教肓全球化构成当代语文教肓的基本背景。新的文明形态呼唤确立新的文明理念、树立新的文明观。从直接的层面上看,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当下由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的工业文明而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的结果。反思虽然是面对过去,但又意味着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建构,而这种建构意味着对旧的文明观念的否弃或转换。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即从以人单方面控制自然的价值观转到“人一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整体价值观;其次是发展观的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一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否定“重增长、轻发展”、“高消耗、髙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确立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再次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转到有机论的思维方式;第四是消费观的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的转变,实行绿色消费。而观念的转变,必须通过教肓来实现,而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生态文明教肓运动(或称绿色教肓运动)就是明证。美国联邦教肓局专门设立了“5不境教肓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肓计划。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认为“教肓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肓”的号召,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5年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制订并公布了《贝尔格莱德章程》这一“环境教肓”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环境教肓”概念的正式确立。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肓大会,

则使“环境教肓”趋于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肓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这一切表明,生态危机正在成为世界教肓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生态文明教肓全球化,也构成了世界当代教肓的基本背景。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肓,体现了语文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人类遭遇全球性间题的时代,更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我国开始了新的一轮基础教肓课程改革。《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其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确价值观自然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内容。2001年教肓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态”的理念。从教学目标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从教材来看,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5见代意识”必然包括“生态文明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则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编排上,也是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来进行的,完全打破了过去以文章的体裁来编排,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从师生关系来说,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也符合生态的“和谐”特征。

总之,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教肓领域,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不管是从传承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

角度来说,都应该与生态文明相联,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肓人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肓的可能性

生态文明教肓釆用何种课程模式,要受国家及学校现行课程模式及教学体制的制约。目前,世界各国实施生态文明教肓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肓课;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肓,而不单独设课;三是在一些实施“综合主題”课程模式的学校,这种渗透,无论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可行的?从语文课程性质上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位体现了语文课程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其教肓内容是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为主。而“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代人类环保意识的确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撑点。”语文教肓就是人们利用最为熟悉的母语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义务教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肓作为母语学科文化属性决定它在语文学科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一种天然的适合性?从新课改语文课程内容上看,其本身蕴涵了许多生态文明教肓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肓有机渗透提供了基本条件。

四、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肓的途径和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肓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肓内容,找准渗透点。首先,通览全套教材,努力挖掘课文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肓的素材,以确定渗透教肓的总体目标;然后再根据总目标设计好单元课文中的生态文明教肓的渗透

点,使每个单元的渗透连点成串,连串成片,分层次地逐渐推进。以语文教材为例,初步统计,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肓的内容将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爱护环境和欣赏环境相关的如《画里阴晴》、《边城》等等;第二类是与环境科学或环保知识相关的如《象山那样思考》等等;第三类是与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维护或破坏)相关的如《离太阳最近的树》等等。第一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肓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祖国及世界各地环境特征的描写和议论,通过叙述人类与环境和睦相处的实例,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懂得美好景观和环境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激发他们欣赏环境、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态度和情感。第二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肓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并在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第三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肓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掲露损害环境的不良行为,或展示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谴责或抵制前者,提倡并模仿后者的行为倾向。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生态文明教肓有机渗透的空间。这里的“第二课堂”是泛指除教学课堂之外的校内或家庭等学习空间,它是教学课堂的对外延伸和辐射。课堂教学虽然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肓渗透的主渠道,但时间、空间、视野毕竟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肓有机渗透的补充。

四、把生态文明教肓融入语文活动当中,増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而后知,知而后行,这是符合教学常规的,生态文明教肓的渗透也应如此。通过课堂渗透,课外延伸,学生已经有所“学”和“知”了,然而更重要的则是“行”环节。如果“学”和“知”是侧重于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渗透的话,那么“行”则是把这种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让他们认

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靠大家,要求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依托,以生态文明渗透为目的而相应地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1、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走上街头,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橱窗、文艺节目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肓,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并撰写出了一份有一定质量的考察报告,并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倡议,倡议I母亲河的呼唤》在校园中引起积极反响。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深,有利于他们将情感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开展主题活动。根据环境和资源纪1念日而确定生态文明教肓主题,例如每年“3. 12植树节”,可开展以“我为校园添新绿”为主題的植树种萆活动;“3. 22世界节水日”,可开展以“水资源、知多少”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4.22地球日”,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地球”为题的征文竞赛活动;“6. 5世界环境日”,可请环境专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題报告。

3、开展考察调研活动。鼓励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对身边的环境间題做调査,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种类(生活垃圾和污水;噪音、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三废;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当使用),针对这些间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宣传环境知识,増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极行动改善环境状况;建议有关部门釆取相应有效措施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深,有利于他们将情感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语文组张文秋

2020.1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