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技术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53.50 KB
- 文档页数:18
拉丝+喷砂+阳极氧化质量要求拉丝定義拉丝:是一种砂带磨削加工,通过砂带对金属表面进行磨削加工,去除金属表面缺陷,并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表面。
外觀拉丝表面纹路均匀,无划痕、污染、烧伤和腐蚀现象粗糙度按GB10610-89的方法测试其粗糙度Ra应在2.2~3.4um范围以内(垂直于纹路方向上进行测量)喷砂定義喷砂:使制件表面受到喷射砂粒的冲击而进行清理、除锈或粗化的过程。
外觀 喷砂表面文理均匀,无划痕、污染、大理石花纹、腐蚀痕迹或疏松粉末粗糙度按 GB10610-89的方法测试其粗糙度Ra应在 1.5~1.8 m 范围以内。
工艺參數注:推荐的干喷砂工艺如下:材料 --------------------------- 玻璃珠材料规格 --------------------- 100~140 目空气压力 -------------------- 500~700 KPa喷嘴移动速度 -------------- 约 100 mm/s工件表面与喷枪距离 ---- 约 200 mm工件表面与喷枪角度 ---- 约 30°无色化学氧化膜定義无色化学氧化:指氧化膜呈无色状的化学氧化工艺。
外观 1.所有零件都应进行外观检查。
2.氧化膜必须连续、均匀。
完整。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划伤、污染、腐蚀痕迹或疏松粉末;3.允许有轻微的夹具印。
焊缝及焊点处不允许膜层发黑。
4.无色化学氧化膜应是铝基底颜色。
耐蚀性无色化学氧化膜按 GB/T 10125-1997 进行100小时的中性盐雾试验;试验后,在每一试片边缘以外的表面上直径不大于0.8 mm的腐蚀点不能多于3个。
接触电阻要求在1kg/mm2的电极压力下,其接触电阻不大于0.9 Ω/mm2。
喷砂光亮无色化学氧化膜定義喷砂光亮无色化学氧化:指经喷砂处理后再进行化学抛光和无色化学氧化的表面处理工艺。
粗糙度按GB10610-89 方法测试其粗糙度 Ra 应在 1.5~1.8um 范围以内。
表面处理环评标准
表面处理环评标准是指对于表面处理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所参考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面处理环评标准: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 169-2004):这是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其中包含了对于表面处理项目环评的相关要求和指导。
2. GB/T 20176-2006《工业清洗剂污染物排放限值》:该标准规定了工业清洗剂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适用于表面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清洗剂。
3. GB 30981-2014《电镀及其它金属表面处理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电镀及其它金属表面处理行业中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4. HJ 85-2017《化学处理金属表面废气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化学处理金属表面废气的排放标准,包括了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限值要求。
5. GB 30980-2014《电镀及其它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电镀及其它金属表面处理行业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对表面处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管
控,以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表面处理 --- 除锈程度ISO8501-1:1988锈蚀等级 (Rust Grades)A:钢表面完全被粘附的氧化皮覆盖,极少量或无可见锈B:钢表面被氧化皮和锈覆盖C:钢表面完全被锈覆盖,极少量或无可见点蚀D:钢表面完全被锈覆盖,可见点蚀除锈程度Sa : 喷砂除锈Sa1/Sa2/Sa2.5/Sa3(SSPC SP7/SP6/SP10/SP5)St : 手工或动力工具除锈St2 / St3Fl : 火焰清洁AFl/BFl/CFl/DFlISO8501-2 --- 已有涂层表面的表面处理等级P Sa : 已有涂层表面局部彻底的喷砂处理P Sa2/P Sa2.5/P Sa3P St : 已有涂层表面局部手工和动力工具处理P St2/P St3P Ma : 已有涂层表面局部机械打磨处理P Ma下列国家标准,涉及了防腐蚀的各种要求:GB8923涂装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相对国际标准 ISO 8501-1:1988)GB6060.5表面粗糙度比较样板抛(喷)丸、喷砂加工表面(相对国际标准.ISO8503-2 :1995)GB6484铸钢丸GB6485铸钢砂GB/T13312钢铁件涂装前除油程度检验方法(验油试纸法)HG/T 3656钢结构桥梁漆JB/Z350高压无气喷涂典型工艺GB1764漆膜厚度测定法GB/T 5210涂层附着力的测定法,拉开法GB/T 1771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相对国际标准ISO 7253:1984)GB/T 1865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相对国际标准ISO 11341:1994)GB/T1740漆膜耐湿热测定法GB7692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GB6514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GB/T15957-1995大气环境腐蚀性分类石油行业标准SYJ0004-1999钢质管道及储罐防腐蚀工程设计规范SY4058-93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和保温层现场补伤施工及验收规范SY/T0007-1998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SY/T0063-99管道防腐层检漏试验方法SY/T0087-95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与防护调查方法标准SY/T0407-1997涂装前钢材表面预处理规范SY/T0447-96埋地钢质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SY/T4091-1995滩海石油工程防腐蚀技术规范SYJ30-87埋地钢质管道及储罐防腐蚀工程基本术语Q/CNPC37-2002非腐蚀性天然气输送管内壁覆盖层推荐做法一、涂装标准的类别涂装标准从类别上划分可分为:1、公司标准如:国际油漆公司高压水喷射表面处理标准、海洋石油工程公司涂装施工程序等2、行业标准如:石油天然气工业标准3、国家标准如:GB, BS, DIN, ASTM, Norsok Standard, SSPC4、地区标准如:欧洲标准 ( CEN)5、国际标准如:ISO二、涉及了防腐蚀的各种要求:GB8923涂装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相对国际标准 ISO 8501-1:1988)GB6060.5表面粗糙度比较样板抛(喷)丸、喷砂加工表面(相对国际标准.ISO8503-2 :1995)GB6484铸钢丸GB6485铸钢砂GB/T13312钢铁件涂装前除油程度检验方法(验油试纸法)HG/T 3656钢结构桥梁漆JB/Z350高压无气喷涂典型工艺GB1764漆膜厚度测定法GB/T 5210涂层附着力的测定法,拉开法GB/T 1771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相对国际标准ISO 7253:1984)GB/T 1865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相对国际标准ISO 11341:1994)GB/T1740漆膜耐湿热测定法GB7692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GB6514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GB/T15957-1995大气环境腐蚀性分类三、附着力测试标准ISO 2409:1972色漆和清漆-划格法测试ISO 4624:1978色漆和清漆-附着力拉开法测试ASTM D 3359-87胶带纸附着力标准测试法ASTM D 5162-01标准操作规程-金属底材上不传导型保护用涂料的不连续性(漏涂)测试NACE RP 0188-99标准测试规程-保护用涂料的不连续性(漏涂)测试法无机富锌漆的MEK测试ASTM D 4752-87无机硅酸富锌漆的耐MEK溶剂擦拭标准测试法四、国际上常用的相关标准有:1、新钢材表面锈蚀等级 --- ISO 8501-1:1988 / SSPC Vis2、已有涂层表面的锈蚀等级 --- ISO4628 / ASTM D6103、底材表面可溶性盐的检测 --- ISO8502-64、表面处理等级 --- ISO8501:1988 / SSPC SP / DIN 559285、表面粗糙度 --- ISO8503 / ASTM D 4417 / RUGOTEST No.36、喷砂磨料标准 --- ISO11124/ 11125/ 11126/ 111277、底材表面灰尘 --- ISO8502-38、干膜厚度的测量 --- SSPC PA2 / DIN 55929 / ISO28089、附着力 --- ISO4624 / SIS184171 / ASTM D3359 / ISO240910、无机富锌底漆固化程度 --- ASTM D475211、针孔检测 --- DIN 5567012、已有涂层的评估 --- ISO4628 / ASTM D714表面处理相关标准除锈程度ISO8501-1/ISO8501-2/SSPC SP底材表面清洁程度ISO8502-1~9表面粗糙度ISO8503/ASTM D4417/RUGOTEST No.3喷砂磨料标准ISO11124/ISO11125/ISO11126/ISO11127THANKS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保密,保留所有权力。
未经大众汽车集团标准部门的许可,不得复制或转换本文件的任何一部分。
合同当事方仅能通过B2B供应商平台“”获取本标准。
第2页删除了“带微小裂缝的光亮镀铬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f320),(代替以Ofl-f350)。
制定了“镀锡处理”表面保护类型的涂层厚度(代码g...)。
增补了电解沉积铝和铝/猛合金涂层的表面保护类型(代码q600, q605, q610, q615)。
含六价铬Cr(VI)的“镀锌/铁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600, r605, r610, r620 和r630),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镀锌/铁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301和r302)。
“镀锌/镍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640, r650, r660, r665, r670, r675),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镀锌/镍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642, r643, r649, r672, r673和r677)。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复合镀层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s611, s617, s621和s627)。
含六价铬Cr(VI)的“复合镀层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s610, s615, s620和s625),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锌片涂层”表面保护类型(代码t300, t310, t320, t345, t600, t620和t645),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锌片涂层”表面保护类型(代码t602, t611, t615和t647)。
重新增补了“表面镀黑抛光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u110)。
含六价铬Cr(VI)的“渗铬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v110),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代替以Ofl-v111)。
保密,保留所有权力。
未经大众汽车集团标准部门的许可,不得复制或转换本文件的任何一部分。
合同当事方仅能通过B2B供应商平台“”获取本标准。
第2页删除了“带微小裂缝的光亮镀铬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f320),(代替以Ofl-f350)。
制定了“镀锡处理”表面保护类型的涂层厚度(代码g...)。
增补了电解沉积铝和铝/猛合金涂层的表面保护类型(代码q600, q605, q610, q615)。
含六价铬Cr(VI)的“镀锌/铁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600, r605, r610, r620 和r630),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镀锌/铁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301和r302)。
“镀锌/镍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640, r650, r660, r665, r670, r675),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镀锌/镍合金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r642, r643, r649, r672, r673和r677)。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复合镀层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s611, s617, s621和s627)。
含六价铬Cr(VI)的“复合镀层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s610, s615, s620和s625),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锌片涂层”表面保护类型(代码t300, t310, t320, t345, t600, t620和t645),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有关替代类型请参见表A.1)。
增补了不含六价铬Cr(VI)的“锌片涂层”表面保护类型(代码t602, t611, t615和t647)。
重新增补了“表面镀黑抛光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u110)。
含六价铬Cr(VI)的“渗铬处理”表面保护类型(代码v110),限于可行的应用(不再允许用于新设计,代替以Ofl-v111)。
镀铬表面处理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镀铬表面处理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表面涂层技术,通过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铬镀层,可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装饰效果和机械强度。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家具、电器等领域,并对产品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寿命产生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镀铬表面处理标准进行全面概述和解释。
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镀铬表面处理标准、常见镀铬技术和标准、镀铬表面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结构安排,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主题的重要性和文章内容布局。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提供有关镀铬表面处理标准的全面介绍和说明。
通过阐述镀铬工艺流程、表面性能要求以及常见的镀铬技术和标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行业中相关知识,并为实际应用中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提供参考。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镀铬表面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镀铬表面处理标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进行相关技术选择、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呈现一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描述,请查阅。
如有任何进一步问题,请随时告知。
2. 镀铬表面处理标准2.1 定义与背景镀铬表面处理是指将铬金属镀覆在物体的表面,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装饰效果。
镀铬工艺常用于汽车零部件、家具、五金工具等领域。
2.2 镀铬工艺流程镀铬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工作(清洗、退火等)、活化处理(去除氧化物)、电解液配制(包括硫酸铜溶液等)、电解槽操作(包括阳极和阴极的安装)、电镀条件设定(温度、电压等参数调节)和后处理(漂洗、干燥等)。
2.3 镀铬表面性能要求镀铬表面应具备以下性能要求:- 厚度均匀且符合规定标准;- 良好的附着力,不易剥落或剥离;- 裂纹、孔洞及其他缺陷数量有限;- 满足所需的耐腐蚀性能,并能抵御氧化作用;- 具备较高的硬度,耐磨性优异;- 镀层光洁且无明显的污染或杂质。
iso4042电镀标准ISO4042电镀标准是一套国际标准,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电镀表面处理方法,用于减少零件表面材料上的损伤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ISO4042电镀标准作为强有力的国际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的零部件表面处理领域。
ISO4042电镀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严格一致的表面处理技术,以确保零件能够实现精确的尺寸和表面光滑度,并延伸使用寿命至少达到6年以上。
在设计上,每一种ISO4042电镀标准都包括了许多定量的要求,包括厚度要求(规定不得超过0.003英寸)、耐腐蚀性要求(耐蚀性不得少于800小时)、仪器精度要求(规定精度不得少于0.015英寸)以及其他特定性要求。
此外,根据设计的不同,ISO4042电镀标准同时提供了三种实施的机制,包括定义标准的特殊要求(如特定的特殊要求)、认证机构的特殊要求(如特殊工厂检查程序以及特殊技术术语)和评价机构的特殊审查要求(如特殊技术文件以及特殊报告)。
这三种实施机制能够有效确保ISO4042电镀标准在生产中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从而确保零部件表面质量的合格程度。
另外,ISO4042电镀标准还包括一系列检测和检验项目,以确保按照标准要求施行的表面处理技术的有效性。
这些检测和检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表面处理厚度测试、表面处理均匀度测试、表面处理坚硬度测试以及表面处理耐蚀性测试等。
所有经过ISO4042电镀标准测试的零件必须满足规定的要求,否则将被拒绝生产。
总之,通过IS0 4042电镀标准,旨在确保零件表面处理的质量符合严格的国际标准,保证零件表面的精确尺寸和表面光滑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三种实施机制以及检测检验项目的加入,进一步保障了ISO4042电镀标准在表面处理技术中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从而确保输出零件质量的合格率。
金属表面处理标准说明及各种标准比较编写:审核:1.金属的表面处理标准GB8923-88 中国国家标准ISO8501-1:1988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SIS055900-1967 瑞典标准SSPC-SP2,3,5,6,7和10 美国钢结构涂装协会表面处理标准 BS4232 英国标准DIN55928 德国标准JSRA SPSS 日本造船研究协会标准2.各种金属表面处理标准说明2.1 金属表面处理中影响最大的标准是瑞典标准SIS 05 5900 1967,该标准最早由瑞典腐蚀研究所、美国测试和材料协会(ASTM)和钢结构涂装协会(SSPC)联合制定。
其它国家的标准,比如德国DIN 55928、丹麦DS 2019 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瑞典标准现在已经与国际标准ISO 8501-1:1988合并且由后者取代。
2.2 ISO8501则是现在普遍采用的国际标准。
美国由于科技力量的强大,SSPC/NACE是他们使用的主要标准而不使用ISO国际标准,并且随着NACE 在全球推广涂装检查培训认证,以及很多钢结构设计机构也使用这一标准,因此在中国也经常会遇到并使用SSPC/NACE标准。
2.3 中国的国家标准GB8923等效采用于ISO8501-1:1988。
3.国标GB8923-88 的除锈等级3.1 喷射或抛射除锈以字母“Sa”表示。
本标准订有四个除锈等级:3.1.1 Sa1 轻度的喷射或抛射除锈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和污垢,并且没有附着不牢的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
Sa2 彻底的喷射或抛射除锈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和污垢,并且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已基本清除,其残留物应该是附着牢固的。
3.1.2 Sa2.5 非常彻底的喷射或抛射除锈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污垢,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条纹状的轻微色斑。
3.1.3 Sa3 钢材表面外观洁净的喷射或抛射除锈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污垢,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该表面应显示均匀的金属色泽。
电镀规范要求标准最新电镀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通过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膜来增强其耐腐蚀性、耐磨性、装饰性等性能。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电镀工艺不断进步,相应的规范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电镀规范要求标准:1. 环境要求:电镀车间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灰尘和湿气对电镀液和镀层质量的影响。
2. 原材料检验:所有待镀件在进入电镀工序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外观和尺寸检验,确保无裂纹、无锈蚀、无油污等。
3. 预处理:电镀前,工件需进行彻底的清洗和预处理,包括除油、除锈、活化等步骤,以确保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
4. 电镀液管理:电镀液应定期检测和调整,确保其成分和浓度符合工艺要求,以保证镀层的均匀性和质量。
5. 电流密度控制:电镀过程中,电流密度应严格控制在工艺范围内,以避免镀层过厚或不均匀。
6. 镀层厚度:根据产品要求,镀层厚度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可通过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
7. 镀后处理:电镀完成后,工件需进行清洗、钝化、干燥等后处理工序,以提高镀层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8. 质量检测:所有电镀产品在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外观检查、厚度测试、附着力测试等。
9. 环保要求:电镀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必须按照环保法规进行处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10. 安全操作:电镀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必要的防护装备,确保生产安全。
11. 记录和追溯:电镀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关键参数和操作步骤都应有详细记录,以便于产品追溯和质量控制。
12. 持续改进: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电镀工艺进行评估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发展需求。
电镀规范要求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和保障员工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电镀规范。
表面处理等级度也即清洁度,代表性国际标准有两种:一种是美国85年制订“SSPC-”;第二种是瑞典76年制订的“Sa-”,它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Sa1、Sa2、Sa2.5、Sa3,为国际惯常通用标准,详细介绍如下:
Sa1级——相当于美国SSPC—SP7级。
采用一般简单的手工刷除、砂布打磨方法,这是四种清洁度中度最低的一级,对涂层的保护仅仅略好于未采用处理的工件。
Sa1级处理的技术标准:工件表面应不可见油污、油脂、残留氧化皮、锈斑、和残留油漆等污物。
Sa1级也叫做手工刷除清理级。
(或清扫级)
Sa2级——相当于美国SSPC—SP6级。
采用喷砂清理方法,这是喷砂处理中最低的一级,即一般的要求,但对于涂层的保护要比手工刷除清理要提高许多。
Sa2级处理的技术标准:工件表面应不可见油腻、污垢、氧化皮、锈皮、油漆、氧化物、腐蚀物、和其它外来物质(疵点除外),但疵点限定为不超过每平方米表面的33%,可包括轻微阴影;少量因疵点、锈蚀引起的轻微脱色;氧化皮及油漆疵点。
如果工件原表面有凹痕,轻微的锈蚀和油漆还会残留在凹痕底部。
Sa2级也叫商品清理级(或工业级)。
Sa2.5级——是工业上普遍使用的并可以作为验收技术要求及标准的级别。
Sa2.5级也叫近白清理级(近白级或出白级)。
Sa2.5级处理的技术标准:同Sa2要求前半部一样,但疵点限定为不超过每平方米表面的5%,可���括轻微暗影;少量因疵点、锈蚀引起的轻微脱色;氧化皮及油漆疵点。
Sa3级——级相当于美国SSPC—SP5级,是工业上的最高处理级别,也叫做白色清理级(或白色级)。
Sa3级处理的技术标准:与Sa2.5级一样但5%的阴影、疵点、锈蚀等都不得不存在了。
铝合金微弧氧化标准
铝合金微弧氧化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用于提高铝合金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以下是一般的铝合金微弧氧化标准:
1. 外观要求:微弧氧化后的铝合金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裂纹、无凹凸不平和无明显的色差。
2. 膜层厚度:微弧氧化膜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10-20微米。
3. 耐蚀性:微弧氧化膜层应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够在盐雾、酸碱等恶劣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4. 耐磨性:微弧氧化膜层应具有一定的耐磨性,能够在摩擦和磨损的情况下保持表面的完整性。
5. 色泽:微弧氧化后的铝合金表面颜色应均匀一致,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一般的铝合金微弧氧化标准,具体的标准还需根据具体的产品和行业要求进行确定。
DIN50961-表面处理与国际标准组织ISO出版发行的国际标准ISO2081-1986和ISO2082-1986的关系请参见注释.1. 应用范围和用途本标准适用于在做过铬酸钝化处理和未做过铬酸钝化处理的钢铁材料上的镀锌层和镀镉层. 本标准为不同的高负荷等级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耐腐蚀性, 并为此规定了推荐的层厚度. 镀层或镀层系统用做防腐蚀和/或用于装饰.本标准不适用于半成品.*1对于机械连接件, 适用DIN267第9部分.对于构件的螺纹应在协议中规定.*1 ―半成品‖含义参见DIN199第2部分注释: 使用本标准时应注意危险品的规定, MAK数值表, TRK目录, 和其它技术调节机构如UVV 电镀技术(VBG 57).2 概述2.1电镀层电镀层是金属层, 是在阴极从电解液中沉积到导电构件上(参见DIN50965/02.82).2.2 铬酸钝化处理铬酸钝化处理是通过含有铬化合物的并适用于此用途的溶液进行处理, 制造出基本由铬化合物组成的镀层.注释: 铬钝化处理层可用到锌电镀层和镉电镀层上, 以改善外观和提高耐腐蚀性.在镀层或类似的层面上, 一般通过铬酸钝化处理可提高对锌电镀层和镉电镀层的附着.2.3 基本面(功能面)参见DIN50982第9部分.如果没有另外的规定, 则所有能和20mm 直径的球接触的面都可认为是基本面.3. 表示式关于表示式的结构和在表示式中使用的缩写符号, 请参见DIN50960第1部分中的内容. 例子:对于按照DIN50961的规定, 在具有8μm厚锌镀层(Zn8) 的钢结构件(Fe)上进行了兰色铬酸钝化处理(B) 的锌镀层表示式:镀层 DIN 50 961 – Fe / Zn 8 B对于按照DIN50961的规定, 在具有12μm厚镉镀层(Cd12) 的钢结构件(Fe)上进行了黄色铬酸钝化处理(C) 的镉镀层表示式:镀层 DIN 50 961 – Fe / Cd 12C对于按照DIN50961的规定, 在具有12μm厚锌镀层(Zn12) 的钢结构件(Fe)上进行了橄榄色铬酸钝化处理(D) 并加以封闭(d)的锌镀层表示式:镀层 DIN 50 961 – Fe / Zn 12 D d对于按照DIN50961的规定, 在具有8μm厚锌镀层(Zn8) 的钢结构件(Fe)上进行了黑色铬酸钝化处理(F) 的锌镀层表示式:镀层 DIN 50 961 – Fe / Zn 8 F4. 订货说明订货时应提供第7节规定的负荷得等级, 并同时提供本标准的编号和镀层金属. 必要时还应提供铬酸钝化处理的规定和后处理的规定, 或者提供第3节规定的表示式.其它有关制造商和买方之间的协议的说明在DIN50960第1部分中规定. 5. 表面性质5.1 基本材料镀锌或镀镉的构件不应有材料的缺陷, 加工的缺陷或表面的缺陷. 这些缺陷将对镀层的外观和/或耐腐蚀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例如用轧制产品制成的工件上的裂纹, 孔穴, 杂质和分层现象; 在铸件上的缩孔, 焊疤, 收缩裂纹, 缺口裂纹, 以及涡状孔, 和收缩孔穴等缺陷. 影响镀层厚度, 测量结果和腐蚀程度的因素包括表面性质, 和表面的微几何外形. 因此建议在制造商和买方之间订立协议予以规定.对于高强度材料, 无论是预处理时, 还是在镀锌或镀镉时, 都有可能出现氢诱发的脆裂现象(请参见DIN 50969*).* 目前处于起草阶段.5.2 镀层在镀锌或镀镉的构件在基本面上(参见第三节)应该没有可影响外观和耐腐蚀性的缺陷,确例如粗大的孔和裂纹(请参见DIN 50903), 粗糙表面, 斑点和非故意造成的污染. 镀层必须附着在构件上. 关于镀层附着能力试验方法的选择应该在制造商和买方之间订立协议予以规定.6. 镀层厚度6.1概述然而, 按照表1和表2中对于基本面所推荐的最小厚度并不能保证成品件的耐腐蚀性. 在规定基本面时, 应考虑与镀锌或镀镉的构件形状有关的镀层厚度分布.6.2镀层厚度测量镀锌层或镀层镉的厚度可通过破坏性或非破坏性方法测量. 破坏性测量可采用以下方法: - DIN 50955 规定的库仑分析法.- DIN 50950 规定的显微镜法.- DIN 50933 规定的利用一个卡规进行差分测量的方法.- DIN 50988第一部分规定的重量分析法.- DIN 50988第二部分规定的容量分析法.*非破坏性方法测量可采用以下方法:- DIN 50981 规定的磁化方法.- DIN 50983 规定的利用β –反散射的方法.- DIN 50983 规定的利用X –射线荧光法.铬酸钝化处理层的厚度不予考虑.7. 负荷等级负荷等级用数值表示在使用电镀构件时和在必要情况下使用铬酸钝化处理层的构件时所期望的耐腐蚀程度:4 特别强3 强2 一般1 较弱在表1和表2中列出了在短时间试验中能达到最小稳定性的负荷等级与所推荐镀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评价参见8.1节).表1: 关于镀锌层和铬酸钝化处理镀锌层的试验方法, 试验持续时间和推荐的最小镀层厚度(DIN 50980 规定的评价数字10)负荷等级DIN 50960 第一部分中规定的铬酸钝化处理方法的类别DIN 50018 – KFW 2.0 S* 规定的冷凝水坝- 气候变化的循环 DIN 50021 –SS* 规定的喷盐雾试验的持续时间(小时) 推荐的最小镀层厚度(μm)4 X ohne 7 192 25CD 10 3603 X ohne 3 96 12CD 5 1922 X ohne 2 48 8XABF 3 72CD 4 1201 X ohne 1 24 5XABF 1 48CD 2 72* 目前处于起草阶段.表2: 关于镀镉层和铬酸钝化处理镀镉层的试验方法, 试验持续时间和推荐的最小镀层厚度(DIN 50980 规定的评价数字10)负荷等级DIN 50960 第一部分中规定的铬酸钝化处理方法的类别DIN 50018 – KFW 2.0 S* 规定的冷凝水坝- 气候变化的循环 DIN 50021 –SS* 规定的喷盐雾试验的持续时间(小时) 推荐的最小镀层厚度(μm)4 X ohne 8 360 25CD 12 4803 X ohne4 192 12CD 5 2402 X ohne 2 72 8XABF 2 96CD 3 1201 X ohne 1 48 5XABF 1 72CD 2 96* 目前处于起草阶段.8. 短时间的腐蚀试验和评价对于承受负荷等级3和4的构件, 一般建议采用方法类别 C和D规定的铬酸钝化处理(参见DIN50960第1部分.). 这种铬酸钝化处理在短时间的腐蚀试验中可产生很高的保护值. 从短时间的腐蚀试验的结果中, 还不能马上对使用中的镀锌或镀镉的构件及铬酸钝化处理的构件的腐蚀表现下结论. 但能够对不同的层系统进行质量评定. 基本材料的腐蚀按照标准方式对照表1和表2试验的样品进行评价. 求值按DIN 50980的规定进行,还应当对允许的评价值达成协议,对于基本面小于25mm2的试样,应当对试样的数目和允许的评价值达成协议。
博客首页>>【技术】GB/T5267-2002 [紧固件表面处理]标准介绍2006-8-3 0:39:07GB/T5267-2002 [紧固件表面处理]标准介绍紧固件一般都需要经过表面处理,紧固件表面处理的种类很多,一般常用的有电镀、氧化、磷化、非电解锌片涂层处理等。
但是,电镀紧固件在紧固件的实际使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尤其在汽车、拖拉机、家电、仪器仪表、航天航空、通讯等行业和领域中使用更为广泛。
然而,对于螺纹紧固件来说,使用中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而且,还必须保证螺纹的互换性,在这里也可称之为旋合性,。
为了同时满足螺纹紧固件在使用中要求的“防腐”和“互换”双重使用性能,制定专门的电镀层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GB/T5267.1-2002[螺纹紧固件电镀层]标准是国家标准“紧固件表面处理”系列标准之一,该标准包括:GB/T5267.1-2002 [紧固件电镀层];GB/T5267.2-2002 [紧固件非电解锌片涂层] 两标准。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4042;1999 [螺纹紧固件电镀层]。
本标准代替GB/T5267-1985 [螺纹紧固件电镀层]标准。
一、GB/T5267.1-2002 [紧固件电镀层]标准介绍本标准规定了钢和钢合金电镀紧固件的尺寸要求、镀层厚度,并给出了高抗拉强度或硬化或表面淬硬紧固件消除氢脆的建议。
本标准适用于螺纹紧固件或其他紧固件电镀层,对于自攻螺钉、木螺钉、自钻自攻螺钉和自挤螺钉等可切削或碾压出与其相配的内螺纹的紧固件也是基本适用的。
本标准的规定也适用于非螺纹紧固件,如:垫圈和销等。
本标准与GB/T5267-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调整了术语和定义内容;-取消了电镀层的使用条件;-增加了螺距P=0.2~0.3mm的镀层厚度上偏差值的规定,并调整部分其他螺距的镀层上偏差值的规定;-取消了旧标准有关镀层厚度验收检查的规定,采用GB/T90.1的规定;-调整并补充有关去除氢脆的资料;-取消局部厚度的测量方法;-增加螺纹零件电镀层的代码标记制度;-调整对“可容纳的金属镀层厚度的指导程序;-增加镀层标记示例。
桔纹漆技术标准桔纹漆技术标准1. 引言桔纹漆技术是一种独特的表面处理技术,以其独特的纹理和视觉效果在家具、装饰材料和汽车行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标准旨在规范桔纹漆技术的工艺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2. 术语和定义2.1 桔纹:指桔纹漆技术中形成的独特纹理效果。
2.2 基层材料:指进行桔纹漆处理的物体的表面材料。
2.3 涂料:指用于桔纹漆技术的特殊涂料,具有形成桔纹效果的特性。
3. 材料要求3.1 基层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平整度和抗压强度,以确保涂料能够均匀地附着在表面上。
3.2 涂料应具备良好的耐候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以确保桔纹效果能够经久不衰。
4. 工艺流程4.1 基层处理:将基层材料进行打磨和清洁,确保表面平整和无尘。
4.2 底漆涂装:采用合适的底漆涂装,以提高涂层附着力和桔纹效果的稳定性。
4.3 桔纹效果制造:使用特殊的印刷或喷涂工艺,在基层涂层表面形成桔纹效果。
4.4 涂层固化:将桔纹效果的涂层进行充分固化,保证涂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4.5 上光处理:对固化的涂层进行上光处理,增加光泽度和质感。
5. 工艺参数5.1 涂料的粘度和干燥时间应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涂料能够均匀地附着在基层上,并保持桔纹效果的稳定性。
5.2 涂料的施工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过薄会导致桔纹效果不明显,过厚会影响涂层的稳定性。
5.3 涂装设备的调节参数应按照涂料供应商的要求进行设置,以确保涂料能够均匀地喷涂在基层上。
6. 质量控制6.1 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涂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6.2 涂装过程中应进行实时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6.3 对成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桔纹效果的一致性和质量。
7. 安全生产7.1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的操作证书。
7.2 使用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设备和工具。
7.3 在操作中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8. 记录与报告8.1 每批次涂装过程应详细记录,包括工艺参数、设备使用情况、操作人员等。
紧固件表面处理标准新技术要求正式版ISO、ASTM紧固件表面处理标准新技术要求所有的碳钢紧固件中约有90%的表面需经过镀或涂履处理,或者带有某些其它添加的表面(密封剂、面涂和润滑),主要是为了提高表面抗腐蚀能力、外观装饰、耐磨性或控制扭矩轴力K因子等要求。
一、紧固件表面处理新标准近几年在紧固件的贸易接单中,客户对紧固件表面涂覆质量、无铬钝化、抗腐蚀能力和装饰色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及减少氢脆危险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对有涂履高强度紧固件的装配扭矩轴力关系等提出更加严谨的规范要求。
随着金属表面处理的环保、节能及产品品质的提升,不同的涂层上需带有或附加密封剂、面涂和集成或附加润滑的表面涂履处理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不断涌现和攀升,表面涂履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在不断在提升和完善,表面处理标准也在不断地将表面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充实到标准中去,这对紧固件企业交货产品的表面处理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我国紧固件生产企业要尽快去收集和理解紧固件表面处理新标准,加强紧固件表面处理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进度,提高紧固件表面处理质量,以适应市场和用户的新需求。
从2021年后ISO/TC2/ SC14国际紧固件(表面涂层)分技术委员会和ASTM F16.03美国紧固件涂层分技术委员等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对紧固件电镀、非电解锌片涂层(达克罗)和热浸镀锌三个主要的表面处理标准也加快了修订进度,2021年和2021 年ISO 和ASTM都相继推出了紧固件的涂层新标准。
1.1 紧固件电镀标准ISO/TC2/SC14国际紧固件涂层分技术委员推出ISO/PWI 4042-2021《紧固件电镀层》标准,彻底修改现行ISO 4042-1999版标准(GB/T5267.1-2002《紧固件电镀层》);该标准修订考虑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要求,六价铬Cr+6和无铬Cr+3钝化的技术发展,增添涂层密封剂、面漆和附加润滑新技术条款,以满足涂层紧固件防腐蚀、外观装饰及装配功能要求,及最大限度地减少氢脆危险及相关去氢技术措施。
表面处理技术标准
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 录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定义 .............................................................................. ……….4 4 材料 .............................................................................. ……….4 5 表面处理盐雾试验的要求.......................................................4 6 铜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5-6 7 锌合金/铝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6-7 8 塑料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7-8 9 不锈钢电镀表面处理标准..........................................................8-9 10 烤漆表面处理标准............................................................... ….9-11 11 PVD 表面处理标准 ............................................................... ..11-12 12 铝合金阳极氧化表面处理标准................................................12-13 13 CASS 试验(醋酸铜盐雾试验)与 ASS 试验(乙酸盐雾试验)等效对照表 ........................................................................................... 14 附录 A 百格试验方法................................................................... 15 附录 B 漆膜铅笔硬度试验方法 .................................................. 16 表面处理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有铜合金、锌合金/铝合金、塑料、不锈钢等基材的(Cu+Ni+Cr)电镀表面处理、烤漆类表面处理、PVD表面处理和铝合金阳极氧化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GB/T 6461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 GB/T 1732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T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与有机聚合物膜 JG/T 133 建筑用铝型材、铝板氟碳涂层 GB/T 第 5 部分:用变形法评定阳极氧化膜的抗破裂性 GB/T 第 1 部分:用喷磨试验仪测定阳极氧化膜的平均耐磨性 GB/T 第 2 部分:用轮式磨损试验仪测定阳极氧化膜的耐磨性和耐磨系数 GB/T 第 1 部分:无硝酸预浸的磷铬酸法 GB/T 第 2 部分:硝酸预浸的磷铬酸法 GB/T 第 3 部分: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CASS 试验) GB/T 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厚度测量显微镜法 GB/T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第 2 部分:质量损失法 GBT 23988 涂料耐磨性测定 3 定义 PVD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是指在真空条件下,用物理的方法(真空蒸发镀膜、真空溅射镀膜和真空离子镀膜等方法)使材料(一般有锆、钛等)沉积在被镀工件上的薄膜制备技术。 4 材料 用于表面处理的材料必须不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 5 表面处理盐雾试验要求 试验方法应符合 GB/T 10125 和公司的要求;判定方法应符合 GB/T 6461-2002 的要求;详见表 1. 表1
参 数 项 目 参 数 条 件 CASS(醋酸铜)盐雾试验 ASS(乙酸)盐雾试验 NSS(中性)盐雾试验 压缩空气压力 (kgf/㎝ 2 ) ± ± ±
喷雾量(ml/80 ㎝ 2/h) ~ ~ ~
PH 值
配制溶液 ~ ~ ~ 收集液 ~ ~ ~ 试验箱温度(℃) 50±1℃ 35℃±1℃ 35℃±1℃ 空气饱和桶温度(℃) 63±1℃ 47℃±1℃ 47℃±1℃
氯化钠(g/L) 50±5 50±5 50±5 配制溶液的密度(kg/L) ~ ~ ~
无水氯化铜浓度(g/L) ± 无 无 样品摆放角度 被测面与水平面成 15°~30°,并尽可能成 30°。 被测面与水平面成 15°~30°,并尽可能成 30°。 被测面与水平面成 15°~30°,并尽可能成 30°。 6 铜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铜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通用要求,详见表 2.
表2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附着性 剥离试验 用钢刷刷至素材露出 镀层无剥离等
淬火试验 250℃±2℃烘烤 30min,急冷于 25℃±2℃以下室温水中2min
镀层无裂痕、剥离、起泡
耐变色试验 以高温加热至 280℃±2℃,烘烤 30min 取出 无变色 耐磨擦试验 RCA 磨擦机(型号 7-IBB, 美国 NORMAN 牌纸带,宽度 11/16”),施加 175g 荷重,进行 150 个循环检测 表面镀层磨穿为不良
铜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A 级的特殊要求,详见表 3 表3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乙酸盐雾试验 试验方法执行 GB/T 10125 和公司的要求; 判定方法执 行 GB/T 6461-2002 的要求。 ASS 试验 48h 或 CASS 试验 12h,达到 10 级要求
镀层厚度 膜厚测试仪在工件的 A 面和 B 面或规定部位测得的平均值。 Cr≥μm,Ni≥15μm;最低平均 膜厚 Cr≥μm,Ni≥12μm
铜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B 级的特殊要求,详见表 4. 表 4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乙酸盐雾试验 试验方法执行 GB/T 10125 和公司的要求;判定方法执行 GB/T 6461-2002 的要求。 ASS 试验 36h 或 CASS 试验 9h,达到 10 级要求
镀层厚度 膜厚测试仪在工件的 A 面和 B 面或规定部位测得的平均 值
Cr≥μm,Ni≥10μm;最低平均 膜厚 Cr≥μm,Ni≥8μm
铜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C 级的特殊要求,详见表 5. 表 5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乙酸盐雾试验 试验方法执行 GB/T 10125 和公司的要求;判定方法执 行 GB/T 6461-2002 的要求。 ASS 试验 25h 或 CASS 试验 ,达 到 10 级要求
镀层厚度 膜厚测试仪在工件的 A 面和 B 面或规定部位测得的平均 值
Cr≥μm,Ni≥6μm;最低平均 膜厚 Cr≥μm,Ni≥5μm 表面处理验收的标准是以盐雾试验、淬火试验及最低膜厚为强制执行要求;剥离试验、耐变色试验及耐磨擦试验为非强制执行要求。
7 锌合金/铝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锌合金/铝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通用要求,详见表 6. 表 6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剥离试验 用钢刷刷至素材露出 镀层无剥离等
淬火试验 150℃±2℃烘烤 30min,急冷于 25℃±2℃以下室温水中 2min 镀层无裂痕、剥离、起泡
耐变色试验 以高温加热至 180℃±2℃,烘烤 30min 取出 无变色
耐磨擦试验 RCA 磨擦机(型号 7-IBB, 美国 NORMAN 牌纸带,宽度 11/16”),施加 175g 荷重,进行 150 个循环检测
表面镀层磨穿为不良
锌合金/铝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A 级的特殊要求,详见表 7. 表 7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乙酸盐雾试验 试验方法执行 GB/T 10125 和公司的要求;判定方法执 行 GB/T 6461-2002 的要求。 ASS 试验 48h 或 CASS 试验 12h,达到 10 级要求
镀层厚度 膜厚测试仪在工件的 A 面和 B 面或规定部位测得的平均 值 Cr≥μm,Ni≥15μm,Cu≥15μ m;最低平均膜厚 Cr≥μm,Ni≥ 12μm,Cu≥12μm
锌合金/铝合金电镀表面处理标准 B 级的特殊要求,详见表 8. 表 8 检测项目 条件要求 合格标准
乙酸盐雾试验 试验方法执行 GB/T 10125 和公司的要求;判定方法执 ASS 试验 36h 或 CASS 试验 9h,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