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共3学时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理解本文环境描写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三、相关链接、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3.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4)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四、整体感知

1.生字词

钝.dùn响寒暄.xuān 瓦楞

..wǎléng 朱拓.tà间.jiàn或乞丐

..qǐ gài 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

è堆形骸.hái 颊jiá贺家墺ào 嚎háo 荸荠

..bíqí絮.絮xù呜咽yè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

..zhā zǐ瞥.piē

..zhēng zhēng 咀嚼

..jǔ jué渣滓

拗.niù不过蹙.cù缩门槛.kǎn 窈yǎo陷惴惴zhuì zhuì歆享

..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3.感知全文,请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六部分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第一学时

(一)导——激趣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我们又会认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二)思——独自静思

1.再读课文,编写“人物年表”,了解祥林嫂的命运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祥林嫂年表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本文把祥林嫂的死亡放在了最前面来写的,开始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点拨:现实: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过去: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现实: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4.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点拨: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政权是杀害祥林嫂的根本原因

第二学时

(一)导——回顾复习上节课,由本节课任务导入

(二)思——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点拨: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分析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点拨: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3.分析柳妈的人物形象

点拨: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4.作品中的“我”的形象

点拨: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三学时

(一)导——导学,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思——研习环境描写

1.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雪”的描写共出现过四次,细细分析这四处对“雪”的描写,可以加深我们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悲剧形象。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小说写道:“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里通过对雪的描写,着力写其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这里描写“雪”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同样写雪,传达给读者的感受却不同,这是由作者特定的感情差异引起。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是第三次写“雪”。“微雪点点下来了”一句其实是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着力突出雪的大而猛,表达了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而祥林嫂的死正如这些漫天飞舞不知相落何方的雪花,纷纷洒洒,飘飘扬扬,却丝毫不能引起沉浸在幸福中的人们的注意,可见当时社会的冷漠。

文章四次雪花的描写,其作用有四点:

1、烘托渲染气氛。(用……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氛围,为……作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2、衬托人物心情。(用……衬托……)

3、推动情节展开。

4、暗示主题。

《祝福》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3.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点拨: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三)议——合作探究

文章中多次描写祝福场景作用是什么?讨论小说题为“祝福”的含义。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以“祝福”为题: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