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史万兵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69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政策的四维(SWOT)分析引言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对教育政策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育政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政策进行四维分析。
优势(Strengths)1.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保障了孩子们的基本教育权利。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保障了孩子们的基本教育权利。
2. 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3.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人才。
4.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市场之一。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市场之一。
劣势(Weaknesses)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但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城乡、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但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城乡、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2. 应试教育问题:我国教育体系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倾向,过分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应试教育问题:我国教育体系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倾向,过分追求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不足等。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不足等。
4. 教育国际化程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述评作者:暂无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述评廖益毛泽东同志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同样,高等教育政策也可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生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除了某些特殊年代外,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成长壮大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已有学者针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决策进行了专门研究,如院系调整、教育革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大众化等专题都有不少成果。
但对于任何一个重大事件或政策,都只有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才可能看得清楚和客观。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尚无一部以新中国60年高等教育政策历史为对象的专著,这对我们全面、系统了解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演变轨迹以及各个时期政策的成绩与问题是不利的。
最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大学李均教授新著《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从政策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60年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论述和研究。
作者认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选择、确立、调整、改革、创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自我嬗变,而是一个多种因素合力、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体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矛盾、不断调整、不断适应。
从历史分期看,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可分为六个阶段:1949年至1956年是“奠基期”,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是政策的主线索;1956年至1966年是“探索期”,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道路是主线索;1966年至1976年是“破坏期”,全面否定十七年教育路线,教育革命化、政治化是主线索;1976年至1984年是“重建期”,拨乱反正、恢复和重建中国高等教育秩序是主线索;1985到1997年是“改革期”,体制改革和探索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是主线索;1998年至2009年是“振兴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振兴高等教育事业是主线索。
思维导图,让高中历史教学更加轻松发布时间:2022-08-11T18:29:40.92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7月4期作者:赵树芳[导读] 现阶段,在我国新课改发展的趋势下,教学效率也在不同程度提高,然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关注知识的整体性、体系性和关联性,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但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出现了一些偏差,思维导图的运用应该“有理、有度”,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文章主要从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论述。
赵树芳四川省西昌市礼州中学【摘要】现阶段,在我国新课改发展的趋势下,教学效率也在不同程度提高,然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关注知识的整体性、体系性和关联性,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但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出现了一些偏差,思维导图的运用应该“有理、有度”,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文章主要从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和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应用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7-212-01历史是一门比较客观的学科,直接反映出时代发展的产物,成为了人们感受世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接受古人知识的主要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思维导图逐渐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成为了当下教学的重要途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建立起客观的、完整的思维能力,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强化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遇到的瓶颈(一)教师在授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是按照国内外历史发展演变的顺序编排的,例如一个学期或者学年的课程安排要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等,教师在某一个课堂上的思维导图往往只涵盖一部分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来直观表达阶段性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那么历史知识也就是一个系统,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观念、话语、制度:一个教育政策分析的三维框架①刘东彪,傅树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摘要:长期以来,教育政策分析研究往往重视正式制度忽视非正式制度,这是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重要缺失。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个理论流派,话语制度主义重新界定了制度、个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教育政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制度视野,解释功能和方法论意蕴。
此外,话语制度主义的制度逻辑也为教育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包括:观念、话语和制度的三维分析框架,有助于我国专业化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实践。
关键词:教育政策;话语制度主义;分析框架;观念;话语;制度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2-0029-05近年来,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分析为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政策分析带来了新的思维范式,成了时下教育政策研究的主流话语之一[1]。
然而对于制度的界定与理解,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制度分析的性质和结果。
从总体来看,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基于现有研究来看,多数教育政策分析研究往往聚焦于正式制度,对于教育政策实践中的非正式制度往往缺少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重要缺失。
据此,本文以话语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一个教育政策分析的三维框架。
一、理论基础:话语制度主义20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薇安·施密特(Vivien Schmidt)教授首次提出话语制度主义这一新的概念,并使其成为了继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之后的新制度主义又一新生理论流派,进一步丰富了新制度主义的理论阵营。
从其理论渊源来看,话语制度主义是制度主义理论和后结构主义话语理论的结合,并体现了政策科学的话语和观念的转向。
然而话语制度主义对于传统政治学的突破在于其对于制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重新界定,使制度的界定不再局限于国家正式制度,而是包含了非正式制度,并且制度的界限也日趋模糊。
可以说对于制度的不同理解与界定是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石,并且其创新之处在于对制度的延续或变迁的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