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1.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空间结构最为紧凑的⼀种类型。
就形成特征⽽⾔,其多是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新辟⽤地围绕着原有中⼼,向周围较为紧凑、均衡地不断扩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具体到每⼀城市,则其发展基础、背景和历程往往⼜各不相同。
典型城市:沈阳、北京、⽯家庄、⽆锡。
2.连⽚放射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另⼀种结构较为紧凑的类型。
其形成机理与上述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体相同,只是由于受到若⼲⾃然条件(河流、⼭丘、湖泊等)或特定交通(铁路、公路、河道等)的深刻影响,⽽在城市向各个⽅向的扩展上表现出特定的不均等性。
在某种情况下,其与集中块状结构城市可相互转化。
典型城市:盐城、南昌、柳州、合肥。
3.连⽚带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为常见的⼀种类型。
其形成上主要有以下⼏种情形:在河⾕地带受狭长⽤地条件限制,同时往往还迭加有沿河⾕带状分布的交通线(铁路、公路或河道等)的影响;在滨海地带受带状海岸平原地形条件影响;在平原地区受带状交通影响,并往往也具有其它⼀些特定条件影响(如历史因素或规划思想等)。
此外,若从带状发展的⽅向看,则其⼤多数表现为向两侧延伸,也有少数城市只向⼀侧伸延(或退延)。
典型城市:兰州、青岛、深圳和洛阳。
4.带卫星城的⼤城市 是我国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到⼀定程度后,⽽采取的⼀种新的结构布局形式。
其主要是将从中⼼区调整出来或新开⼯建设的⼯业项⽬,在⼤城市外围地区进⾏集中布置,以形成新的⼩型城市发展中⼼,并多具有较明显的疏散城市⼯业和⼈⼝、控制城市连⽚扩⼤的规划⾊彩。
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能将卫星城的建设和⽣产⼒合理布局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不强求⼀般性的⼯业疏导,因⽽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情形有时可从⼀城多镇结构类型城市发展⽽来)。
典型城市:上海、南京。
5.⼀城多镇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其形成条件在各类城市中最为宽泛,可见诸于⼯矿城市、⼭区城市以及⼀般江河平原城市等,主要由⼀个主城区和若⼲有特定专业职能的外围城镇组成。
第二章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 型带型③ 型组团型④ 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坦、模,——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城市示意图(1)图A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特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规模与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特征涉及到城市的布局、空间结构、功能分异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城市的布局特征城市的布局特征是指城市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特点。
城市布局受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历史遗存的影响。
一般来说,城市布局呈现出集中、分散、环绕和均衡的不同形式。
集中型布局是指城市在某一特定地理位置上集聚,形成独立的城市核心区。
例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纽约市等国际大都市都是集中型布局。
这种布局有利于城市的凝聚力和高效运作,但也容易造成城市中心地带的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分散型布局是指城市在较大范围内分散布局,形成了多个独立的城市中心。
例如,德国的柏林和美国的洛杉矶都是典型的分散型城市布局。
这种布局具有较强的区域均衡性和资源配置优势,但也会增加交通成本和城市管理难度。
环绕型布局是指城市环绕着某一特定地理要素(如山脉、湖泊等)而形成的环形地带。
例如,瑞士的苏黎世和中国的南京都是环绕型城市布局。
这种布局常常带来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的优势,但也面临着狭长地带的交通瓶颈和开发利用的限制。
均衡型布局是指城市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城市核心,并且相互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与互动。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和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就是典型的均衡型城市布局。
这种布局综合了分散和集中的优势,有利于区域发展和资源整合。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区域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城市的空间结构受到城市规模、历史演变、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影响。
在空间上,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城市核心区通常包括市中心、商务区和政府机关等,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核心区周围是城市的边缘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农村地区等。
此外,城市还会形成一些特定的空间分区,如工业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高二地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地理成绩,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
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3)社会因素: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
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
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4)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例如:北京方庄住宅小区4、城市的合理规划(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第五章1、城市的土地概念和特征是什么?概念:广义上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机器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
从狭义上来看,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其土地人口密度高,建筑稠密,设施比较齐全。
特征:自然特征:①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③土地承载力能力不一致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征: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的资产性③土地位置影响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
法律特征:一块土地可以通过立法衍生出其它的权力。
城市土地除了具有一般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以外,还具有它本身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相对农业土地而言的。
(1)城市的区位觉又特殊的重要性。
城市土地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区位特征,区位特征由土地所处位置的集聚经济效益、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好坏等因素构成。
(2)城市土地对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
城市土地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交通运输越通畅城市基础设施越完备,城市土地越能发挥级差效益。
(3)城市土地利用方向的多样性。
城市经济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具有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包括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市政管理等各个经济部门。
(4)城市土地的本身的价值极其其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价值具有可分性,是可以分别计算的。
(5)城市土地的有限性。
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土地面积都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土地需求的日益增加,土地的稀缺程度将日益严重。
2、什么是城市土地招标租金模型?分析城市土地均衡的一般模型。
(详见书本第六章,网上无)城市土地招标租金模型:(二)城市住宅市场的动态平衡住宅市场供应数量和价格与住宅市场需求的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均衡点,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均衡价格。
住宅市场供需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
3、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举例对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进行系统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产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
反之,城市布局又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本文纵观沈阳城市建设历史,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1.1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1.1.1古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古代沈阳城市大致经历了诞生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从原始居民点衍生,经历军事哨所(燕斥候所)、军事要塞(汉代侯城)、军事私城(辽沈州),发展到交通枢纽(金沈州)、东北重镇(元沈阳路、明中卫城),至一国之都(清盛京),清政权迁都北京后作为“龙兴之地”蜕变为清陪都。
总结古代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城市形制经历“口”字形土城——“田”字形方城——“九宫格”棋盘式——内方城、外圆郭,双重城邑体系;城市交通网络经历了“十”字形街——“井”字形街——蛛网形道路网。
1.1.2古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在此阶段,沈阳的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
皇宫居于内城正中,下设的六部两院等官府衙署布局于皇宫前的街坊,沿街而建。
皇宫后面为繁华的街市。
王公贵族居住于内城的东西及北侧,环绕皇宫,呈现簇拥拱卫之势。
宫殿群左右间隔一段距离建太庙和社稷坛,但后被拆除。
城市建设基本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建城理念。
内城与外城之间所住则多为从事农耕的平民百姓。
但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沈阳的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并没有出现隔离。
主要原因是此时对外矛盾远大于内部矛盾,统治者的关注点与主要力量集中于对外防御,城市建设侧面反映了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甚至呈现出城市空间与宫殿空间叠合的独特建设形制:努尔哈赤建东路殿宇群时甚至未设围墙(现有红墙为后期加建),且“宫殿分离”,所住王宫建于城中北门附近,登殿朝政需穿越城市。
此时皇宫与城市可谓完全交融。
摘要区域内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县域城镇体系作为省市等更大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基础,是城乡连接最为紧密的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泰市地处鲁中腹地,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
因其地形地貌以及资源丰富多样,整体发展较高而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使之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探讨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就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背景条件,以期通过探索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去把握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态势。
一是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在历个朝代的发展变迁来了解新泰市的发展情况;二是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现实基础。
然后,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新泰市各城镇的城镇综合实力,以揭示其城镇发展的未来趋势。
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通过城市首位度等研究方法,得出中心城区所占人口比例过大、大型镇和中型镇数量少、小城镇数量过多以及城镇规模过小的问题;通过区位熵和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得出了主导产业不突出、各城镇的主导产业部门趋同以及城镇职能的专门化程度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对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总结,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出青云和新汶对各城镇的引力大小,进而得出了城镇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内部不协调以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受矿产资源分布影响较大的问题。
最后,针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合理县域城镇体系的目标,并就此提出了完善城镇建设资金供给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对策1 引言1.1 研究目的与意义区域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涉及区域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一个自然——社会系统。
聚落的时空演化分布原理聚落的时空演化分布原理是指聚落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形成、扩张和演变的规律性原则。
这一原理探索了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因素等多重影响因素。
时空演化分布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地理条件、气候特征、水资源等自然要素对聚落的位置选择、发展方向和规模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和湖泊附近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的丰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往往容易形成聚落。
而在山地和荒漠等边缘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往往会使得聚落形成的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人类活动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对聚落的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聚落分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土地和水资源,聚落往往在农业生产适宜的区域形成。
此外,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也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会形成贸易集市,从而吸引人口聚集。
第三,文化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空间分布也与人类的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聚落的需求和选择。
例如,宗教信仰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佛教等宗教信仰往往会在特定地理区域形成聚落,并对其演化产生影响。
此外,地域文化、习俗和传统等也会塑造不同地区聚落的独特特点。
综上所述,聚落的时空演化分布原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自然环境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类活动决定了聚落的空间分布,而文化因素则影响了聚落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这一原理对于理解和研究聚落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导读]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我
1.前言
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欧相仿,西方国家总结的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我们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及空间压力远比西方国家为甚。
深刻分析这些差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2.集中与分散的概念界定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概括方面,一般认为,城市最显著的空间结构特征就是集中性和分散性。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
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分散化的表征。
3.集中机制的讨论分析
3.1沙里宁基础上的演绎
对于集中机制的解释,沙里宁曾作过精辟的分析:
1.战争防御的强迫集中制。
2.土地开发的投机性集中机制。
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所进行的投机行为,造成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形成经济活动空间在空间上的集中。
3.土地价格引起的垂直性机制。
土地开发中对优良区位的竞争,使局部地区的地价不断上升,为获得回报,只有向垂直方向发展。
4.文化集中机制。
城市形成之初,宗祠、庙宇等宗教文化的设施周围总是城市的核心和空间的节点。
现代社会步行街、酒吧、咖啡馆等,是市民聚居活动场所的延续。
电影、音乐会、歌剧及体育竞技等仍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3.2集中机制:进一步补充
实际上沙里宁的总结只是站在城市空间相对微观的层面。
值得提及的还有以下几种:
1.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空间类型。
城市作为集权制度的空间载体,各级都城都成了全国或区域的中心,例如西安、巴黎。
封建社会的德国由三十几个城邦组成,各自为政的分权机制使其无法成为较为集中的空间中心。
直到德意志统一以后,才有了柏林、汉堡这样规模的城市。
2.经济机制经济机制主要以产业结构影响较大。
第一产业结构为重心的农牧业社会对应的是区域的分散,第二产业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对应的是空间的高度集中。
集中的空间结构也最能体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
3.可达性机制古代,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出行半径小,导致城市结构紧凑集中。
产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导致了城市交通路网的扩大与延伸,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以方格路网、单一中心环状放射式布局结构的承受能力。
在此情形下,以交通干线走廊式和走廊节点式的布局结构形式的出现,使原有的单中心格局向多空间等新的集中格局的转变成为了可能,甚至必要。
3.3基于中国国情集中机制分析
1.城乡差距的扩大。
使城市较农村更具吸引力。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958年公布实施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分隔城乡的一道屏障。
再加上行政干预手段,便形成了一个控制城乡人口迁移的完整机制。
也正因如此,城市较农村更具有吸引力。
3.城市土地无偿使用与统一分配制度。
1954年国家当时认为收取土地费并不能增加国家收入反而不必要地增加生产成本。
在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最高租金原则无效了,但土地收益的规律却没有变化。
因此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尽量多占土地,使多种建设项目在市内安家落户,促进了内聚力的增长。
4.分散机制的讨论分析
4.1芒福德的直观理解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是在郊区化的浪潮中形成和发展的。
郊区化过程意味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开始从内向外的伸展与扩大过程,也是从集中走向分散的过程。
芒福德在分析分散作用机制时,比较直观地列举了三方面的动因。
1.新的团体机构的扩展。
2.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
社会各阶层由于收入的差异,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呈现多元化需求,它使原有的社会各阶层混合居住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异,并呈现“物以类聚,人为群分”的空间格局。
3.交通工具的进步。
铁路和小汽车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的集中结构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城市通达性的提高可能使空间集中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使空间的分散有了交通工具的支撑成为真正的可能。
4.2基于中国国情的分散机制分析
1.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城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期,即第三产业向市中心集聚,而第二产业向市区外围扩散。
2.城市快速交通发展与轿车家庭化。
3.城市通讯快速发展。
4.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城市土地有偿制度开始实行,城市地租差别将会出现。
因此将促进郊区化进程。
5.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
6.城市内部居住环境下降。
5.集中与分散的整合机制
在一个城市内部,集中机制与分散机制两者往往掺和在一起,不易严格区分。
5.1生态机制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种有序稳定的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传输与交换保持平衡;一旦打破这个平衡,就会使原生态系统发生震动或者毁灭。
但生态机制同时又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它是通过城市的生态位势差来调节集中与分散的结构布局。
当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发展就会走向“过度”,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及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使集聚的效益下降,迫使分散活动强度增大。
5.2福利机制福利机制是纯粹用福利政策调节居民福利水平进而影响城市
空间结构的一种补偿性机制,是一种人为干预的调节性机制。
西方郊区化过程中,富裕阶级与中产阶级陆续以城市中心分散至郊区乡野,与政府的保险、津贴、退税等福利调控手段有极大关系,有效地促进城市空间的分散。
当城市出现“空心化”后,政府通过减免税赋,投入巨资改造老城区的环境等,吸引市民重新向城市中心集中。
5.3制衡机制生态平衡机制与经济效益机制,社会福利均等机制与社会空间分异机制,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产生了城市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矛盾转化运动。
经济效益机制通过资本与生产的集中产生集聚效益,但过度的集中往往对生态平衡形成强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
于是生态平衡强烈要求打破这种过度的集中,导致分散活动的加强。
社会空间分异机制导致新兴的富裕阶层以及中产阶层分别形成自己的地域空间,由市中心向郊区圈层式分散或扇形的分散。
在城市再造过程中,社会福利机制则加大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的力量,增强对有税赋能力的人吸引力,形成城市空间有机秩序的良好手段。
5.4抽象性结论从空间演化的抽象过程来说,集中与分散均出自城市空间的自构—自解机制与空间的被构—被解机制。
1.空间的自构——自解机制
空间的自构——自解机制就是空间自组织过程中因生态位势差而形成的从一种空间态向另一种空间态的渐变。
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构成了城市不同区位空间的生态势差。
城市空间的不断集聚在自构力作用下变得拥挤不堪,直至自解过程发生之时,便是自构过程新的开始。
2.空间的被构——被解机制
自构—自解作用机制的作用是无意识的,而有意识的人为干预就是空间被构—被解机制。
任何一个空间演替都是在自构—自解与被构—被解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自构—自解的渐变性特征与被构—被解的突变性特征构成了城市空间在多重作用力影响下丰富而又多姿的演化景象,共同演绎了城市空间发生发展永无止境的运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