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早恋和教育方法

中学生早恋和教育方法

中学生早恋和教育方法
中学生早恋和教育方法

中学生早恋和教育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恋爱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中学生中的“早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普遍的特点。深入地在学生中进行了解后发现,目前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早恋现象。当然,这个“普遍”是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在有的班级中存在早恋倾向的学生甚至多达十几个。存在如此严重的早恋倾向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社会的影响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

二、大胆的特点。上学放学的路上,周未的大街上,不少老师都曾发现学生中存在两异性同学勾肩搭背招摇而过的现象。现代的中学生已经不再象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那样对异性的倾慕只隐藏在心中,表露在纸上,他们的表现已经和成年人的恋爱十分接近,例如平时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出双入对,逢到特殊的日子如生日、情人节也有成人的浪漫举动,送花、送礼都是极为普通的事。因为报纸及各类杂志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最直接的引导,甚至在本是儿童的专利——漫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成人的生活内容。

三、成人化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学生的装束上,早恋的学生存在着喜欢刻意地打扮自己的普遍现象,仔细观察学生,那些最不经常穿校服而刻意修饰自己的学生往往都存在这种倾向。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学生的装备上,学生当中许多人都配备有手机、传呼,目的是为了方便联系,而家中的电脑前和网吧里也时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他们创造了一切可以沟通的机会。甚至连异性间相互吸引的标准,也不再是以前的“品学兼优”和“温柔可爱”。因为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学生中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然他们还是会选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但心中对异性的欣赏标准已变为“酷不酷”、“帅不帅”。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就曾有一位女生与我有这样的一次对话。我问:“为什么你会与B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回答:“老师,你一定觉得很奇怪,以前成绩很好的A对我很意思,我却没有和他

发生什么,而B的成绩不好,又不怎么守纪律,我却和他挺好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遇到问题我依旧会去请教A,而放学后我觉得更喜欢和B一起玩……”这不能用成人常说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来加以评判,孩子本没有这种观点,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社会的评价标准在发生变化。各种传播媒介都在宣传流川枫、NBA、谢霆锋,这些现实中的虚幻英雄让他们觉得更为真实,更应为崇拜。

四、舆论宽容的特点。记得八十年代文心出版社曾刊登过一篇名叫《名声》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女孩在校期间因为“早恋”而“名声”大受损害,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故事。后来这篇文章在教育界中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使许多教育者注意到“早恋”的处理应采取慎重的态度。隔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在班上对全体同学发问道:“什么是名声”时,竟有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十分漠然。当然,我不否认人的素质受地区教育水平影响很大,现在的城市里极少有父母再用这个词来教育子女,但学生中表现出的对这个词汇的陌生,至少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因为这种转变,中学生中也有不再存在因为听说班上某某和某某好了,而对他们采取鄙视,不屑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很自然的态度接受,甚至在学生的文章中也不断出现这类的题材,从中很难看出他们的否认态度。在他们看来,现实中的情况与漫画中、书本中的一样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五、矛盾性的特点。虽然新的时期早恋问题存在新的特点,但矛盾性还是存在的。例如大胆与害怕并存的矛盾:学生的行为虽较大胆,但还是害怕被老师与家长发现;成人化与幼稚并存的矛盾:学生的行为模仿成人,但没有责任感与义务感的幼稚心理。这些矛盾又造成了学生极为复杂的心理,给教育带来不便。

以上只是中学生中存在早恋倾向的一些较为明显的新特点。对这些新特点也为中学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也进行了一些总结。

首先,教育者应充当倾听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引导得好,学生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引导得不好,他们会守口如瓶。通过一些教学实践,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在诉说前先“探听”老师的口风,,并设想自己则可能遇到的情况,一旦发现情况的发展不利于自己则可能很敏感地关上自己想倾诉的嘴。这时老师必须充分表现出一种过来人的大度和宽容。有一位女生曾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班目前存在许多‘早恋’问题,恐怕会起大的混乱,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想到其实这女孩目前也是“早恋”大军中的一员,于是我故做轻松地说:“此言差矣!‘早恋’有,而混乱则太夸张了,异性同学存在着好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只要不过分,没有必要刻意扼制。听说你也有一些小情况,不妨说来听听?”如此轻描淡写的一番话让这位女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对此深恶痛绝,也没有将我的问题不弄清楚誓不罢休的目的,于是很自然地和我掏了心理话,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了我。

其次,教育者不妨充担‘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虽然家校配合是教育中的关键,但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做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老师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前一览无余时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有已知道,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一天晚上,我打电话给一个有早恋倾向,又独自逃了一个下午的课的学生家长,家长得知情况后对学生拳打脚踢,但孩子始终三缄其口。后来我要求家长将电话交给孩子,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逃课,他说头痛去吹风。我说头痛吹风这不符合事实,一定有什么事你解不开才头痛。孩子沉默了,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家长在近旁,让他如何开口,于是我对他说我出是非题让他进行选择,他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我答应为他保密。其

实我早明白致使他逃课最直接的原因是感情问题。于是,为了孩子在父母前过于尴尬,我要求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再找我面谈,并要求家长当天晚上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并答应第二天了解情况后与家长交流。第二天上午上课前学生便主动找我谈了自己在处理感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最终,决定将感情暂时放在一边,以学习炎重。正是因为老师之间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达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第三,老师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目前早恋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已不能从强调“名声”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应从新的角度切入。

(一)对比考虑,自我认知后果。我曾问学生为什么要早恋,他们说这挺好玩。又问他们以后怎么办,他们说以后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呗。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个电话,周末时间总在一起逛街、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男孩准备毕业后去日本,问起他们将来的打算怎么办时,他们都能回答地很轻松:“分手呗,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我对女孩说:“你能不能试着与他分手,看看自己的感受。”几天后女孩找我说:“分手让她很难受。”我便告诉她:“你们这只是刚刚开始接触感情,这么短的时间便让你觉得分手很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深入,分手给你造成的伤害只可能更重,而不可能更轻。而分手又是一种必然,你将怎么办?”也许是害怕以后受伤太深吧,女孩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毅然与男生分手了。其实,孩子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观。所以,老师有这个义务让孩子受到伤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让他们懂得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二)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尝试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以一种更为纯洁的心理去对待第一份感情,也会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出色,从这个角度对他们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动力呢?

写到这让我想起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一件小事:他十七岁开始追女孩等情节时,他父亲在瞎出主意,他没有因此而不能成为一名名作家。可见,早恋虽是教育过程中一只令人生畏的“拦路虎”,但只要每个教育者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会发现它也不过是只“纸老虎”,甚至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还会发现我们所未曾有过的触动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