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信息服务与用户考试复习

(完整版)信息服务与用户考试复习

(完整版)信息服务与用户考试复习
(完整版)信息服务与用户考试复习

A卷:

1.什么是信息服务业双轨制管理(P50)

所谓双轨制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按系统协调模式进行公益制与产业制信息服务的管理。管理上,由国家管理部

门进行业务协调、公益制机构管理、产业制实体管理和信息服务市场管理,即对二元化的信息服务组织及其业务实

行一元化的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中,用户按服务规范通过“市场”利用有偿服务,通过直接交往获取公益性服务。2.什么是统计测量(P59)

【题库中的答案】用户研究中的统计测量,其实质就是利用社会学中的统计测量方法获取用户特征资料的过程。利

用统计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测量工作。【书上的答案】通过利用某种量化方法测定研究对象某方面特征,并利用社会

学中的统计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测量工作。

3.统计测量的三大要素(P60)

(1)被测量的客体(2)测量量,即待测客体所放映出的有待研究的特征和方面;(3)明确待测客体之间在研究特

征上的相互关系,以此确定必要的统计测量规则

4.什么是代表性误差(P76)

随机误差中固有的统计误差是可以测量的,值的大小称代表性误差,是样本分布特征偏离总体分布。

5.用户信息需求的分布规律(P147,148)

【题库答案】从两个角度研究:

(1)从用户的角度研究其需求的信息按载体(或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所需的信息呈

现集中与分散的状态,即用户所需信息按学科领域、载体、语种的分布是集中的,常用的信息比较集中,余下的信

息是分散的,为数不多的少数信息分布很广。其分布遵循“布氏等级分布”。

(2)从信息源的角度研究需求它的用户结构及分布情况。用户需求期刊的种数分布同样符合布氏等级分布。事实

上,用户信息需求的集中与分散的等级分布与文献信息的等级分布一致的。

6.穆斯定律(P151)

一个信息检索系统,如果对用户来说,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

7.什么是社会流动(P195)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P197)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所处的阶层、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动。社会流动是以社会分层为前提,它可以是

向上的,也可以是向下的,还可以是水平线上的,这种流动改变着个人在原属社会层次中的地位。社会流动的根

源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开放性社会体制的形成。

1)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

2)非结构性流动。指在一个社会的基本阶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层、职业和地位所发生的变动。

非结构性流动主要有三种:①垂直流动,也叫上下流动,是指个人在职务地位上的升降变化:②水平流动,是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或职务向另一种职业或职务的横向流动;③代际流动,指不同代际人之间的流动,

一般以上代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或职业为基点,衡量下代人的变化情况。

8.什么是团体用户的信息感知(P223)

团体用户中的任何个体对某一信息的感知即代表了团体对该信息的感知;如团体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对某一信

息产生了感知,则集体信息感知为其自然作用的结果。

9.信息注意(P208)

【题库答案】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意识对事物的选择性表现和对一定客体的集中,以此获

得清晰的“图像”。信息注意是用户有选择地将感知活动指向某一信息或某一方面信息,集中映像的心理过程,是

用户获取并理解信息的关键性心理活动。

【书上答案】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

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控制心理活动,力求使认知的信息映象清晰。用户作为主体,吸收信息需要保持“注意”。

二.问答

1.相等间隔法的步骤?(P86)

【老师只说了步骤,好像没说内容,但还是看看吧】

内容:首先提出关于被研究问题的一系列可能的详细见解,要求被调查者对它们一一作出判断,并将其判断按肯定

程度顺序排列成数目固定的等级,然后进行见解的等级计算,确定各项见解的重要性与可取性。

步骤:(1)经过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对问题的一系列各种可能的见解;(2)对问题进行“等距离”调查;(3)统计调查资料,计算见解等级;(4)归纳结果。

2.信息需求的层次结构?(P127、135)

3.什么是客观信息需求?什么是认知信息需求?

答:既有客观信息需求,又可以从客户得到准确认识的

一部分,是用户已经认识到的自己客观需要的那些信息

称为认知信息需求。(老师口述的)

【题库中解释“潜在信息需求”中提到的】一定社会条

件下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素质的人,在从事某一职业活

动中有着一定的信息需要结构,这是一种客观信息需求。

4.信息交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P158.159)

(一)结构

信息交流过程出现在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创造者之间。以科技信息交流系统为例,系统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直接交流

与间接交流。(1)直接交流。①科技人员就其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直接对话;②科技人员参观有关的实验室、展览、工程等;③科技人员间的书信往来;④科技人员的学术演讲;⑤科技研究或研制成果在发表前的准备工作。(2)间接交流。又分为两部分:①通过科技文献的编辑、出版以及发行工作使原始文献直接与读者见面;②科技文献的搜

集、整理、加工揭示、存贮以及交流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工作。即书目工作、图书馆工作和科技情报工作。直接交流

又称为科技信息非正式交流;间接交流又称为科技信息正式交流。

直接交流过程(第Ⅰ部分),它带有明显的个体特性,直接交流必须由人直接承担。虚线以下的部分为间接交

流过程,它是通过科技服务或科技文献、信息工作进行科技交流的过程,文献是该过程的中心。它使人们从自行接

触科技文献的间接科技交流方式发展到有组织、有控制、有目的地提供文献或信息服务的交流方式。

(二)特点

(1)科技信息交流系统的两种交流方式各具特色,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科技信息交流系统是一个广

泛的系统。可以用于任何科技领域和所有的科技人员的知识交流。(3)等级结构是科技信息交流系统最稳定的结构。

5.信息的使用价值?(潜在+实用=使用价值)(P165,168,169)

又可称为信息的相对价值,它是信息对于某一用户的利用价值,即以用户的认知结构来衡量的价值;同时,这一价

值还受用户使用条件的限制。

6.潜在使用价值(P169)

用户目前不能利用的信息实体所具有的使用价值称为信息的潜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关系要明确】

信息使用价值包括信息的实际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信息的实际使用价值简称为实用价值,是指在目前条件下

它对于用户的使用价值,是由用户的知识结构和使用条件决定的。信息的潜用价值主要是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所

致,当人们具备吸收这些信息的条件时信息的潜用价值可能转化为实际使用价值。

7.设计用户信息心理研究的方法?原则?(P203)

方法:(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信息心理现象在用户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分析用户

信息活动的心理规律与特征的方法。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内省法、个案法等。(2)实验法。它的要点是,控制和改变外部条件,人为地使一定的信息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实验法可分为自然

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3)模拟法。模拟是一种类比,根据人脑活动而设计的自动机器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它们之间可以类比,因此,通过机器模拟完全可以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4)评价法。是测量、测验、调查、访问、比较等方法的总称。利用评价研究用户的信息心理现象是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行为、

用户获取的信息效益等方面的资料来实现的。

原则:用户的信息心理现象作为精神现象是主观的东西,但它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引起用户信息心理过程发生的外界条件是客观的,作为信息心理现象产生器官的人脑是物质的,其活动具有固有的规律性;用户的信息心理现象在信息活动中产生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因而,进行用户信息心理研究应遵循客

观性原则,就是对用户的信息心理现象必须按照它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用户的信息活动中进行研究。

除客观性原则外,在用户的信息心理现象研究中还必须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用户信息心理变化的原因,

这一点在研究用户个性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8.信息服务保障服务的组织方法?(P241)

1)项目服务法,是围绕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开展进行全方位信息保障的一种方法,其要点是根据项目总要求和项目

开展中各环节的信息需求;2)用户跟踪法,是围绕用户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工作和业务信息需求进行的长

期稳定的信息保障的方法;3)综合保障法,项目服务法与用户跟踪法的结合构成了综合保障法,是按项目进行的

各阶段,分析各类人员的信息需求,从多角度开展信息保障工作,既跟踪项目,又跟踪用户;4)系统组织法,围绕科学研究与开发中的用户及其项目承担的需要,进行信息的系统搜集、开发与组织。

9.信息集成服务的组织方式,各个方式的应用(P357-361)

1)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是一种面向信息资源的,并以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加工与集成作为服务工

作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类型。2)以技术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是一种面向信息集成技术应用的,以信息集成技

术的研发为依据的信息集成服务类型。3)以机构合作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是以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多种形式

的合作为基础,通过合作达到机构之间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服务技术的集成与共享、服务人员的集成与共享,

从而增强各个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的一种服务。4)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务,主要是个性化集成服务,是由

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服务要素的动态集成的一种服务。

10.社会信息监督的内容和社会化监督体系结构(第十三章)

(1)信息服务监督的内容和社会体系:①信息服务中的主、客体信息行为监督;②信息服务技术与质量监督;③

信息服务市场监督与信息服务价格监督;④信息服务中各方权益保护监督;⑤其他监督。

(2)信息服务的社会监督体制与组织结构

11.(必考!)信息服务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26)

若题目为试析信息服务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题应加上:信息作为社会的粘合剂,其组织、流通与利用是社会运

行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信息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因而与社会相辅相成。

信息服务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需求互动:(1)社会发展对信息服务业的推动力表现为社会发展对其他行业推动的“合力”,即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可靠的信息服务作保障。同时导致信息需求与服务处于不断变革中。(2)信息服务业与社会运行机制直接相关,它的发展将从优化社会信息环境、资源利用、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作用于社会各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技术互动:(1)信息服务中新的服务业务的开展和行业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如开拓了一系列

信息传输、处理和服务的新业务。(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服务的发展又全面作用于科学技术活动,最终

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活动的信息环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可靠和充分的信息保证,从面促进新的技

术发展机制的形成。

经济互动:(1)对于生产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管理信息流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

通过信息服务业的业务有效组织信息流,可以为社会各行业发展提供保障。(2)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信息

环境和充分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条件,从而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信息流”的投入,以使“物流”优化。目前许多国家

实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计划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致力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分析

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P284)

简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针对用户个性需求与行为的服务,具有用户定向和资源定向的特征。

个性化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时空的个性化(按时空变化组织)、服务方式的个性化(按个人化信息利用方式)

和服务内容个性化(按信息需求认识和表达的个性特征)

个性化服务的特点为: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重视与用户交互、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服务具有主动性。

发展趋势可从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检索定制服务、个性化界面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等角度

进行阐述,亦可参考以下内容:

(1)国外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基于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国外网站设计与发展中已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早

期的个性化Web信息服务主要由新闻剪裁、股票报价和目录推荐等内容组成,目前,很多网站都为用户提供个性

化的服务。随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图书馆界不断开拓了网络个性化服务业务。目前在国外,比较完善的数

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主要有MyLibrary 和MyGateway等。

(2)我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国内也有不少网站开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虽然不是很完善,但一定

程度上提高了检索效率和网络信息的利用率。例如中文在线服务商ChinaByte开通了名为“我的搜索客”的个性化服务,这是国内推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网站。此外,我国的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也发展十分迅速。清华大学图书馆

的灵捷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在线情报服务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KingbaseDL)发展都较为迅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