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铝合金油罐车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998.57 KB
- 文档页数:12
X射线检测工艺及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压力容器焊缝X射线检测。
检测标准为NB/T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从事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不同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本规程规定了X射线检测必须遵循的程序:1 准备2 布片3对照曝光4 记录5 暗室处理6.评片、签发报告1.准备1.1查看委托单,了解被检物的材质、结构、焊接工艺、坡口、厚度等情况,确定被检工件与委托单相符。
1.2确定摄片规格、透照方式、增感方式、象质计规格及射线机型号,一次透照有效长度,管电压、管电流、焦距等参数。
1.3 开启X射线机,已停用过一段时间的X射线机应按相应规定进行训机。
1.4根据工作量准备所需规格和数量的胶片。
2.布片:2.1根据图样要求和实物进行划线2.2标记底片上必须有下列标记影像:(1)定位标记(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检测区标记等)(2)识别标记(产品编号、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3)扩拍标记Z,返修标记R(焊缝一次性合格,则无此条标记)。
(4)像质计(原则上每张底片上都应有像质计的影像)a.像质计放在胶片一侧工件表面上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b.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技术时,像质计应放在内壁,应至少在圆周上等间隔的放置3个像质计。
各条标记应放在适当位置,数码字母等离焊缝边缘至少≥5mm,工件表面应作出永久性定位标记,以便为每张底片重新定位提供依据,当产品不适合打钢印时,应在透照部位图上详细标记。
底片上各种标记影像如下图:2.3布片注意:(1)检测比例为100%时,相邻两段必须保证10%左右覆盖区。
(2)根据产生射线可能性考虑采用铅板等屏蔽。
(3)暗袋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与被检物紧贴。
3对焦曝光3.1根据摄片规范对焦,使射线束中心方向尽可能垂直于被检物表面或曲面的切面。
球罐γ射线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1.1 为保证球罐γ射线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 本规程对球罐γ射线检测工作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作出了规定。
2. 引用文件2.1.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2.2. 深圳市太科检验有限公司2007第五版《质量手册》3. 职责3.1 所有现场检测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3.2 现场检测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检查督促。
3.3 无损检测责任师负责组织编制相关的技术文件,并处理检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问题。
3.4 质量负责人负责不定期抽查检测工作质量,并提出整改措施。
3.5 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相关的技术文件,必要时签发检测报告。
3.6 检测程序和结果应正确、完整,并应有相应的负责人员签字认可,检测记录、报告等必须符合公司的有关规定。
4. 一般要求4.1 检测人员资格4.1 .1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4.1 .2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Ⅲ(高)级、Ⅱ(中)级和Ⅰ(初)级。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各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1 .3Ⅰ(初)级人员:在Ⅱ(中)级和Ⅲ(高)级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无损检测操作,记录无损检测数据,整理无损检测资料。
4.1 .4Ⅱ(中)级人员:编制和审核一般的无损检测程序和工艺卡,并按Ⅲ(高)级人员编制的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4.1 .5Ⅲ(高)级人员:根据技术标准编制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审核或签发工艺卡和检测报告,解释检测结果,仲裁Ⅱ(中)级人员对检测结论的技术争议。
4.1 .6实习人员: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无损检测辅助工作。
4.1 .7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4.1 .8 无损检测人员的视力要求: 射线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 1.0)。
1.1 适用范围本射线检测指导书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材料制作的锅炉、压力容器及工业管道等特种设备构件的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透照检测工作。
遇有特殊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
1.2 引用标准1.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 GB18465-2001《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3.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4国质检锅(2003)248号《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5.GB3323-2005《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和质量分级》。
6.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7.GB/T 12605-90《钢管环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8.DL/T 821-2002《(钢制承压管道对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9.JB/T7902-1999《线型象质计》10. JB/T7903-1999《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11.HB7684-2000《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1.3 射线防护1.X射线和γ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遵守公司有关检测安全管理制度。
2.在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监督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计量报警仪。
3. 在现场进行γ射线检测时应按GB18465-2001《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监督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作业时应围绕控制区边界测定辐射水平,检测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计量报警仪。
4.确认工作人员均已完成各自工作并离开辐射区,方可开启射线发生器进行透照。
5.每次透照完成后,均应用报警器确认射线或γ源装置是否停止辐射后,方可进入辐射现场。
6.现场作业完成后对仪器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清理现场,撤除警戒标志方可撤离现场。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检测厚度范围在2~200mm的钢制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对接焊缝的埋藏缺陷。
2.引用标准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公用管道》JB/T 7902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GB/T 19802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3.人员资格3.1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应当经考核,取得检验、检测人员资格,方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
3.2焊缝射线检测底片评级、复评和出具报告必须由取得RTⅡ级及以上证书的人员进行。
3.3从事底片评定的人员视力要求应符合NB/T47013.1-2015标准要求。
4.设备、器材和材料4.1 X射线检测机4.1.1应保持完好,性能应满足《JB/T 6221-2012工业X射线检测机电气通用技术条件》、《JB/T 7413 携带式工业X射线检测机》、等标准的要求,穿透能力应满足受检设备的最大穿透厚度,且应有10%的裕度。
4.1.2使用的检测设备均有设备编号和制作相应的曝光曲线并在有效检定期内。
4.2胶片4.2.1射线照相用胶片必须符合 NB/T47013.2-2015 相关规定,其性能应符合表1。
胶片处理方法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表1 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4.2.2 A 级和 AB 级技术应采用 C5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 级技术应采用C4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胶片的本底灰雾应不大于 0.3。
4.2.3 采用γ射线和高能X射线进行射线检测时,以及对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m≥540MPa高强度材料射线检测时,应采用 C4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4.3 像质计:像质计及像质计灵敏度的选用按NB/T47013.2-2015标准的要求。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汇总一、引言特种设备的射线检测是保障设备质量和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特种设备射线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和更新,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对相关标准进行修订是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各类特种设备射线检测工作,适用于国内各大型厂家、检验机构、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特种设备射线检测工作。
三、技术要求1.进行射线检测的设备和仪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测。
2.人员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3.检测条件: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射线检测的相关要求,包括温度、湿度、辐射防护等。
4.辐射源:选择合适的辐射源,并确保辐射源的质量和性能稳定。
5.辐射剂量:对被检测物进行射线照射时,应保持适当的辐射剂量,以防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
四、工艺流程1.前期准备:包括设备检查和校准、人员培训和装备准备等。
2.检测准备:包括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区域划定、辐射源准备等。
3.检测操作:按照检测方案进行操作,包括设备调试、选择合适的辐射源和滤波器、确定辐射剂量等。
4.数据记录: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并标注相关信息,如设备型号、检测日期、操作人员等。
5.结果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判断设备是否合格,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等。
6.结束工作:包括设备清理和消毒、辐射源归位和封存等。
五、安全防护措施1.操作人员应佩戴符合防护标准的辐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面罩等。
2.工作区域应设置辐射警示标志,并确保进入工作区域人员的辐射剂量不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
3.辐射源应放置在防护容器或固定设备中,以防止辐射源外泄。
4.在射线照射过程中,必须保持设备的稳定性,禁止任何非操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六、质量控制1.射线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测,并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2.检测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铝合金型材检验操作规程1. 引言铝合金型材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其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对于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铝合金型材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操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铝合金型材检验操作规程,为检验人员提供指引。
2. 检验设备为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使用以下设备进行检验: -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铝合金型材的尺寸; - 硬度计:用于测量铝合金型材的硬度; - 金相显微镜:用于观察和分析铝合金型材的显微组织; - 化学成分分析仪:用于分析铝合金型材的化学成分; - 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和分析铝合金型材表面的微观结构。
3. 检验内容3.1 尺寸检验•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铝合金型材的外径、壁厚、截面尺寸等尺寸参数;•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检查尺寸是否符合要求;•记录并归档尺寸检验结果。
3.2 硬度检验•使用硬度计对铝合金型材进行硬度检测;•将测量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检查硬度是否符合要求;•记录并归档硬度检验结果。
3.3 显微组织检验•制备铝合金型材金相试样,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使用金相显微镜对试样进行观察和分析;•检查显微组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记录并归档显微组织检验结果。
3.4 化学成分检验•采集铝合金型材试样,并送往化学分析实验室进行检测;•使用化学成分分析仪对试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检查化学成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记录并归档化学成分检验结果。
3.5 表面质量检验•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铝合金型材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检查表面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记录并归档表面质量检验结果。
4. 检验流程1.准备检验设备及试样;2.进行尺寸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3.进行硬度检验,并记录检验结果;4.制备金相试样,并进行显微组织检验,记录检验结果;5.采集试样并送往化学分析实验室进行化学成分检验,记录检验结果;6.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表面质量进行检验,记录检验结果;7.对所有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归档。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1.1 适用范围1.1.1 本规程适用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检测。
1.1.2 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制造与现场组焊。
1.1.3 焊接工艺评定及焊工考试的试件,产品焊接试板或工艺纪律检查试板的焊缝。
1.2 焊缝表面要求1.1.1 射线检测前,焊缝及热影响区(包括焊缝余高)的表面质量应经外观检查合格。
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像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否则表面应经修整合格后方可进行检测。
1.1.2 具有延迟裂纹倾向材质的焊缝,射线检测应在焊后24小时后方可进行。
1.3 探伤设备1.3.1 射线机、观片灯、黑度计等射线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1.3.2 使用射线检测设备,必须严格按其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4 胶片与增感屏1.4.1 胶片:工业X胶片按工程(产品)设计或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所要求的无损检测标准的规定选用。
胶片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胶片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高温和爆晒,并远离射线源。
1.4.2 增感屏:按工程(产品)设计或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所要求的无损检测标准的规定选用,可优先选用金属增感屏,应保持增感屏的表面平整。
不准有油脂、污物、斑痕及机械损伤。
1.5 线型象质计选择、放置1.5.1 线型象质计:按工程(产品)设计或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所要求的无损检测标准有关规定选用相应系列的象质计,线型象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GB5618-85的规定。
1.5.2 线型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中间一根钢丝的影像应位于底片两端1/4部位,且细丝朝外。
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象质计时,也可以放在胶片一侧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象质指数达到规定的要求。
当象质计放在胶片一侧表面上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1.5.3 采用射线源置于园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时,象质计应在内壁每隔90°放置一个。
最新整理射线检测工艺规程知识讲解射线检测工艺规程1 适用范围本射线检测工艺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锅炉、压力容器及长输管道、钢质储罐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透照检测工作。
遇有特殊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JB/T 7902—1999 线型像质计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GB50128-2005《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3 射线防护3.1 X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
3.2 在现场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射线个人报警器及防护服。
3.3 带一台射线剂量巡测仪,测定利用现场墙壁房屋及设备选择理想的屏蔽位置。
3.4 拍片现场划定“射线放射区”并放好警戒标记。
3.5 确认工作人员均已完成各自工作并离开辐射区,方可开启射线发生器进行透照。
3.6 每次透照完成后,均应用报警器确认射线是否停止辐射后,方可进入辐射现场。
3.7 现场作业完成后对仪器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清理现场,撤除警戒标志方可撤离现场。
3.8 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年允许接受的剂量量为50 m SV。
4 人员要求4.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射线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射线检测工作。
4.2 射线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并每年检查一次。
从事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4.3 底片评定、复评和检测报告的签发由具有射线Ⅱ或Ⅲ级人员进行。
5 检测程序5.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5.2 受检设备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或检验员开据《无损检测委托单》到检测中心。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制造检测中对接焊缝、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检测。
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
本规程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B级——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程中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NB/T470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GBZ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1924-1989 辐射安全培训规定GB/T12604.2-2005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HB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JB/T7902-2006 线型象质计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3、一般要求射线照相检验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47013.1-201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射线检测人员3.1.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按GB11924的规定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1.2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 射线胶片3.2.1 射线胶片系统分为6类,即C1、C2、C3、C4、C5、C6类。
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
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和常见牌号胶片所属的胶片系统类别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规定了射线人员资格、器材设备、焊缝表面要求,步片编号钢印标记及标记带,检查比例及合格级别,透照方式及一次透照长度、贴片屏蔽对位、曝光,暗室处理与干燥,底片象质,评片程序和评片环境,资料整理归档。
本守则适用于对接焊缝射线照相法,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或气焊。
2.引用法规和标准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JB4730-2005压力容器无损检测ASME 第V卷ASME 第VIII卷API 6D3.人员资格3.1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培训取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测人员证书”,才能担任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3.2 无损检测质控责任人由具有RT、UT II级的无损检测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评片、出具无损检测报告由具备II级资格人员签发,无损检测系统质控责任人审核。
4.焊缝要求4.1 焊缝应符合GB150-1998标准规定进行验收。
4.2 焊缝验收按ASME VIII 第1分篇附录12进行4.3 对于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中的影像,容易引起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互相混淆的,有权提出退回,车间作修整。
5.器材设备5.1 选用2005定向机、2505周相机对备检工件应有足以达到的黑度及灵敏度的射线能量,但一次使用能量不一超过额定值的90%,最大曝光的时间夏天一次不宜超过4.5分钟,冬季一次曝光不宜超过7分钟。
5.2 增感屏选用双面铅箔增屏,前屏0.03mm,后屏0.1mm,增感表面应平滑,清洁、无垃圾、污染、擦伤、麻点等缺陷。
5.3 暗袋应选用由适当材料制成的,要求柔软易弯曲。
5.4 观灯片最大亮度应不小于100000cd/m²,且观察的漫射光亮度应可调。
对不需要观察或透光量过强的部分应采用适当的遮光板屏蔽强光。
5.5 象质计选用线型象质计。
5.6 胶片应用天津III型或性能相类似的工业X光胶片(微粒、中速、高反差非增感型)。
文件名称:铝合金油罐车X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表3
型号制造厂测量范围测量精度
TD-210A 浙江瓯海0.00-4.00D ±0.03D
2.6 像质计类型和材料
2.6.2 应使用线型像质计(图1和表3)。
线型像质计的制造和标识应符合JB/T7902的要求。
图1 线型像质计
表3 不同材料的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
像质计材料代号Al
像质计材料工业纯铝
适用材料范围铝、铝合金
2.6.2金属丝的材质应与被透检材料相同,或其射线吸收小于被检材料。
2.6.3线型像质计应放在与射线源同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1/4部
位),金属丝应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丝置于外侧。
当射源一侧无法放置像质计时,也可放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指数应提高一级,并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2.6.4单壁透照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做对比实验。
其它方式透照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
应加“F”标记并且要在报告中注明;
2.6.5像质计金属丝的识别位置,应在焊缝的热影响区上且连续显示长度不少于10mm;
2.6.6像质计的选用分为:单壁透照、源侧;双壁单影、胶片侧。
射线透照的质量等级为AB
级,在底片上必须显示的最小象质计线径及相应的象质指数见表4、表5像质计选用表。
2.6.7 每张底片上都应有像质计的影像。
2.7 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
2.7.1 透照部位的标记由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组成。
标记一般由适当尺寸的铅(或其他适宜的
重金属)制数字、拼音字母和符号等构成。
更改单号:更改标记:更改人:生效日期:
文件名称: 铝合金油罐车X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2.7.2 定位标记:中心标记和搭接标记。
中心标记指示透照部位区段的中心位置和分段编号的
方向,一般用十字箭头“ ”表示。
搭接标记是连续检测时的透照分段标记,可用符号“ ”或其他能显示搭接情况的方法表示。
2.7.3识别标记:被检的焊缝附近均应贴有铅质识别标记,底片上应具有的标识主要有:产品编
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
返修后的透照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扩大检测比例的透照应有扩大检测标记K 。
2.7.4 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5mm 以外的部位,搭接标记放置的部位还应符合
JB/T4730.2-2005附录G (规范性附录)的规定。
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片范围内的影像。
2.7.5 胶片暗盒,象质计和标记应按图2放置。
曝光操作者应将指定的胶片仔细插入暗盒,并
在暗盒后背面贴上“B ”标记。
图2
2.8 透照方式
2.8.1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照方式分为纵缝透照法、双壁单影法两
种。
不适用于锻件、管材、棒材的检测。
更改单号:
更改标记: 更改人: 生效日期: 表4 像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
公称厚度(T )mm
AB 级 18(0.063) —— 17(0.080) ≤2.0 16(0.100) >2.0~3.5 15(0.125) >3.5~5.0 14(0.160)
>5.0~7
表5 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
公称厚度(T )mm
AB 级 18(0.063) —— 17(0.080) ≤2.0 16(0.100) >2.0~3.5 15(0.125) >3.5~5.5 14(0.160)
>5.5~11
注:1.定位标记 2.象质计 3.工件号 4. 焊缝号片号
5. 返修标记及次数标记
6. 定位标记
7. 透照日期 8. “B ”标记 9. X 射线机 10. 胶片 11. 背散射屏蔽板
文件名称:铝合金油罐车X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2.8.2 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
AB级射线检测技术f ≥10d·b2/3
2.9 曝光量:X射线照相,当F为800mm时, AB级曝光量为15mA/min。
当焦距改变时,根
据平方反比定律进行换算;
E=it或I1I2=(F2/F1)2
2.10 对xx-2005机应作出经常检测材料的曝光曲线,依据曝光曲线确定曝光参数。
2.10.1 制作曝光曲线所采用的胶片、增感屏、焦距、射线能量等条件以及底片应达到的灵敏
度、黑度等参数应符合JB/T4730.2-2005的规定。
2.10.2 对使用中的曝光曲线,每年至少应校验一次。
射线设备更换重要部件或经较大修理后
应及时对曝光曲线进行校验或重新制作。
2.11 几何条件图4
采用的几何条件必须满足K值及
几何不清晰度的要求;
纵向焊接接头:AB级≯1.03;
环向焊接接头:AB级≯1.1;
射源与工件表面距离L1(mm),图4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1≥10EL22/3
式中 E—射线源焦点尺寸 mm
L2工件表面至胶片距离 mm
更改单号:更改标记:更改人:生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