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伪盲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16
儿童弱视47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10-30T13:18:5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李六平[导读] 首先让患儿家长对弱视的危害及治疗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并且积极配合治疗。
李六平 (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眼科 541001)【中图分类号】R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116-0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规范化诊疗。
方法对47例(84眼)弱视儿童阿托品散瞳验光,及时屈光矫正遮盖以及弱视训练等综合性治疗。
结果 47例(84眼)基本治愈70只眼(83.33%),进步14只眼(16.67%),总有效率100%。
结论弱视儿童通过阿托品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遮盖、弱视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弱视诊断治疗Children amblyopia 47 cases of clinical analysisGuilin,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of ophthalmologyLiliuping【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mblyopia in children. Methods In 47 cases (84 eyes) of amblyopia children atropine mydriatic optometry,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uch as cover and refractive amblyopia training in time. Results 47 cases (84 eyes) with basic cure 70 eyes (83.33%), 14 eyes (16.67%), progressiv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conclusion Amblyopia children by atropine mydriatic optometry, wearing the right glasses, cover, amblyopia training, such as comprehensive therapy to treat,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key words】 amblyopia Diagnosis treatment弱视是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因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足,剥夺了黄斑区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即视觉剥夺) 或两眼视觉输入不同引起的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发生竞争(即两眼相互作用异常),造成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的一种眼部疾患。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1、有强烈的自尊心视力障碍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
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
正因为如此,视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2、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人们。
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3、容易自卑、缺乏自信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
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
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4、渴望幸福视力障碍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视力障碍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5、渴望与人交朋友表面上看他们很难相处,其实,他们也渴望像我们一样有人和他们做朋友。
一般地说,听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并非所有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一、感知觉方面由于听力损失,听力障碍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①。
听觉损伤限制了儿童的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
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使他们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不能同步进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多,会说的很少。
二、认知方面1.语言与思维听力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影响(Hallhan&Kauffman,1998;Kirk,Gallagher & Anastasiow,1998)o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经常是不通顺的。
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由于缺少了听觉的帮助,不能适时形成口语,很多儿童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此外,听力障碍儿童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以及看话(亦称看口、唇读)作为与正常人的交流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活动因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缓慢受到影响,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即人的思维发展整个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简述听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听障儿童是指存在某种形式的听力损害或听力损伤的儿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听力损伤被定义为“听阈(临界值)低于年龄和种族平均值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50亿听障人口,其中有大约1.1亿听障儿童,占儿童总人口的1.4%。
在发达国家,听力损害影响的儿童的比例通常会更高。
因为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于其他儿童。
在语言发展方面,听障儿童的发育可能落后通常儿童,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口头指令,表达能力也较弱落后。
另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言语发展障碍,异常,或者不典型的语言发展。
听障儿童常常显示出其他形式的发展障碍,例如学习障碍及言行表现障碍等,而这可能与听力损害有关。
因此,听障儿童普遍表现为发展不足,注意力缺乏,以及言语及认知表达能力不足等。
此外,一些听障儿童也可能表现出社交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听懂别人的言语,也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社交互动。
大多数听障儿童也容易被紧张和焦虑所困扰,尤其是在新的环境里,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言语。
与其他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弱,他们也更容易暴躁,抑郁,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此外,由于听力损害,听障儿童缺乏合适的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发展。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学习不良,甚至排斥学习。
听障儿童也可能会在许多方面受到歧视,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等,并有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
因此,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听障儿童通常与正常儿童略有不同。
他们可能会在语言发展,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暴躁等。
因此,需要给予听障儿童适当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拥有如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环境。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视障儿童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分析视障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案例背景:小华(化名),男,8岁,因先天性白内障导致双眼失明。
从小在父母关爱下长大,性格开朗,喜欢音乐。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华在3岁时才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
在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之前,小华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习均由父母辅导。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小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他无法通过视觉获取信息,需要依靠听觉和触觉。
其次,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小华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最后,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小华的父母和教师对视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认识不足,导致小华的学习效果不佳。
2. 案例分析(1)现状分析1)教学资源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视障儿童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视障儿童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3)家庭与学校沟通不畅。
家长对视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认识不足,导致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影响教育效果。
(2)问题分析1)小华在阅读、写作、数学等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无法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小华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小华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
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小华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受到影响。
3)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方法不一致。
家长和教师对小华的教育方法认识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关爱视障儿童情怀的教师。
2. 优化教学资源。
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为视障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视障儿童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盲文、触觉图形、听觉训练等,提高教学效果。
小儿假性近视的症状及原因分析小儿假性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视力问题,其特点是患儿在看远处物体时,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然而,与真正的近视眼不同,小儿假性近视并不是由眼睛本身的结构问题所引起,而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
本文将分析小儿假性近视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一、症状小儿假性近视的主要症状包括:1. 模糊视力:患儿在看远处物体时,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需要使劲眯起眼睛才能看清。
然而,当他们看近处物体时,视力却能恢复正常。
2. 眼疲劳:由于小儿假性近视需要长时间用力调节眼睛以看清远处物体,因此眼睛容易疲劳。
患儿可能会感到眼干、眼涩、眼痛等不适。
3. 头痛:长期用力调节眼睛可能会导致小儿头痛的情况。
这是因为眼睛和头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影响了头部的血液循环。
4. 频繁眨眼:为了尝试使眼睛更加清晰,患儿可能会频繁眨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模糊视力的不适。
二、原因分析小儿假性近视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小儿常常在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或书写作业,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会导致眼睛长期处于调节状态,从而引发假性近视症状。
2. 长期保持固定姿势:例如,儿童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玩电子游戏或久坐书桌写作业,会使眼睛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使眼睛和眼肌长期疲劳,促进小儿假性近视的发生。
3. 非正常视觉环境:当孩子生活在光线不足、看书用灯光不均匀或者背景光线过亮的环境中时,眼睛需要更大的努力来适应光线,容易出现假性近视。
4. 遗传因素:有些研究表明,小儿假性近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如果患儿的父母或近亲有视力问题,那么患儿发展为假性近视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5. 看电视距离不当:习惯于过近距离观看电视可能导致小儿假性近视。
电视屏幕的亮度、频闪等因素也会影响眼睛的健康。
三、预防与治疗预防小儿假性近视的有效方法包括:1. 保持良好用眼习惯:鼓励儿童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和保持固定姿势。
2. 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均匀,在读书、写作业等近距离用眼时,要保持适当的姿势和光线。
伪盲及其检测张颐;陈秀琴【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年(卷),期】2007(014)015【摘要】伪盲是指受检者由于要达到某种目的,而假装视力减退或失明,实际受检者除视力减退外,外眼及眼底均不能查到视力减退的客观依据[1]。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学生父母老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致使伪盲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趋于低龄化,特别是考试前后,常有“考试型”伪盲产生。
因此,准确识别伪盲,对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节约社会资源与社会成本、减少学生家长的精神压力与经济损失、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伪盲分为伪装视力完全消失(伪全盲)和伪装视力减退(伪弱视)两类。
由于伪装双眼视力完全消失会给患者带来行动上的不便,所以临床上以伪装视力减退和单眼失明多见[2]。
我院自1999年以来检出伪盲53例,其中伪弱视45例,单眼伪全盲8例。
45例伪弱视中以7岁~15岁的少年儿童居多,8例伪单眼全盲中有5例为进行司法鉴定的成人,3例为儿童。
准确识别伪盲必须运用技术手段与非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办法。
在系统检查患者之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主诉、失明经过、生活情况、工作学习环境,并认真观察,熟练运用医学心理知识,迅速地洞察其内心活动,细心观察患者的举动,从患者的举动中发现其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例如不愿合作、拒绝检查。
在对患者作视...【总页数】2页(P2093-2094)【作者】张颐;陈秀琴【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5.1+3【相关文献】1.基于小波和伪随机变换的盲检测图像水印算法 [J], 陈森;张兴周2.伪视的预防和伪弱,伪盲的检查 [J], 于晓健3.伪盲、伪低视力的检查技巧及原理 [J], 白戈4.宁夏六盘伪黑盲蛛记述(盲蛛目,开气门亚目,硬体盲蛛科) [J], 张超;朱明生5.眼外伤鉴定中的若干问题探讨——2.伪盲、伪弱视的识别 [J], 恽年蔓;胡德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