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病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人类真菌病的致病机制与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人类真菌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真菌感染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超过了结核病和疟疾的死亡率。
因此,研究人类真菌病的致病机制和发展更有效的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1. 真菌病的致病机制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分为表浅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两种。
表浅真菌病多发生在皮肤、指甲等外周组织,多数无生命危险;而深部真菌病则侵犯内脏、神经系统等内部组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对于深部真菌病,致病菌首先要通过体表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深部真菌病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菌株特异性不同种类的真菌对人体产生的致病性不同,有些真菌能够快速适应人体内环境并迅速繁殖,而有些则较难在人体内繁殖,甚至无法定殖于人体。
1.2 免疫力因素人体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机体免疫细胞可以将大部分的病原体消灭,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然而,真菌病在免疫力低下时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在AIDS、癌症等慢性疾病患者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中更为常见。
1.3 毒素分泌真菌在人体内繁殖时会释放出毒素和相关代谢产物,从而破坏人体细胞和组织结构。
这些毒素对人体的损伤作用往往是真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1.4 生物膜形成生物膜是真菌在人体内繁殖时依靠分泌物慢慢形成的,生物膜能够保障真菌在人体内存活,并提供逃避免疫监视的保障。
同时,生物膜也会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迫使医生更换治疗方案,动态调整剂量。
2.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用于治疗人类真菌病的抗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阿莫西林等。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过多,真菌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部分疾病难以治愈。
因此,发现新的抗菌药物已成为当前严重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发现了很多潜在的抗菌药物,例如新型分子导向抗菌药物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
狗狗常见的深部真菌病狗狗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有哪些?【常见问题】狗狗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有哪些?【专家解答】2.球抱子菌病其病原为球抱子菌。
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病犬的肺脏及支气管或纵隔淋巴结发生肉芽肿,病犬呈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和腹泻。
侵害关节时,即呈现跛行和肌肉萎缩。
本病在犬群中传播迅速。
当犬中出现可疑症状时,应进一步进行胸部X线照相,有条件时可做球抱子菌素皮内试验及血清补体结合试验。
治疗方法同"组织胞浆菌病"。
4.隐球菌病其病原为新型隐球菌。
它存在于泥土中,可从土壤、鸟粪、水果和乳汁中分离到。
犬的隐球菌病主要侵害脑、脑膜、鼻旁窦以及肺、脾、肌肉、关节、皮肤等部位,引起病犬的运动失调,转圈运动,行为异常,破行,感觉过敏和鼻漏。
剖检时,于鼻旁窦、鼻甲骨、鼻腔以及脑有小的化脓灶,脑膜有粘液脓性炎症。
耳、眼睑和脚等部位可见皮下肉芽肿。
在临床上发现病犬有不明原因的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时,应考虑到隐球菌病的可能性。
如能进一步做病原检查、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治疗方法同"组织胞浆菌病"。
6.念珠菌病(鹅口疮)其病原为白色念珠菌。
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消化道内。
幼龄和体质衰弱,特别是长期饲喂抗菌添加剂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动物,都易感染发病。
病犬的临床特征是在口腔和食道粘膜上形成一个大的或数个小的隆起的软斑,软斑表面覆盖有黄白色伪膜,剥离后露出容易出血的充血面。
对有上述症状的病犬,从粘膜和皮肤病变处刮取标本镜检,如发现酵母细胞和缠结的菌丝体,即可确诊。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其治疗方法可参照"组织胞浆菌病"。
为了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是除去各种诱因,长期使用抗菌添加剂的应停止饲喂。
抗菌剂使用时间过长的也应停止使用,以避免念珠菌的生长。
也可不定期口服制霉菌素,剂量为60万~100万单位/日,连续服用5~7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深部真菌感染有什么表现
导语:深部真菌感染,是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而导致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感染,就是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所以说这种问题
深部真菌感染,是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而导致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感染,就是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所以说这种问题给我们身体,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大家就必须了解一下,深部真菌感染会出现的一些症状表现。
临床表现
深部真菌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1.精神状态改变,如昏睡、淡漠或谵语、一过性意识障碍;
2.体温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有的高达40℃,也有的因同时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体温不高;
3.呼吸道感染者表现为胶冻样痰,黏稠,可抽出长丝,晚期呼吸浅快、困难,肺部可有啰音,有的表现为哮喘样发作,肺曲菌病咯血常见,占50%~85%;
4.尿浑浊,呈“啤酒样”,多泡沫,存放后尿表面有膜状物;
5.腹泻、肛周白斑等。
深部真菌病的口腔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白色假膜、黑毛舌,口臭、口腔疼痛,影响进食,恶心、食欲减退等。
[1]
自己存在以上所介绍的这些症状表现,那么必须引起重视了,因为这种属于真菌感染,如果不能够及时治疗和解决的,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就会变大,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对于这种真菌感染的预防工作也应该重视.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做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今天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一、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脑膜、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器官和部位。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球菌病。
二、传染病学
(一)传染源
从鸽粪、水果和土壤中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也可从健康人的皮肤、黏脱和粪便屮分离出来。
由于新型隐球菌在44oC停止生长,鸟类的正常体温为42oC,阻止新型隐球菌不向肠道外侵袭,所以,鸟类并不发病。
与其他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鸽子保留废弃物在鸽巢中,有利于新型隐球菌的繁殖,使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密度可高达5x107/g。
(二)传播途径
环境中的病原体主要呼吸道,也可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疾
病,或使成为带菌者。
人体通常是吸人环境中气溶胶化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发生感染。
尚未证实存在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一些正常人体内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如糖秘病、肾衰竭、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大量地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易感染和发病。
艾滋病患者对新型隐球菌的易感性增加。
(四)流行特征
新型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呈高度散发。
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大约为3:1,没有明显的种族和职业发病倾向。
更多预防医学知识点请关注!。
深部真菌感染及治疗药物【摘要】通过分析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介绍治疗药物,引起人们对真菌感染的重视,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关键词】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近年来,真菌感染日趋严重,除了常见病原真菌感染的数量不断增多外,一些罕见真菌引起的感染也时有报道。
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都在关注真菌感染。
1 深部真菌感染1.1 定义深部真菌感染指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和内脏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限局性的单一器官感染和2个或2个以上器官(组织)侵犯的系统性真菌感染。
1.2 感染因素1.2.1 患者因素年龄、性别、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
年龄≥65岁或≤1岁患者比其他年龄组更易发生深部真菌感染。
≤1岁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65岁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减退,抗感染能力低,易发生真菌感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弱,组织器官萎缩,并伴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低蛋白血症、肿瘤性疾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机率较多。
严重的基础疾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内环境受到破坏,机体免疫防御机能降低。
继发真菌感染后,又可加重基础疾病。
1.2.2 医源性因素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药物等。
临床医生在没有做细菌培养及药敏之前盲目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存在无指征联合用药,无针对性的用药及长时间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现象。
使用≥3种抗菌药,过多的联合使用,特别是广谱抗菌药易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引起深部真菌感染。
史蕴等[1]回顾性分析了抗菌药对深部真菌感染的影响,发现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集中于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59.6%)、喹诺酮类药物(28.8%)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1.5%)。
范润玉等[2]对深部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发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联用品种越多,发生率越高,同时使用3、2、1种抗菌药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5.54%、11.45%、3.01%;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占73.49%,常用的有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及甲泼尼龙;用免疫抑制药治疗者占51.2%,常用的有环孢素和硫唑嘌呤等;抗肿瘤化疗药占39.76%。
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Systemic Mycosis,Deep Mycosis)是指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真菌侵犯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粘膜所致的感染。
近十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
1980年至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由2‰增加至 3.8‰。
美国旧金山的资料显示1980~1982年与1992~1993年相比,念珠菌病发生率由每年每百万分之2.6升至72.8,隐球菌病由4.0升至65.5,曲霉病由8.4升至12.4 ,球孢子菌病由11.2升至15.3,组织胞浆菌病由13.9下降至7.1。
美国医院感染监测资料(NNIS)显示1992~1999年期间医院血流感染中白念珠菌居第四位。
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发生改变的原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多。
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化疗、器官移植、血管内导管、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胃肠外营养、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低体重新生儿等。
艾滋病患者也为易感人群,易于发生各种真菌感染,从口咽部念珠菌病到暴发性系统性真菌病。
此外,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使其发生感染的危险期延长。
【临床表现】深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各个系统,不同真菌所致的同一脏器感染,如肺部感染,其临床表现大致类同。
深部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菌所致者,患者原发病常危重,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原发病所掩盖,因此必须仔细观察,并及时送病原学检查以尽早诊断并予以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中,除少数真菌如足菌肿等感染局限于入侵部位外,其他感染均可波及各脏器,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受累较多,真菌血行播散则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骼、关节、泌尿生殖系等。
一、肺部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芽生菌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肺部炎症;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的原发肺部感染常无症状;由曲霉和毛霉所致的侵袭性肺部感染进展迅速,病势常凶险。
除引起急性肺部感染外,念珠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等尚可形成慢性肺部炎症,有时X 线检查呈结节状阴影,需与结核病及肿瘤鉴别。
曲霉属尚可在肺空洞中生长繁殖形成“曲霉球”,肺曲霉病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光晕征(halo sign)和空气月牙征(air-crescent sign)。
放线菌、诺卡菌属等均可导致肺炎或肺脓肿。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隐球菌属所致者较为多见,球孢子菌属、念珠菌、曲霉、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等均可引起脑膜炎,并可形成脑脓肿。
三、消化道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食道炎、肠炎、肛周炎等较为常见。
隐球菌属、孢子丝菌属、毛霉属、组织胞浆菌等均可致肠道感染。
四、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由于肾脏血供丰富,血行播散性真菌感染常累及尿路,导致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并可有阴道炎。
病原真菌均以白念珠菌较为常见,其次为曲霉属。
五、心血管系统真菌感染心血管手术的开展,尤其是心内膜修补等手术的进行,使术后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增多,长期静脉补液及静脉注射毒品也是使其发病增多的原因。
病原真菌以念珠菌属较为多见,其次为曲霉属。
六、皮肤真菌感染着色真菌、孢子丝菌、足分支菌等在直接入侵处感染,皮损较局限;念珠菌、隐球菌、毛霉等则可有局部感染及血行播散引起全身多处皮损两种临床表现。
七、骨骼和关节感染孢子丝菌的皮肤外型和放线菌均可引起骨髓炎;播散性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隐球菌病和曲霉病均可累及骨骼导致骨髓炎;念珠菌所致骨髓炎少见。
【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常较困难,原因在于:①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因此难以将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
②患者的原发病重笃,感染症状易于被掩盖。
③大多数深部真菌,尤其条件致病性真菌是人体的正常寄殖菌,口咽部、粪便、尿液等标本检测出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并不能轻易诊断为深部真菌病,必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方可考虑诊断是否成立。
④多数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感染与细菌性感染同时存在。
确诊病例需符合以下各项: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并且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阳性,或/和自胸腔、腹腔、关节腔等无菌体腔体液(如血液、胸水、腹水、脑脊液等)中分离获真菌,或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取得的标本真菌培养阳性。
拟诊病例为具有基础疾病及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并且经纤维支气管镜毛刷取得的标本或经支气管肺泡灌洗取得的标本1次真菌培养阳性,或痰液、尿液、粪便等标本的真菌培养和镜检至少2次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或/和特异性真菌血清学检测阳性。
近年来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念珠菌者,但阳性结果难以鉴别寄殖或感染。
【治疗】一、深部真菌病的治疗原则①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选择用药。
例如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宜选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在吡咯类药物中宜选用氟康唑,而不宜选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
病原菌种类不同,选用药物亦不同,氟胞嘧啶可用于念珠菌感染,但其抗菌谱窄不宜用于毛霉、组织胞浆菌等多数真菌感染的治疗。
②疗程需较长,一般为6~12周或更长。
脑膜炎、心内膜炎、皮下真菌感染等需更长疗程,以减少复发机会。
③严重感染治疗宜采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真菌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如隐球菌脑膜炎时选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的联合,两者既具协同抗菌作用,又延缓了真菌对氟胞嘧啶耐药性的产生。
④治疗条件致病菌感染,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⑤深部真菌感染一旦形成感染灶,除药物治疗外,尚需根据病情有指征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肺部真菌感染时形成的肺部脓肿、结节、真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赘生物的形成等。
二、药物的选用深部真菌感染涉及全身各脏器,自皮肤粘膜真菌感染至危及生命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
在抗真菌治疗中除需要考虑药物的抗真菌谱、抗菌活性外,必须了解各种抗真菌药体内过程的差异及毒性反应,根据病原真菌及感染类型、病情制订抗真菌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有:①多烯类,包括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含脂复合制剂、制霉菌素等;②嘧啶类如氟胞嘧啶;③吡咯类,包括咪唑类(咪康唑、酮康唑)和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④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如卡泊芬净(Caspofungin)。
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为浓度依赖性,三唑类和氟胞嘧啶为时间依赖性。
三、抗真菌联合治疗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目的为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及减缓耐药性的发生。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为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标准方案,两者联合对隐球菌具协同作用。
有报道吡咯类药物与多烯类药物联合在体外具有潜在拮抗作用,但体内实验显示两类药物联合的疗效与两性霉素B单用相仿或更优。
吡咯类联合氟胞嘧啶对新型隐球菌具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
四、条件致病菌所致感染(一)念珠菌病1.血流感染和急性血行播散性念珠菌病病原菌多为白念珠菌,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或氟康唑静脉滴注或口服,重症感染可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静脉滴注或口服。
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氟康唑每日400 mg的临床疗效与两性霉素B每日0.5~0.6 mg/kg相仿。
近期未接受吡咯类药物治疗且病情稳定者,治疗选用氟康唑每日6mg/kg。
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可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
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差,克柔念珠菌对吡咯类耐药,两者所致感染宜选用两性霉素B。
多数葡萄牙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因此宜选用氟康唑。
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疗程一般为末次血培养阳性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后2周。
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难治性感染患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
不能耐受及难治性感染的定义如下:①抗真菌治疗期间发生肾功能损害(血清肌酐值>2.5mg/dl,或221μmol/L);②尽管静脉滴注前或滴注时已采取相应措施,仍发生严重或持续性输注相关不良事件;③两性霉素B用量≥500mg,但病情仍无好转或持续进展。
中性粒细胞缺乏但病情稳定者选用氟康唑;亦可治疗初期先予以两性霉素B,待病情改善后改为氟康唑,直至粒细胞恢复。
粒细胞缺乏如病情不稳定、恶化或伴有迁徙性损害(肺、眼、肝、脾)者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或氟康唑。
亦可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或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或伏立康唑静脉滴注而后继以口服。
如患者有静脉导管应拔除或更换,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患者。
近平滑念珠菌血流感染多与静脉导管相关。
据报道拔除静脉导管者病死率在为21%,而未拔除导管者为41%。
2. 粒细胞缺乏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发热者的经验抗真菌治疗粒细胞缺乏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后4~6d后仍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可予以抗真菌经验治疗。
一旦开始治疗,疗程应持续至粒细胞恢复。
两性霉素B为适宜的选用药物。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的临床疗效与两性霉素B 相仿,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后者。
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亦可选用。
3.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病情稳定者通常选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适用于急性期患者或难治性感染。
亦可应用两性霉素 B 1~2周后改为氟康唑治疗。
疗程用至病灶钙化或损害消失,特别是仍需继续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过早停药可导致复发。
4. 尿路感染治疗选用氟康唑。
氟胞嘧啶虽可有效清除尿液中的念珠菌,特别是非白念珠菌,但该药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
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无症状菌尿一般不需要抗真菌治疗,但应拔除或更换导尿管。
5.念珠菌骨髓炎和关节炎骨髓炎的较佳治疗为外科手术。
抗真菌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病情改善后改用氟康唑。
自身关节念珠菌关节炎治疗成功的关键为恰当或/和反复引流,而念珠菌髋关节炎则需开放引流。
抗真菌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静脉滴注。
疗程与骨髓炎相仿。
人工关节念珠菌关节炎需去除人工关节,抗真菌治疗同自身关节。
6.胆囊、胰腺和腹膜念珠菌感染胆道疾病的治疗包括引流和抗真菌治疗。
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在胆道均可达治疗浓度,不需局部用药。
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宜首先去除导管,并予以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全身治疗。
腹腔内应用两性霉素B可导致化学性腹膜炎,且疼痛明显,应避免应用。
腹腔内粪便泄漏相关的念珠菌腹膜炎的治疗为外科修补、引流及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抗真菌治疗。
念珠菌腹膜炎的疗程应依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而定,一般需2~3周。
反复胃肠道穿孔的外科患者为念珠菌腹膜炎的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可能有益。
7.心内膜炎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
疗程宜长,给药剂量为较大可耐受剂量。
如发生肾毒性,给药剂量需减低。
亦可选用氟康唑。
念珠菌心内膜炎易于复发,需随访1年以上。
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者,需手术置换瓣膜。
如不能进行瓣膜置换,感染控制后需应用氟康唑进行长期抑制治疗。
心包炎需要外科清创或/和切除。
如发生心包填塞,需急诊手术解除填塞。
抗真菌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疗程宜长。
外周静脉化脓性静脉炎的较佳治疗为手术切除受累静脉,继以抗真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