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真菌性疾病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脸上真菌感染症状有哪些
脸上真菌感染的话,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要是浅表真菌病的话,包括花斑癣或者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还有最常见的皮肤真菌病,如最容易遇到的脚气手癣,手癣、体癣、股癣、甲癣。
★ (一)浅表真菌病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 (二)皮肤真菌病 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 (三)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
★(四)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后二者为
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寄生虫或真菌。
以下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的详细介绍:一、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造成多种传染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1:肺炎球菌感染:由肺炎球菌引起,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导致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2:结核菌感染:由结核菌引起,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引起结核病,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侵袭其他部位。
3:沙门菌感染:由沙门菌引起,通过食物污染传播,导致肠道疾病,如腹泻、肠炎等。
二、性传染病是一种依赖于宿主细胞生存和复制的微生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传染病:1:流感:由流感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疾病,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2:麻疹:由麻疹引起,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导致高度传染性的发热性疾病,伴有皮疹和全身症状。
3:西尼罗感染:由西尼罗引起,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导致性脑炎和脑膜炎。
三、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宿主体内的生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寄生虫性传染病:1: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导致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贫血。
2:蛔虫感染:由蛔虫引起,通过食物污染传播,导致肠道感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
3:北美血吸虫感染:由北美血吸虫引起,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螺类动物感染,导致肠道和肝脏疾病。
四、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内脏器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真菌性传染病:1:念珠菌感染: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导致皮肤和粘膜的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2:白色念珠菌感染:由白色念珠菌引起,通过空气传播,感染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和呼吸道疾病。
3:真菌性指甲感染:由多种真菌引起,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导致趾甲或手指甲的感染,使指甲变厚、变色等。
附件:本文档没有涉及到具体的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没有涉及到法律名词及注释。
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一、概述
真菌感染首先是皮肤真菌感染疾病,常见的是体癣或者是脚癣,有的时候可以是皮肤念珠菌病。
其实在人的皮肤上一直都存在大量的真菌,比如说有念珠菌,还有一些酵母菌。
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感染,只要在人的身体条件比较虚弱的时候真君才可能引起皮肤感染或者
是其他部位感染。
对于真菌感染一定要积极用药物控制,一些特别严重的真菌感染是可以致死的。
二、步骤/方法:
1、首先是皮肤真菌感染,主要是选择一些抗真菌的药物。
这些
药物可以是面霜,也可以是粉剂。
可以使用氢化可的松,也可以使用伊曲康唑或者是氟康唑。
当然皮肤真菌感染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注意清洁卫生保持皮肤干爽也是很重要的。
2、另一种皮肤真菌感染是发生在脚部皮肤,就是大家俗称的脚气。
对于这种病首先需要注意勤换鞋勤换袜。
如果脚部皮肤糜烂比较严重,而且有液体渗出,可以选用高锰酸钾溶液对脚部皮肤进行清洗消毒。
然后选择盐酸特比萘芬进行外用涂抹治疗。
3、当然真菌感染性疾病当中还包括了肺部真菌感染,这种即便
有时候是支气管念珠菌病,对于这种疾病可以选择氟康唑进行治疗。
如果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的肺部真菌感染病,可以选择使用两性霉素B或者是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三、注意事项:
真菌感染性疾病非常多,治疗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发病之后首先要确定是哪一种真菌导致的疾病,然后针对这种真菌选择特定的药物进行治疗。
肠道疾病-小儿真菌性肠炎-病情特征及常用治疗药物真菌性肠炎是指因肠道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肠炎,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其中主要以白念珠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白念珠菌性肠炎多见。
白念珠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常由口腔念珠菌病发展而来,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炎。
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起病可急可缓,大便次数增加,为黄色水样便,有黏液,泡沫多,伴发霉气味,有的像豆腐渣样,严重者的可为脓便或脓血便,可有低热、呕吐、腹胀及腹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主要由真菌寄生于肠黏膜而引起炎症致病。
但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1)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病质,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2)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肠道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
(3)继发于消化道的某些疾病,如痢疾、食管脓肿、肠梗阻等,或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艾滋病(AIDS)等。
(4)肠道营养不良和手术创伤同样可诱发真菌性肠炎。
2.发病机制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
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机体方面: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杀菌力下降,趋化性丧失等,都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这些患儿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2)菌体方面: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
而曲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的周围组织坏死。
此外,1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
抗真菌感染基础简介真菌是一种微生物,可以在人体的皮肤、毛发、指甲以及内脏等部位生长。
大多数真菌是不会引起疾病的,但是一些特定的真菌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皮肤、头发、指甲、口腔以及其他部位。
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并且能够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感染的基础知识。
真菌感染的症状真菌感染的症状会因病原体的种类、感染部位以及宿主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例如,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发炎、起泡、脱皮等。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口腔疼痛、舌头发白以及口腔溃疡等。
其他真菌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指甲发黄或松动、头皮屑以及发痒等。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工具。
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多肽类抗真菌药:多肽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较重的患者。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因此需要严密监测。
2.三唑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是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与人体细胞合成的酶相似,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
3.多糖类抗真菌药:多糖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
这类药物可以增强宿主抗真菌的免疫力,从而防止真菌繁殖。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病原体的种类:不同的真菌感染需要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2.疾病的程度:疾病的程度越重,需要使用的药物就越强效,但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3.宿主个体的情况:宿主个体的体重、年龄、药物耐受性、过敏史等因素都会对药物的选择产生影响。
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此外,抗真菌药物还可能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预防真菌感染预防真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尤为必要。
真菌性皮肤病一、真菌知识简介(一)真菌的定义真菌(fungus)是指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细胞壁,没有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吸收养料,大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菌丝,hypha),能产生孢子(spore),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生殖的有机体。
结合图片认识常见致病真菌。
(二)真菌的生活习性及流行病学特点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生活环境,最适温度为22—36℃。
轻度耐酸,PH值为5—6.5。
真菌的生命力强,营养要求不高,含糖的培养基即可。
真菌可长期寄生于人和动物,甚至离开宿主也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这些生活习性决定了真菌病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的季节(春、夏)、温暖潮湿的地域(我国南方),可直接传染及间接传染,广泛传播。
煮沸消毒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
(三)真菌的分类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l mycoses,癣tinea):侵犯皮肤角质层、毛发、甲。
深部真菌病(deep mycoses):除侵犯皮肤、黏膜外,可侵犯内脏器官、脑组织、骨骼。
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有: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等。
二、浅部真菌病的定义及命名定义:由浅部真菌所致的皮肤疾病称浅部真菌病。
简称:癣。
癣的命名:头癣(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手足癣、体癣、股癣等。
三、各种癣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一)手癣(tinea manus)和足癣(tinea pedis)1、定义:手癣: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足癣:足趾间、足跖、足跟、足侧缘的皮肤癣菌感染。
2、常见致病真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
3、临床表现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俗称“脚气”,由于人们不予重视,得不到彻底治愈,加上不良卫生习惯而广泛传播。
手癣多由足癣传染而来,常发于单侧,经很长时间才会传染到对侧或始终也不侵及对侧。
故患者就诊时常为二足一手。
分型及各型特点(结合图片讲授)水疱型(Vesicular Ringworm):以水疱(vesicle)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于掌跖、指、趾。
鳄鱼常见到真菌及细菌性疾病有哪些?人工养殖的鳄鱼对真菌及细菌性疾病要格外的注意,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鳄鱼常见到真菌及细菌性疾病有哪些?(一)球虫病【病因】主要是艾美尔球虫属、等抱子球虫属的球虫寄生于鳄的胆囊、胆管及肠上皮内,引起胆囊、胆管、肠上皮发生坏死。
球虫体积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球虫是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病原体。
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如病鸡、病鳄等),其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垫草、用具及地面后,球虫卵囊在适宜的条件下1~3天发育成侵袭性的抱子卵囊,被健康鳄食人后,抱子卵囊钻人肠壁、胆囊壁、胆管壁发育成裂殖体,致使肠赫膜受到严重损害。
裂殖体在肠壁上皮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发育成成熟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再感染健康鳄。
本病一旦发生,死亡率高。
【症状】病鳄精神沉郁;昏睡;不运动;减食;腹泻,排褐色,戈幻色糊状恶臭粪便,严重者排血便。
病鳄多在2~3天内死亡。
剖检可见肠道、胆囊、胆管高度肿胀、充血、出血,并有溃疡坏死灶。
肠内容物血样。
镜检肠内容物、肠上皮及排出的粪便可发现球虫病原体。
【防治】为预防本病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搞好养殖场水池、地面的卫生,连同用具用热碱水消毒。
其二,加强伺养管理,给鳄多种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其三,用鸡、鸭饲喂鳄,一定要做好检疫,不能用带有球冲的禽类做饲料。
其四,在饲料中混人抗球虫药进行预防:莫能霉紊按0.01% ,盐霉素按0.005 %混人饲料中治疗本病可用下列药物:① 氯苯胍:每50下克加氯苯胍2克,连用5~7天。
② 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混人饲料,连喂7天。
(二)蛭病【病因】水蛭类的扁体吸虫寄生于鳄体上。
因虫体种类不一,大小不等。
一般虫体呈长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体长约2~6厘米,宽0.5~2.5厘米,呈淡黄色,或灰白色、褐绿色等颜色。
身体前端有一吸盘,有的蛭类身体后端还有一吸盘。
【症状】水蛭常寄生在鳄的口腔里,在齿龈、舌、牙缝、领内等处都可寄生,吸取鳄的营养。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
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
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
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
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
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
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
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
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
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
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
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
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
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
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发病机制宿主皮肤合适的环境对于皮肤癣菌病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除外伤外,浸渍皮肤的水分增多也适于皮肤癣菌生长。
不透气的衣物可增加皮肤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干扰角质层的屏障功能。
皮肤癣菌侵入皮肤后,还要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包括孵育期、在抗感染过程中增大和退化期。
体癣及股癣体癣是指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感染,而股癣则是发生在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这些特殊部位的体癣。
病原菌以小孢子菌、毛癣菌为主,也有表皮鲜菌。
临床表现1. 体癣: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病菌和宿主的免疫应答,毛囊是感染的蓄积所,因此,毛囊丰富的部位会表现出更强烈的炎症反应。
潜伏期一般1~3周。
感染从侵入皮肤的部位离心性播散,中央消退,形成典型的大小不等的环状损害,也可为弓形、螺旋形等。
皮损大多有鳞屑,若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鳞屑会减少或消失(难辨任癣)。
自觉瘙痒和烧灼感。
体癣的其他临床类型包括深在性体癣、Majocchi肉芽肿和叠瓦癣。
深在性体癣是由于机体对皮肤癣菌的过度炎症反应所致(类似于头皮的脓癣),可以表现为肉芽肿或疣状损害。
Majocchi肉芽肿是由红色毛癣菌引起,其特征为毛囊周围脓疱或肉芽肿。
常见于患足癣或甲癣并常刮腿毛的女性,感染毛发穿透毛囊壁后出现。
皮损可以广泛,可能增殖,可见于免疫抑制者。
叠瓦癣是由亲人性皮肤癣菌同心性毛癣菌引起的一种皮肤癣菌病。
表现为同心性环状圈,大多环纹有白色翘起的鳞屑,其向心缘游离,而离心缘紧贴皮面,有时鳞屑脱落而遗有浅棕色的同心圆纹。
股癣:更多见于男性(阴囊可提供潮湿温暖的环境),常与足癣有关,其他易感因素包括肥胖和出汗过多。
典型损害境界清楚,具有隆起的、红色的、附着鳞屑的活动性边缘,边缘可有脓疱或水疱。
皮损起初为环形,可匍行性发展,可单侧或双侧发生。
通常阴囊不受累,如果受累则需考虑皮肤念珠菌病。
实验室检查刮取皮损边缘鳞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找到菌丝及关节孢子即可以确诊。
真菌培养有助于确定致病菌,对致病菌来源及选择合适的治疗非常有益。
手癣和足癣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
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
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
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
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
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
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
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
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有以下几种类型: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
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
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改变,其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
疾病描述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
1973年Potter对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作为一种临床及组织学病种的存在提出了充分的证据,正式命名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症状体征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有灼热和刺痛感。
运动或洗澡后出汗,可加剧瘙痒。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
男女均可发病,男多于女。
亦有报告女多于男。
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背上部、胸前、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亦会发生。
皮损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多呈对称性。
皮疹为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
周边有红晕。
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易并发本病。
本病往往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
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
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
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
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病理变化:切下完整的毛囊丘疹作病理切片,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形的芽生孢子,聚集成堆,直径2~5μm。
偶见单个、小群或成簇分布。
HE染色,表皮轻度角化增厚,毛囊上部及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
有时可见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
(1)直接镜检:用柳叶刀片把整个毛囊丘疹削下,加10%KOH溶液1滴,盖上盖玻片,微微加温,压成单层细胞。
不染色,镜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带厚壁的成堆孢子或香蕉状菌丝。
中央蓝色反光,其周围有一圈透亮区即为厚壁。
有时可找到出芽的孢子。
不染色的孢子很容易和脂肪滴混淆,脂肪滴是蓝色均质反光,没有厚壁。
(2)染色法:在盖玻片周边放乳酸酚苯胺蓝染色液1滴,让其渗进片内。
镜下见糠秕马拉色菌的厚壁透亮,胞质周围染成较深的蓝色,呈圈状。
中央较淡,有时可找到芽生孢子。
脂肪滴不染色,不易混淆,直接镜检阳性率达60%。
染色法阳性率达98%。
(3)培养:糠秕马拉色菌具嗜脂性,在含油的培养基中可培养出来。
本病需要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毛囊虫性毛囊炎相鉴别。
嗜酸性脓胞性毛囊炎临床表现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相似,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脂溢部位有毛囊性丘疹、脓疱性瘙痒,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最高可达40%以上,毛囊内的脓液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上皮细胞,皮质类固醇内服或外用有效。
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
该病原菌既可侵犯皮肤和黏膜,又能累及内脏。
通常按照受累部位分类,最常见的两种综合征为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例如口咽念珠菌病或鹅口疮,食管炎和阴道炎)和侵袭性或深部器官念珠菌病(例如念珠菌血症,慢性播散性或肝脾念珠菌病,心内膜炎等)。
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为机会感染性疾病。
病因本病的病原菌是念珠菌,它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而且也可寄生在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肛门和阴道黏膜上而不发生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
白色念珠菌是本病的主要病原菌,此菌正常情况下呈卵圆形,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