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指南1

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指南1

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指南1
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指南1

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指南

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工业原料,广泛地用于冶金、电力、化工、城市煤气、铁路、建材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用煤设备对煤炭的质量均有不同的要求。掌握各种工业用煤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对于指导我国煤炭的合理利用及综合利用,实现煤炭产品的“对路供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

目前世界各国对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都很高,我国每年炼焦精煤的产量是8000万吨左右,炼出的焦炭主要供炼铁、铸造和化工等部门使用。由于不同用途的焦炭质量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炼焦精煤的质量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如炼制冶金焦的精煤质量就应比炼制化工焦的精煤质量好。就炼焦用煤而言,结焦性和粘结性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即炼焦用煤首先要有较好的结焦性和粘结性。在我国新的煤炭分类GB5751-86中,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均属炼焦煤范畴,都可作为炼焦(配)煤使用。

我国煤炭资源虽很丰富,但地区及煤种的分布却很不均衡,炼焦煤类还不到我国煤炭总储量的30%,且结焦性和粘结性均很好的肥煤和焦煤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高灰、高硫、难选煤。因此,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现有的炼焦煤资源是极为必要的。今后随着炼焦技术的不断发展,炼焦煤的范畴也将会逐渐扩大。

(一)冶金焦用煤的质量要求

冶金焦是高炉炼铁必不可少的燃料和原料。在炼铁过程中,焦炭既作为冶炼过程提供热源,又作为主要的还原剂,同时也维护炉内料柱的透气性,使高炉能够正常运行,还需要有一定的块度和强度。随着高炉大型化和强化冶炼技术的发展,对焦炭强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焦炭的强度可分为耐磨强度和抗碎强度。在焦炭受到摩擦力和冲击力作用的情况下,当焦炭外表面承受的摩擦力超过气孔壁强度时,产生表面薄层分离现象,形成碎屑和粉末,焦炭抵抗此种破坏的能力称为耐磨强度。当焦炭承受冲击力时,焦炭沿结构的裂纹或缺陷处碎成小块,焦炭抵抗此种破坏的能力称为抗碎强度。耐磨强度和抗碎强度是通过转鼓试验来确定的。在规定的条件下,焦炭在转鼓内破坏到一定程度后,用粒度小于或大于某定值的碎焦数量或碎焦数量占试样总量的百分率表示耐磨强度;而用粒度大于某定值的块焦数量或块焦数量占试样总量的百分率表示抗碎强度。

各国的转鼓试验在装置尺寸、鼓内构造、试样粒度和质量、转鼓的转速和转数有依筛孔与表示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目前,我国采用德国的米贡转鼓试验方法测定焦炭的强度。抗碎强度用M

40

表示,是指经过转鼓试验之后大于40mm的

块焦数量占试样总量的百分率。M

40

愈大,表明焦炭的抗碎强度愈高。耐磨强度用

M 10表示,是指转鼓试验之后小于10mm的碎焦数量占试样总量的百分率。M

10

愈小,

表明焦炭的耐磨强度越高。

焦炭强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煤的结焦性和粘结性,因此炼焦用煤要有较好的结焦性和粘结性。此外,对煤的其他指标也有相应的规定。

1.灰分Ad(%)

在炼焦过程中,煤中的灰分几乎全部转入焦炭之中。煤的灰分高

焦炭的灰分必然也高。由于灰分的主要成分是SiO

2、Al

2

O

3

等酸性氧化物,熔点较

高,在炼铁过程中只能靠加入石灰石等溶剂与它们生成低熔点化合物才能以熔渣形式由高炉排出,因而会使炉渣量增加。焦炭在高炉内被加热到高于炼焦温度时,由于焦炭与灰分的热膨胀性不同,焦炭沿灰分颗粒周围产生裂纹并逐渐扩大,使焦炭碎裂或粉化。此外,焦炭灰分高,则要求适当提高高炉炉渣碱度,高炉气中的钾、钠蒸气含量也相应增加,而这些均加速焦炭与CO

2

反应消耗大量焦炭。

一般焦炭灰分每升高1%,高炉溶剂消耗量约增加4%。炉渣量约增加3%,每吨生铁消耗焦炭量增加1.7%-2.0%,生铁产量约降低2.2%-3.0%。因此,对炼焦用煤而言,灰分应尽可能低些。炼焦精煤的灰分一般应在10.00%以下,最高的不应超过12.5%。

与某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炉焦的灰分是较高的,这是焦炭质量差的主要原因。若能将焦炭灰分从14.5%降至10.5%,以年生产铁4000万吨的高炉计,即可节省溶剂130万吨、焦炭220万吨,同时增产生铁580万吨,还可大大减少铁路运输量。炼焦精煤灰分要从煤炭资源特点(如煤的可选性、精煤的回收率)并结合选煤技术,中煤和矸石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加以确定。

2.硫分St,d(%)

焦炭中的硫全部来自于煤,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煤种矿物质转变而来的硫化物,如FeS

2、CaS

2

、以及Fe与s固溶生长

的:FenSm;

(2)炼焦过程中部分硫化物被氧化生成的少量硫酸盐,如FeSO

4

CaSO

4

(3)炼焦过程中生成的气态含硫化物在析出过程中与高温焦炭作用而进入焦炭生成碳硫复合物。

高炉内由炉料带入的硫分,仅5%-200%随高炉煤气逸出,其余的参加炉内硫循环,只能靠炉渣排出。焦炭含硫高会使生铁含硫高,增大其热脆性,同时还会增加炉渣碱度,使高炉运行指标下降。通常焦炭硫分每增加0.1%,焦炭消耗量增加1.2%-2.0%,生铁产量减少2%以上。此外,焦炭中的硫含量高还会使冶炼过程的环境污染加剧。炼焦用精煤的全硫含量一般应在 1.50%以下,个别稀缺煤种(如肥煤)最高也不超过2.50%。

3.全水分Mt(%)

煤中水分的高低对于焦炭的质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水分含量过高,除了增加不必要的运输量之外,还会给实际生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炼焦精煤的水分含量过高,会使炼焦过程自身的能耗有所增加,也给严寒地区装卸车带来一定的困难,一般规定炼焦精煤的全水分应在12.0%以下。

4.磷含量

煤中所含的磷几乎全部残留在焦炭中,焦炭中的磷又全部转入生铁,会增大其冷脆性。转炉炼钢不易除磷,要求生铁含磷量低于0.01~0.015%。我国炼焦精煤的磷含量普遍较低,一般都能满足要求。

(二)铸造焦用煤的质量要求

铸造焦主要用于冲天炉熔炼。冲天炉的工作原理和生产实践表明,铸造焦应具有下列特性。

1.块度较大且反应性较低

从天炉内的主要反应有:

氧化带C+O

2→CO

2

+热

还原带C+C

2

O→2CO-热

为提高冲天炉过热区的温度,使熔融金属的过热温度足够高,流动性好,应保持适宜的氧化带高度。焦炭的粒度小或反应性高均会使氧化带的高度降低,以及炉气的最高温度降低,进而使过热区温度降低,影响正常操作。如果焦炭的粒度过大,则会使燃烧区不集中,也会降低炉气温度。铸造焦的粒度以50-150mm 为好,并力求均匀。

2、硫含量要低

硫是铸铁中的有害元素,通常应控制在0.1%以下。当冲天炉内焦炭燃烧时,

焦炭中的硫一部分生成了SO

2

随炉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与固态金属炉料作用,发生如下反应:

3Fe(固)+SO

2

→FeS+2FeO

因此,含硫低于0.1%的原料铁,经气相增硫后,铁料的含硫量可高达0.45%。铁料熔化成铁水后,在流经底焦时硫还要进一步增加。焦炭硫分高、粒度小、气孔率大,则铁水增硫量大。一般在冲天炉内铁水增硫量约为焦炭含硫量

的30%,而在造渣脱硫过程中当炉渣碱度(CaO/SiO

2

)达1.5-2.0时,脱硫率不超过50%。所以铸造焦的硫分应严格控制,这就对铸造焦用煤的硫含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不超过1.00%,最高也不应超过1.5%.此外,铸造焦用煤的灰分也应尽可能低,不应超过10.00%。全水分亦不应超过12.0%。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采取配煤炼焦。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对配煤中的单煤,特别是结焦性和粘结性均较好的焦煤和肥煤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些,以解决炼焦煤源不足的问题。由于气化焦和电石焦的用量不大,且对煤的质量要求较低,此外不再赘述。

第二章发电用煤的质量要求

我国发电厂是煤炭的最大用户,1997年全国发电用煤量近亿吨(1996年发电

用煤量为4.7亿吨),发电量达11350亿度,发电装机总容量为2.5亿KW。主要燃煤电厂的单机容量普遍在20-30万KW以上。到1996年底全国正在运行和建设的装机容量在100万KW以上的大型发电厂已分别达36个和35个。随着环保对燃煤排放SO

2

和粉尘的要求越来越高,发电用煤对煤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国务院于1998年颁发的国函字5号文中明确要求: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禁止在大中城市城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火电厂。新建、改造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要在2000年前采取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该文同时对煤矿供煤的硫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禁止新建煤层含硫分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硫分大于3%的矿井,逐步实行限产或关停。新建、改造含硫分大于1.5%的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施。

发电用煤对煤质的主要要求如下:

(一)发热量

合适的发热量是发电用煤必须首先满足条件,一般来说,单机容量越大的火力发电厂对燃煤热值的要求也越高,如以30万KW的发电机组为例,其燃煤的发

热量(Q

ner’ar

)应在5500Kcal/Kg左右,最好在6000Kcal/Kg以上,而对沸腾燃

烧的小型坑口电厂来说,其发热量(Q

ner’ar

)在3000Kcal/Kg以上即能满足要求。

一般中小型电厂的燃煤发热量(Q

ner’ar

)多在4500~5500Kcal/Kg左右。有些燃

用褐煤的电厂,燃煤热值(Q

ner’ar

)在2500Kcal/Kg以上的也可以使用。但总的来说,发电用煤的发热量以符合电厂在锅炉设计时的要求为好,发热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

(二)挥发分

我国的大部分火力发电厂用煤以烟煤为主,因此对供电厂用煤的挥发分

(V

daf )要求一般应在10%以上,其中以V

daf

大于20%的较好,V

daf

大于30~36%

的则更易于燃烧。至于燃用褐煤的一些电厂(其中不少为坑口电厂)的挥发分一般都在40%以上。少数燃用无烟煤的电厂如重庆铬瑝电厂和阳泉电厂等则多用原煤挥发分介于8%~12%之间的年轻无烟煤。但总的来说,电厂用煤的挥发分也应符合各厂在锅炉设计时的要求为好。如广西合山电厂在设计时系使用合山的贫煤,挥发分在15%左右,因此供该厂煤的挥发分也就不宜过高或过低。

(三)灰熔融性

对固态排渣的发电厂煤粉锅炉来说,通常以燃煤的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大于1350℃为最好,但由于我国晚第三纪的褐煤和华北及西北地区的一些侏罗纪煤(如大同弱粘煤、东胜-神府的不粘煤、长焰煤)的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普遍在1250℃左右或以下,而这些煤目前普遍作为发电用煤,因此实际上发电用煤对灰熔融性软化温度也就没有十分严格要求,但总的来说,ST值越高越好。

对少数液态排渣的电厂锅炉来说,则要求燃煤的灰熔融性流动温度(FT)越低越好,一般以FT小于1200℃为最好,必要时还可添加助溶剂以降低灰渣的流动温度。

(四)硫分

如单从对燃烧的影响来看,发电用煤对硫分没有严格的要求,但由于硫分会腐蚀锅炉和管道,影响设备寿命;而更重要的是由于燃煤排放出的SO

2

会严重污染大气质量,产生酸雨,破坏生态平衡,损坏名胜古迹。因此从环保的角度看,燃煤的硫分以低于1%为最好,而从我过发电用煤的实际情况只要硫分不超过3%

的均可使用。至于燃烧后排出的大量SO

2

则可以采用烟气脱硫的方法予以脱除,

一般SO

2

脱除率可达90%左右,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基建投资大(约占电厂总投资的30%左右),运行费用高。此外。电厂也可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CFBC)

燃用高硫煤,用石灰石来固定SO

2,其SO

2

和NO

X

的排放率比一般煤粉锅炉减少

50%,且投资又相对较低。

(五)可磨性

对中小型电厂来说,由于普遍采用煤粉燃烧,若发电用煤的可磨性太差,就会增大其磨煤电耗,从而使发电成本增高。因此,总的来说,发电用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HGI)越高越好,对烟煤来说,其HGI值以大于50较好,至少也应在45以上。至于褐煤和无烟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则另行考虑。

(六)灰分

发电用煤的灰分一般不宜太高,否则不仅会增高磨煤电耗(尤其是黄铁矿的硬度更大),而且还会增加排灰量和增大堆灰场地,同时还增加了入厂原煤的运输量,从而增大发电的综合成本。不过,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低质煤资源如洗煤厂的洗中煤和部分洗矸,对某些小型坑口电厂来说,也可就近采用灰分不超过46%的廉价高灰分煤作为燃料。

(七)全水分

发电用煤的全水分(Mt)增高不仅会降低其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

ner’ar

),而且还会影响其可磨性。这是由于水分越大的煤,在磨煤机中会互相粘连而增加磨煤时间,从而增大磨煤电耗。因此,除褐煤以外,一般发电用煤的水分以不超过15%为宜,且以不超过10%最好,此外,发电用煤的品种以粒度<13mm(或<25mm)的磨煤或粉煤(<6mm)最好,煤中的可见矸石含量也是越低越好。

为了适应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确保发电用煤的质量,1997年修订了发电煤粉锅炉用煤质量的国家标准GB7562。

第三章气化用煤的质量要求

煤的气化是把固体燃料煤转化为煤气的过程。通常用氧气、空气或水蒸气等

作为汽化剂,使煤中的有机物转化成含H

2

和CO等成分的可燃气体。根据汽化剂和煤气成分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空气煤气、混合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等。目前国内各种固定床气化炉的煤气平均组成成分如下表:(6-1)

煤气名称汽化

煤气成分/%煤气低热

/KJ?Nm-3

主要用途H

2

CO CO

2

N

2

CH

4

O

2

空气煤气混合煤气

水蒸气半水煤气空气

空气

水蒸

水蒸

水蒸

空气

2.6

13.5

48.4

40.5

1

10

27.5

38.5

30

14.

7

5.5

6.0

8.0

72.0

52.8

6.4

20.6

0.5

0.5

0.5

0.5

0.2

0.2

0.2

0.2

3760-460

5000-520

10000-11

300

8800-961

燃料气

燃料气

燃料气

合成氨等

原料气

目前气化炉种类虽然很多,但不外乎固定床、沸腾床和悬浮床种类型。气化炉型不同,对煤质的要求也就不同。

(一)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对煤质的要求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的应用比较广泛,对煤的适应性也较强,可采用的煤种有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1/3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煤的品种以各粒度级块煤为宜,灰熔融性软化温度大于1250℃,灰分(Ad)不大于24.00%,硫分(S

t’d

)小于2.00%,热稳定性和抗碎强度亦应较高,抗碎强度(试验后大于25mm的块)应大于60%,热稳定性TS+6大于60.0%。对于无搅拌装置的发生炉,要求原料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Y小于12.0mm;有搅拌装置的发生炉,则要求Y小于16.0mm。

为保证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煤的质量,已制定出了GB9143常压固定床煤气的生炉用煤质量标准。

(二)合成氨用煤对煤质的要求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气,要求原料煤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抗碎强度。因为热稳定性和抗碎强度差的无烟块煤在气化炉内,特别是在受热时易碎裂成片或粉末,降低产气率,甚至影响正常运转或造成停炉事故。一般说来,要求其热稳定性TS+6在70%以上,抗碎强度在65%以上。灰分亦以小于16%未佳,最高也不应超过24%。硫含量应尽可能低些,硫

含量过高,不仅会污染环境,腐蚀设备,而且进入煤气中的硫(大部分是H

2

S)还会使催化剂“中毒”,给整个生产工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硫含量一般不应超

过2.00%。固定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合成氨用煤的固定碳(FC

)含量应

d

在65%以上,为使气化炉能顺利运行,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以在1250℃以上为宜,否则灰渣容易在气化炉内结疤挂炉,影响产气率和煤气质量,严重时会造成停炉等事故。

应该说明的是,各种气化用煤应尽量就地取材,即使某些指标差一些,但如从生产的总成本来看合算,就不要舍近求远去寻找煤源。

(三)沸腾床气化炉用煤对煤质的要求

我国也用沸腾床气化炉来生产合成氨原料气。这种气化炉在常压下操作,以

空气或氧气作气化剂,对原料煤的要求是活性越大越好(一般在950℃时对CO

2分解率大于60%的煤即可)。可以用褐煤(一般Mt应小于12.0%,Ad小于25.0%),也可以用长焰煤或不粘煤,要求粒度小于8mm,但0-1mm的煤粉越少越好,否则飞灰会带出大量碳而降低煤的气化率;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应

大于1200℃;S

t’d

小于2.00%。

(四)柯佰斯-托切可(K_T)炉对煤质的要求

(K_T)炉是一种粉煤悬浮床气化炉。利用在常压下连续运转的高速气化工艺,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气。这种炉子的气化温度高达1400-1500℃,对煤质的要求不严,几乎什么样的煤都可以使用。例如高硫、易结渣、易碎、粘结、加热膨胀的各种烟煤以及无烟煤和褐煤均可使用。由于气化反应在不到1S内就完成,因此煤粉的粒度越细越好,一般是小于200目的粉煤占90%左右(褐煤可降低到80%左右),全水分在1%-5%。如用褐煤,先要进行干燥使水分降到5%-10%,烟煤和无烟煤的水分应降到1%左右。煤的灰熔融性越低,气化装置容易运转。目前也可用灰分高达35%左右的褐煤作为气化原料,气化时用氧气作汽化剂,为主的粗煤气。根据国外经验,(K_P)炉多采用褐煤和年轻烟煤

生长以CO和H

2

进行气化。由于它能连续操作,故(K_P)炉的生产能力比用块煤的鲁奇加压气化炉大。

第四章液化用煤的质量要求

煤的直接液化是将煤炭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入氢气使之变成液体燃料-人造石油的过程,同时还生成一定的气体燃料的固态残渣。

典型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它的主要过程是;用低灰的年轻褐煤煤粉与重油调成煤糊,加入催化剂,在高压釜里加压到20-70MPa,加温到380-550℃,隔绝空气通入氢气,煤就逐渐转变成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新的液化工艺不断发展,到目前已不下五六类之多,其中最有希望投入工业生产的是氢煤法(H-Coal)和溶剂精炼煤法(SRC)。后一种方法不但能生产液体燃料,如果适当控制加氢量,还可生产洁净的高热值固体燃料,可作为无灰焦、碳素材料和配煤炼焦的粘结剂。国内这类液化方法目前刚进入工业性试验阶段。

由于直接液化方法尚未取得工业生产经验,各国对液化用煤的要求标准还不一致。如日本和前苏联的一些学者主张采用低灰煤;欧美有些学者认为高灰、高硫煤的价格低廉,有利于降低液化的成本。但高灰煤在磨碎过程中耗电多,尤其是含黄铁矿高的煤因硬度大而电耗更大,同时对液化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固液分离都是不利的。在多数情况下,原煤的液化效果比精煤要好,所以液化以采用原煤为宜。原料煤的灰分要求不超过25%,因为灰分过高会给整个工艺系统带来一系列困难,但黄铁矿高的煤有利于液化反应。液化用煤的质量要求如下表:

煤种褐煤、长焰煤、气煤、气肥煤

V

%>37

daf

%<25

A

d

C/H <16

C% 60-85

S% >1.0

% 0.3-0.7

R0

max

惰性组含量%<10

大于37%的气一般宜采用挥发分产率较高的年轻煤(如褐煤、长焰煤和V

daf

煤等)作液化用煤。容易液化的煤岩显微组分的顺序是:壳质组、镜质组、半镜质组和半丝质组,丝炭几乎不能液化。研究工作表明,液化用煤的惰质组含量以低于10%为宜,最高也不要超过15%,否则由于未反应的煤太多而影响液化效果。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小于0.7%的煤大多适于液化,但也有某些达到0.9%

小于85%、碳氢质的煤也颇适于液化。从煤的化学成分来看,一般以含碳量C

daf

量比小于16的煤较为适宜。氧含量高的煤,由于煤结构中的氧大都以羰基形态存在,液化加氢时会消耗大量的氢变成水。高硫分煤在液化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氢生成硫化氢析出。含氮量高的煤在液化变成氨,因而也使氢耗量增大。如采用含氧量较低的年轻烟煤进行液化,虽然氢的消耗量较小,但反映速度要比含氧量高的褐煤慢。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液化用煤的一系列煤质要求中,有许多是互相矛盾的,看来液化用煤也可以采用配煤的方法较为合适。

第五章蒸汽机车用煤的质量要求

蒸汽机车锅炉的构造比较特殊,对煤质要求较高,一般须使用V

daf

大于20%的长焰煤、弱粘煤、气煤、1/3焦煤和不适于炼焦的肥煤,以便于点燃。这些煤的火焰长,能使锅炉在短时间内达到额定产气量,保证机车的行驶速度和牵引力。

蒸汽机车用煤的灰分A

d 应小于24.00%,Q

ner’ar

就大于20.91MJ/Kg,由于蒸汽机

车锅炉的通风力强,煤粉易被吹跑或从炉条间隙漏掉,所以必须使用粒度大于6-50mm之间的块煤。此外,ST要大于1200℃,略有粘结性,硫分S

t’d

以不超过1%为宜。蒸汽机车用煤对煤质的要求详见GB4063《蒸汽机车用煤质量》。

第六章水泥回转窑用煤的质量要求

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都要经过各种窑焙烧、煅烧甚至熔化等高温处理。而煤炭是主要燃料。其中水泥工业用煤要求较高。水泥生产的方法不同,对煤炭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也不同。回转窑要求灰分Ad小于27%、发

热量(Q

ner’ar

)大于21.00MJ/Kg的挥发分较高的烟煤煤粉作燃料,而立窑则要求

发热量(Q

ner’ar

)大于25.09MJ/Kg的无烟块煤作燃料。为减轻对水泥配方的影响,水泥用煤的质量保持稳定。烧砖瓦、石类窑(土窑)用煤的质量要求不高,甚至煤矸石、石煤亦可使用。水泥回转窑用煤对煤炭质量的要求详见GB7563《水泥回转窑用煤质量》。

第七章高炉喷吹用煤的质量要求

(一)高炉喷吹无烟煤粉技术

近年来,为降低焦炭消耗,增加生铁产量,改善生铁质量,将无烟煤粉或重油从风口随热风喷入高炉的喷吹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采用喷吹技术后,焦炭作为热源和还原剂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由喷吹燃料所取代(但喷吹燃料无法取代焦炭的疏松骨架作用)。但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价格不断上涨,喷吹重油受到一定的限制,喷吹无烟煤粉技术得到了发展。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对高炉喷吹无烟煤粉技术进行研究,现在这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宝钢、鞍钢、本钢、首钢、宝钢、武钢、马钢、湘钢、太钢、梅山冶金公司、宣化钢铁公司和攀枝花钢铁公司都已采用了这一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外,像杭州钢厂等、邯郸钢厂、石家庄钢厂、辽宁北台钢厂、甘肃酒泉钢铁公司等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也采用或拟采用这一技术。现在我国高炉喷吹年用煤量已达400万吨,按置换比0.8计,每年便可节约冶金焦320万吨,节约资金1亿多元。高炉喷吹无烟煤粉后,在节约焦炭的同时,还会使高炉的有效容积相对有所增加,从而增加生铁的产量并可改善高炉的冶炼状况和操作条件,便于高炉顺利运行,使生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喷吹设备远比炼焦设备简单,其投资只相当于同等能力焦炉投资的20%-25%,加工煤粉的能耗也远比炼焦工艺低得多,因而喷吹煤粉在设备投资、成本、运行、维护及节能等方面的效益都很显著。

国外对喷吹煤粉技术也比较重视,英、法、美等国家已先后采用了这一技术。在日本,已有16座高炉采用了喷吹煤粉技术。除了将煤粉直接喷入高炉外,还可以将其与油混合制成“油煤浆”或与焦油混合抽制“焦油煤浆”喷入高炉,目前这项技术在日本已得到了应用。

高炉喷吹无烟煤粉工艺过程如下所述:原料煤经给料斗通过胶带传送到煤仓,再经喂料器送入球磨机进行研磨。粒度达到要求的煤粉(小于160目或小于200目)通过惯力传送到旋风除尘器,粒度达不到要求的煤粉再重新进入球磨机进行研磨,粒度的大小是通过风力的大小来控制的。在球磨的同时,用鼓风机向球磨机内吹入热风以除去煤中的水分。煤粉从旋风除尘器的下部依次进入贮料仓和给料仓。从旋风除尘器上部跑出的煤粉再进入布袋尘器进行除尘,收集下来的煤粉从布袋除尘器的下部依次进入贮料仓和给料仓。最后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将煤粉从高炉的风口直接喷入高炉回旋区。喷入的煤粉在回旋区内剧烈燃烧,产生的热能是高炉冶炼过程的主要热源,燃烧反应后生成的CO是高炉冶炼过程的主要还原剂。随着喷吹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国内有些大型钢铁公司已开始采用单独喷吹烟煤粉或无烟煤粉的混合喷吹技术,进一步扩大了喷吹用煤的资源。

(二)高炉喷吹用煤对煤炭质量的要求

高炉喷吹用煤对煤的质量要求较高,煤质的好坏对喷吹的经济效益和高炉的正常操作都有直接影响,一般认为,高炉喷吹用煤的质量要求如下:

1.灰分要低

灰分高,喷入的有效成分的量就相对地降低。煤的发热量和固定碳含量也有所下降,喷入的煤粉作为高炉冶炼的热源和还原剂的作用将会减弱,节焦效果变差。其次,灰分高还会使高炉的渣量增加,酸性物质的含量增高,影响造渣。因

),而煤灰带为为了保持炉渣的脱硫能力,必须维持一定的炉渣碱度(CaO/SiO

2

入的SiO

2

要靠碱性物质

CaO来平衡,因而做成渣量增加。这不仅多消耗了热量,而且影响高炉内料柱的透气性,使生铁的产量下降,质量降低。生产实践表明,燃料(包括焦炭和煤粉)灰分每升高1%,燃料消耗增加2%,生铁产量下降2%。高炉喷吹用煤的灰分一般不应超过12%,最高不应超过17%。

2.硫含量要低

高炉喷吹用煤的硫含量应尽可能低。高炉内由炉料带入的硫分仅

有5%-20%随高炉煤气逸出,其余的均参加炉内硫循环,只能靠炉渣排出。入炉煤粉含量高导致生铁硫含量增高,降低生铁质量,使高炉操作指标下降,同时降低生铁产量。硫分每增加0.1%,生铁产量降低2%,燃料比升高1.5%。高炉喷吹用煤的硫含量以小于0.7%为宜,最高不应超过1.10%。

3.水分含量要低

水分含量不但会使煤的发热量有所降低,还会使干燥系统的能耗

增高,给球磨带来困难,使球磨机不能正常工作。高炉喷吹用煤的水分一般以小于8%为宜,最高不应超过12%。

4.挥发分要合适

目前我国除太原钢铁公司用V

daf

为14%左右的贫瘦煤外,其他钢铁厂多用无烟煤或将高变质烟煤与无烟煤配合使用。一般说来,挥发分的高低对高炉喷吹的

影响不是很大,但当V

daf

较高时,在制粉及喷吹过程中容易引起爆炸。我国目前基本上是以无烟煤作为喷吹的原料煤,挥发分均在10%以下。烟煤也可以作为喷吹的原料煤,但由于其爆炸的危险性较大,喷吹需在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中进行,设备相当复杂些,成本也略有增高,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烟煤喷吹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煤炭资源特点来考虑,将无烟煤作为高炉喷吹用煤是比较适宜的。

5.其他方面的质量要求

高炉喷吹用煤的固定碳含量应高些,一般以大于75%为宜。哈氏可磨性指数HGI也应高些,虽然HGI的大小对高炉喷吹的效果没有直接影响,但HGI过小,表明煤的硬度大,会给制粉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增加动力消耗,同时使喷吹设备(特别是喷枪)的寿命降低。煤灰成分对高炉喷吹也有一定的影响,钒和钛的含量越低越好,因为中两种元素会增加炼铁过程中灰渣的粘度,致使铁水和炉渣

较难分离。煤灰中二氧化硅与氧化钙之比(SiO

2/CaO

2

)小越好,因为CaO含量的

增高有助于降低酸性炉渣的粘度。另外,如煤灰中的氧化铁含量高,相当在高炉中增多了矿石中铁的成分。

我国无烟煤资源比较丰富,其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3%左右(截止1996年底),其绝对储量达千亿吨以上。在我国除新疆、青海等少数省(直辖市、自治区)尚未发现无烟煤资源外,其余各省(区)均或多或少的有无烟煤资源。河南省的郑州矿务局,永夏矿区、焦作矿务局,山西省的阳泉矿务局、晋城矿务局,宁夏的石炭井矿务局等其他一些地方矿基本上都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满足上述质量要求的高炉喷吹无烟煤。因此,发展高炉喷吹无烟煤粉技术在我国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由于煤炭开采方式的改变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煤炭的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灰分和硫分上升的较多,这给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若各矿都能将原煤入选,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无烟洗精煤,则供需双方都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喷吹用煤量将会逐年增加。将优质无烟粉煤作为高炉喷吹的原料必将是无烟煤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八章其他工业用煤质量要求

(一)烧结矿用无烟煤的质量要求

我国的铁矿石有许多是贫矿。如果把贫矿直接作为高炉冶炼的原料,不仅高炉的利用系数降低,生产能力下降,炼铁时的焦比也会大幅度上升,所以这种贫矿通常都要进行精选。但选后的精铁粉不能直接送入高炉冶炼,必须把它在高温下烧结(熔融)成块。烧结时,过去多用焦粉作燃料,因此对烧结燃料的要求也是低灰、低硫和高发热量。为了节约焦炭,目前已多用无烟煤粉来代替。烧结用无烟煤的灰分应小于15%,硫分小于0.7%(最高也不应超过1%),否则会增高生铁的含硫量而影响烧结质量。此外,小于0.5mm的煤粉量要少。(二)电石

炉用无烟煤的质量要求

电石炉可以用焦炭,也可以用无烟煤作原料。开启式电炉可全部用无烟煤,但在密闭式电石炉中需要焦炭和无烟煤掺混使用。这两种电石炉对烟煤的质量要求如下表:

煤质指标开启式炉密闭式炉

%<7 <6

A

d

V

%<8 <10

daf

%<5 <2

M

t

%<0.04 <0.04

P

d

S

%<1.5 <1.5

t’d

真相对密度TRDd >1.45 >1.6 粒度/mm 3-40 3-40

储量估算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内部试行) 2002年11月26日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内部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3 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1 4 地质研究程度 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主要夹石 2 的岩性、产状和形态变化。 4.2.4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粒度等特征,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全面类比,或根据可选性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矿石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4.2.5 初步确定矿石主要工业类型。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5.2 3341资源量: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矿体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矿产资源开采 【发布部门】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已变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发布日期】1992.11.16 【实施日期】1992.11.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1992年11月16日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 第一条矿产储量属国有资产,矿床工业指标是界定矿产储量的标准。为加强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维护国家对矿产储量的所有权和矿山企业的使用权,提高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制订、修订矿产勘查、矿山设计、开采的矿床工业指标均须遵守本办法(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另定)。 第三条制订矿床工业指标,必须遵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矿床地质特征,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即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充分利用资源,使国有资产得到保护。 第四条用以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工业指标,由勘查单位向矿山的主管

部门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参考内容见附件1),矿山的主管部门收到建议书后,应在五个月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参考内容见附件2),并进行审批,以正式文件下达给勘查单位,同时将文件及推荐书抄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备案。执行现行地质勘探规范中全国统一工业指标的矿种,经矿山的主管部门认可,制订程序可以简化。 矿山无主管部门时,工业指标制订程序为:勘查单位向矿山(或直接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书,矿山经论证后提出推荐书,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批下达。 不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普查、详查阶段的矿床工业指标,可参照相应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由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制订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有关的工业指标确定,由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配合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要求

配合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要求 配合煤指标要求:灰分、硫分、粘结性、挥发分、水分、细度、堆密度、磷含量、煤化度、岩相组成及膨胀压力等。 ①配合煤的灰分:煤的灰分全部残留于焦炭配煤灰分(A煤)=焦炭灰分(A 焦)×成焦率(K,%) ②配合煤的硫分:煤的硫分应控制在规定的指标以下,煤中的硫分约有60%~ 70%转入焦炭,因配合煤的产焦率为70%~80%,故焦炭硫分约为配合煤硫分的80%~90%,由此可根据焦炭对硫分的要求计算出配合煤硫分的上限。 配合煤的硫分取决于各单种煤的硫分及其配比,它可由单种煤按加和性原则计算,St,d=∑St,diXi 式中:St,d-配合煤干燥基硫分 St,di-各单种煤的干燥基硫分 Xi-各单种煤的配煤比例 ③配合煤的煤化度指标煤的变质程度常用指标为挥发分Vdaf和平均最大反 射率R o max ,两者有密切关联。挥发分可直接测定,配煤可按加和性原则计算,但由于煤热解产物间存在反应,其Vdaf值有一定差值。 配合煤的挥发分对焦炭的最终收缩量,裂纹度及化学产品产量,质量有直接影响。挥发分高,煤气和化学产品率高,但挥发分过高,结焦性减弱,收缩性大,焦炭强度降低,平均块度减少。 煤料的煤化度还影响焦炭的气孔率,比表面积,光学显微结构等,当挥发分 18~30%,R o max 为1.1~1.6时,焦炭的各向异性程度高;当R o max 为1.15~1.30 时,焦炭的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达到最优范围。 ④配合煤的粘结性指标:最大流动度MF=70(或100)-103ddpm;总膨胀度b≥ 50%;最大胶质层厚度Y=17-22mm。与此对应有三种常用控制方法:1、胶质层指数控制法:Y值为17-22mm,X为17-23mm,Vdaf为28-32%。2、粘结指数控制法:以粘结指数G和挥发分Vdaf作为控制指标。G为58-72,Vdaf 为28-32%。3、煤的流动度控制法:以煤的流动度MF和煤的境质组反射率R max 作为控制指标。 ⑤配合煤的细度:用0-3mm粒度级煤占全部煤的质量的百分率来表示。a、细度 对粘结性的影响:细度过细时导致粘结性下降,当煤粒度小至0.5-1mm时,其膨胀度开始明显降低;煤本身粘结性不同,细度对膨胀度影响的程度也不同。b、细度对堆密度的影响:如小于2mm粒级含量从60%增加到80%时,堆密度减少30-40kg/m3。使炭化室装煤量减少,装炉煤粘结性降低,导致焦 炭耐磨强度变差(即M 10 增大),因此尽量保证煤料粉碎的均匀性。对常规炼焦,0-3mm粒级量为72-80%;捣固炼焦为90%以上,为配煤细度均匀,在粉碎前筛出粒度小于3mm的煤,防止重复粉碎,粒度过细。 ⑥配合煤的水分:控制在7-10%并保持稳定,水分高将延长结焦时间,降低 产量,增加耗热量,配煤水分为7-8%时,堆密度最小,改善煤料的粘结性。 增大配合煤堆密度可以改善焦炭气孔结构,提高焦炭强度。但密度过大,会引起膨胀压力过大引起对炉体的损坏。 ⑦配合煤的炼焦膨胀压力由于配合煤中组分间相互作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 当前只能以试验测定膨胀压力值。常规炼焦配煤范围内,煤料的煤化度加深则膨胀压力增大;对同一煤料,增大堆密度,膨胀压力也增加。

《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全文

能源局发布《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全文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推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政策。 第一章发展目标 第一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第二条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形成以合理开发、强化节约、循环利用为重点,生产安全、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第三条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退出机制,形成以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与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相适应、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产业布局。 第四条深化煤炭企业改革,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五条推进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培育科技市场,发展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第六条强化政府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靠科技进步,以防治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地压、地温等灾害为重点,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及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七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区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恢复补偿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促进人与矿区和谐发展。 第八条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支持煤炭产运需三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加强煤炭生产、运输、需求的衔接,促进总量平衡,保障稳定供应。 第二章产业布局 第九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部署,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 第十条控制东部地区煤炭开发强度,稳定中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强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力。神东、陕北、黄陇(陇东)、宁东基地有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重点建设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群;晋北、晋中、晋东基地加快整合煤矿升级改造,适度新建大型现代化煤矿;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做好深部资源勘查,建设接续煤矿,限制1000米以深新井建设;蒙东(东北)基地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云贵基地加快建设大中型煤矿,大力整合关闭小煤矿;新疆基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实行保护性开发。 第十一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主体功能区定位、资源禀赋、水资源、市场等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区域煤炭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在大型整装煤田和资源富集地区优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第十二条科学配置煤层气与煤炭矿业权,完善煤炭、煤层气协调开发机制。在设置煤炭矿业权但未设置煤层气矿业权的区域,煤炭矿业权人应综合勘查开采煤层气,依法办理煤层气矿业权。煤炭企业不具备煤层气地面抽采能力的,应与煤层气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在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区域,以及已设置煤层气矿业权但未设置煤炭矿业权的区域,国家规划5年内建设煤矿的,由煤炭矿业权人与煤层气矿业权人协商合作开发煤炭矿业权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或调整煤层气矿业权范围,保证煤炭资源开发需要。煤炭矿业权人具备煤层气地面抽采能力的,鼓励将煤炭矿业权范围内的煤层气矿业权转让给煤炭矿业权

333储量计算

是矿产资源的储量级别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 (333)资源量的精度为15%-30%,(334)资源量的精度仅为2%-10%。 包括111b、121b、122b、2m11、2m11、2m21、2m22级别的储量。 你可以在金属矿种的勘查规范中查到: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

煤质量标准

煤质量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的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适用于本公司锅炉用煤的进货检验。 2、质量要求 灰外观:燃烧后略呈焦状 细度(Φ0-3mm)≤20% 灰分≤26% 挥发份≥24% 水份≤8% 低位发热量≥20934KJ/Kg 3、取样方法 从运输煤车或者煤堆的不同部位取有代表性试样,一般每吨煤中采取试样500g左右。 将采取的试样混合均匀后,利用四分法缩分至3000g左右。 将风干试样(测外部水份后试样)研碎至全部通过600目筛,取50-60g,贮于清洁、干燥、具塞磨口瓶中,备用。 4、检验方法 煤湿份(外部水分)的测定 测定步骤 将试样充分混均后,准确称取50g放入铁盘中铺开,在70℃以下的温度下烘至煤样不粘器具为止,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结果计算 试样在70℃以下干燥后失去重量(g)

湿份=-----------------------------------×100 试样重量(g) 固有水份的测定 测定步骤 准确称取1±烘去湿份试样于已知重量的称量瓶中,置于105℃的烘箱中烘干1小时,加盖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然后进行每小时一次的检查性干燥,直至试样的减量或增量小于为止。所失重量即为水份。结果计算 所失水份重(g) 水份=---------------------------------------×100 试样重(g) 全水份的测定 原理 全水份是湿份和分析试样固有水份换算成工作基(或称工作质)的水份之和,也就是以工作基重量作为计算基准,湿份的计算基准当然是工作基,因分析的固有水份必须换算成工作基,方可与湿份相加。 以W分析%代表固有水份换算成工作基时 100-湿份 W工作(应用)= W分析×--------------------------- 100 结果计算 100-湿份 全水份=湿份%+W工作=湿份%+W分析×---------------------------

首批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附件五: 首批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煤矿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46人) 主任 王金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 副主任 康立军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总经理 王家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 杨景才神华集团总工程师 王继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 殷作如开滦集团总经理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念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系教授 勾攀峰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安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总经理 申宝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科技发展部主任 刘东才铁法煤业集团总工程师 刘纯贵大同煤矿集团总工程师 刘雨忠中煤大屯煤电公司董事长 华心祝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院长

孙春江新汶矿业集团总工程师 宋子安山东龙口矿业集团董事长 宋建成郑州煤业集团总工程师 岑代全萍乡矿业集团总工程师 张志平庄煤业集团总经理 张东升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学院副院长 张华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特殊采煤与环境治理研究所所长 张宏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张保连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北京华宇公司所长 张党育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旭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李建胜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公司董事长 杨晓峰重庆集团松藻煤电公司副总经理 杨裕官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院长 陈启文黑龙江龙煤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单智勇焦作煤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系教授 郑行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科技装备司副司长 金智新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姚建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所技术委员会主任 赵庆彪河北金能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钟亚平开滦集团公司原总经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2005-11-25 | 作者: | 来源:中国驻俄罗斯经商参处 |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3 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 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主要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形态变化。 4.2.4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粒度等特征,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全面类比,或根据可选性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矿石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4.2.5 初步确定矿石主要工业类型。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5.2 3341资源量: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矿体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控制),并结合地质规律、矿床特征合理推测的或依据可靠的物探异常所圈定的范围内,估算为3341资源量。 333资源量的合理外推部分为3341资源量。 6 勘查工作质量 6.1 地质填图质量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进行测定。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GPS测量进行校正。 6.2 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对圈定的异常按规范、规定要求进行了检查,结合

煤沥青的国家质量标准

煤沥青 (GB/T 2290—94) 1 主题内容与技术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沥青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与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高温煤焦油经加工所得的低温、中温、高温煤沥青。 2 引用标准 GB 2000 焦化产品固体类取样方法 GB/T 2001 焦炭工业分析测定方法 GB 2288 焦化产品水分测定方法 GB 2291 煤沥青试验室式样的制备方法 GB 2292 煤沥青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抽提法) GB 2293 煤沥青喹啉不溶物测定方法 GB 2294 煤沥青软化点测定方法 GB 2295 煤沥青灰分测定方法 GB 8782 焦化产品软化点测定方法杯球法 3 技术要求 煤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煤沥青的技术指标

(2)落地2号中温沥青灰分允许不大于1%。 (3)1号中温沥青主要用于电极沥青。 (4)沥青中喹啉不溶物含量每月至少测定一次。 4 试验方法 4.1 软化点的测定按GB 2294规定进行,或按GB 8728规定进行。发生争议时按GB 2294规定进行仲裁。 4.2 甲苯不溶物含量的测定按GB 2292规定进行。 4.3 灰分的测定按GB 2295进行测定。 4.4 挥发分的测定按GB/T 2001规定进行。 4.5 水分测定按GB 2288规定进行。 4.6 喹啉不溶物含量测定按GB 2293规定进行。 5 检验规则 5.1 煤沥青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 5.2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按GB 2000、GB 2291规定进行。 6 标志、包装与运输 6.1 煤沥青需装入干净的车皮或其他包装中发给需方,包装上应标有产品名称、净重、制造厂名及有毒标记。 6.2 每批出厂的产品都应附有质量证明书,证明书的内容包括:供方名称、产品名称、标准编号、批号、毛重、净重、商标、发货日期和本标准规定的各项结果、质量等级。

铅锌矿工业指标

铅锌矿工业指标 尽管现在已发现有250多种铅锌矿物,但可供目前工业利用的仅有17种。其中,铅工业矿物有11种,锌工业矿物有6种(表3.8.1),以方铅矿、闪锌矿最为重要。 矿石工业类型,以矿石自然类型为基础,按矿石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按矿石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为适应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地质矿产部和冶金工业部根据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状况和采选冶技术条件,于1983年联合制定并颁布《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制定了铅锌矿一般工业指标,普查勘探中用于评价矿床有否工业价值(表3.8.2)。 表3.8.1铅锌工业矿物矿物

表3.8.2铅锌矿一般工业指标 对一个具体矿床来说,凡是提供作为矿山建设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单位提出初步意见,并附必要的地质资料,由工业部门委托矿山设计部门进行经济核算和比较研究后,由省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确定,方可作为该矿床储量计算的依据。 当矿床在开采过程中,矿石工业指标可根据矿业市场铅锌行情的变化和采选冶技术水平以及矿山开发经济效益和合理保护资源等综合因素不断调整矿床开采工业指标。

为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伴生有益组分,当铅锌矿床伴生组分品位达到表3.8.3所列的含量时,要认真进行取样、化学分析,研究伴生组分赋存状态和选冶试验,为合理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表3.8.3伴生组分综合评价一般参考指标

2017年煤炭行业政策一览,总结的太全了

2017 年煤炭行业政策一览,总结的太全了! 2017 年上半年国家各大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煤炭行业的产能政策调整,从整体上来说采取控制的主要政策走向,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煤炭产能的政策调整。 5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意见》提出,2017 年煤炭行业缓解过剩产能将达到 1.5 亿吨以上。一批在安全、技术、规模、环保、经营等方面不达标的煤炭企业将坚决退出市场。 6月15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称,截至5月底,全国已退出煤炭产能9700 万吨左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5%。 部委时间政策国务院2017 年 1 月 5 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到2020 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 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能源局2017年2月8 日印发《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规划预计,2020 年,煤制油产能为1300 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170 亿立方米/年,低阶煤分

质利用产能为1500 万吨/年(煤炭加工量)。能源局、发改委2016 年12 月30 日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强调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 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 5 亿吨/年左右,到2020年,煤炭产量39亿吨。2017 年1月17日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强调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 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 亿吨以内。全社会用电量预期为6.8~7.2 万亿千瓦时。2017 年 4 月21 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煤矿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建煤矿项目应严格执行减量置换政策或化解过剩产能的任务。2017 年4月25日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其中强调到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 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2017年5月12日印发《关于做好2017 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的意见》,强调2017 年退出煤炭产能 1.5 亿吨以上,实现煤炭总量、区域、品种和需求基本平衡。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7 年 2 月 5 日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春节后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的通知》,强调关于切实做好春节

2020年实施“三步走”战略 推动煤炭工业安全健康发展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实施“三步走”战略推动煤炭工业安全健康发展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0年实施“三步走”战略推动煤炭工业 安全健康发展 煤炭工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必须实施“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依法关闭非法矿,查处违法矿,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矿,并通过整治整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煤矿过多、过乱、过散的状况。 实施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湖南煤矿多规模小、灾害重、安全基础差,百万吨死亡率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整顿关闭要求,坚决关闭淘汰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改造提高一批,减少煤矿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矿井本质安全水平。 按照湖南省政府提出“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湖南实际;考虑国计民生,立足长治久安,加大整顿力度,加快产业升级”的煤矿整

顿关闭工作原则,和“一揽子”解决全省煤矿整顿关闭问题的总体方案,拟将“十一五”后三年关闭的煤矿提前到2007年底全部关闭,使煤矿总数在1120处以内。要重点关闭5类煤矿:不执行煤矿监管监察指令,擅自违法组织生产造成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也要列入重点关闭对象);严重威胁国有和相邻煤矿生产安全、严重超深越界开采或超深越界开采屡禁不止拒不退界的;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枯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决定关闭的。 搞好整合技改,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要充分发挥国有大矿管理、技术、人才、信誉优势,鼓励国有大矿整合煤矿,并以整合技改促进煤矿企业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要搞好系统改造。保留下来的矿井,其开拓、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供电系统,必须按照煤矿设计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进行改造。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优化矿井开拓、提升、排水系统;必须配备同等能力的备用风机和电机;开采深度50米以上的矿井必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四章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一节技术路线 在充分收集、综合研究已有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3S”和现场分析技术为支撑,以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特征为重点来开展此次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4—1。 1.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广泛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配备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全球定位系统,采用数字化填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活动论为基础,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依据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录,综合分析投标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揭示本区构造形成、演化及成矿规律。 3.以现代沉积学理论、现代火山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投标区内古生代地层的火山—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组合,层状序列的分布及其纵横向的变化,为查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岛弧的构造环境控制因素、火山作用、大地构造等提供基础资料。重点研究火山作用与金、银、铜、汞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 4.运用“造山带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序列分析方法”,即利用侵入岩与地球动力学相关联的途径,以造山带阶段及造山作用过程为主线,综合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发生、上升、侵位及岩体剥露过程的动力学制约因素,制定造山带演化各阶段侵入岩岩石构造等级体系,探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恢复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重点加强区内中酸性侵入体的含矿性研究。 5.运用构造解析法查明投标区内的各类构造及其要素、构造序次、组合及构造演化特征,确定区域构造格架。重点查明区内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及分支断裂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以及与成矿的关系。

煤炭质量常用指标的含义

煤炭质量常用指标的含义

煤炭质量常用指标的含义 一、水分符号:M,单位:%, 是一项重要的煤质指标,煤的水分对其加工利用、贸易、运输和储存都有很大 的影响。一般说来,水分高要影响煤的质量。在煤的利用中首先遇到的是煤的破碎 问题,水分高的煤就难以破碎;在锅炉燃烧中,水分高就影响燃烧稳定性和热传导;在炼焦时,水分高会降低焦产率;而且由于水分大量蒸发带走热量而延长焦化周期;在煤炭贸易中,水分也是一个定质和定量的主要指标,故在签订销煤合同时,用户 一般都会提出煤中水分的限值。 煤的水分简单地说分为:全水分、内在水分 内水:由植物变成煤时所含的水分。 外水:在开采或运输等过程中附在煤表面和裂隙中的水分。 在煤的变质程度越大,内在水分越低.水分的存在对煤极其不利,在煤作为燃料时,煤中的水分会成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 煤炭运销中常用的水分指标有:全水(符号:Mt),全水分包括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一般分析煤样水分(也称空干基水分,符号:Mad ),它是指分析用煤样(《0.2mm)在实验室大气中达到平衡后所保留的水分,也可以认为是内在水分。有时用户也会 要求使用收到基水分(符号:Mar),一般可认为Mar=Mt。 二、灰分符号:A,单位:%,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灰分是有害物质。 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 在煤炭运销中常用的灰分指标有:空干基(又称分析基)灰分(符号:Aad)、干基灰分(符号:Ad)和收到基灰分(符号:Aar)。 三、挥发分(全称为:挥发分产率,Volatile matter ) 煤的挥发分符号:V,单位:%,是煤中的有机物质和一部分矿物加热分解的产物;它不是煤中固有物质;而是在特定温度下的煤热分解产物,所以确切地说挥发 分叫挥发分产率。煤的挥发分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煤化程度的增加, 挥发分降低;

中国银行煤炭行业授信政策

中国银行煤炭行业授信政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行煤炭行业授信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行业授信风险,结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产业政策》等文件规定,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本政策所称煤炭行业是指对各种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级等生产活动。 第三条本政策适用于境内机构,不适用于海外机构。 第二章总体授信策略 第四条围绕我国煤炭行业“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总体方向,以有效促进我行煤炭行业业务稳健、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适度增加煤炭行业授信规模,积极调整煤炭行业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总体策略。 第五条围绕国家13个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发展6个省区(晋、陕、蒙、宁、皖、黔)的煤炭业务,重点加大对特大型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业务拓展和授信支持力度,积极介入主要煤炭资源省份的煤炭龙头企业,适度支持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中型煤炭企业,坚决退出政策严令禁止的规模小、技术落后、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的企业和项目。 第三章客户准入标准 第六条新客户准入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一)客户评级在B级及以上;

(二)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120万吨以上1: 1.对于已建项目,晋、陕、蒙地区单井井型规模60万吨/年以上(其中焦煤单井井型规模45万吨/年以上),其它地区单井井型规模30万吨/年以上; 2.对于新建、改扩建项目,晋、陕、蒙地区单井井型规模120万吨/年以上,其它地区单井井型规模45万吨/年以上。 (三)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家或省(区、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的管理要求;煤炭资源回采率和机械化程度达到当地平均水平;具有完整产运销链条,以及与产量相匹配的运力保障和下游销售保障体系;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正规化开采。 第四章客户分类 第七条第一类客户 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一)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2000万吨以上,原则上从属于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2; (二)可开采年限不低于35年,近两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5%; (三)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措施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回采率和机械化程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符合利用条件的应有配套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高效选煤厂。 第八条第二类客户 1本政策中的“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的统计口径是指客户所属的煤炭企业集团的原煤年产量。 2即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基地。

1992-1-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国储[1992]210号

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国储〔1992〕210号) 1992年11月16日 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 第一条矿产储量属国有资产。矿床工业指标是界定矿产储量的标准。为加强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维护国家对矿产储量的所有权和矿山企业的使用权,提高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制订、修订矿产勘查、矿山设计、开采的矿床工业指标均须遵守本办法(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另定)。 第三条制订矿床工业指标,必须遵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符合矿床地质特征,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利用。既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充分利用资源,使国有资产得到保护。 第四条用以编制供矿山建设使用的勘查报告的工业指标由勘查单位向矿山的主 管部门提出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参考内容见附件1),矿山的主管部门收到建议书后,应在五个月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矿床工业指标推荐书(参考内容见附件2),并进行审批,以正式文件下达给勘查单位,同时将文件及推荐书抄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备案。执行现行地质勘探规范中全国统一工业指标的矿种,经矿山的主管部门认可,制订程序可以简化。 矿山无主管部门时,工业指标制订程序为:勘查单位向矿山(或直接向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书,矿山经论证后提出推荐书,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审批下达。 不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普查、详查阶段的矿床工业指标,可参照相应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或由矿产储量管理部门制订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有关的工业指标确定,由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第五条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床工业指标经审批下达后,勘查单位按该指标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按该指标审批地质勘查报告;矿山设计单位和矿山企业按该指标进行设计和生产。 按此指标计算的矿产储量经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即成为国有资产账户,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第六条矿山在基建勘探、生产勘探或开采中,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及其他因素变化,需修订原矿床工业指标时,由矿山企业提出修订工业指标的建议意见和可行性论证报告报矿山的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矿产储量管理部门(无主管部门的矿山直接报矿产储

煤炭行业信贷政策

煤炭行业信贷政策 一、行业基本特点与风险分析 (一)行业基本特点 1. 行业的定义及范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指从事对各种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类等生产活动的行业,包括烟煤和无烟煤的开采洗选、褐煤的开采洗选和其他煤炭采选,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行业代码分别是B0610、B0620、B0690。煤炭贸易业指从事煤及煤制品批发、零售和进出口活动的行业,其中煤炭批发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代码是H6361。本政策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贸易业进行规范。 2.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煤富、油贫、气少”,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约70%左右。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对能源的需求巨大,未来中国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的格局长期内难以改变。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煤炭总储量相对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平衡;储采比低,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可持续发展条件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煤炭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煤炭运力仍然非常紧张。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年底,我国探明煤炭储量为1145亿吨,占全球探明总储量的12.6%,储采比仅为48年,远远低于世界147年的平均储采比。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产量较大地区有山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新疆等,产销地区分布不一致,增加了煤炭运输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原煤产量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1~8月,全国原煤产量217042.94万吨,同比增长17.24%。预计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将突破32亿吨。 从需求方面看,电力、建材、冶金、化工行业是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行业,四大行业耗煤量约占全部耗煤量的87%左右,其中,电力约占49%,建材约占17%,钢铁约占14%,化工约占6%。进入2010年6月份,受房地产调控及节能减排等

宁化县石下矿区整合制碱用灰岩矿开发利用方案

宁化县石下矿区(整合)制碱用灰岩矿 开发利用方案 工程编号:K2010-245 福建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 2010年11月

宁化县石下矿区(整合)制碱用灰岩矿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 工程编号:K2010-245 院长:洪海山 总工程师:林榕 主要设计人员:柯锦榕 林鸿水 叶品松 福建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 2010年11月

目录 1、概况 2、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3、矿山地质 4、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5、矿山开采 6、辅助设施 7、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8、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9、开发利用方案简要结论 附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附图 1、矿山总平面布置及开拓运输系统图 2、露天采场开采终了平面图 3、0线、A-A′线剖面图 4、采场布置图

1、概况 1.1矿区位置交通及矿区范围 石下(整合)矿区位于宁化县城北东65°直距约22km处,隶属宁化县湖村镇石下村管辖。矿山有简易公路与宁化—明溪公路相通,距湖村镇约1km,交通十分便利(见交通位置图)。

现有持采矿证矿山“宁化县湖村镇石下村官顶老采石场”采 矿许可证号3504240820017,有效期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6 月,矿区范围由A、B、C、D、E、F等6个拐点坐标控制,面积 0.0324km2,开采标高+475m~+520m;现有持采矿证矿山“宁化县 福盛钙业有限公司石下采石场”采矿许可证号3504240620009,有 效期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矿区范围由A、B、C、D等 4个拐点坐标控制,面积0.0121km2,开采标高+460m~+510m。上 述二矿山矿区范围各拐点平面直角坐标见表1-1。 表1-1 原矿区范围拐点坐标(1980西安坐标系) 根据《宁化县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Z3整合矿区范 围由1、2、3、4等4个拐点控制,面积0.163km2,开采标高+475m~ +548.7m。各拐点平面直角坐标见表1-2。 表1-2 方案确定的整合矿区范围拐点坐标(1980西安坐 标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