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格言120句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许多言简意赅的中医格言,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哲理和实践指导意义。
以下为您呈现 120 句中医格言: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要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自身正气充足,外邪就难以侵袭。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指出邪气能够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正气虚弱。
4、“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意味着阴阳平衡协调,人体精神状态才正常。
5、“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提醒要仔细观察阴阳的变化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为目标。
6、“心主神明,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
”明确了五脏的主要功能。
7、“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形象地说明了肺脏的脆弱性。
8、“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强调了肾和脾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9、“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表明五脏与五官的密切联系。
10、“胃为水谷之海。
”突显了胃在消化食物方面的关键作用。
11、“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说明六腑需要保持通畅和下降的功能正常。
12、“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阐述了气与血相互依存的关系。
13、“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指出气血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
14、“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简洁地说明了疼痛产生的原理和治疗原则。
15、“风为百病之长。
”表明风邪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16、“寒主收引。
”形容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
17、“暑多挟湿。
”指出暑邪常常与湿邪相伴。
18、“燥易伤津。
”强调燥邪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
19、“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说明湿邪的性质和危害。
20、“火性炎上。
”描绘了火邪向上蔓延的特点。
21、“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强调疾病治疗要趁早,病情越重越难治。
有关中医的名言名句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恶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19、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众多中医名人的名言,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更是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见解。
以下为您呈现 100句中医名人名言,带您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此句强调了医者的职责不仅在于治疗身体的疾病,更在于对社会和个体的全面关怀。
上医能够从国家层面考虑,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制度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注重调理人的身心,使之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下医则专注于治疗具体的病症。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
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萌芽阶段时,就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干预,远比疾病发生后再进行治疗更为重要。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这句话表明了成为一名优秀医者所应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要有仁爱之心,关爱患者;要有聪慧的头脑和通达的事理,能够准确诊断病情;还要廉洁淳良,值得患者信任。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在治病时,需保持心境平和,没有私欲和贪求,心怀慈悲,立志拯救所有患者的痛苦。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作为医者,要有勇敢果断的胆量去面对疑难病症,但同时也要心思细腻、谨慎小心;智慧要周全灵活,行为要正直规范。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诊断病情时,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要详细准确,用药时要分辨清楚是补是泻、是寒是温。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
”用药就如同指挥军队作战,需要准确判断病情,合理调配药物,如同将领指挥作战一样要有策略和智慧。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指出了人体的基本状况无非是表证和里证,气血的状态无非是虚和实,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简洁而重要的思路。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1.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呐!”就像孙思邈那样,一心为患者着想,倾尽全力去救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呀!比如面对一个贫困的病人,医生不仅精心治疗,还自掏腰包为其买药,这就是在践行大医精诚啊!2.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哇,这得多高尚的情怀呀!想想那些为了预防疾病而努力宣传的中医们,不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嘛,就像小区里义务给大家讲解养生知识的老中医,真的让人敬佩!3.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可不是嘛,一个没有医德的医生怎么能算好医生呢!就好像那个只想着赚钱而不顾病人感受的医生,能让人信任吗?而那些真正有仁德的中医,总是能赢得患者的心啊!4.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这话说得太对啦!人的生命多重要啊,就如同那千金般珍贵。
当医生全力抢救一个濒危病人时,不就是把人命看得比什么都重吗!5.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哎呀呀,这要求可真高呀!就像那位对每个病人都充满耐心和关爱的医生,真的如同佛一般慈悲,这样的医生才是大家需要的呀!6. “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哇塞,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才行呢!你看那些妙手回春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医术可不就是接近仙了嘛,能把那么多疑难杂症都治好!7. “悬壶济世,医者本分。
”对呀,医生就是要济世救人呀!就如同那个奔波在乡村为百姓看病的中医,不辞辛劳,这就是在履行医者的本分呀!8.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是多好的志向啊!就像那个放弃从政而选择从医的人,一心想着为人们解除病痛,多么伟大呀!9.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
”真的是这样啊!医生一辈子都要为病人负责呢。
像那位老中医,即使退休了还经常回医院指导年轻医生,这就是鞠躬一生的体现呀!10. “敬畏生命,尊重患者。
”这绝对是必须的呀!想想如果医生不尊重患者,那怎么能行呢?只有像那些认真倾听患者诉说的医生,才是真正敬畏生命的好医生啊!我觉得中医的这些医德名言真的太重要了,它们体现了中医的高尚品德和对患者的关爱,是中医传承的宝贵财富,应该被每一位中医铭记和践行。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名人名言大全1. 名医名句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来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自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bai·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du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zhi》).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dao医门法律·问病论》)。
2. 中医的有什么名句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中医名言录大全1.病不服药,如得中医。
——《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第六》2.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3.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5.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隋书·志·卷二十九》6.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
——《千金方·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7.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
——《千金方·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8.下医诊脉,知病原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千金方·诸论·论治病略例第三》9.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0.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1.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2.《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13.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
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
——《千金方·诸论·议处方第五》14.《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
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
中医名言名句精选1.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2.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4.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5.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6.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7.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8. 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9.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篇》10.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篇》)11. 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12.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13.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14. 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15.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16.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7.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1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2023年度中医名言警句3篇2023年度中医名言警句3篇中医的名言警句1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御览·卷七百二十》)19、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中医古籍名句
1.食饮有度,无病之基。
2.三分治疗,七分养成。
3.若食伤身,便是药石无用。
4.不治已病,惟防未病。
5.良药苦口,忍耐得人。
6.一食一寐,无疾病。
7.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病从腑开始,久则归于胃。
9.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10.气和则生,气郁则死。
11.脉存则生,脉绝则亡。
12.祛邪则通,通则不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4.害己之毒,非人所加。
15.病人不知病,医者为上。
16.病由口入,诸恶由口出。
17.心地善良,药到病除。
18.寿命天注定,保养自可延。
19.以和为贵,以和为定。
20.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1.医者以情受命,患者以德报恩。
22.知音难遇,直教必行。
23.无病无灾,真乃福康。
中医世家格言名句大全及解释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1. 这句格言出自一位中医之口,虽然具体姓名已难以考究,但它表达出了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怀。
意思就是说啊,只希望世间的人都没有疾病,哪怕药架上的药都落满灰尘也没关系。
这体现了中医治病救人的根本宗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心希望人们健康。
从古代开始,中医就非常注重医德,很多中医都是怀着这样一颗仁心去行医的。
比如说在古代的一些小镇上,有那种老中医开的小诊所,他们可能生活并不富裕,但看到病人好了,就会特别开心,就像自己得了什么宝贝似的。
二、“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1. 这是一句很经典的中医世家格言。
它的含义呢,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如果达不到像佛那样慈悲善良,就不适合做医生;才能如果达不到像仙人那样高超,也不适合做医生。
这对中医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你想啊,中医看病很多时候要望闻问切,要是没有足够的才能,怎么能准确判断病情呢?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是没有慈悲善良的心,只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那肯定是不行的。
像古代那些有名的中医大家,像华佗、扁鹊,他们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品德高尚,到处治病救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一视同仁。
三、“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1. 这句话简单易懂,就是说医学是有仁爱之心的人所从事的技术,所以必须要有仁人之心。
在中医世家中,这种观念代代相传。
中医传承往往是家族式的或者师徒式的,师傅在教徒弟医术的时候,首先就会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比如说,有的师傅会带着徒弟去山里采药,一边采药一边给徒弟讲,这些药采来是为了救人的,可不能用来做坏事,也不能因为病人给的钱多少就区别对待。
四、“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
”1.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比喻。
意思是用药就像用兵打仗一样,要谨慎、有策略;任用医生就像任用将领一样,要选贤任能。
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每一味药的使用都非常讲究。
就像打仗的时候,每一个士兵的部署都很关键。
比如说治疗感冒,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是风寒还是风热,来选择不同的药,是用麻黄还是薄荷,这就像在战场上根据不同的战况派遣不同的兵种一样。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 解八千篇经脉,看人无日常。
2. 有理者必持千古之道,有不理者必坠万世之轮。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 黄粱一梦,人间万象。
5.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而知其人。
6. 百岁之人,或即不死,必亦或至近之年。
7. 巧言善辩者,口似朱脣,言若悬河。
8.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 您要常怀一颗感激之心,否则,财永远不会持续流入你的生活。
11. 医者,其功至微,其能万分。
12. 脾胃者,先天之根本,五行之纲纪。
13.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4. 一切皆有缘,连理由也是缘。
15. 民之微者,国之大本也。
16. 有病治未然,无病防有备。
17. 无欲,以明心。
有欲,以困心。
18.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庸医治尸骨。
19. 如无节,不合法则身病。
20. 登堂入室,不可不智而且勇。
21. 法而恒,民无康也;仁而义,民无仁也;忠而信,民无信也。
22. 活命要紧,保命第一。
23. 喜怒不形于色,有罪皆归自身。
24. 和为贵,心以和为贵,和以心为贵。
25. 随民而诊,如同宅心人。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吕氏春秋·尽数》)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三、防病防变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9.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四、医德医风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
(清·怀抱奇《医彻·品行》)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19.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素问·五藏别论》)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国语·晋语八》)五、医术要言1.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 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 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1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20.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21.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22.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23. 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
(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24. 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25.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
(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26. 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
(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27.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清·程文囿《医述·治法》)28.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