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史 07近代教会史 10宣教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指一連串的遠征,最初是為了收復失陷在伊斯蘭教徒手裏的聖地,以確保朝聖者可以安全無阻的前往聖地。
十一世紀塞爾柱突厥部族(SeljukTurks)發動攻擊,深入小亞鈿亞地區,使拜占庭的東面邊境承受沉重的壓力。
於是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II)在1095年的克萊蒙會議上,呼籲發起第一次的十字軍東征.那些加入十字軍的人,會得到赦罪,並獲承諾倘若犧牲於沙場,將擁有殉道者的身分。
1099年,重奪耶路撒冷。
隨後的二十年,在黎凡特建立了不少拉丁十字軍的國家,以後的十字軍都是被號召去保衛這些國家的。
1147年,克勒窩的伯爾納呼籲發動第二吹十字軍東征,以奪回伊得撒。
可是這次遠征並不成功,伊斯蘭領袖薩拉丁(Saladin)攻佔了耶路撒冷。
因此引發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92年),然而這次遠征也未能收復聖城。
當時拜占庭對十字軍持矛盾的態度。
一方面他們不斷呼籲支持十字軍的征戰,以減經東面邊境所承受的威脅。
但另一方面,十字軍建立國邦卻非拜占庭當初所預期的。
東方和西方的長期敵對,最後導致1202年的第四次十字軍征戰變為進攻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洗劫了拜占庭的首都,並擁立了一位拉丁皇帝。
這個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統治是從1024至1261年。
許多擁護拜占庭的抵抗中心在流亡中成立,主要的一個是位於尼西亞。
他們得到熱那亞的幫助,發動戰爭,把拉丁人的勢力擊退至希臘南部的小邦國。
第一章希腊史学荷马史诗荷马《奥德赛》《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西方史学的开端希罗多德历史学之父《历史》第一部历史著作真实性艺术性修昔底德政治学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政治军事史的典范真实性色诺芬杰出的军事家《长征记》可读性波里比阿罗马共和国的希腊史家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罗马史》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深化方法的进步求真第二章罗马史学希腊史家:普鲁塔克罗马《希腊罗马名人传》传记体先河语言优美精神分析法阿庇安希腊史学家希腊文《罗马史》罗马通史社会经济背景客观公正珍贵史料阿里安罗马统治下的希腊政治家史学家《亚历山大远征记》拉丁史学:加图罗马史学奠基者《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拉丁文写罗马史的先例爱国史家《农业志》萨鲁斯特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垂训凯撒政治家历史学家《高卢战记》《内战记》善于叙事文学价值高拉丁语典范李维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建城以来史》贡献: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塔西陀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日耳曼尼亚志》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反对暴政歌颂共和痛恨暴君教育垂训写作技巧高超卢奇安罗马统治的希腊作家《论撰史》史学自身思考政治眼光表现才能史论第三章中世纪史学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阿非利加纳《编年史》教会史学第一位编年史家线性时间攸西比乌斯教会史学之父《编年史》最大一部《教会史》《殉道者传》圣徒传教会史学的定型:圣奥古斯丁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政治思想集大成者《上帝之城》确立基督教的世界理论法国教会史学: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宗教动机教会的丑陋面艾因哈德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大帝传》传记体所处时代受圣徒模式影响英国教会史学:比德《英吉利教会史》英国历史之父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吾主纪年德国教会史学:鄂图《双城史》世界眼光德国史学奠定基础拜占庭史学:普罗科皮乌斯相信因果报应关心俗人历史《查士丁尼皇帝战争史》扩张史《秘史》私生活康尼娜女历史学家《亚历西亚德》歌颂父亲第四章文艺复兴史学文艺复兴从意大利获得突破:布鲁尼《意大利评述史》强调政治事件在原则上使用批方法的第一个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君主论》人性恶不择手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反封反神权圭恰迪尼政治活动《佛罗伦萨史》《意大利史》史料丰富垂训实用整体史观考古学与校勘学:比昂多《著名的罗马》《胜利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考古学奠基之作中世纪概念洛伦佐-瓦拉《君士坦丁赠礼的伪证》历史是一切只是的根基与基础文献校勘学诞生文艺复兴的北上:法国:科曼第一位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历史学家《回忆录》出访意大利受益匪浅让-波丹《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近代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地理环境决定论进步史观英国:维吉尔英籍意大利人《英国史》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英国史古典人文主义第五章理性及启蒙史学历史哲学的发展: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领袖理性主义史学奠基人历史哲学创其名《路易十四时代》批判神学史观近代社会文化史滥觞维科意大利近代历史哲学奠基人《新科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孔多塞法国《人类文明进步史表纲要》科学推动社会进步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创立人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人类集体创造历史恶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赫尔德德国《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严格意义上第一个使用历史哲学概念的人文化史家肯定中世纪历史哲学名实兼具开浪漫主义史学先河三阶段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发展顶峰历史主义思想《历史哲学》历史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位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的发展眼光法国史学的发展:孟德斯鸠法国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理性决定论伏尔泰卢梭法国《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基础》《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浪漫主义之父不平等原因归结于经济英国三杰:休谟英国三大史家之一经验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近代不可知论创造者《英国史》《人性论》因果关系罗伯逊英国三大史家之一《苏格兰史》《查理五世在位时期史》《美洲史》理性主义者地理环境附注参考书目首创吉本英国三大史家之一《罗马帝国衰亡史》政治军事德国史学:哥廷根学派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18C60Y-18C后30Y-19C30Y 理性主义结合浪漫主义历史连续性发展性原始史料收集分工合作批判史学奠定基础专业人才:加特勒施洛塞尔赫伦文化史兴起线索:希罗多德伏尔泰布克哈特对经济的重视:卢梭第六章十九世纪的西方史学关注感性,甚至模糊文学史学界限的历史学家:卡莱尔英国英雄崇拜论刻画心理不尊重史实《论历史》《法国革命史》米什莱法国梯叶里浪漫主义史学旗帜美文学《法国史》《少女贞德》复兴法国麦考来英国辉格派历史学家《英国史》《论历史》历史是叙述与思辨的结合梯叶里法国一生致力于史学改革阶级斗争之父《对英国的征服》《墨洛温王朝时代纪事》承认历史连续性的历史主义的发展:维科卢梭赫尔德黑格尔狄尔泰德国尼采齐名生命科学奠基人《哲学本质》发展新康德主义历史主义史学承认史诗,中世纪的历史性:赫尔德承认中世纪关于西方史学专业化进程[客观主义史学]:尼布尔德国政治史学家政治与史学求是态度的结合博学历史成为独立学科兰克德国兰克学派《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历史科学之父如实叙述学生:吉泽布雷斯特:德国《德意志皇朝时代史》文笔优美科学性民族自豪感几个著名学派:边疆学派:美国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美国特色希腊罗马研究的两位顶尖级人物:格罗特英国希腊史研究《希腊史》雅典民主政治的论述严格区分信史与神话传说蒙森德国罗马史研究《罗马史》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证主义者: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师祖《论实证的精神》创造社会学布克哈特瑞士文化艺术史家实证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兰普勒希特德国文化史家实证主义研究人类生活全体偏爱运用心里规律解释历史被划到实证主义史学家范围《德意志史》政治史学派:强调政治结构的分析,将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动力:梯叶里米涅法国政治史《法国革命史》历史连贯性基佐法国政治史发展梯叶里阶级斗争学说伏尔泰整体思想史《1640年英国革命史》法国历史学会梯也尔法国政治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法兰西革命史》解释能力强东方学的兴起:商博良法国埃及学之父第一位识破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结构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罗林生英国亚述学楔形文字《贝希斯顿铭文》第七章二十世纪的西方史学文化形态史观:斯宾格勒德国文化形态史观创立者思辨历史学家《西方的没落》汤因比英国文化形态史观《历史研究》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挑战应战分析和批判的历史哲学:狄尔泰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判家伦理政治史观绝对历史主义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史》科林伍德英国历史哲学家考古学家分析批判历史哲学《历史的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年鉴学派:贝尔法国年鉴学派综合史观首创者《历史综合评论》孕育是安放在传统史学营垒中的一匹特洛伊木马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费弗尔法国年鉴学派创立者之一1929 《为历史而战斗》认为历史就是人传统史学的批判精神总体史道路布洛赫法国年鉴学派创立者之一比较史学之父《封建社会》《法国农村史》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国史》三种时段理论主流学派。
第六章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碑铭学和史籍整理的不断发展,继承朗克史学的西方传统史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在西方史学界,一股新史学的思潮在萌发、汇合,试图冲破传统史学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史学一、普鲁士学派的出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德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德国人民的爱国统一运动,力图使普鲁士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哲学和历史学学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制造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普鲁士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史学流派。
普鲁士学派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实际上是朗克学派的分支;在哲学思想方面,则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
他们体会普鲁士军国主义者的意图,把德国的爱国统一运动推向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他们宣扬弱肉强食,歌颂战争,为普鲁士以武力统一德国充当吹鼓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生等。
二、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达尔曼达尔曼(1785—1860年)是普鲁士学派精神上的祖师。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霍尔大学学习语言学,二十五岁获博士学位。
1809年,当拿破仑侵入德国时,他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徒步穿越德国,参加奥地利军队,投身战争。
从1812年起,他先后在基尔大学、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讲授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主张学术必须和政治相结合,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因此,有学者认为,达尔曼不是第一流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主要著作《丹麦史》、《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都是为实际的政治目的而写的。
1848—1849年,他当选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被推举为宪法委员会的成员。
依諾森三世
依諾森三世(InnocentIII,1198~1216)擔任教皇時,是教皇權勢的巔峰時期。
他運用權術,貶去皇帝的帝位,強使西班牙和法蘭西的國君順服他的威勢,要各國向教廷納年捐,而最奇觀的一件事,是把英王約翰屈辱了。
藉著禁令與其他強制辦法之施行,依諾森三世把每一個屬世政府都收服在自己的權下,他宣稱他是上帝統治世界的直接媒介,他也實際這樣做到了。
1215年第四次的拉特蘭會議,是羅馬天主教正式統治高峰的標記。
這個會議所表現的普世屬靈、屬世政權對教皇的一致順服,不是絕後也是空前了。
康士坦丁堡的主教,從前本是一個強大的對手,現在也要俯首跪下了。
至此,羅馬主教果然成為屬靈與屬世的普世之主。
偉構完成了,它的建立者以為它是永遠的,但不到一百年,它卻開始瓦解。
依諾森三世是第一個使用「基督的代表」(VicarofChrist)這個名號。
他宣稱彼得和他的繼承者傳留下來的管治權力,不單是對教會,而是對整個世界。
他認為教皇這個職務是「半神」的,處於上帝與人之間;在上帝之下,卻在人之上。
他自稱為麥基洗德,是有祭司身分的君王,要使世上出現一個集中合一的基督教社會。
教皇在一切人類屬靈與世俗事務上有無上權威的理論,被依諾森三世實際施行了。
他使國王成為他的藩屬,設立「異端裁判所」,推動第四次十字軍,引領舉行第四次拉特蘭會議。
依諾森在位期間使百姓所流的血,較任何一教皇都多。
持異議者都不被容忍,受到嚴厲的對付。
三十卫斯理 . 约翰 (John Wesley 公元1703-1791年)(领导英国宗教复兴,循道卫斯理的创立者)佚名有人以为英国在十九世纪之称霸,是由于他的工业革命,使国家致富所产生,殊不知在这同时更由于宗教复兴,令许多人悔改离罪,产生一种向着神、追求遵行神旨意的心志,才使劳资协调,大家共同努力发展。
而领导宗教复兴的主要人物之中,卫斯理 . 约翰的功劳要称最大。
在卫斯理之先,英国教会已陷于唯理主义派、道德低落,到处是酒馆,灵性穷困,当时的圣公会国教并无法维持百姓的道德。
神给他们兴起卫斯理兄弟两人和威特非德等人,作他合用的器皿,使英国的景象焕然一新。
卫斯理的父亲是一位国教的牧师,家境贫困,母亲性格坚强而虔诚,共生了十九个孩子(八个夭亡),卫斯理 . 约翰是第十五个,查理是第十八个,在他们幼年的时候,曾因住宅被焚,而险被烧死,这印象常留在他心中,使他觉得自己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
后来他们兄弟二人先后入牛津大学攻读神学,成绩优异,受了教会会吏圣职后,开始与灵性挣扎。
直到一七三八年,读马丁路德所写的“罗马书注释”序文时,知道神在人心里工作,借着人相信基督,改变了人心。
他顿觉心中火热,深信单信靠神就有了得救的确据,那也是马丁路德揭示的经句“义人必因信得生”,使他有重生经验。
在他品学兼优毕业后的头几年,大部分时间帮父亲作事,后来他兄弟二人与另几位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小小的同志会,以求学自修为宗旨,但以后又互勉应多读有益之书,以作灵交,以祷告读经为该会的宗旨,并将生命全献于主,遂被人认为“圣洁会”,因会员须遵圣经规定中而立身行事,故给他们一个“循道派”的绰号,想不到后来竟然作他们这个宗派之名。
一七三五年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名叫威特非德加入他们的同志会,他讲道表情颇吸引人,并曾去美国促使一次极大的灵性复兴。
老卫斯理逝世后不久,他们兄弟二人不能继任父亲之遗职,遂受聘往美国传道。
途中遇莫拉维弟兄会中之人,对大风浪怡然无惧,使他钦佩他们对神的坚定信心。
云南师范大学《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第一章绪论(4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探讨西方史学史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西方史学史发展的阶段,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2课时)1)是研究西方史学发展规律和2、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各国的史学,包括历史学家的历史活动;指导历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活动的史学思想;以及作为研究成果的历史著作。
(重点是史学思想)二、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1、历史2、史学3、史学史(Historiography)4、史学思想史学思想是史学家对客观历史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认识。
这种认识随着人类社会和历史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由粗糙逐步(及于)精致,由局部逐步及于全面,由比较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乃至到一定阶段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流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史学思想,往往构成某一时代或某一历史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
5、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史学理论是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更系统、更科学的史学思想。
与史学思想一致,史学理论大致也可以分为研究理解历史的理论和研究理解历史学的理论。
前者称历史理论,后者称史学理论。
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又把两者合称为“史学理论”(广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广义的史学理论。
6、史学观念主要指历史学家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基本看法,如:对现实与过去的关系的认识,对史学研究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看法等。
也可视为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7、史学流派某种特定历史学家群体,该群体中的历史学家们一般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并以某种共同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研究。
如:兰克学派、边疆学派、年鉴学派等。
三、学习西方史学史的价值和意义1、西方史学是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2、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认识意义重大。
3、从学科的意义上讲,西方的史学遗产也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的。
西方史学史一、填空1、第一位拉丁史家老加图,第一部拉丁史作《起源》。
P672、第一部基督教史著《编年史》,作者是朱利乌斯·阿非利卡努斯。
P1013、孟德斯鸠的规律论和环境决定论,代表作是《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4、伏尔泰的历史批判与文化史研究,代表作《历史哲学》《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即《风俗论》)(近代文化史的先驱)。
5、卢梭论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起源,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6、近代历史哲学之父:维科,代表作《新科学》。
7、英格兰史学之父:比德,《英格兰教会史》8、唯物史观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恩格斯9、埃及学的创立者:商坡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系统精解》10、康德:德国理性主义大家,星云学说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人类起源臆测》11、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12、科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观念》13、克罗齐:历史就是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4、普罗科匹乌斯:《查士丁尼战争史》拜占庭的基督教史学15、理想主义史学:启蒙时代;人本主义:文艺复兴16、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标志是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创办。
a、费弗尔的代表作:《土地与人类的演进:历史地理学导论》《一种命运:马丁.路德》《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b、布洛赫的代表作《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c、布罗代尔的代表作《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世界和经济资本主义》d、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二、名词解释1、爱德华•吉本:(1737—1794年)是启蒙时代英国理性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其史学成就是:(1)视野广阔,具有历史连续发展的概念。
西方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政治史之父: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2.教会史之父:攸西比乌斯(约263-339)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
约313年,他成为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的主教,他充分利用凯撒里亚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在君士坦丁堡承认基督教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写了大量的书。
主要著作有《编年史》、《教会史》、《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君士坦丁传》等,他的著作最明显的价值在于史料的保存方面,《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开创了圣徒传这种以圣徒、殉教者为中心的传记类型。
3.英国史学之父:彼德(约673-735年)中世纪英国史学家,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英吉利教会史》,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翻阅了当时英国所有档案,充分占有所能获得的任何资料,写作目的除道德训诲功能之外,以写作作为自己献身于宗教事业上的实践方式,书中牵涉当时英国社会、经济、文化、民间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在基督教纪年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4.美国史学之父:美国实学的奠基者,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历史。
早年深得德国史学之风韵,后又受到英国史学家麦考来和德国史家兰克的影响。
他著有10卷本《美国史》,堪称近代美国史学的一部名著,文笔优美,观点鲜明,充满爱国激情。
但难免有夸张失实之憾。
5.阿里安:(95-165)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只为亚历山大一人树碑立传,代表作《亚历山大远征记》受到史学家色诺芬的深刻影响,称之为新色诺芬,熟于军事,战争的胜负在他的笔下就成了英雄的个人意志对凡夫俗子的胜利。
P576.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宣教還是侵略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的基督教教會,是十九世紀海外宣教運動的成果。這宣
教運動建構了今天更正教世界的面貌:將原本僅限於歐美一隅的宗教,變成遍佈全球的
普世宗教。從這個角度看,海外宣教運動對基督教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毋庸署疑的。
有關宣教運動與宣教歷史的論述,幾乎都只是一面倒地肯定、表揚;但是,這運動不是
純粹宗教事件,卻與十八、十九世紀歐美國家帝國主義的擴張(所謂新帝國主義)無法
分割。經由這宣教運動產生的亞、非、拉的教會,日後大多深受民族主義問題的困擾,
中國教會便是其中一個極佳的例子。
昔日,中國人指摘基督教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而今天在許多人眼中,基督教仍
是不折不扣的洋教。從李文斯敦身上,我們就可以看見宣教運動與帝國主義擴張(也就
是宗教與政治)之間某些微妙的關係。
促成海外宣教運動的信仰背景是第二次大覺醒運動(TheSecondAwakening),由英
國衛斯裏約翰所推動的奮興運動,被稱為第一次大覺醒運動(TheFirstAwakening);
在十八世紀末(1785)至十九世紀初的歐洲和美國,另一奮興運動又告發生,期間延綿
了三十多年,由於它對社會與文化均有明顯的影響,故亦稱為第二次大覺醒運動。
更正教的海外宣教事工起步遲緩
路德與加爾文非常強調上帝的主權,認定上帝國度的擴展只能由他親自揀選推動,人除
了祈禱以外,便無能為力,故更正教的宣教意識本已不強烈:加上宗教改革深受民族主
義的影響,因此佈道事工也頗受狹隘的民族自我中心思想所限制。除莫拉維運動的參與
者有向外佈道的觀念外,憲制的宗教改革者大都沒有清晰的宣教與佈道意識,他們也不
曾推動任何跨文化的宣教工作。更正教的海外宣教思想和行動起步甚晚,遠比天主教所
做的遜色。
天主教的海外宣教傳統源遠流長,這當然與它強調教會的普世性有密切關係。自古以來,
大公教會就宣稱它是人間唯一的得救門徑,任何人必須加入,否則不能得救,福音廣傳
自是它的首要任務。且不再翻提早期羅馬教會派遣傳教士到英倫傳教,中世紀不少修會
以向外傳教為其職志這些陳年舊賬;單在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在其改革運動中,成立
了一個重要的宣教修會:耶穌會(耶穌會的海外傳教工作非常出色,更派遣傳教士遠渡
到中國,當中包括有名的利瑪竇、湯若望等),更正教的宣教工作自然是望塵莫及了。
當然我們也得指出,天主教的宣教工作得以擴展,與當時的國際形勢不無關係。在十六
世紀時,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海權國家都是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及葡萄牙是個中代表。
隨著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艦隊遠征非洲、拉丁美洲及亞洲,天主教的勢力亦伸展到這些地
方,開始宣教及植會工作。
篤信更正教的海權國家要到十七世紀末才告出現,包括荷蘭、英國等,她們逐漸取代了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領導位置,成為新的海上霸主。更正教海權國家的興起比天主教的來
得晚,故更正教的宣教工作亦相繼出現得較遲。這個巧合的現象是否意味宣教事業與政
治、軍事、經濟等拓展,存在著某種因果關係呢?傳教活動與帝國主義侵略活動是互相
呼應、甚或是同一個擴張計畫的不同部分嗎?答案既是又否。
宣教與帝國主義
要將宣教活動與帝國主義活動完全分開是不可能的。
(a)政經關係
若純粹從信仰的角度說,海外宣教事業之所以能啟動,實取決於以下兩個政治經濟因素:
第一,教會是否有普世的識見。倘若我是葡萄牙的國民,而國家正處於向外擴張的時期,
國旗插遍了全球各地,這無疑使將我的國際視野擴闊了。惟有首先具備對世界的認識,
才能有關懷普世的福音工作。
第二,海外宣教工作的推動需要有足夠的支援,這包括經濟及軍事兩方面。沒有雄厚的
經濟支持,根本維持不了昂貴的海外宣教事工。我們不可將現今海空交通發達的情況,
套人十八世紀的社會場景中,在那時候,遠洋航行不單風險基大,費用也非常高昂。
此外,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以為保護,海外宣教工作亦是難以開展的。究其原因有
三:其一先進的航海技術是隨商業經濟及軍事擴張而發展的;其二,沒有足夠的軍事力
量護航,船隊也難以安全抵達目的地,更遑論從事宣教了;其三,宣教工作大多首先在
母國所霸佔的殖民地進行,故母國籍軍事和經濟力量開闢的疆域愈大,供宣教士馳騁的
空間便愈廣闊。如此看來,歐美的海外宣教,與軍事和經濟的擴張,的確是分不開的。
英國是十八世紀最強大的海權國家,大不列顛國(GreatBritain)有「日不落國」的美
譽,國旗遍佈世界各地,獨領風騷。故她在這個世紀亦成為宣教士的最大輸出國。宣教
活動與海外的政治與經濟擴張有密切的關係,這是不能否認的歷史事實。
(b)刻意陰謀與擴張心態
不過,我們卻不同意某些對宣教工作陰謀論式的指控——如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工
具,宣教士是殖民地擴張的先鋒部隊等。我們相信開展宣教事工的原初動機是純粹宗教
性的,就是要實踐耶穌基督所頒佈的大使命; 宣教士在這個福音使命的感召下,離開
他們熟悉的社會和文化,踏足一個完全陌生的宣教工場,並擺上一切包括性命在內的重
大代價。至今並無證據顯示更正教的差會與宣教士曾被政府授予任何的政治或經濟任
務,而宣教士在工廠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亦毋須向任何一個政府部門交代。因此,所有
關於宣教士為殖民主義者的指控都是臆測的。個別宣教士也許出於民族感情或其他考
慮,曾在宣教工場上參與其母國的政治及經濟活動,但這樣的事件只能說是偶然的、獨
立的,絕對不是按照某個既定的侵略計畫而有的行動。事實上,在殖民地拓展的早期,
由政客與商人所組成的殖民者,大都不歡迎宣教士到來,惟恐宣教士會妨礙他們對被統
治者的肆意盤剝呢!雖然來自相同國家,宣教士與殖民者的利益卻非一致的。
由於宣教工作肇始於對外擴張的時期,故差會和宣教土不可避免地分享了擴張主義的時
代心態。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將福音使命與文化征服混同起來,認定所有非西方基督教的
民族和文化都不僅是落後的、野蠻的、無知的,更是屬於魔鬼的;宣教士的責任除了要
改變這些人民的信仰外,也得啟蒙他們愚味閉塞的思想,改造他們的社會和文化,使他
們併入由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
開化(civilizing)與基督教化(Christianizing)是同一個使命的一體兩面。1816年,美
國國外佈道理事會(AmericanBoardofCommissionersforForeignMissions)明文確
定其對本土印第安人的宣教立場:「讓整個部落說英語,在生活習慣上開化,在宗教信
仰上接受基督教。」
這樣的宣教觀點為宣教事工及日後建立的所謂「後進」教會,帶來無窮的禍患,至今仍
未能徹底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