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膜辐射合成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9.96 KB
- 文档页数:4
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研究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拥有多种优异的特性,例如阻隔性好、稳定性强、耐腐蚀等,常被用于工业、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离子交换膜的生产工艺是影响离子交换膜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离子交换膜生产原理离子交换膜的制备通常采用三种方法:铸膜法、中空纤维法和扩散膜法。
其中铸膜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离子交换膜铸膜法是指通过将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溶液,再将该溶液倒入浸泡预制好离子交换膜的盆中,经过挥发有机溶剂、干燥等工艺后,形成合适的膜厚度,再经过交联、硫化等工艺,形成高质量的离子交换膜。
二、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研究现状随着离子交换膜需求量的增加,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逐渐向自动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生产工艺,例如:基于微波辐射加热的离子交换膜铸膜工艺、基于自组装技术的自组装铸膜法、三维打印技术等。
这些新工艺成为了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优化和改进的重要方向和手段。
三、离子交换膜铸膜工艺的优化离子交换膜铸膜工艺的优化是生产高质量离子交换膜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铸膜工艺参数的调整,例如:高分子材料分子量、浓度、溶剂种类和比例、冷却温度及速度、膜铸成条件等,可以有效提高离子交换膜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四、离子交换膜铸膜工艺的材料选择在离子交换膜铸膜工艺中,材料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根据离子交换膜性质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和有机溶剂。
例如:选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可以提高膜的氢氧离子导电度和交换容量;选用合适的溶剂种类可以提高膜的结晶化程度和抗弯若性能。
五、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中的环保问题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中的环保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化的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应该致力于开发新型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和有机溶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利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离子交换膜在使用过程中也要进行回收和处理,减少环境负担。
第25卷第4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l .25,No .4 2009年4月POLYMER MA 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r .2009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陈栋阳,王拴紧,肖 敏,孟跃中(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光电及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院,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的主要作用是物理分隔正负极电解液同时又允许载电荷的离子的通过以实现完整的电流回路。
全钒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具有强的氧化性,且易于渗透而引起电池容量的降低,决定了其离子交换膜应具有独特的结构与性能。
文中对近年来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与分析,并对质子传导机理与膜的基本性能指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全钒液流电池;质子传导机理;膜结构中图分类号:T 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09)04-0167-03收稿日期:2008-02-23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2060303)和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034j2001)通讯联系人:王拴紧,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E -mail :w angshj @mail .sysu .edu .cn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液流电池体系,它是由钒元素的四个不同价态组成的电解液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储存于两旁的储液罐中,再通过两个泵的推力,在离子交换膜的两边分别循环流动,由离子导电来完成电流回路的特殊的电池储能系统。
其结构如Fig .1所示。
Fig .1 Constructional illustration of all -vanadium flow battery 它除了具备一般液流电池的典型优点,如不存在浓差极化、可深度放电和瞬时充电、额定功率和额定能量相互独立以及充放电电压可随意调节等外,还具备如下优点:(1)因为正负极电解液都是钒离子的电解液,无交叉污染问题;(2)电池维护简单,只需定期将两边的电解液相互混合,平衡里面的离子浓度,再进行充电,即可使容量完全恢复;(3)把我国的钒矿资源变成能源材料,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李彦;徐铜文【摘要】The 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B)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due to its excellent features for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and stable power generation. As a key component in VRB, the ion exchange membranes (IEMs) not only separate the electrolyte, but also conduct ions to form charge-discharge circuit. In this work, an overview is presented for the various IEMs research of the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Relevant published work is summarized and critically discussed. The limitations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the ion exchange membranes are also discussed and further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re prospected.%由于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具有大规模储能和稳定发电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离子交换膜(IEM)是 VRB 中的重要组件,它不仅要隔开阴阳极电解液,而且还要传输离子以构成闭合回路.对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做了系统介绍.从离子交换膜的基本功能出发,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全钒液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前景.【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5(066)009【总页数】9页(P3296-3304)【关键词】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大规模储能【作者】李彦;徐铜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28.8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能量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离子交换膜(Ion Exchange Membrane,IEM)是一种能够选择性传递离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耐化学腐蚀、耐高温、低电阻等。
因此,在能源存储和转换、化学反应、海水淡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一、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干式法、湿式法和辐射交联法。
1. 干式法干式法是一种高温条件下的制备方法,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等优点。
其制备过程包括:预聚物的合成、压膜、气相交联和后处理等四个步骤。
其中,预聚物的合成是干式法的关键步骤之一。
预聚物的选择和合成方案的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膜的结构和性能。
比较常用的预聚物有聚氟乙烯醇(PVA)、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SPTFE)等。
2. 湿式法湿式法即为水溶液中的聚合反应,其中浓度较高的反应溶液中,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直接在水中进行,无需其他处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较薄的离子交换膜,同时可以控制离子交换膜的尺寸、厚度等。
3. 辐射交联法辐射交联法是采用辐射剂对预聚物进行交联,使其形成网络结构的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制备速度快等优点。
由于其交联成分和交联量的不同,可以制备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离子交换膜。
二、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能是其应用的重要性能之一,包括离子交换容量、电导率、选择性等。
1. 离子交换容量离子交换容量是指离子交换膜中离子交换基团与其他离子之间的交换量。
通过对离子交换膜的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其离子交换容量。
影响离子交换容量的因素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类型和数量、离子交换膜的化学结构等。
2. 电导率离子交换膜中离子的传导是通过电子导带,而非离子传导的。
因此,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率与城市内的电子导带能隙有关。
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率与其离子交换能力和水含量相关,通常水含量越高,其电导率越高。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应用离子交换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材料,可以用于水处理、电力行业、造纸行业、药品生产等多个领域。
其作用是通过固定离子交换基团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选择性吸附、分离和富集,从而达到分离和提取目标物质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凝胶法、相转移法、时空分离法、辐射交联法、自由基法等。
其中以凝胶法和相转移法应用最为广泛。
凝胶法是指在水溶液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单体,再加入交联剂、起始剂、溶剂等成分,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聚合,形成具有空隙结构的均质凝胶体。
通过对凝胶体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交联、膜化等,可以得到离子交换膜。
相转移法是指将含有离子交换单体和相转移剂的有机相与水混合,在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下,形成水包油乳液,在水相中引发离子交换单体的聚合反应,形成离子交换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产率高,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二、离子交换膜的应用1.水处理离子交换膜常用于水处理行业中的海水淡化、电子反渗透、纯水制备等方面。
海水淡化技术是指利用反渗透膜和离子交换膜将海水去除其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生成洁净的淡水。
离子交换膜可以对海水中的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进行选择性去除,从而提高反渗透膜的过滤效率。
2.电力行业离子交换膜可以用于电力行业中超纯水制备、污水处理以及热电站的淡化水制备。
热电站的循环冷却水中含有大量的难以处理的离子,而离子交换膜则可以对其中的阴离子、阳离子进行选择性过滤,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降低水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
3.造纸行业离子交换膜可以用于造纸行业中的白水处理,将白水中的可溶性电解质和悬浮颗粒去除,使废水回用后能达到造纸工艺的要求,既节约水资源,又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
4.药品生产离子交换膜在药品生产中也有重要应用,可以用于提取、纯化药品和生化制品。
通过离子交换膜对特定离子进行选择性吸附和分离,可以得到目标物质,从而提高药物的纯度和产量。
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态势与应用展望离子交换膜是一种重要的功能膜材料,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实现离子的选择性传输和分离,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电力、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态势和应用展望也在不断演进和扩展。
离子交换膜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电解池和电解脱盐。
随着离子交换膜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其材料和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目前,离子交换膜已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主要用于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和锂离子电池等场合。
此外,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水处理领域,离子交换膜被广泛应用于纯水制备、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过程中。
通过离子交换膜的特殊结构和性能,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离子和杂质,提高水质的纯度。
特别是在海水淡化领域,离子交换膜可以实现高效的离子选择性过滤,降低了能耗和成本,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化工领域,离子交换膜广泛应用于离子交换、电渗析、浓缩与稀释等过程中。
通过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和传输作用,可以实现离子的分离和浓缩,提高化工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特别是在药物制备和生物制药过程中,离子交换膜有着广泛的应用。
离子交换膜可以将药物中的离子分离出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毒害,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治疗效果。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态势和应用展望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离子交换膜的材料和制备工艺将不断改进和提高。
传统的离子交换膜主要采用有机合成材料,存在稳定性差、寿命短的问题。
未来的离子交换膜可能采用无机材料和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寿命。
其次,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和功能将不断扩展和提升。
未来的离子交换膜可能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更高的通量和更低的能耗,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需求的应用。
再次,离子交换膜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和深化。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离子交换膜在水处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
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牛洪金;唐军柯;张永明;张恒【摘要】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在解决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离子交换膜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功能材料之一,应具有钒离子透过率低、电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等性能.本文论述了VRB 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对商品化离子膜、新型阳离子膜、新型阴离子膜、两性离子膜在VRB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指出它们各自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提出应大力开发低成本的国产全氟磺酸离子膜,为实现VRB大规模的产业化奠定基础.【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3(002)002【总页数】8页(P132-139)【关键词】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储能效率;化学储能【作者】牛洪金;唐军柯;张永明;张恒【作者单位】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64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9天然能源(石油和煤)的不断消耗以及化石燃料导致大气质量下降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开发和推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成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战略举措。
然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是不稳定和不连续的,因此,需要性能优良、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的储能系统与之相匹配。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是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它由电池堆、正负电解液储槽及其它辅助控制装置组成。
钒电池不仅可以用作风能、太阳能发电过程配套的储能装置,还可应用于电网调峰,提高电网稳定性,保障电网安全。
钒电池与其它储能电池相比具有价格便宜、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势,比较情况见表 1。
钒电池结构设计灵活,可通过增加电堆数量和电解液容量来增加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且钒电池不受地域限制,有望实现大规模储能,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1]。
表1 VRB与其它储能电池的比较(1 MW×8 h储能系统)Table 1 The compara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VRB and other energy storage battery(1MW×8h energy storage system)Battery Cycle life/times Efficiency/%Primary investment/$·kW·h–1 Environmental influenceRe sponse time DOD(70%) Operation cost in 20 years/$·kW·h–1 Lead-aciod 3500 45 1550 Moderate best not good 6860 Ni/MH 10 800 70 2000 Moderate good not good 3133 NaS 3000 70 1500 serious best good 6439 Zinc-bromine 2500 68 1200 serious good good 6860 VRB >13 000 78 389 little best good 4411 钒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1984年,Rychcik等[2-4]提出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battery,VRB)的概念,之后其在制备高浓度钒电解质溶液方面取得突破,制备的 2 mol/L VOSO4溶液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长期放置而不结晶,表明钒离子溶液可以作为液流电池的电解质。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6年第35卷第6期·1774·化 工 进 展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态势与应用展望葛倩倩,葛亮,汪耀明,徐铜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摘要:基于离子交换膜的电膜技术,由于其独特的离子传递特性,可以用于离子物系的分离、分级,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能量转换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应用过程以及组件设计等方面的前沿性进展,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于膜的制备,提出了从二相到三相、从致密到微孔的新型离子交换膜结构,开发了电纳滤膜并用于一价或多价离子的分离,通量和选择性均得到提高,实现了膜功能的多样化。
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扩散渗析和电渗析过程的集成,分离效果优越,生产成本降低。
同时对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开发出新型的卷式组件,克服了传统板式组件的诸多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离子分离膜的应用领域也由初级水处理扩展到复杂物料的分离与纯化。
以上研究成果将为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提供指导,加快其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离子交换;电渗析;扩散渗析;电纳滤;传质;分离中图分类号:TQ 0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06–1774–12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6.06.018Perspective in ion exchange membranesGE Qianqian ,GE Liang ,WANG Yaoming ,XU Tongwe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Anhui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special ion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in ion exchange membranes (IEMs ),theprocesses based on them such as electrodialysis and diffusion dialysis can achieve the separation andclassification of the ions ,which are foun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the clean production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ing ,etc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rontier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application of I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dules. Additionally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re also directed. For the membrane preparation ,the novel IEMs structures such as the three phase structure derived from two phase structure ,the porous structure derived from dense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nanofiltration are developed herein. The obtained membranes exhibit both high flux and high selectivity ,diversifying membrane func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s of IEMs ,the integration of electrodialysis and diffusion dialysis is reported ,resulting in better separation effect and lower cost. In the meantime ,the membrane module is optimized and a novel spiral wound membrane module is developed ,which has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plate counterpart.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IEMs are also expanded from primary water treatment to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complex waste solutions. The progress第一作者:葛倩倩(1990—),女,博士研究生,从事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
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耿道静【摘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离子交换膜在一些领域中的针对性应用,对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和改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从分类、基本制备方法和改性研究对离子交换膜做了简要概述.【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4页(P2-5)【关键词】异相离子交换膜;均相离子交换膜;制备;改性【作者】耿道静【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正文语种】中文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含有活性离子交换基团、对离子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的膜状离子交换树脂,它由高分子骨架、固定基团及基团上可移动离子三部分组成。
按所带电荷种类的不同,离子交换膜可分为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1]。
离子交换膜按照活性基团与高分子骨架结合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异相离子交换膜和均相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源于1890年Ostwald对半透膜的研究,真正关于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始于1925年Michaelis和Fujita对均相弱酸性火胶棉膜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Dupont公司开发了稳定性很高的全氟磺酸和羧酸复合膜,使离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但国内对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研单位将离子交换树脂研磨成粉,经过再加工制得异相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在电渗析中可对水性和非水性电解质体系进行浓缩或稀释,在扩散渗析中可对废酸或碱溶液进行酸碱回收[2]。
近年来,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特种分离方面应用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
本文分别从异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改性、均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改性两个方面对离子交换膜作简要概述。
异相离子交换膜是由将带有官能团的离子交换树脂粉末与热塑性高分子主体以非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连续薄膜。
异相离子交换膜中离子交换基团分布不均匀、不连续,使膜的离子交换能力较差,使用寿命较短。
但由于异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工艺简单、机械性能稳定、组装简单和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发展趋势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离子类交换膜制备与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为今后离子的交换摸科学制备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或者参考。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制备;发展趋势;前言:我国于20世纪的50年代就已开始着手岩离子类交换膜,但国内所生产的膜很难满足于现今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及各项标准,优良性能离子类交换膜大部分源自于国外。
因而,进一步深入研究离子类交换膜制备与发展趋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以便于为今后离子类交换膜研发提供参考。
1、离子类交换膜制备与发展趋势1.1 制备均相离子类交换膜1.1.1 基膜辐射的接枝方法基膜辐射的接枝方法,属于制备均相离子类交换膜常用生产操作工艺。
相关研究者通过UV辐射的聚合、单体吸附方法等制备了低密度的聚乙烯式阳离子类交换膜,可应用在电流高密度环境中;通过把预辐射射线γ接技操作法使用爱树脂PVDF接枝操作苯乙烯类磺酸的乙酯内,通过深入研究单体浓度、接枝的反应时间与稳定、吸收量等对于接枝率具体影响后,表面了此种方法适合应用在制备离子类交换膜当中。
在充分了解因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均相形式离子类交换膜综合研发进展情况后可了解到,制备所的成品的均相膜具备较为良好电化学的性能。
但制备路线多数涉及到整膜功能的基化、流延成膜、溶液铸造等,此种方法会消耗较多溶剂,制备过程控制难度系数较高。
因此,在离子类交换膜今后发展趋势当中,会进一步研究基膜辐射的接枝方法当中制备路线优化与改进这一方面问题,以便于逐步攻破以上难点,进一步提升基膜辐射的接枝方法实际应用优势。
1.1.2 溶液的聚合基化方法此种方法属于均相膜主要的制备处理法,由于该均相膜在电化学方面性能优势突出,有关研究专家以提升膜电化学的性能为基础,做出大量改进与对比分析操作。
离子实际交换容量,一般均会反映起膜内所含活性基因实际浓度、离子类交换膜、反离子实际交换力等,均为离子类交换膜各项性能主要的指标。
处于相同IEC条件下,广大专业研究者进行三种类型磺酸型的阳离子类交换膜制备,即为:聚乙烯性异相线阳离子类交换膜、嵌段苯乙烯性磺化产物的浇筑成膜、苯醚磺化性产物与磺化性聚苯醚的流延成膜,其结果证明了以嵌段的共聚物膜为基础,离子有着较高电导率;相关研究者借助非溶剂所研发相分离该项技术,制备出高密度的聚乙烯膜,在相应锂离子类电池内部,离子形式交换膜自身容量、电化学实际容量明显提高。
国外阴离子交换膜研究现状国外阴离子交换膜(Anion Exchange Membrane, AEM)是一种具有离子选择性的高分子膜,广泛应用于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储存等领域。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材料改性、性能优化和应用前景等方面介绍国外阴离子交换膜的最新研究进展。
国外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开发和性能的改进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膜材料的结构和成分,提高膜的电导率、稳定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膜材料的化学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阴离子交换膜。
例如,引入不同的功能基团或共聚单体,可以增强膜材料对离子的吸附和传输能力。
同时,通过调整膜材料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可以改善膜的透水性和阻隔性能。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致力于改进阴离子交换膜的性能。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改性技术,将纳米粒子引入膜材料中,可以增加膜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此外,优化膜材料的制备工艺,如控制膜的厚度和孔隙结构等,也能提高膜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阴离子交换膜的应用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其在燃料电池、电解水产氢和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阴离子交换膜可以作为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膜,实现氢氧化物离子的传输和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能。
此外,阴离子交换膜还可以用于电解水产氢,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传输,实现水的电解和氢氧化物离子的分离。
国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组装和堆叠的方式构建阴离子交换膜堆,以提高电化学反应的效率和产氢的效率。
例如,将阴离子交换膜与阳离子交换膜堆叠在一起,形成膜-电极组件,可以实现离子的选择性传输和电化学反应的分离,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未来,国外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重点在于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的改进。
研究人员将继续开发新型阴离子交换膜材料,提高其导电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同时,研究人员还将探索阴离子交换膜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如电化学储能、离子分离和环境污染治理等,以推动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燃料电池用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刘训道;王丽;李虹;张永明【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燃料电池用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现状和性能水平.结合阴离子聚合物膜燃料电池(AEMFCs)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讨论了各种材料结构对膜性能的影响和阴离子交换膜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有机氟工业》【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9页(P33-41)【关键词】燃料电池;阴离子交换膜;结构;性能【作者】刘训道;王丽;李虹;张永明【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40;山东东岳集团,山东淄博256401;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0 前言阴离子聚合物膜燃料电池(AEMFCs)是采用阴离子交换膜作为固体电解质的能量转换装置。
阴离子交换膜(AEMs)作为AEMFCs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阻隔离子膜两侧的燃料和氧化剂,另一方面还要起到支撑催化剂的功能[1-3]。
相比质子聚合物膜燃料电池(PEMFCs),AEMFCs最大的优势是在碱性条件下氧气和燃料的电极反应变快,从而使得一些非铂催化剂可以应用在膜电极中,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另外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水管理方式更为简便(水在阳极产生,阴极消耗),燃料(尤其是甲醇)渗透率低。
但目前相比于全氟磺酸类质子交换膜,AEMs的离子电导率较低,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较差,其性能还无法满足燃料电池应用过程中对离子膜的要求[4-6]。
近二三十年内商用Nafion®膜在 PEMFC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而AEMs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怎样提高其化学稳定性以及离子电导率仍然是当前离子膜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
依据AEMs聚合物骨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碳氢类、部分含氟类和全氟类AEMs。
本文主要介绍面向燃料电池应用的3类AEMs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的化学结构、基本性能和一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