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田地质学
- 格式:doc
- 大小:416.50 KB
- 文档页数:13
矿山(煤矿)地质学复习题1 煤矿地质学的基本任务2 地温梯度和地温级3 地球的内、外圈层各包括哪些内容(只记标题)4矿物和结晶质矿物的概念5总结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内容: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影响颜色的因素、结构和构造)6地质作用的概念7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的内容(只记标题)8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定义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0说明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各自的特征、形成过程及说明的问题11标准化石12 标准剖面13 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4中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5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16 倾斜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定义17如何应用三点法求岩层的产状要素(见课堂笔记-)18 褶曲要素的内容及概念19褶曲的分类(横剖面)20断层要素的内容及概念21断层的分类22张节理的特征23 剪节理的特征24成煤的必要条件(成煤控制因素)25 煤层总厚度和有益厚度的概念26 煤层的定义(见课堂笔记)27 含煤岩系的定义28 影响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因素和后生变化因素及其特征29近海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0 内陆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1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及其沉积物的分布特征P3532煤田地质勘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提交哪些成果及其与煤矿基本建设的对应关系P183或课堂笔记33岩石的空隙性有哪些34潜水的定义35承压水的定义36矿井充水水源有哪些37矿井充水通道有哪些39复习潜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转无压水完整井、矿井(巷道、采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及涌水量计算例题40 三量的定义41瓦斯含量的概念42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3绝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4能利用储量的概念45 重力的定义46 地磁三要素47 说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史演化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成煤作用关系分析48 编绘煤矿综合地质图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49 如何计算可采储量50如何计算开拓煤量。
中国矿业大学 学年度第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合计20分)1.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2.中生代从老到新分为三叠纪、志留纪、白垩纪3.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发现地球内部存在多个地震波不连续界面,其中2个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依此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4.煤矿中的“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5.岩层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6.在纵剖面上,根据褶曲枢纽的产状可分为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类;在平面上,根据褶曲延伸长度和宽度之比,可分为线形褶曲、短轴褶曲、近等轴褶曲3类。
7.宏观煤岩类型包括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淡煤。
4种类型。
8.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在以下岩石中,石灰岩是这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大理岩是这三大类岩石中的变质岩,玄武岩是这三大类岩石中的 岩浆岩(火山岩)。
9.地质勘探的技术手段主要有 遥感、填图、坑探、钻探、巷探、物探等6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合计20分)1.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2..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二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3.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4.震中: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三、问答题(共计35分)1.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几类?各有何特征?(12分)整合接触:新老两套地层彼此平行接触,连续沉积,无明显间断。
(4分)。
平行不整合:新老两套地层虽平行一致,但不是连续沉积,曾有过一段沉积间断,反映了一次先升后降的地壳运动,其间有风化剥蚀的痕迹。
(4分)角度不整合:新老两套地层彼此不平行,有一交角,其间有明显剥蚀面。
表明一次褶皱运动升起剥蚀后再沉降接受沉积的过程。
(4分)2.岩浆侵入对煤矿生产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1分)减少煤炭储量、缩短矿井服务年限(4分);使煤质变差,灰分增高、挥发分降低,粘结性破坏(4分);破坏煤层连续性(3分)。
煤矿地质学绪论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
重点研究地球的外壳——地壳。
地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地球上只能生存100亿人口。
地质学的科目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质学、煤矿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
实用文档煤矿地质学的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质作用概述第二章:矿物和岩石第三章:地层煤层和煤系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煤矿水文地质概述第六章:矿井地质资料获得和应用学习的目的:提高大家掌握分析煤田(和井田)煤层的赋存规律、地质现象等,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影响的能力,为科学、安全、经济、合理的进行煤炭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学习态度: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第一章:地球和地质作用概述实用文档第一节: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九大行星中,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第三位。
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地球绕地轴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迹是一个椭圆,自转一周24小时,公转一周为一年。
地球并非是一个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而是一个梨形体,北极突出约10米,南极凹进约30米。
地球赤道半径a =6378.140km地球两极半径b=6356.779km地球平均半径6371km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公里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48亿,占29%,海洋3.62亿,占71%。
地球表面有山、平原、盆地、海洋,高低起伏不平,地球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实用文档拔8848.13米,最低点是太平洋马里亚那海沟,低于海平面11033米,高差约为20km。
二:宇宙观:宇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而且是物质的,它是永恒运动的。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地球的表层为界,将地球分为内圈层和外圈层。
一:外圈层从地球的的表层向上至大气层边缘称外圈层。
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
1、植物残骸堆积方式:1)原地生成说,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
主要依据:a、现代泥炭沼泽繁衍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b、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c、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d、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
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2)异地生成说,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潜水盆地,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其依据是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以及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等。
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3)微异地生成,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河漫滩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受河水泛滥的影响,以及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很重新堆积现象。
在微异地生成的煤片中,常见植物结构组分破碎、微细斜层理和微波状细层理,以及各种煤岩显微组分的碎屑体和原有植物组织的氧化现象和大量矿物杂质的混入等。
2、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3、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腐泥化作用:在还原环境下,由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的作用。
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5、成煤作用: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
6、煤化作用特点:1)煤在连续的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趋势2)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3)随煤化作用的进行,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4)煤化作用过程中还表现为煤显微组分性质的均一性趋势5)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6)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7、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8、深成变质作用: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在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质作用9、腐植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镜煤、亮煤、暗煤、丝炭10、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镜质组:低中煤阶时,在透射光下具橙红、褐红色,在反射光下呈灰至浅灰色。
煤矿地质学作业题绪论简述1、什么是地质学?答: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是地球的外表部分(地壳)。
2、什么是煤矿地质学?答:是⼀门为矿井⽣产服务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动⼒地质学、矿物学、岩⽯学、古⽣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煤⽥地质学、矿井地质学、⽔⽂地质学、⼯程地质学、煤⽥勘探。
第⼀章地球概述⼀、名词解释地压:主要指静压⼒,既由上覆岩⽯的重量所产⽣的压⼒。
地压随深度增加⽽逐渐增⼤。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所升⾼的温度。
以°C /100 m表⽰。
⼆、填空题1、地球的外圈层包括(⼤⽓圈)、(⽔圈)、(⽣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2、与采矿⼯作关系较⼤的地球物理性质有(密度)、(地压)、(重⼒)、(地磁)和(地热)。
3、地压研究有助于解决(巷道维护)、(煤和⽡斯突出的预报)等矿井开采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4、根据地表以下的温度变化可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三个层。
三、判断题1、接近地球中⼼的物质密度⽐较⼩。
(x )2、地球内部的压⼒随着埋藏深度增⼤⽽增⼤。
(V )3、地温梯度⼩于2 C/100m,在400m以内矿井⼀般⽆热害。
(x )4、地球上的重⼒值,向两极⽅向逐渐增⼤。
( V )四、选择题1 、⽉球为地球的( B )。
A ⾏星B 卫星 C恒星D彗星2、地球是(A)中的⼀颗⾏星。
A 银河B 星团C 河外星D流星3、据重⼒值与纬度的关系,理论上可能计算出各地的重⼒值叫( A )。
A 正常重⼒值B 重⼒异常C 正重⼒异常D 负重⼒异常4、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其温度⼤体上接近常年温度,⽐当地年平均⽓温⾼0.8 C?2 C%(B )A 变温层B 恒温层C 增温层D 外热层五、简述1 、地压对煤矿安全⽣产有何影响?答:由于地压的增⼤,容易造成煤和⽡斯突出、矿井巷道及回采⼯作⾯的⽀护破坏等。
2、什么是地热增温率?地热对煤矿安全⽣产有哪些危害?答:深度每增加100⽶,所升⾼的温度。
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面,其中2个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是莫霍面和古腾堡面,并以此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0.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与固结作用。
21.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依据矿物的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其中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条痕、解理/断口、光泽、硬度等。
22.按岩浆岩中SiO2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等四种基本类型。
其中,花岗岩属于酸性岩大类,玄武岩属于基性岩大类。
23.成煤的必要条件有植物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地壳运动条件。
24.宏观煤岩组分包括丝炭、镜煤、亮煤和暗煤。
25.煤厚变化的原因可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其中原生变化包括地壳不均衡沉降、泥潭沼泽古地形影响、河流同生冲蚀和海水同生冲蚀四种原因。
26.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地形地质图、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没岩层对比图、地质剖面图。
27.石榴子石属于变质矿物28.中生代可以划分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9.组成砂岩的主要碎屑组分是石英、长石、岩屑。
30.潜水应属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31.工业储量指A+B+C级储量。
32.寻找煤炭资源并对工作区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作出评价的煤田地质勘探阶段是找煤。
33.褶曲弯曲度最大的点连成枢纽。
34.地形地质图上地层界线基本平直不受地层影响的岩层属直立岩层。
35.在垂直断面走向的剖面上,同一岩层面与断面交点的高程差称为落差断距。
36.煤及油页岩在分类上属于沉积岩的内源沉积岩大类。
37.地温梯度是深度每增加100米时地温升高的度数,地温分带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和增温层。
38.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是按照粒度来划分的,具体的划分标准分别是大于2mm、2—0.05mm、0.05—0.005mm、小于0.005mm。
煤田地质与勘探2篇煤田地质与勘探(一)煤田地质与勘探是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环节,它们直接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利用效果。
本文将对煤田地质与勘探进行详细探讨。
煤田地质是研究煤炭形成、分布、储量和品质等地质问题的学科,是煤田开发利用的基础。
在煤田地质研究中,地质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地质调查通过现场测量、采样和分析,可以获得煤层的分布、厚度、倾角、构造特征等信息,为煤田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地质调查还可以揭示煤田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机制和科学价值,对于优化勘探方案和煤层排煤技术等有着重要意义。
煤田勘探是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过程,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钻探等手段,将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煤层的发现、分布和矿化规律等研究。
煤田勘探的目的是确定煤层的地质储量和资源条件,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煤田勘探主要包括地层勘探、测井勘探和试探性开采等内容。
地层勘探是煤田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勘探钻探、岩芯分析和地震勘探等手段,揭示煤层的厚度、倾角、分布规律、岩性变化和含煤层位等地质特征。
地层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准确地判定煤层的纵横向变化规律,为合理选定煤层开采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测井勘探是通过记录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矿物组合,来识别煤层和非煤层的一种勘探方法。
测井勘探可以根据地下岩石的密度、电性、声波速度等特征,对煤层及其上下伏层进行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为勘探人员提供宝贵的信息。
测井勘探在煤田地质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煤层的开采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试探性开采是通过小规模的开采活动,来验证和评估煤层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勘探方法。
试探性开采可以获取煤层采前水文地质条件和下伏煤层的各类数据,评价煤层的可开采性和经济价值。
试探性开采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煤田地质与勘探是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地质调查、勘探钻探和试探性开采等手段,可以全面了解煤炭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品质,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地质学——矿井水文地质及防治水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及防治水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存在于大气圈的水,称为大气水,143储存量约0.13×10m;分布于地表上的海、河湖、冰川中的水称为地表水,其中海洋中水143143143量为13700×10m,河流中为0.0125×10m,淡水湖水量约1.25×10m,冰雪、冰川水量143143约292×10m;埋藏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赋存水量为83.5×10m。
煤层周围岩层(围岩)中蕴藏的地下水是复杂的自然系统,它的形成条件、赋存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水动力特征等,都与含水介质(岩石)和环境介质(大气系统、地表水系统和人类工程系统)既统一又互相制约。
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一、地下水的来源各种起源的水,进入地壳岩石空隙中,并在其中储存、运动和变化,则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循环,往复交替着。
海洋是地球上水分的主要源地,在自然条件下,地球上水的循环是从海洋蒸发开始,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圈,并被气流输送至各地,一部分深入内陆,一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因凝结而形成降水。
落在陆地表面的降水,除固体水分布区以外,一部分沿地形坡度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汇入河流,称为地表径流;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在透水层中由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运动,称为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后都汇入海洋。
这种从海洋出发最后又回到海洋,周而复始的水分运动称为水分循环(图7-1)。
图7—1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示意图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水分从海洋蒸发、冷凝变成降水再回落到海洋,或者是从陆地地表水体、土壤、植被蒸发进入大气,然后再变成降水落到陆地。
这种从海洋?大气?陆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从海洋?大气?海洋或者从陆地?大气?陆地的循环称为小循环。
目前常用的几种煤田地质勘探方法作者:宋文静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10期摘要: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地质学的分类,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煤田地质勘探方法,比如说遥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坑探工程、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等等。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0 引言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地壳的构造、物质组成、发展变化、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科学。
现今地质学又分为许多有着一定联系、而又具有各自不同特点的学科,归纳起来可分为:①静力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②动力地质学:主要是研究改变地壳地貌、地壳组成和构造变动的因素,包括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新构造运动学、地貌学和地质力学等;③历史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发展和生物演化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包括古生物学、地史学等;④矿产地质学:主要研究矿产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它包括矿床学、水文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
1 煤田地质勘探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常用的几种煤田地质勘探手段。
勘探手段是煤田普查与勘探过程中获取地质资料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
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勘探手段,是优质、高效、全面、经济地完成各阶段勘探任务的保证。
当前,我国煤田普查与勘探的技术手段主要有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填图、遥感地质调查等五种,这些技术手段都是为解决一定的地质任务服务的。
为在煤田普查与勘探工作中,以最少的投资,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地质任务,就必须对各种技术手段的使用条件和可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普查与勘探的各个阶段中合理选择各种技术手段,取长补短,综合运用。
1.1 遥感地质调查遥感地质,是遥感技术在地质中的应用,是研究地质科学的一种新兴的手段。
目前,国际上较常用的遥感技术手段有:摄影遥感、电视遥感、多光谱遥感、红外遥感、雷达遥感、激光遥感、全息摄影遥感等。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的体例体系,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绪论主要介绍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了解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与采矿有关的地球的物理性质;掌握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矿物与岩石了解矿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矿物;了解岩石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自然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岩石。
第三章地层与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意义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了解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一些特殊地层以及我国主要的聚煤期。
第四章地质构造了解岩层产状的概念;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测定和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罗盘;了解褶皱等构造的概念;掌握褶皱构造的分类和褶皱构造观测与研究的方法;了解断裂构造的概念;掌握节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节理;掌握断层的要素、分类以及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了解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过程;掌握煤岩成分、煤的性质及分类;了解含煤岩系及类型;掌握含煤岩系的组成及煤田概念和我国主要聚煤地。
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了解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在生产中如何处理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了解岩浆侵入煤层对生产的影响;掌握分析判断岩浆侵入煤层的情况的方法及处理;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掌握观测与研究陷落柱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陷落柱。
《煤矿地质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地球的圈层构造大致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层和外圈层。
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矿物的光学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
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有硬度、解理和断口等。
4、摩斯硬度计由一到十的代表矿物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5、根据岩石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上部主要由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
6、根据岩浆岩中SiO2的百分含量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其中金伯利岩属超基性岩。
玄武岩属基性岩。
闪长岩属中性岩。
花岗岩属酸性岩。
7、岩石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8、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界、系、统。
9、地质年代被划分为五个代,它们分别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0、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根据岩层的倾角,可以将岩层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11、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背斜、向斜两种.12、宏观煤岩成分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13、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厚变化、地质构造、岩浆岩、瓦斯、地下水、地温等。
1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三类。
15、矿井水的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含水层水、断层水、地表水老窑水。
16、成煤的必要条件包括植物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地壳运动条件。
17、地质编录可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类。
勘探工程地质编录分为坑探工程地质编录和钻探工程地质编录两种。
18、三大矿井地质图件是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水平切面图、煤层立面投影图。
19、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立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岩层对比图等。
第四章中国煤田地质第一节含煤地层与煤层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
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
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滇藏赋煤区的聚煤期多,台湾赋煤区以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但两地区的煤层气资源意义不大,故含煤地层分布状况不再赘述。
(2)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划分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
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
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
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
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
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赋煤区,地层分区主要包括二连-海拉尔分区、吉东分区和三江-穆棱河分区。
二连-海拉尔分区位于内蒙东部锡林格勒、呼伦贝尔、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个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乐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赉诺尔群。
松辽-吉东分区发育了阜新、铁法、康平、元宝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沙海组和阜新组,或沙河子组与营城组。
三江-穆棱河分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隆起以东,含煤地层为鸡西群,鸡西群是东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第二节主要聚煤期煤层我国各聚煤期均有可采煤层形成,从早石炭世到第三纪富煤面积缩小,煤层稳定性变差,煤层层数减少,单一煤层厚度增大。
聚煤范围最广、煤层连续性最好的是华北赋煤区,其次为华南赋煤区,单层煤层厚度最大的是西北赋煤区和东北赋煤区。
(1)华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华北赋煤区的主要聚煤期为石炭-二叠纪与早-中侏罗世,局部地段发育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可采煤层。
上石炭统可采煤层分布于北纬35o以北的地区,下二叠统可采煤层遍及整个华北盆地,含煤系数4.8~15.6%,含煤5~10层,含煤性好(表1-1)。
石炭-二叠系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南北分带明显。
北纬38°以北存在一个厚煤带,厚度一般在15m以上,最厚可达30余m,该带进一步发生东西分异,呈现出厚薄相间的南北向条带。
在北纬35-38o之间,煤层厚度10->15m,大于15m者呈席状、片状分布,小于5m者零星展布在肥城、晋城、邯郸等地区。
在北纬35o以南的南华北地区,煤层厚度多在10m以下,且有向南变薄的趋势。
华北赋煤区的上二叠统煤层仅局限于南华北地区,含煤系数0.9~3.3%,含煤15~25层,以中厚煤层为主,煤层北薄南厚,呈东西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煤层总厚度在安徽淮南和河南确山一带可达20m以上,且有向南增厚的趋势。
华北赋煤区下-中侏罗统煤层主要赋存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大同、京西、大青山、蔚县、义马、坊子等小型山间湖盆内。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共含煤10~15层,主要可采层5~7层,累计可采厚度15-20m,煤层集中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和东北部,煤层厚度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减薄的趋势,煤层层数多,分布面积广,横向较为稳定,累计厚度大,局部可达40余m。
在延安、延川、延长一带出现无煤区。
(2)华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在华南赋煤区西部,上二叠统煤层厚度呈现出中部厚、向四周变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周边煤层厚度一般小于5m,中部煤层的发育特征在黔北-川南隆起带、黔中斜坡带、黔西断陷区和滇东斜坡区有所不同。
黔北-川南隆起带上分布着川南、南桐、华蓥山、桐梓和毕节等煤田或矿区,含煤3-53层,平均16层。
煤层总厚0.45-28.12m,平均6.24m。
可采煤层总厚1.90-23.25m,平均4.33m。
局部可采煤层14层,大多为薄煤层,有1-2层为中厚煤层。
黔中斜坡带分布有贵阳、织纳、威宁等煤田或矿区,含煤8-82层,平均26层,煤层总厚1.51-45.03m,平均16.35m;可采煤层总厚3.04-38.0m,平均9.98m;局部可采煤层16层,多为薄煤层。
黔西断陷区主要为六盘水煤田,是华南西部的重要富煤地区,含煤13-90层,平均37层,煤层总厚7.02-69.75m,平均总厚28.88m,可采总厚4.68-45.79m,平均可采厚度15.27m,可采煤层14层,以中厚煤层为主,单层厚均在1.35m左右。
滇东斜坡区包括宣威和恩洪两个矿区,煤层层数及厚度均向西减少,含煤4-80层,平均36层,煤层总厚3.54-50.53m,平均18.54m,可采总厚2.72-42.13m,平均可采总厚11.11m,局部可采煤层17层,多为薄煤层,有1-2层中厚煤层发育。
在华南赋煤区东部,煤层发育于下石炭统测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
下石炭统测水组富煤带分布于湘中和粤北地区。
湘中含煤3-7层,其中3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2号和5号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3号煤层厚度0-19.71m,平均1.5m左右,以渣渡矿区发育较好,平均厚度可达3.55m左右,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
在金竹山矿区西北部及芦毛江矿区,下石炭统煤层以煤组出现,最多可达10个分层,煤层较稳定到不稳定,5号煤层厚度0-21.0m,平均1.3m左右,在金竹山一带发育较好,平均厚达2.28m,且结构简单,3号煤与5号的间距为0-10m。
此外,在粤北地区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2层,2号煤层厚度0-6.0m,平均1m左右,3号煤层厚度0-42.5m,平均3.00m,结构极为复杂,煤层极不稳定,两煤层之间间距在18m 左右。
华南东部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沉积被古陆和水下隆起所分隔,各聚煤坳陷内含煤性差异较大,龙潭组普遍含有可采煤层,由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个聚煤带:南带位于赣南-粤北-湘南一带。
赣南信丰、龙南含B24、B26、B28等不稳定可采煤层,单层厚度在1m左右;粤北韶关含煤10余层,其中11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厚约2m;湘南郴州含煤10层,其中5号和6号煤层稳定可采,厚度小于2m。
中带展布于湘中-赣东-皖东南-浙西北-苏南一带,是华南东部龙潭组的主要富煤地带。
湘中涟邵含煤6层,其中2号煤全区稳定可采,厚约2m。
赣中萍乡、乐平等地含A、B、C三个煤组,其中B组煤全区发育,C组煤在赣东上饶发育较好,A组煤在萍乡一带发育较好,厚约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