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文(原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40
农业农业产业化与三产融合发展一、单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1.六次产业化最早从哪个国家兴起的?()A.韩国B.日本C.中国D.以色列用户答案:[B] 得分:10.002.单纯的购销联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价格风险主要由谁承担?()A.企业承担所有风险B.农户承担所有风险C.企业和农业各自承担自身的风险D.企业和农户共担风险用户答案:[C] 得分:10.003.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下面哪种观念是错误的?()A.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非农产业B.要以农业为基点C.要以农民为主体D.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作为重点用户答案:[A] 得分:1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1.从农业产业体系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有哪些?()A.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B.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C.优化了农产品区域布局D.完善了农业产业体系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2.从农业经营体制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带领农户进入市场B.为农户提供服务C.提高了农产品品质D.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用户答案:[ACD] 得分:0.00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的背景有哪些?()A.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B.新理念的兴起,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树立C.城乡居民消费所带来的农业功能的拓展D.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1道题】1.循环经济不属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
()Y.对N.错用户答案:[N] 得分:10.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与技术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1.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站占地不宜小于()平方米,应进行地面硬化,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
A.10B.15C.20D.30用户答案:[A] 得分:10.002.()作为垃圾最终处置手段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仍然是大多数国家主要的处理方式,该方式具有操作设备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特点。
中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与盐渍化黄季火昆(一.导言中国农民耕作与改良土壤,开发水资源和利用森林及草地的历史比其他任何农业文明都要久远。
按照大多数国际标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政府基本上较为成功地控制了这些要素从而满足了中国的食物和纤维需要并且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目前人口达到近12.5亿,但是中国利用其有限的资源生产了足够的农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充足的衣物、食物和房屋,并且为中国快速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经济提供了大量定价较为合理的农产品。
然而,在这历史和当代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的自然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He,1991;世界银行,1992;杨瑞珍,1994;国家环保局,1999)。
近年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环境的脆弱性有了相当的认识并开始提出质疑:环境的脆弱性是否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久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曲格平和Lee,1984;格日乐和姚云峰,1998;国家环保局,1999)。
资源和环境退化的严重问题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就如何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正向环境全面恶化的道路上迈进(He,1991;Smil, 1994,1993)。
其它一些学者则认为得出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现有的信息资源还不能提供可以使人信服的可靠的指标(Lindert,1996)。
一些人指责政府政策不力(He,1991;杨瑞珍,1994;章家恩,1993;世界银行,1992;),而其他人则认为在防治某些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Ross,1988;鲁胜力,1997;国家环保局,1999)。
然而,许多证据却是零散的,大多数观察家主要依靠轶闻和个体现象来推断环境总体变化的趋势与程度。
不管过去的结论如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土地退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Smil, 1984;Ross, 1988;赵其国等,1991;He,1991;世界银行,1992;中国科学院,1990、1991和1992;黄季火昆和Rozell,1995;可持续农业研究组,1998、1999;国家环保局,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年12月31日)新华网2016-01-27 17:2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飞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亿万农民是衷心拥护的。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一、单项选择题1. 2016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
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A. 十一B. 十二C. 十三D. 十五2.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树立(),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A. 大市场观B. 大农业观C. 大食物观D. 优食品观3.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三五”时期要用()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A. 法治思维B. 技术革新C. 发展新理念D. 新政策新制度4.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到2020年确保建成()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A. 6B. 7C. 8D. 95.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A. 12B. 10C. 9D. 86.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A. 个体小农经营主体B.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C. 新型农业服务主体D.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7.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的观念。
A. 以人为本B. 生态保护优先发展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D. 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8.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A. 20%以上B. 23%以上C. 30%以上D. 35%以上9.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推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A. 劳务输出B. 高效农业C. 观光农业D. 产业融合发展10.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煤炭机械化采样机的采样过程
煤炭机械化采样机是一种高效的采样设备,采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对煤
炭进行采样。
采样过程具体如下:
1. 运输煤炭到采样机:通过输送设备,将煤炭运往采样机设备,确保煤炭的数量充足。
2. 煤炭分割:在采样机内部,煤炭会经过多次分割,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
首先,
将煤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送入采样机内部进行采样,另一部分则通常用于后续的综合
煤性分析。
3. 煤炭进给:将需要采样的煤炭从煤场下方或者上方的料场调经过下降斗逐层落入
采样机内部,设定好进料速度。
4. 旋转分割:采样机内部的切割部位转动,将采样过程分成多段,确保采样点的分
布均匀。
5. 煤炭样品采集:在采样机内,安装了一次进样、多次分割、二次进样的比例分配
机构。
它在采样时将进入采样机的煤炭,按设定比例分配到采样和备样的容器中。
在设定
数量的采样后,采样机自动停机,待采样和备样容器里的样品及废煤清棚清扫后,就可进
行下一批样品采样。
6. 样品传输:完成样品采集后,通过输送设备将样品输送到实验室进行后续的煤质
分析。
总的来说,煤炭机械化采样机的采样过程是自动化的、高效的。
由于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采样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开始采用这种采样设备。
石板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调整完善方案石板滩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六月目录石板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一、基本情况 (1)(一)区域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 (1)二、规划修改的期限与范围 (1)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 (1)(一)调出情况 (1)(二)补划情况 (1)五、建设用地调整情况 (2)(一)城镇工矿用地调整 (2)(二)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 (2)(三)交通水利用地调整 (2)六、土地利用分区调整情况 (2)(一)土地用途分区规划 (2)(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规划 (2)附表:1、石板滩镇土地利用现状表;2、石板滩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石板滩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表;4 石板滩镇落实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情况表;5 石板滩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解表;6、石板滩镇调入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7、石板滩镇调出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8、石板滩镇土地用途分区修改情况表;9、石板滩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修改情况表;10、石板滩镇2006-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11、石板滩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12、石板滩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项目表;附图:1、石板滩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14年);2、石板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石板滩镇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4、石板滩镇土地整治规划图;5、石板滩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示意图;6、石板滩镇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调整示意图。
一、基本情况(一)区域概况石板滩镇位于**市区西北部,东临与**区交界,西接**县,南灌溪镇相邻,北与蔡家岗镇毗连。
距市区约12公里,207国道与临岗公路穿镇而过,石长铁路、常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捷。
定位为北部地区商品集散地,以建材、机电为主的工矿型城镇。
(二)土地利用现状2014年,石板滩镇土地总面积6549.50公顷,其中农用地5275.00公顷,占80.54%;建设用地1161.45公顷,占17.73%;其他土地113.05公顷,占1.73%。
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342)试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本科目满分150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计30分)1、农产品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农民和农业企业(锁定)风险,进而可以在比较稳定的市场价格、信息条件下合理安排生产的(避险)工具。
农经p872、(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均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
农经p403、土地国家所有制是指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国有土地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农经p1314、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
农经p2075、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百度6、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影响重大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7、在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中,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
经济增长表现突出的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被麦迪森称为“复兴的亚洲”,在其他文献中这一现象也常常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
发经p598、虽然储蓄是资本的源泉,但是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发经p919、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
10、(农村)转型是指一个贫穷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以及这一生产方式最终在该国社会形态中取得支配地位所必需的农村变革。
发经p167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20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是(C)农经p79A风险投资功能;B规避风险功能;C产品集散功能;D发现价格功能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土地产权功能的选项是(D)农经p130A激励功能;B约束功能;C协调功能;D分配功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选项是(A)农经p169A人才节约型技术;B劳动节约型技术;C资源节约型技术;D中性技术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契约关系类型的选项是(B)农经p231A古典契约关系;B合同型契约关系;C关系型契约关系;D新古典契约关系5、判别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最根本标准的选项是(C)农经247A经济结构;B社会结构;C农业比较优势;D社会发展水平6、(D)资本就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来表示。
杭州市农办、杭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6.04.12•【字号】市农办〔2016〕14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杭州市农办、杭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市农办〔2016〕14号各区、县(市)农办(一体办、经发局、环保局、农村治污办)、财政局:现将《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杭州市财政局2016年4月12日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及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现就加快打造杭州市美丽乡村升级版,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杭州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指示要求,积极实施名县、名镇、名村、名胜和精品示范线(“四名一线”)工程,着力优化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传承美丽人文,深入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努力实现秀丽宜居生态美、产业融合生产美、人文和谐生活美,让农村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第二故乡,力争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总体目标坚持“民生为主、产业为本、文化为魂、发展为要”的原则,按照“重点打造与全域覆盖并重”的要求,在两轮“百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底建成一批美丽乡村名县、名镇、名村、名胜和精品示范线,使农村景观越来越优美,农业产业越来越优化,农民生活越来越优质。
目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3)第一节宁德市概况 (3)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 (5)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4)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17)第一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17)第二节经济发展战略 (20)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 (22)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5)第一节指导思想 (25)第二节基本原则 (26)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27)第四章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30)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0)第二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34)第三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39)第四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54)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55)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55)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61)第六章环三都澳区域土地利用 (72)第一节环三都澳区域现状 (72)第二节环三都澳区域布局规划 (73)第三节环三都澳区域用地规模 (78)第七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79)第一节中心城区现状和规模安排 (79)第二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80)第三节中心城区布局规划 (80)第四节中心城区土地用途管制 (81)第八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83)第一节耕地保护工程 (83)第二节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程 (85)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86)第四节重点建设项目保障工程 (87)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4)第一节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94)第二节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95)第三节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96)第四节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96)第五节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97)前言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立足宁德市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编制《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天长市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编制《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5)住建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1)(6)《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3);(7)《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DB34/T1950-2013)》(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函;《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批复意见;(9)《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2)《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13)《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2—2020年)》;(14)《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15)《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6)《天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7)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文件。
(18)天长市已编制的相关规划、研究;周边城市相关规划。
第3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坚持“资源保护、公平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事权明晰”等原则。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4年—2020 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第5条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镇村体系规划规划范围为天长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14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市域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东至高邮湖、西至宁淮铁路往西100米,南至宿扬高速、G345以南100米,北抵白塔河以北100米、永丰镇北部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2平方公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新疆农村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特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本“规划纲要”与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国家、自治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相衔接,规划至2020年,是指导新疆未来10年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编制相关专项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所指的“农牧业现代化”即为“农业现代化”。
未来10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新疆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创新求变、务实严谨的精神,积累经验,科学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一)发展基础更加巩固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长足发展。
2009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297.61亿元,比2000年增加1.66倍。
农业增加值532亿元,比2000年增加1.6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3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21%。
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达2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54.76亿元,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10多万人。
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产能大幅提升,形成了1000万吨以上粮食、300万吨棉花、近1000万吨果品、200万吨牛奶、200万吨以上肉类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粮食、瓜果、畜产品生产基地。
附件1《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2019版)2019年2月目次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术语和定义34 缩略语55 数据库内容、要素分类编码与定位基础 56 数据库结构定义7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268 数据交换内容和格式309 元数据31附录A(资料性附录)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样本32附录B(资料性附录)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元数据示例37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及数据交换。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7027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GB/T 28407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TD/T 1053 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XXXX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修订版)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GB/T 13923-2006] 。
要素feature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1999]。
附件1: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征求意见稿)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数据库的内容、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文件命名、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规范适用于开展两区划定工作过程中的两区划定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9710 地理信息元数据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技术规程(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两区两区是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等规划,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划定用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及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生产区域。
两区在空间上包括区、片块、地块三个层级,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可包含若干片块,单个片块内可包含若干地块。
3.2 两区片块在两区内划定的相对集中连片耕地,具有明确的经营主体、管护主体或能够进行统一生产管理。
单个两区片块可跨越村组区域界线,但原则上不得跨越乡级行政区域界线。
3.3 两区地块在两区片块范围内,以实际宽度不小于1米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系等线状地物或行政区域界线为边界所划定的具体的空间种植单元。
3.4 两区划定按照《两区划定技术规程(试行)》规定程序,以地块为基本空间单元,确定两区空间位置、面积,并结合实际记录两区作物类型、权属以及农田灌排工程等基本信息。
4.数据库内容两区划定数据库包括应用于两区划定数据处理、管理、分析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两区信息要素等。
5.数据组织与管理5.1分类与编码两区划定数据分为3个大类,并依次细分为小类、一级、二级和三级。
锦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锦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3)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 (3)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9)第一节规划指导原则 (9)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0)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1)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4)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5)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统筹与调控 (19)第一节土地利用区域统筹 (19)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管控 (21)第三节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24)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9)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 (29)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31)第三节高效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 (33)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二节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37)第三节推进基础设施节约用地 (39)第四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3)第一节构建良好土地生态基础 (43)第二节强化土地生态环境整治 (44)第三节推行土地利用生态模式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8)第一节控制范围与空间结构 (48)第二节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 (48)第三节土地用途与空间管制 (49)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53)第一节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53)第二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53)第三节土地生态保护工程 (56)第四节重点项目保障工程 (56)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9)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控制 (59)第二节健全和创新规划实施行政管理 (60)第三节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经济机制 (61)第四节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 (62)第五节扩大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 (63)第十二章附则 (65)附表附表1: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附表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附表4: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附表5: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指标表附表6: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附表7:园地规模指标表附表8:林地规模指标表附表9:牧草地规模指标表附表10:补充耕地任务指标表附表11: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附表12:基本农田调整表附表1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附图附图1: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附图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附图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附图5:土地整治规划图附图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附图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合理安排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保障锦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附件 1《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版)2016 年 8 月目次第一部分................................................................................................................................................... 总体说明1第二部分................................................................................................................................................... 基本农田数据库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或图层对应关系说明. (4)第三部分................................................................................................................................................... 调整补充具体内容 (5)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缩略语 (6)5 数据库内容、要素分类编码与定位基础 (6)6 数据库结构定义 (10)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9)8 数据交换内容和格式 (33)9 元数据 (32)附录 A(资料性附录)基本农田数据库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33)附录 B(资料性附录)基本农田数据库元数据示例 (39)第一部分总体说明为统一各业务管理部门基本农田数据,规范基本农田建库工作,推动基本农田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到基本农田数据库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相衔接,以及实现基本农田数据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年度更新功能需求基础上,遵循《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 )(以下简称《规程》)的基本要求,面向目前基本农田建库工作实际,对《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1019-2009 )(以下简称《标准》)的部分内容做以下调整补充。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关于日本土地整理中地块调配的原则,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至少保留两处原来属于自己的地B.优先获得自己临路的地块C.原先地块密集者优先获得D.非农户的地块优先让渡给相邻地块的耕种农户正确答案:[A]用户答案:[B] 得分:0.002.“提高低效利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叫做()。
A.土地开发B.土地整治C.土地修复D.土地整理正确答案:[D]用户答案:[C] 得分:0.00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A.2018年B.2019年C.2020年D.2021年正确答案:[C]用户答案:[C] 得分:5.004.“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在()中提出的。
A.“十一五”规划建议B.“十二五”规划建议C.“十三五”规划建议D.“十四五”规划建议正确答案:[B]用户答案:[D] 得分:0.005.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划定中,优先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A.集中连片耕地B.丘陵C.梯田D.土坡正确答案:[A]用户答案:[B] 得分: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高标准农田的特点有()。
A.土地平整B.集中连片C.设施完善D.农田配套E.土壤肥沃正确答案:[ABCDE]用户答案:[ABCDE] 得分:10.002.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内外经验对比,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国外土地整治工作注重土地权属管理或调整,公众参与程度高B.我国没有注重权属和公众参与C.国外土地整治重视生态保护,并没有增加耕地的目标D.我国土地整治主要为补充耕地E.新时代土地整治应该完善占补平衡政策,与乡村振兴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正确答案:[ABCDE]用户答案:[ABCDE] 得分:10.003.中国台湾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背景原因有哪些?()。
A.田间排水不良B.田间灌溉不便C.坵块畸零狭小D.耕地分散E.农路缺正确答案:[ABCDE]用户答案:[ABCDE] 得分:10.004.因地制宜整治农用地,用途方向()。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文(原文)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 2020年)全文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粮食连年增产,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2000亿斤。
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2%、56%和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适度规模经营呈现新局面。
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
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73∶1。
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
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大型垦区的部分县市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
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时期。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
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
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三、农业现代化条件更加有利展望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
发展共识更加凝聚。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
外部拉动更加强劲。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劲拉动力。
转型基础更加坚实。
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发展规模经营主动性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源动力。
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潜力巨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
创新驱动更加有力。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二章更新理念科学谋划发展新思路一、战略要求发展定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不能拖后腿。
发展主线。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战略重点。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以维护农民权益与增进农民福祉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让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坚持优产能调结构协调兼顾。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加注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数量平衡、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的有效供给。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
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推进清洁化生产,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把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两大动力源,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管理机制。
坚持国内国际统筹布局。
顺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的农业对外合作局面,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机统一。
坚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必须着力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坚持有保有压,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
稳定冬小麦面积,扩大专用小麦面积,巩固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稻生产能力。
减少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西南石漠化区籽粒玉米面积,推进粮改饲。
恢复和增加大豆面积,发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保持东北优势区油用大豆生产能力,扩大粮豆轮作范围。
在棉花、油料、糖料、蚕桑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推动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
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蔬菜保有面积,确保一定的自给率。
在海南、广东、云南、广西等地建设国家南菜北运生产基地。
(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商务部等部门参与)(二)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
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畜牧业主产省(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保持生猪生产稳定、猪肉基本自给,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
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国产乳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加快建设现代饲料工业体系。
(农业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参与)(三)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统筹布局渔业发展空间,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
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养殖池塘改造。
降低捕捞强度,减少捕捞产量,加大减船转产力度,进一步清理绝户网等违规渔具和三无(无捕捞许可证、无船舶登记证书、无船舶检验证书)渔船。
加快渔政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国渔政执法监管指挥调度平台。
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完善远洋捕捞加工、流通、补给等产业链,建设海外渔业综合服务基地。
(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参与)(四)壮大特色农林产品生产。
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名优品种和适用技术,建设一批原产地保护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实施木本粮油建设工程和林业特色产业工程,发展林下经济。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参与)二、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一)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将15.46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地到户、上图入库,实施最严格的特殊保护。
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小麦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对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划定生产保护区,明确保有规模,加大建设力度,实行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