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程标

素养目标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结合材料、区域图,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

2。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

3。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4。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室效应原理如下所示: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3。碳循环过程: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①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②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碳元素在大气圈中唯一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

②二氧化碳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③只有人类活动才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

④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影响途径举例说明

全球变暖通过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①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环境难民问题

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②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高温热浪和旱涝灾害加剧→造成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最为严重的影响.

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指的是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

②影响区域:一些沿海低地和岛国。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主要途径有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全球气候变化即指全球气候变暖。 (×)

②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升高. (√)

④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全球气候变暖将引起生态系统的调整,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减缓措施:

措施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目的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2.适应措施:

3.加强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原因及关注的重点。

合作原因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关注重

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方面

(2)国际合作的原则。

①基于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②明确责任: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要率先减排;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3)合作方向。

①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②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碳减排必须采取全球性行动才能实现。(√)

②目前,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 (×)

③资金和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保障. (√)

④植树造林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⑤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都是公众参与碳减排的行为方式。(√)

在碳减排中,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提示: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同时,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碳转移,故在碳减排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过程:

(1)太阳暖大地: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的很少,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4)温室效应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2.温室效应的利弊:

(1)利: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 ℃,否则将会下降到-18 ℃。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

(2)弊:若温室气体含量发生变化,则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气候与环境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3.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图解如下: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

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地阳光居室图。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3)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温室效应"原理要从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方面分析。

(2)要知道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的影响.

(3)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

【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能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第(2)题,读图可知,“阳光居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由于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所以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第(3)题,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开发利用新能源,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 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 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3)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

【补偿训练】

(2020·滨州高二检测)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关系不明显

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解析】(1)选D,(2)选B .第(1)题,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②对;①是呼吸作用,影响小,①错;③是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较小,③错;④工厂排放的废气多,④对。第(2)题,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关系明显;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此图说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不能表示能量在循环。

2019年5月7日,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在芬兰罗瓦涅米结束。由于美国的反对,本届会议未能取得预期结果。下图为北极冰川范围预测图.

(1)(区域认知)据图描述北极冰川范围变化的趋势.

提示:面积不断缩小。

(2)(综合思维)结合碳循环原理及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人类活动是如何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

提示: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使更多的太阳辐射保存在地气系统之间,导致全球变暖.

能力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影响水循环过程.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影响农业生产。

(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款碳排放计算器,如每小时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8;每千米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每千米油耗公升数×2。7;下图为全球主要国家碳排放总量统计图(单位:亿吨)。

(1)计算下列日常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量。

①夏天开空调,如果每小时耗1。5度电,一天大概要排放的二氧化碳是。

②你如果开汽车从泰州到南京,实际里程约100千米,油耗为

10 升/百千米,大概要排放的二氧化碳是.

(2)中美两国相比,人均碳排放量更多的国家是,全球碳排放量增多会对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3)从能源结构角度,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及调整措施。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公式计算,夏天开空调,如果每小时耗1。5度电,一天大概要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8。8 kg。如果开汽车从泰州到南京,实际里程约100千米,油耗为10 升/百千米,大概要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7 kg。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美两国相比,人均碳排放量更多的国家是美国;全球碳排放量增多,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可从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状况等带来的影响回答.第(3)题,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主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以化石燃料为主;治理措施从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分析.

答案:(1)28.8 kg27 kg

(2) 美国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带来风暴潮等.

(3)原因: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以化石燃料为主。

措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开发清洁能源:研发煤炭利用新技术,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产业等。

【补偿训练】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1)选D,(2)选D。第(1)题,1936-2015年当地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年蒸发量应该增加;河湖随着山岳冰川的融化,水量不断增加,但当山岳冰川大量消融后,因缺乏冰川的补给,加上年蒸发量的增加,河湖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减少;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小,几乎消失,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第(2)题,沿海地区海拔越低,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越大;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越大,海平面上升淹没的范围越大;全球冰

川融化的总量越多,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大;洋流是海洋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对海平面升降几乎没有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降低碳排放已

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差异的分布示意图。

(1)(区域认知)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其能源消费结构以为主。

提示:美国石油

(2)(综合思维)比较中国与俄罗斯在碳排放特点上的差异。

提示:碳排放总量中国比俄罗斯大;人均排放量俄罗斯比中国大。(3)(地理实践力)为了降低碳排放,减小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

提示: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广泛采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多承担责任,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

(4)(地理实践力)为了提醒普通公众关注碳排放、全球变暖的问题,请你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设计一条宣传语和口号。

提示:只要涉及倡导公交出行、多种树、节能等内容都可以,简明、合理即可.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20·菏泽高二检测)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统计图(下图),完成1、2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的正确叙述是()

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

2.人均消费的碳排放量比较接近的一组国家是 ()

A。印度和俄罗斯B。美国和中国

C.俄罗斯和日本D。日本和美国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小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大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进口产品所产生的;我国通过出口商品把生产的碳排放量的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第2题,日本与俄罗斯两国人口总量接近,而且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接近,故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比较接近.

3.(2020·德州高二检测)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具有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解析】选A。“生物泵"的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可以缓解全球变暖.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

4.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恩克斯堡岛。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南极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A.生物类型多样

B.对全球变暖敏感

C.大气质量优良D。人类活动影响少

【解析】选 B.材料信息“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因此在此建立考察站,重在考察与冰雪有关的项目,与生物多样性、大气质量等无关;极地地区人类活动影响整体较小;全球变暖会导致极冰融化,因此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

(2020·潍坊高二检测)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5、6

题。

5。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A.巴西

B.埃及

C.南非

D.俄罗斯

6.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

【解析】5选D,6选C。第5题,直接根据图示“作物栽培带向北移动地域”判断,俄罗斯的作物栽培带扩大最为明显。第6题,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有升高,但不能表明是全球所有地区;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面积的毁林;受海平

面上升的影响,一些小岛国家将遭遇“灭顶之灾".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8月份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如下图).

(1)概括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

(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3)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分析出该地区土壤CO2排放量在8时开始上升然后在午后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单峰型.第(2)题,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8月份均呈现单峰型的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植物根系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受当地气温变化影响,中午前后气温高时排放通量大,而其他时段气温较低,

排放通量小;但是不同植被状况的土壤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土壤水分等都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而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最高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最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放出的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削弱光照,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比其他植被缓慢,土壤温度高值出现的时间会滞后,土壤CO2排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会相应滞后。第(3)题,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不一定能够缓解全球变暖现象.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释放CO2进而参与全球的碳循环,维持全球的碳平衡。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和植被破坏导致CO2消耗减少,因此森林植物群落丰富,能更多吸收大气中CO2,维持碳平衡;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但光合作用消耗的CO2也会大减,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反而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答案:(1)规律: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型)。

(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检测含解析第三册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020·东营高二检测)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史前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D。生态文明时代 2.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科技的进步 C.环境质量的改善D。资源质量的提高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史前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人类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其他文明皆不是被动适应,有主动改造的特点.第2题,在生态文明时期,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潜力变大,原来不能利用的一些资源现在可以使用,因此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

读图可知,人口数量并没有下降,环境质量改善对资源潜力没有直接联系;资源质量提高,还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2020·青岛高二检测)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水质量(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支撑能力。当水质量承载力大于1时,说明水质量承载状况超出水质量最大承载能力,水质量趋向变差。河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与水质量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下图为“2006—2009年赣江流域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总氮B。总磷 C.径流量 D.化学需氧量 4。提高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途径有( ) ①压缩资源型产业规模②推广“处方”农业 ③加强污水防治力度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一是径流量的多少,一般径流量越大,流域水质越好;二是河水中总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增加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 氧化碳。结合图示可知应为①环节。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人类应保护绿色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 2.C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读图,完成3~4题。 3.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 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 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耗减少 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少

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 ℃以内,并争取把气温升幅限制在1.5 ℃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 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 D.全面限制工业发展 3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逐渐升高,这会使得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而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会减少,故A项错;气温升高会使农作物分布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故B项错;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取暖能耗减少,故C项正确;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增加,故D项错。第4题,为缓解全球变暖,植树造林,缓解升温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 4.C 下图为西伯利亚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浓度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 A.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6.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的林线下移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5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第6题,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浓度在增加,会使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西伯利亚即使温度有所上升也不适合种植热带作物;高山的林线上升。 6.B 7.下表为我国西南某省级行政区1960—2000年各温度带面积(单位:103平方千米)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评价含解析第三册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20·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①过程可能导致() A。臭氧层破坏B。生物种群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D。海平面下降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断A圈是水圈;B圈含有CO2,且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所以B圈是大气圈;C圈产生火山爆发,可判断C圈是岩石圈;D 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C圈是生物圈。第2题,①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

使全球气候变暖。 【补偿训练】 (2020·淄博高二检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海底石油也是来自岩石圈,且对水圈有影响;②排放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

氧气,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需要经地壳变动后经长时间变质形成煤炭和石油,而非在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气候变暖会加快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和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 读下图所示的地理现象,完成3~5题。 3.图中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洪涝灾害B。全球变暖 C。酸雨D。臭氧层破坏 4。引起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有() ①地球处在温暖期 ②人口过多,呼出CO2太多 ③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 ④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全球淡水资源总量会增加 B.全球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进行讲解。本节以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作为导入,引入新课,首先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内容,是对第一节内容的细致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情境材料和统计材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运用图文资料,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视角认识全球气候变化。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全球气温变化特征。 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 【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的学习领略不同区域的风采。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一节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老师】2009年10月17日,时任马尔代夫总统及内阁成员头大水下呼吸器,身穿黑色潜水服,在六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会议采用手势和书写版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并签署了《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的文件,呼吁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积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什么马尔代夫要在海底召开?这次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会议呢?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哪些影响?的这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首先来看学习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程标 准 素养目标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结合材料、区域图,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 2。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 3。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4。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室效应原理如下所示: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3。碳循环过程: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①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②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碳元素在大气圈中唯一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 ②二氧化碳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③只有人类活动才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 ④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影响途径举例说明 全球变暖通过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①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环境难民问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章末总结探究课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 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野生动植物物种 ②草原和荒漠 ③地质构造 ④“本底” ⑤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⑦二氧化碳气体 ⑧生态系统 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⑩人为转移

⑪经济发展水平 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⑬处置成本 ⑭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 ⑮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⑯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⑰“谁污染,谁治理” [学思心得] 维护生物多样性 1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新环境;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④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数量减少以至濒临灭绝;②滥捕乱杀;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 (3)离体保护,建基因库。 (4)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规、法律。 (5)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 (6)加强国际合作。 (7)加强公众参与,如不食用野生动物,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 1.读图,完成(1)~(3)题。

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原因 (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共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 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该图主要说明了( ) A.鸟类灭绝只和栖息地的丧失有关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B (2)C (3)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二者的比重超过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第(2)题,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90%;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人类活动加速了北美候鸽的灭绝进程,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第(3)题,该图主要说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受威胁的几大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践行绿色生活 1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1 -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 3 -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 7 -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 11 -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两个角度 ①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2)主要类型 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这里的“某个临界值”主要是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而没有破坏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为标准来衡量的。 1.环境安全的地位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师版)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 和温室效应 原理,分析碳 排放对环境 的影响,说明 碳减排国际 合作的重要 性。 1.运用情境材料和统计材料,了解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 系。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 境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 响。 3.运用图文资料,理解人类应对全 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1.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内涵。 2.大气中碳循环的含义。 3.改变全球碳循环过程的人类活动。 4.全球气候变化的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5.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知识点01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20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以变暖为突出特征。全球气温虽有________,但总 体上呈现________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2)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 ________,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________,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2.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1)碳循环 ①含义: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 环。 ②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________。 (2)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注: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3.3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 自主学练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结合资料分析,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 合思维) 2.运用实例,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依据和类型。(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1.生态退化的原因及主要表 现分别是什么? 2.应对生态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生态修复有哪些类型?我国在生态修复上做了哪些努力? 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要求及主要的类型、意义是什么? 第1课时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73-75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表现如右框图: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逐步下降。 (2)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应对生态退化问题的措施 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自主学编号 33121 班级: 姓名:

[易错提醒]我国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的类型不尽相同。如黄土高原的水力侵蚀、西北地区的风力侵蚀、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等。 自学参考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项目内容 生态退化 原因 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 生态退化 表现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生态退化 的特点 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生态退化的危害导致自然环境服 务功能逐步下降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 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 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 障碍等问题 生态退化的危害 是逐步累积的 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 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生态 退化问题的措施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2.破坏森林的危害3.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核心素养1.运用相关资料,说明全球范围内工业革命以来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实所发挥的作用,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通过参加户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结合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具体的环境保护实施计划或对已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价。(地理实践力) 4.结合案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对环境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发挥的作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一、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1.环境保护概念:环境保护是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环境问题 (1)产生: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界中,如果超过了自然界本身及人工的净化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与生物的正常生长。 (2)本质: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3.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但传统工业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生态环境大范围遭受破坏,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 (2)第二阶段: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了国际上的环境保护运动,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多方面的冲击。 (3)第三阶段: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人类开始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以1972年至2012年间的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二、国际环境保护 1.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许多国家成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并通过立法手段保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顺利执行。 2.环境保护是当今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许多国际组织也将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和国际立法。联合国机构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机构。 三、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1.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成本,更给国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2.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1)我国先后修改和制定了《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基本法律,在这些基本法律中构建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节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

第四节环境爱护与国家平安 必备学问·素养奠基 一、我国的环境爱护政策体系 1.环境爱护政策体系的必要性: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加强环境爱护、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国其次次环境爱护会议将环境爱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 2.环境爱护的根本政策:

环境爱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掌握制度益的倾向,掌握和削减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问题 [辨一辨]推断以下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谁污染,谁治理〞目的是惩治污染企业,使其关停。(×) ②“谁污染,谁治理〞完全针对的是污染大气、水体的企业。(×) ③由于水体有自净力量,对污染水体企业无需承当责任。(×) ④污染企业缴纳的费用主要用于治理环境污染。(√) 3.我国环境爱护的法律法规:国家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爱护制度,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和贯彻执行,在法治轨道上标准企业和公民行为。 二、我国的环境爱护措施及成效 1.我国的环境爱护总措施: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爱护并重、生态爱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环境爱护措施,深化实施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乐观推动生态爱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我国为什么要组建生态环境部? 提示: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爱护、治理和监管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2.全力推动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3.持续加大生态爱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连一连]将以下地区与其重点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连起来 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面对环境形势的严峻挑战,我国适时作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提出坚持节省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根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要求层面详细要求 思想上正确熟悉环境爱护与经济开展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3】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运用图文资料,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教学难点】 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及视频“电影《后天》片段” 美国科幻电影《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全球肆虐,整个组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而这一切都起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师: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板书)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讲授新课】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的危害 师:结合影片资料,说说全球变暖会造成哪些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全球气候变暖,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有何影响?出示图片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有何影响? 出示图片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工业有何影响? 出示图片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出示图片: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影响的主要表现。 师:那么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开头提到的马尔代夫这个国家为例来思考。马尔代夫为什么要在海底召开呼吁关注全球变化的会议? 出示材料及图片“马尔代夫”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习题含答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必备知识基础练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2005—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建设用地的扩张 B.耕地转化为草地 C.天然林迅速恢复 D.农业灌溉区减少 2.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 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 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 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 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碳排放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下图反映了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2010—2018年江苏省碳排放数量和结构变化,正确的有() ①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下降②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③第三产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④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减少碳排放总量,江苏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积极发展绿色交通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向青海省购买碳排放权④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浙江7月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5~6题。 5.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6.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2021·浙江模拟)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据此完成7~8题。 7.实现“碳中和”的可行“形式”是() ①开发清洁技术②缩小工业规模③参与植树造林④提高化石能源价格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当前我国推进“碳中和”的主要障碍是() A.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B.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C.公众环保意识较淡薄 D.生产技术进步缓慢 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减排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市场销售获取效益。超排企业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多余配额或者能抵减排放量的碳汇产品。下图为碳排放交易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含答案)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教师版) 3.1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知识梳理<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知识点一 碳循环 : 1 .碳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 碳循环 : 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 碳循环的过程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重点看) 1. 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碳存在形式 碳 循 环 概 念 过 程 温室效应 碳 排 放 对环境的影响 碳排放过程 国际减排合作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 作 合作的原因 遵循的原测

2.碳排放与温室气体的概念: (1)碳排放: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3. 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重点看) 1.二氧化碳的影响: (1)有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不利: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加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3)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加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知识点四国际减排合作:(重点记) 1.碳减排的原因: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内容: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4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平安 .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是为了确保国家生态环境平安而制定的行为规那么,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标准等。 2.作用:用于协调社会经济开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概况

3.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参与情况我国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平安的同时,积极务实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为确保全球生态平安做出了应有的奉献 种类气候变化、臭氧层保护、固体废物处理、生态环境保护 现状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近 60 项,表达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对全球环境保护责任的承诺和担当 4.环境保护法规 法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根本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开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开展的根本方针,也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 环境保护 单行法律 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或者环境要素公布的法律 环境保护 行政法规 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公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立法机关或地方政府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综合性或单行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标准为了执行各种专门的环境法而制定的技术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行为的法律尺度 [特别提醒](1)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主要是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2)政府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可以通过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公布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条例和国家行动方案等,强化环境管理。 将环境保护法规与所属类型连线。 二、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1.我国环境政策体系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3.“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1)根本内涵: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那么的表达,由污染者承当环境治理的责任和费用。 (2)主要措施 4.“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目的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作为政绩考核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章节名称 环球同此凉热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授课对象高二 课标解读3.4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和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方法要求是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重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的行动和合作。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进行讲解。本节以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作为导入,引入新课,首先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球变暖将是我们今后很大的威胁,如何应对全球变暖这将是人类的一大难题。本节课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细致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之前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进行原因分析。所以本节内容是大气这一章富有精神内涵和便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对于本节课知识点主要三个重要的内容: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难度都不大,其中,气候变暖原因分析需要一定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储备,难度较大,需要合作探究。本节课内容整体趣味性高,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可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探究原因,总结影响,找出对策。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很有意义。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理解碳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区域图,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4.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增强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全球变化的成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教学难点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方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法、思维导图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

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以____为突出特征。工业革命以来,____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碳循环: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____和____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____,甚至威胁人类____、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对国家安全的影响:____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加剧____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激化国家间的____而影响国家安全。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采取减缓措施:减少碳排放(减排):降低能耗、____、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____等。增加碳汇(增汇,即吸收碳排放):减少森林破坏、____、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适应措施:提高适应能力,如采取预防措施、建设____工程、开展灾害保险业务、改种高热量资源需求的作物类型或品种等。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各国都要基于“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____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各国需要通过____,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国际减排合作中____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1.变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使用化石燃料改变土地利用 2.服务功能生命财产安全生存空间的丧失资源危机资源争端 3.使用清洁能源倡导节约消费植树造林抗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共同但有区别国际合作发达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