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队在荒凉的驿路上遇到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热情和美丽让他们难以忘怀。
本文以美丽的梨花为线索,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梨花的美丽和人物的美好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学生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梨花的美丽,体会到人物的美好品质,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词语解释、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荒凉的驿路上,遇到美丽的梨花姑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同时,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一个梨花盛开的驿站时,遇到了梨花姑娘,并在梨花的帮助下找到了抗日游击队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写梨花姑娘的美丽、善良和勇敢,展现了梨花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抗争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时代特色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文学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时代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梨花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体会梨花的精神风貌。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时代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解答学生疑问。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自己的故事或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和相关图片。
2.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然后引入课文《驿路梨花》,让学生了解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2016年新版人教版教材《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精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1.理请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2.理解“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观看ppt梨花的图片2.导入: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预习检查,正字音。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预习中要求识记的字词,齐读。
PPT出示字音:驿(yì)路花瓣(bàn)竹蔑(miè)撵(niǎn)路麂(jǐ)子修葺(qì)菌(jùn)子着(zháo)急露宿(sù)简陋(lòu)喷香(pèn)悠(yōu)闲恍惚(huǎng)晶莹(yíng)3.反馈指导:正字音,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概括课文,一个故事1.出示任务(PPT显示):(1)思考:A.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B.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C.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D.按“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E.比较两种记叙书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学生活动(PPT显示):快速圈点勾画,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并列出表格。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假如你正走在望不到尽头的深山老林里,此时,你已精疲力竭,干渴难熬。
要是能有水喝该多好呀!就在这时——你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口井,你于是甩掉包裹,不顾一切的奔了过去。
——哇,一竹筒清凉的甘泉就放在井边。
正当你低头喝水时。
却发现旁边写有这样几句话:“这是一筒引水,请将它放在汲水器里,打上水后再渴。
别忘了留下引水再离去,否则,后面的旅人就喝不到水了。
”一边是解渴的清泉,一边是为了后人的方便,此时此刻,筋疲力尽的你会怎么选择?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课文——《驿路梨花》。
2.作者及写作背景: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二、学习字词,指名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订正后,学生每词齐读两遍。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
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yi 蔑miè陋 lòu 撵 niǎn 麂jǐ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
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
“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
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
“我问老余:
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
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l)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
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
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
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
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
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
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