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高中政治《文化生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5
《传统文化的继承》蚌埠二中丁小艳本课是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必修三)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题的内容而设的。
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即文化的传承,探讨人类文化的发展,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
本课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主题,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具体内容有: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介绍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1) 对自学课本知识,预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收集自己身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事例,体悟它们各自的含义和作用。
【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展示:京剧走进课堂08年3月至09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天津、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第四课第1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 的,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重性。
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分辨传统文化屮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正确的文化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学习目标(略) 情境导入:展示体现我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说明图片的内容,和教材中的什么对应,:京剧表演人 *<riQ人V亠栄£“■•nKrl任UA・■■每爱:才・WM flu小<丫4厶X-1A卄r.>Rr. t.tt dixvAlc中秋赏月传统习俗四合院一一传统建筑京剧表演一一传统文艺书法一一传统艺术学习探究1.传统文化面面观以上我们从习俗、建筑、文艺、思想不同的角度,感受了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z—;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
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设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本土文化, 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的重点内容,完成课前预习案中的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认真完成练习,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①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②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③理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课前预习案』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①利用课前20分钟,通读教材,理解并初步掌握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②记忆最基本的概念原理)『预习自测』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
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
以上材料说明( )A.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由来已久。
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由此看来,应该(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3.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的是( )A.传统文艺B.传统思想C.传统习俗D.传统建筑4.《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
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
中华文化具有比血更强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判断: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讨论】群英荟萃,论“传统文化中的变与不变”
【教师】点评并举例
【探究分享二】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财富,它维持着社会稳定,为我们的精神提供栖息之地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保守的力量
大家怎么看?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二)传统文化的作用
双重作用:
①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角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
【课堂小结】。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一、明确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传统文化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学习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二、预习案(自主学习)1.教材助读1、传统文化面面观①.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③.____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
⑤.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①.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②.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高二政治组王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教学过程导入语:前段时间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继承者们>大家看了没有?家庭的财富和遗产需要继承,那么那些弥漫着华夏五千年优秀历史积淀的古老文明,那些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标志着我们身份认同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不要继承,又该怎样继承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4.1 传统文化的继承(PPT呈现)【体验篇】感受传统文化走进河南一批上海青少年准备组织“传统文化四日游”活动,第一站在河南省。
作为河南的一名中学生,请你向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一小组介绍我们生活中的传统习俗;第二小组介绍河南的传统建筑;第三小组介绍河南地区的传统文艺;第四小组介绍我们生活中较有影响的传统思想;并说明它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学生回答。
师总结归纳:真是合格的导游。
同学们分别从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个表现: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精彩的介绍,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让我们了解了河南、进而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采与魅力。
我们为自己生活在这片土地而骄傲。
(PPT知识呈现)(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过渡: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些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学生回答。
师评价、总结:刚才几位同学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适当重新整合教材)自主学习篇1、传统文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
③把握住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运动,加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四课第二框题)④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3课)⑤加强文化创新(第5课)合作交流篇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一、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教材42页1-2段)补充: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具有历史性、继承性解析:是指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
1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学习重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教材助读 1、传统文化面面观 ①.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③.____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 ⑤.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 ①.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②.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③.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_______________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_______________作用。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克服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白己自由金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②.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 ( ) 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 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 ④各民族间是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 2
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 )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 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下列具有继承性的是( ) ①传统思想 ②传统习俗 ③传统建筑 ④传统文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5.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三、 探究案(合作探究)
(一) 质疑探究 探究一: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有人认为,传统民居占用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三: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探究四: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小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文明进步背道而驰。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3
(2)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二) 我的知识网络图 (三)当堂检测 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和其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所指的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艺术 D.传统思想 2.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并主持完成的民族民间的文化十大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者期待已久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入了立法程序。但是,我们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与亟待抢救的民族文化资源相比,还相去甚远。现在,“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已不是个别现象。如不加紧抢救,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就会失传,我们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之所以要特别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这主要是因为( ) A.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点 B.传统文化是现代建设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并在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之前,代表中国文化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而到了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发生了冲突,最后达到融合。据此回答3~4题。 3.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 ( ) 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4.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 4
积极融人外域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四、 训练案
1.传统文化是指:( ) 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 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 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说明文化具有:( ) A.积累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 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 ①传统习俗 ②北京故宫、长城 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 ④《论语》 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⑥ 延安宝塔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鲜明渗透性 6.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只要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7.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应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 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④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培根的这句话表明:( ) ①正确的知识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②任何知识文化都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④文化具有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