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一、试题情况分析1、内容与权重本次试题包括选择题10分,填表题12分,实践活动题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四个方面共五十分。
试题内容丰富,题目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符合教材要求,难易适中,题量适当,充分考查了同学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水平。
2、难度本次试题内容,能为同学提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如“选择题”、“填表”、“实践活动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体现了教材的主要内容。
注重培养同学使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水平,注重了同学的生活习惯与品德的养成。
突出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同学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本试卷共有四个大题,题型多样化,分布合理,具体得分率如下:第一大题选择题,共十分,这道题得满分的同学占百分之八十,没有满分的同学是因为对课本中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没有记住。
第二大题填表,因为考前练过,这题全部同学都得到了满分,说明学生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回答得还算不错。
第三大题实践活动,得满分的同学占百分之七十,没有得满分的同学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粗心,没有读清题,题上说写出五条得十分,多写可得满分。
结果自己只写了五条,导致失分。
二是对于课本最后的友好交流活动,自己掌握的情况较少,连五条也不出来,导致失分。
第四大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给出的材料是关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这道题得满分的同学只占百分之二十四,绝大部分同学有错误。
三、结果分析1、较好的方面总体来看,学生成绩比较好,说明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语言组织水平也比较好,能够审清题,并按照要求完成。
2、存有的问题(1)个别同学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同学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同学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 因为同学的语言组织水平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对具体事例的言行评价组织太简单、语句不通顺,因而失分的同学较多。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质量分析一、命题原则本次期末检测命题,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
试卷知识覆盖全面,教材重难点突出,考查内容难易适中。
符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基本情况分析:602班有57人参加考试,及格率是93%,优生率是87.7%,成绩优异。
三、卷面分析:本次试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填空题。
分值占28%。
共8道小题。
这部分内容考查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从卷面上可以看出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因此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正确率较高。
第二部分是判断题。
分值占20%。
共10道小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此项内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答题的正确率较高。
只有3名学生因概念掌握不牢,导致判断与选择的错误。
第三部是选择题。
分值占20%。
共7道小题。
正确率较高。
只有三名学生有失分现象,出错的是第2小题,答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马虎造成的。
第四部分是填图。
分值占8%。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看图知识。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
从卷面上看,学生都能做出正确作答。
答题正确率较高。
第五题是简答题。
共2道大题。
第2大题个别学生答题不完整。
四.今后教学工作的思考与改进:1.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只局限于文本上的知识,还要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课前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如果课本上没有答案要上网或找课处书参考,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知识。
3、课后多学习一些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只局限于文本上的知识,还要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本次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理想,我想这与平时扎扎实实上课,课下及时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是密不可分的.现将本次考试分析如下:一、考试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对品社课比较感兴趣,六年级分两个班参加考试人数为90人、一班44人,平均分86分;二班46人,平均分89分。
从整体来看,这次品社试卷考得比较理想。
二、试题分析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重难点把握比例合理,考查内容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试题注重了知识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也为教师平时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例如很多基础知识在试卷中通过填空、判断、选择中得到了广泛的考察.(2)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成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知识载体,考查了学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力。
三、答题情况。
1、从整体上讲,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还可以。
这次考试中学生的基础题完成的很好,都能把正确的答案填出来.命题不是很难,所以只要学生认真读题,就能很快的写出答案。
这与前段时间对学生的重点题的背诵抽查是分不开的。
看来只要有工夫,就能出成绩,在我们没有找到很好的科学方法之前,卡学生就是提高成绩的一个方法。
当然也不是漫无根据的乱背,要有针对性的抽题,或者分批背诵。
2、简答题贴近生活,学生都能灵场发挥,即便没有学过也能写出来个七七八八,比如:我们正在教室上课,突然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因为我校也注重了地震演练等一些安全讲座,这给本题以很大的帮助.所以答的不错。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试题侧重于第一二单元的考核,内容丰富,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符合教材要求,难易适中,题量适当,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比较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我。
二、答卷情况分析(一)学生答卷总体情况:六年级共有学生32人,平均42分,及格率为100%,优秀率85%。
总的来说,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过关。
学生对本科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有吸引力,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真实反映了学生的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具体情况分析:本次试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社会小知识。
连线题考查学生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正确率达到100%.填空题主要考法律方面的知识,正确率100%.第二部分:社会小调查。
第1小题列举山西端午节的4条习俗,有个别学生有失分现象, 把赛龙舟也写了出来,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地区差异.第2小题列举酗酒的5条危害.有一个同学粗心大意,写成了吸烟的危害.第三部分:社会现象分析。
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题失分比较严重,学生分析不到位,答题不够完整。
第(二)题学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率100%。
第四部分:社会与生活。
考查学生对材料题的理解,以及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多数学生有失分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进行仔细分析,部分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不够认真、细致。
四、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联系生活,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12篇【篇一】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新课标内容和课标要求有了更加深入的解析。
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
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
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通过对道法新课标的学习,感触最深的是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
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
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硬灌输已经不再适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3版课标整合了2023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
它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适切性,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堂课都充满活力。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一、对试题的分析:这次期末考试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题目的类型、试题的结构、试题的难中易、学科的主体内容等方面都力求适宜,其中也不乏变革、创新的成分;此外试题融入教育改革的理念,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化,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学生的社会素养,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以发挥,无形中会将今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纳入“有章可循”的轨道,同时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
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立足点,突出了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以试题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
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出了基础性和实践性。
所有的试题都从书本中加工或变化而来,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2、课程重点照顾了多方面。
试题的设计开放,新颖。
注重实用、理解、运用和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事实表明,试题较好的发挥了评价教学作用的同时,在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对试卷的分析:(一)填空题本大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试题灵活,代表性强。
学生对于第一、四小题的第二个空上答的不理想,体现出平常学习时不注重总结,对学生要求不严。
(二)判断和连线题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灵活应用,贴近学生。
这部分只有对个别学生对于判断审题不清,出现失误。
(三)看图填空部分本题考察了学生对世界概况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全部答对。
(四)选择题和简答题这两道题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照顾了好、中、差学生。
但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丢了分。
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再严格要求,对于知识基础部分加强锻炼。
三、对试题的建议:1、、取材广泛,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让学生联系实际谈理解、谈看法,打破以往的问答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水平。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1.试题难易程度分析:本次试题内容丰富,题目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符合教材要求,难易适中,题量适当,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比较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我。
2.知识点的涵盖与新课程标准分析: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本次试题内容分三大块,即“合理选择”、“正确填写”、“解答问题”等,体现了各单元中的主要内容,设计格式合理。
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的养成,以及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答题分析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成绩有所进步,优秀人数有所提升,但也存在一部分较差学生。
第一题填空题是对学生社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
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学生对本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欲望很高,学生对急于探索新领域,增长知识的积极性很高。
因此,学生对本项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得分率在80%以上。
在本题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第5小题和第7小题,问题主要是学生对问题记忆混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大多由于粗心等原因,第三题连线对题率在90%左右。
第四题填表写节日习俗得分率也较高,得分率在85%左右。
因为本题接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生活积累了解更多信息,而获取的知识,因此学生对本项知识印象深刻,掌握情况良好。
三、实践类题目成“瓶颈”,及时弥补刻不容缓。
第五题第一小题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实践题,也是本次考试出现问题最多的题目。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题及试卷分析报告一、试题分析:本次试题侧重双基、结构合理、题型全面、题量较大,同时,本次试题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本套试题考试时限为30分钟,共分为五个大题。
第一题“我会填”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所学基础知识,贴近生活;第二题“判断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判断能力;第三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所学内容,正确剔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做出自己的选择;第四题“我回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书本上所涉及的知识加以正确的理解,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语言表述能力。
二、试卷分析第一题,填空题,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不乐观,大多数学生的正确率在75%以上。
有个别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如“鸦片战争”写成“鸭片战争”,“底格里斯河”写成“底格里期河”等。
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搞不清楚,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
历史事件“南昌起义”偷换概念写成“武昌起义”。
第二题,判断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较好,正确率在98%以上。
第三题,选择题,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也不是很好,大多数同学的正确率在80%以上。
出现失误较多的是第9、10小题,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出现错选现象。
第四题,简答题,本题难度适中,正确率在70%。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了环保型内容的设计与训练,在双基训练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1小题,考察的重点是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些?学生对本题回答思路较清晰,内容较准确。
第2、3小题,主要考查新能源和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失分有原因,有的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根本不知道新型能源是什么?回答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第4小题列举西方著名的文学作品,回答的可以。
三、教学整改建议(一)发现问题(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俞浩山
本次六年级品社期末考试试题分值是100分,有填空、选择、判断对错、连线、解答五部分内容组成。
从答题情况来看,难易适中,学生成绩也比较符合平时学习表现。
一、试卷情况分析:同样的教学时间、同样的教学内容,四个班差距不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主要原因是学生上课效率太低,每一节课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导致优生不优,差生太差。
本次考试成绩也基本上真实的反应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讲,教材涉及面太广,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地理到历史、方方面面,太多太多的内容铺天盖地出现的一本书中,那么多生疏的名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接收起来确实有困难。
另一方面课时有限,每周两节课,课堂上组织一下纪律,点评一下学生作业,十几分钟就过去了,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
从学校到学生到家长都认为这是副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本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第一大题填空98%的学生答题准确,学生答题情况很好。
2.第二大题判断对错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判断对错,准确率较高。
3.第三大题选择题学生答题情况很好。
4.第四大题是连线题学生答题正确率很高。
5.第五大题是实践题,题意很好,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对答题内容理解不透,导致学生答题不太准确。
三、对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调动家长的作用,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一周一课,一课两遍,查阅资料,课下完成,上课时间有效利用重点引导孩子理清思路,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办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杨敬军
(一)成绩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参考人数31人,参评人数31人,总分1395分,平均45分,及格人数31人,及格率为100%,优秀人数29人,优秀率为94%,最高分为49分,最低分为42分。
总体来看,学生的成绩还不错。
根据考试情况来看,试题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学生测试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很好的检测出学生所学和不足。
(二)学生答题分析
1、填空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学生答的不错。
2、判断题,有三人不同程度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掌握知识不牢固,做题不认真看题等原因,今后多加强辨别能力的训练。
3、选择题,有二人不同程度出现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错误,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致使学生选择不准确。
4、问答题,只有两名学生没有出现错误,其余同学不同程度出现了错误,主要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第二题中少写一条。
5、拓展题,失分原因主要是对具体事物的言行组织太简单、语句不通顺,既没说清楚是什么,也没明确地表示出具体内容,因而失分的学生较多。
(三)今后的教学措施
1、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7、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其会学。
8、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