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暑假作业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0.04 KB
- 文档页数:5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2019·沧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答案 D2.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
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答案 D3.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从反面反映出()A.政府法规引导风尚变迁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答案 D4.2019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答案 C5.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答案 B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 C7.(2019·上饶高一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
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对应着“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2.(2018·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D.辛亥革命的影响『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彻底反清,上海军政府发动剪辫运动,以风俗改革来推动反清斗争的进行,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表明()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从材料中衣裳变瘦显出细腰的变化趋势可知,反映的是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吕思勉曾认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该观点反映出()A.近代服饰已中西合璧B.西装不合时宜将被淘汰C.传统服饰更具生命力D.服饰变化源于列强侵略『解析』根据材料“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可知,吕思勉个人认为传统服饰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故C项正确。
『答案』 C5.(2017·山西晋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天津高一检测)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A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④D.①③④[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在的,如①④;也有内在的,如②③;有主观的,如③;也有客观的,如②。
故答案选A项。
2.(2018·常州高一检测)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B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B项。
3.(2018·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B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年”和“曼彻斯特式的头巾”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B项。
4.(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
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
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D )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旗袍是在满族旗服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近代服饰进行的改造,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D项正确。
5.(2018·常州高一检测)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D.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的作用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传到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故A 项正确。
B、C、D三项均发生在这之后,排除。
2.(2018·山东泰安学情考)《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答案 C解析材料“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不能说明自由恋爱,A项错误;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与材料“先由男女同意”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可知乌青镇已经突破了之前的婚姻程序,这是习俗风尚的变革,但是“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表明仍然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市民生活新旧交织,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D项错误。
3.(2018·苏中苏南六校学测)一位久居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报》,以了解国计民生。
在民国六年的《申报》中,他可能读到的新闻是() A.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入宫给皇帝表演B.某华侨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兴隆C.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了有线电报线D.上海学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答案 B解析民国六年是指1917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清帝早就退位了,排除A项;而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是在1877年,排除C项;上海学生罢课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应该发生在1919年,排除D项;华侨在沪开办西餐厅是有可能发生在1917年的,故选B项。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 )A.古为今用B.中西合璧C.彻底西化D.去繁就简,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中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
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当时上海某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当时上海舆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但并不能说明政府赞成、人们基本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故选D项。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涉及兴起爱国帽子等服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兴起了新的服饰、主张剪掉长辫、改为公历纪年等,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等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
课后作业(十四)一、选择题1.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该服装样式是( )A.传统满族旗袍B.改良旗袍C.苏式连衣裙D.干部服[解析]孙某某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 B2.近代以来,某某、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行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
“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
这一现象( )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B.说明某某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D.与某某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解析]进入近代中国,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的生活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故A项错误;“某某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服饰”,这种表述太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信息,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某某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某某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
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
从30年代起,在某某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解析]着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某某等城市开始流行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A项正确;西式婚纱开始流行并不意味着取代了传统婚礼服,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30年代清政府已灭亡,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某某与科学,与婚俗的变化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这样的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C)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本题中C 项说法符合史实和材料。
2.“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C)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解析:“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当时尚未建立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故B项错误;“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风俗的变革具有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D项错误。
3.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B)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年”和“曼彻斯特式的头巾”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B项。
4.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2019-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暑假作业
(14)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单选题
1.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
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
2.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3.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
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 )
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
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
③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
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 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
这些变化说明( )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5.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6.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
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
这表明当时( )
A.人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
B.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
C."左"倾铕误困扰了经济建设
D.人们生活受政治范围的影响
8. 201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
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
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
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
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9.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10. 近代以来,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是( )
A.广州
B.西安
C.合肥
D.深圳
11.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
1929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
这表明( )
A.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B.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12. 《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育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
这表明当时上海( )
A.已经基本普及了基础教育
B.受到西方文化的逐步渗诱
C.人们的审美观念全盘西化
D.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13.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14. 清末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共和纪年、耶稣纪年之争。
这反映了( )
A.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B.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C.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恢复传统文化的迫切愿望
二、材料题
材料一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上述三幅图片是一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据上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一,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特有服饰与西方国家无关,A项错误;B项旗袍原本是满族服饰,民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直接得益于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C项说法显然与违背史实,也无法解释旗袍受青睐的独特性; D项是旗袍本身的特征而非社会原因,故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可见体现了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观念,传统婚姻观念已经受到冲击,这与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有关,③“思想不断解放”无从体现,因此选B.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4.答案:A
解析:
5.答案:C
解析:材料旨在说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打开,火柴、洋布等在中国的农村市场也开始增多,外国商品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进一步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也使得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C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并且依然占主导地位,B项说法错误;我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在1842年,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革命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留辫子被认为是“封建余孽”,是清朝的象征,而辛亥革命后开始剪辫,体现了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C项正确;“断发”使得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但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有点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
8.答案:A
解析: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4.答案:B
解析:无论用哪种纪年方法都是希望废除帝王纪年,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都是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基于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思考及内在要求。
二、材料题
15.答案:1.①中山装;②西餐;③飞机;④电话; 2. 原因: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
②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3.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外因:西方殖民侵略,西式建筑的传入
4.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