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肿瘤概述-2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5
5.1 肿瘤概述
一、肿瘤的概念
在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
▪这种新生物形成的过程称为肿瘤形成(neoplasia)。
▪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故名肿瘤(tumor)。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将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后者常见的为癌与肉瘤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2. 瘤性增生与反应性增生(炎性、再生性和修复
性增生)有本质性不同。
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
增生单克隆性多克隆性
分化程度失去分化成熟能力分化成熟
与机体协调性相对自主性具有自限性病因去除持续生长停止生长
形态结构、功能异常正常
对机体影响有害有利。
第一节肿瘤概论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新生物一旦形成后,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
它不受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
根据肿瘤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良性与恶性,恶性者可转移到其他部位,治疗困难,常危及生命。
人类平均寿命延长,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威胁日益显得突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肿瘤已成为目前死亡常见原因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760万人死于癌症,有1010余万人患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为男性第二位死因,女性第三位主要死因。
我国每年约新发病例200万,死亡约150余万人,其中60%以上为消化系统癌症。
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城市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与乳癌。
在农村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肠癌。
分类分类的目的在于明确肿瘤性质、组织来源,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并能提示预后。
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即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可分为良胜与恶性两大类。
良胜肿瘤,一般称为“瘤”。
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胚胎性肿瘤常称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
但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病”,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各种良胜或恶性肿瘤,根据其组织及器官来源部位而冠以不同的名称,如乳癌、肺癌、结肠癌、背部脂肪瘤、股骨骨肉瘤等。
相同器官或组织可发生不同细胞形态的肿瘤,如肺鳞状细胞癌与肺腺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与子宫颈腺角化癌、胃腺癌与胃类癌等。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又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未)分化癌。
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可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故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诸如包膜不完整的纤维瘤、粘膜乳头状瘤、唾液腺混合瘤等。
有的肿瘤虽为良性,但由于部位与器官特性所致的恶性后果,显示生物行为恶性的肿瘤如颅内良性肿瘤伴颅内高压、肾上腺髓质肿瘤伴恶性高血压及胰岛素瘤伴低血糖。
5.1 肿瘤概述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数目和大小:一般一个,大小悬殊。
影响因素:性质、生长速度与时间、部位
▪外形:多种多样
影响因素:部位、组织来源、性质、生长方式▪颜色:一般灰白,也可呈其它颜色
影响因素:组织来源、含血量、继发改变
▪质地:悬殊较大
影响因素: 来源、实质与间质的比例等
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肿瘤的数目
家族性结肠息肉状腺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肿瘤的形状
乳头状囊状多房性囊状
结节状乳头状分叶状
肥厚浸润型膀胱癌
息肉型胃癌
胆管细胞癌
巨块状肝细胞癌溃疡型直肠癌
肿瘤的颜色
一般为灰白或灰红色,但与组织来源有关
肿瘤的质地
起源组织、实质与间质的比例、有无变性坏死骨瘤硬脂肪软实质多软伴出血坏死软化
良性:大多数有完整包膜
恶性:一般无包膜肿瘤的包膜
三、肿瘤的组织形态
☐实质(parenchyma):即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其分化程度和异型性大小可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
☐间质(mesenchyma, stroma):基本成分是结缔组织和血管,可有淋巴管。
其内浸润的免疫细胞是机体对肿瘤组织发生的免疫反应。
1.组成: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
2.特点: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
3.数量:一种肿瘤通常只有一种实质,少数肿瘤含
两种或多种实质。
纤维腺瘤、畸胎瘤
1.组成:结缔组织和血管,肌成纤维细胞,伴淋巴管。
2.功能:支持、营养实质。
血管丰富生长快
3.淋巴细胞: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多则预后较好
4.肌成纤维细胞:抑制瘤细胞游走、扩散。
决定肿瘤特异性的是肿瘤的()。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填空】【简答】
【名词】neoplasm。